-
椎管内棘球蚴病的磁共振成像及临床表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椎管内棘球蚴病的磁共振成像(MRI)及临床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1年9月至2023年5月经病理确诊的23例椎管内棘球蚴病患者的一般情况、MRI及临床表现。结果:23例椎管内棘球蚴病患者,男10例、女13例;年龄为(44.1 ± 13.9)岁,年龄中位数为41岁,范围为25 ~ 72岁。11例(47.8%)患者有脊柱或其他部位棘球蚴病史。23例椎管内棘球蚴病患者中,累及胸段12例(52.2%),累及腰段6例(26.1%),累及骶段1例(4.3%),同时累及胸腰段1例(4.3%),同时累及腰骶段2例(8.7%),同时累及颈腰段1例(4.3%);累及髓内2例(8.7%),累及髓外硬膜下9例(39.1%),累及髓外硬膜外12例(52.2%);同时累及邻近椎体、附件或周围软组织18例(78.3%)。髓内囊型棘球蚴病MRI表现为脊髓下端及马尾神经处多发结节,T1WI呈等或低信号,T2WI及短时反转恢复序列(STIR)呈稍高信号,伴T2WI高信号的小囊泡;髓内泡型棘球蚴病表现为结节状T1WI等信号,T2WI及STIR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呈环形强化。髓外硬膜下棘球蚴病多表现为卵圆形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小囊泡,葡萄串样外观,边缘见T2WI低信号的囊壁。髓外硬膜外棘球蚴病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及STIR高信号,伴单发或多发T2WI高信号的小囊泡,硬膜囊受压。临床表现为胸背部、腰骶部疼痛者21例(91.3%),双下肢功能障碍者6例(26.1%)。结论:椎管内棘球蚴病相对其他部位较罕见,当MRI特征明确、具有典型临床表现或有其他部位棘球蚴病史时,要考虑椎管内棘球蚴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肺动脉包虫栓塞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的肺动脉包虫栓塞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患者女,43岁,因右侧胸痛就诊。患者既往有肝包虫病史,胸部增强CT示肺动脉远端分支充盈缺损、管腔增宽,延伸至远端胸膜下,呈多囊状稍低密度影,囊壁稍强化。行肺楔形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肺动脉内栓塞物为包虫囊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腔多发合并胸壁细粒棘球蚴病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男,67岁,汉族,甘肃农民.2023年5月12日因"发现右侧胸壁包块2月余"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患者30余年前有肝细粒棘球蚴感染史,2021年12月曾因肺细粒棘球蚴感染行右肺下叶切除术+右肺上叶楔形切除术,有家畜、犬类密切接触史.入院查体,右上胸部近腋窝处触及一大小约30 cm × 20cm、柔软的实性包块,质韧、边界清、压痛阳性.血常规示嗜酸粒细胞升高.血清学检查示棘球蚴和弓形虫抗体IgG阳性.腹部增强CT、腹部B超示肝脏、左上腹腔、脾周、右侧腹腔及胸壁多发囊性病灶,右侧胸壁下病灶局部通过肋间隙突入胸壁皮下,部分病灶钙化.诊断为"腹腔多发合并胸壁细粒棘球蚴病",行手术摘除包囊.术后病灶组织切片HE染色显示,病灶部分区域见均质红染,散在分布棘球蚴样结构伴部分钙化.术后患者恢复良好,6月13日出院.患者即出院日起口服阿苯达唑片剂,10~15 mg/(kg·d),早、晚餐后分服,继续治疗6个月.术后3月复诊,患者未诉特殊不适,腹部、盆腔增强CT平扫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超声诊断竖脊肌非典型囊型棘球蚴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4/2/3
患者男,33岁,四川省阿坝州人,因发现左侧背部包块5+年,增大半个月来院就诊.超声检查:左侧背部竖脊肌内可见不规则长条形低弱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匀,上缘达第二胸椎水平,下缘至腰骶部,见图1a;最大横断面约33 mm × 19 mm,与肌层分界欠清,病灶内未见血流信号,周边可见少许点状血流信号,见图1b.超声提示:左侧背部肌层实性占位,结核或寄生虫病可能.术中所见:左侧竖脊肌内侧一囊性包块,囊壁包裹脓性物质沿竖脊肌上下延伸.术后病理:横纹肌内包虫病(细粒棘球蚴)伴炎性坏死、异物反应,见图1c.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治疗脊柱包虫病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在脊柱包虫病临床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6例脊柱包虫病患者,其中胸椎3例(T8、T10~12、T11~12),胸腰段2例(T10~L1、T12~L1),腰椎1例(L1~L2).术前行包虫酶联免疫吸附试验,3例阳性.术前ASIA脊髓损伤评分B级1例,C级3例,D级1例,E级1例.术前影像学检查误诊为脊柱结核2例,椎体转移瘤1例.所有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均采用椎体侧后方病灶清除并一期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其中2例复发后采用前路再次病灶清除植骨融合.6例均行病理检查确诊包虫病,其中细粒棘球幼3例,泡性棘球蚴3例,术后均给予阿苯达唑治疗6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7年,平均3.7年,平均手术时间(213.13±47.88) min,平均失血量(913.75±214.67) ml,术后引流量(353.75±90.07) ml,术后完全负重时间(8.50±2.33)周.术后2例出现复发,接受二次手术,其中l例随访5年后病故,1例术后出现切口感染,经二次手术后痊愈.其余植骨病例最终均达到植入骨骨性融合,植骨融合时间(4.50±3.30)个月.末次随访时ASIA脊髓评分与术前相比神经功能改善1~2级.[结论]手术是目前治疗脊柱包虫病的主要方法,病灶清除植骨融合对脊柱包虫病治疗有效,但多节段、混合型脊柱包虫病复发率较高,术中防止囊壁破裂及完整切除病灶对防止复发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泡型包虫病骨转移的影像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肝泡型包虫病骨转移影像特点,以提高影像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海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7年5月,经临床及影像诊断的14例肝泡型包虫病骨转移的CT、MRI影像特点.其中男8例,女6例;年龄15~72岁,中位年龄41岁;6例行CT平扫及三维重建,1例行MRI常规平扫;7例同时行CT、MRI扫描(CT增强2例、MRI增强3例、DWI扫描1例).结果 14例中脊柱转移10例,其中连续3个椎体受累6例、2个椎体受累2例、1个椎体受累2例,相应附件受累且病灶周围形成不规则软组织包块9例,邻近胸肋关节受累6例;CT检查显示椎体呈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硬化;附件呈膨胀性骨质破坏,其中7例软组织包块内见囊状水样密度影、囊壁弧形钙化或不规则钙化,2例增强扫描软组织包块未见强化;MRI主要表现为病变椎体及周围软组织包块呈高低混杂信号,6例病灶T1WI、T2WI均可见低信号的骨质硬化影和不规则或弧形钙化影;6例相应附件及邻近肋骨受累;4例病灶内见散在"小囊泡"状T2WI高信号影.右侧肩峰、肋骨、肋软骨及骨盆转移各1例,CT表现同脊柱病灶,破坏区或周围见囊样密度影,其内见斑点状钙化;MRI显示肋骨、骨盆均为溶骨性、膨胀性骨质破坏,邻近髓腔内见T1WI、T2WI低信号影,周围见囊状T2WI高信号影.合并肺转移5例,合并腹膜后转移6例.结论 肝泡型包虫病骨转移病灶影像上呈地图样、溶骨性骨质破坏,破坏区周围骨质增生硬化,或形成软组织包块.软组织包块内可见囊状或"小囊泡"状水样密度影及弧线状钙化.这些特征有助于肝泡型包虫病骨转移的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椎包虫病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病例 男,53岁,因"胸腰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1年"入院,无发热,有犬羊接触史,既往无特殊病史. 查体:胸椎轻度向前侧弯畸形,T8、T9棘突、棘突旁和椎间隙压痛明显,相应肋间皮肤感觉减退,脊柱前屈、后伸活动轻度受限. CT示T8、T9椎体及左侧第9肋骨头不规则骨质破坏, 其内见不规则稍低密度影,椎体周围见软组织密度影,呈多囊状改变(图1,2). MRI示T8、T9椎体变扁,椎间盘显示不清,椎体不规则骨质破坏,呈多囊状,T1WI呈低信号,其内见灶样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壁在T2WI上呈低信号,部分病灶突入椎管,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图3,4). 术前诊断:椎体结核.病理学诊断:T8、T9椎体包虫病(图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中严重支气管痉挛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52岁,50 kg,因"肝包虫病"在全身麻醉下行"肝包虫外囊次全切除术". 反复右上腹胀痛1年,未诉胸闷、心悸、胸痛等. 既往健康状况一般,分别于 2006 年和2008年行肝包虫摘除术,无传染病史,无药物过敏史. 术前体格检查:HR 102次/分,BP 105/75 mmHg,RR 18次/分,体温36. 3℃,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 专科检查:腹膨隆,腹正中可见长约10 cm陈旧性手术瘢痕,右侧上腹部及剑突下较饱满,肝脾未触及肿大,无移动性浊音,两肾区无叩击痛,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增强CT示肝右后叶上段类圆型低密度病灶考虑肝包虫病,肝左外下段后缘,门脉左支旁病灶亦考虑肝包虫. 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肝肾功能和电解质均正常,胸部X线片未见异常. ECG示窦性心律,中度 ST压低,T波异常,考虑前侧壁、下壁心肌缺血,术前诊断为肝棘球蚴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肺泡状棘球蚴病CT和MRI表现及诊断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肺泡状棘球蚴病CT、MRI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影像及临床综合诊断的35例肺泡状棘球蚴病患者的235个病灶的CT表现和14例患者的MRI表现,并观察病灶的分布、大小、形态、密度以及增强后的强化特征.结果 35例患者中,双肺多发病灶28例,单发病灶7例.病灶多位于肺边缘带或胸膜下,占61.70%;病灶多以结节状为主,占83.40%,结节多不规则,多见棘状突起;37.87%的病灶内可见钙化,大多呈偏心分布;13.19%的病灶内可出现空洞,表现为“干性空洞”或“假性空洞”;病灶在CT上多呈等密度或混杂密度,增强后可出现轻度强化.肺泡状棘球蚴病灶在T1WI上显示为稍高于同层胸壁肌组织的黑灰信号,在T2WI上显示为稍高于同层胸壁肌组织的灰色信号,边缘及空洞内缘均显示为薄环状稍高信号.结论 肺泡状棘球蚴病CT表现为肺边缘带分布的多发结节,棘状突起,伴有钙化及“干性空洞”,轻度强化.MRI表现有助于鉴别诊断,不作为首选检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肝泡型包虫病自体肝移植术后复发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5
1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18岁,2013年5月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肝泡型包虫病,诊断后择期行"自体肝移植术"(手术前后全腹CT见图1、2).术后口服阿苯达唑,1片/次,2次/d,半年后停药.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症状.2015年8月患者无意间发现右侧胸壁上部有一球形肿物,遂前往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复查,行全腹CT示右侧胸腔及胸壁包块,请北京三〇一医院会诊后,建议放疗后行手术切除治疗,遂予以患者病灶部位局部放疗治疗,放疗方案详见表1,并于2015年10月完成总剂量50 Gy.2016年1月复查胸部三维CT,未见新发病灶,原胸腔及胸壁病灶同前(图3).拟住院行胸壁肿物切除术,故以"自体肝移植术后3年余,复查发现右侧胸腔及胸壁包块半年"为主诉收住院.患者神志清、精神欠佳,体型消瘦,无其他伴随症状及基础疾病.体格检查:全身皮肤黏膜及巩膜未见黄染,胸壁上部可见一乒乓球大小包块,突于皮肤表面,大小约2 cm × 3 cm.包块无特异.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腹部可见呈Y型的陈旧性手术瘢痕.腹部情况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