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了探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切除肿瘤。记录每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站立位胸椎后凸角以及术后胸背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了解成形椎板愈合情况,同时末次随访通过MRI了解后方韧带愈合情况。15例患者肿瘤均顺利完整切除,手术时间(91±15)min,出血量(117±56)ml。其中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加压包扎后均顺利愈合且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3 d胸背切口疼痛VAS评分为(3.0±1.3)分,术后3个月为(1.3±0.9)分( P<0.001);术前JOA评分为(11.9±2.4)分,术后3个月为(14.0±1.6)分,末次随访为(16.1±0.7)分,术后均优于术前(均 P<0.001);术前Cobb角为10.1°±5.3°,末次随访时为10.4°±6.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420)。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CT显示椎板门轴侧(带肌蒂侧)均见部分骨痂形成甚至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CT显示椎板门轴侧均完全愈合,开门侧见不同程度硬化或愈合表现,椎板均未出现坏死、明显移位和继发性椎管狭窄。可见通过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右胸腔多发性孤立性纤维瘤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40岁男性患者,胸部CT检查提示右胸膜腔多发性结节。2019年10月在全麻下行右侧胸腔镜探查术,术中见右胸腔后、外侧壁层胸膜、右中下肺边缘脏层胸膜、膈肌胸膜表面多发大小不等灰白色结节,部分结节有蒂,切除所有病变。术后病理诊断为硬化性孤立性纤维瘤(良性)。术后3个月复查胸部CT未见肿瘤复发,目前继续密切随访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术后顽固性慢性脓胸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15年5月至2019年9月应用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治疗7例顽固性慢性脓胸,其中男5例,女2例;年龄23~70岁,平均(66.38±11.24)岁。脓胸均为胸部外科手术后并发症,右侧6例,左侧1例。术中取游离股外侧肌皮瓣填塞脓腔,显微镜下行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动脉、静脉与胸背动、静脉间断缝合,以提供该组织瓣的血供。术后游离肌皮瓣成活6例,失活1例。术后随访(26.5±18.2)个月,1例恶性胸腺瘤转移复发,术后半年死亡;其他6例均肌瓣成活,脓腔填塞良好,无脓胸复发,无胸闷等不适。肌瓣供区愈合良好,下肢功能无明显影响。游离股外侧肌皮瓣移植术能有效填塞脓胸残腔,不改变胸廓外形,不影响下肢功能,适用于含有巨大脓腔、无法使用带蒂和其他游离肌皮瓣的术后慢性脓胸,近、中期疗效满意,是一种可供选择的理想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侧臂内侧穿支皮瓣移植即刻乳房再造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2021年6月15日,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例43岁女性右侧乳腺癌患者。患者13年前曾接受左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6年前接受带蒂腹直肌肌皮瓣移植左侧乳房再造术。入院后行右侧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双侧游离臂内侧穿支皮瓣移植右侧乳房再造术,术中以同侧臂内侧皮瓣再造外侧半乳房,尺侧上副血管蒂与胸外侧动脉近心端和胸外侧静脉远心端吻合,以对侧臂内侧皮瓣再造内侧半乳房,尺侧上副血管蒂与胸廓内血管吻合。完成血管吻合后见皮瓣通血良好,两侧臂内侧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患者术后病程稳定,皮瓣成活良好,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2个月,皮瓣供区外观、功能好,未见明显并发症,再造乳房外形欠满意。本病例提示双侧游离臂内侧穿支皮瓣组合移植适合用于再造中小容量的乳房,不足以用于大容量乳房再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及吻合策略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及吻合策略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1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采用单侧游离下腹部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的患者资料。术中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或携带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进行乳房再造,受区血管均选择胸廓内血管。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的解剖结构分为3类:独立型,包括1支型和2支型;Y形结构;H形结构。独立型静脉采用直接吻合。Y形结构和H形结构伴行静脉吻合方式共分5种:(1)直接吻合;(2)去除Y形结构的共干节段后,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3)结扎交通支后,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4)保留交通支,将2条伴行静脉分别吻合;(5)结扎较细伴行静脉,吻合较粗的伴行静脉。方式1、2适用于Y形结构的伴行静脉,方式3~5适用于H形结构的伴行静脉。术中需将过长的腹壁下动脉节段去除。统计术中血管吻合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随访皮瓣成活、再造乳房外形、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共纳入173例女性患者,年龄26~60岁,平均41.2岁。其中,即刻乳房再造92例,延期乳房再造81例。109例采用游离DIEP皮瓣,64例采用携带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皮瓣长(26.9±1.9) cm,皮岛宽(11.3±0.7) cm,血管蒂长度(10.5±0.4) cm。腹壁下动脉只有1条伴行静脉的解剖类型16例,伴行静脉直接吻合;伴行静脉呈Y形结构者14例,5例采用方式1直接吻合,3例先槽形切除部分第3肋软骨后再用方式1直接吻合,6例采用方式2完成吻合;伴行静脉呈H形结构者143例,96例采用方式3完成吻合,19例采用方式4完成吻合,28例采用方式5完成吻合。97例患者在血管吻合前对腹壁下动脉过长节段进行了修剪,去除长度为(2.7±0.7) mm。术中发生血管吻合相关并发症6例,其中2例患者采用的静脉吻合方式是Y形静脉直接吻合方法(方式1),术中出现静脉卡压,调整为方式2进行吻合后,卡压情况解除;其余4例所采用的静脉吻合方式包括方式2有1例,方式3有1例,方式4有2例,均通过及时调整血管蒂摆放位置解除了血管卡压情况。术后发生皮瓣坏死1例,采用的静脉吻合方式是Y形静脉直接吻合方法;其余172例皮瓣完全成活。随访10~36个月,平均18.7个月,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柔软,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对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未见肿瘤复发病例。结论:根据腹壁下动脉伴行静脉分型制定较为完善的血管吻合策略,灵活调整血管吻合方式,可以最大程度确保游离下腹部皮瓣用于乳房再造血运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补救性修复放疗后下腹部皮瓣再造乳房部分硬化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补救性修复放疗后下腹部皮瓣再造乳房部分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20年10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采用不同形式下腹部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并接受放射治疗的女性患者资料。放射治疗后随访发现部分再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皮瓣硬化挛缩表现,对切除硬结后继发缺损较大的患者采用不同形式的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术后随访密切观察皮瓣成活情况、瘢痕增生情况、再造乳房外形质地及供区功能恢复情况。结果:共纳入患者246例,年龄29~63岁,平均42.7岁,其中18例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92例采用单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包括单穿支皮瓣41例和双穿支皮瓣51例)、71例采用双侧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65例采用带蒂腹直肌肌皮瓣联合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完成乳腺癌术后即刻乳房再造,皮瓣面积为27.0 cm×10.0 cm~34.0 cm×14.0 cm。所有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手术病例术后早期未见明显并发症。放射治疗后随访发现28例再造乳房有不同程度的皮瓣硬化挛缩表现(包括带蒂腹直肌肌皮瓣9例,单侧单穿支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19例),其中9例拒绝硬结切除手术,13例接受硬结切除和局部组织转移修复手术,另外6例切除硬结后继发缺损较大,采用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修复,具体包括传统背阔肌肌皮瓣4例,保留胸背神经和大部分背阔肌的改良背阔肌肌皮瓣2例,皮瓣面积为18.0 cm×6.0 cm~24.0 cm×8.0 cm。术后早期有1例带蒂背阔肌肌皮瓣表现为轻度的灌大于流,术后2 d自行恢复正常。所有皮瓣完全成活,住院时间5~10 d。术后随访(8.5±0.7)个月(6~20个月),再造乳房外形满意,背部仅遗留线性瘢痕,上肢功能活动未见明显受限。结论:应用不同形式带蒂背阔肌肌皮瓣移植补救性修复下腹部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后放疗损伤的效果满意,操作相对简单,可以最大程度减少供区损伤和降低手术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股动脉穿支皮瓣解剖分类及其在口腔肿瘤术后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股动脉穿支皮瓣的解剖分类及其在口腔肿瘤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2月至2020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口腔肿瘤患者临床资料,行肿瘤根治术后均应用游离股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修复软组织缺损。根据股动脉穿支血管蒂发出位置将皮瓣分为3类:(1)股前内侧近端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股直肌、股内侧肌、缝匠肌之间发出;(2)股内侧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长收肌前缘发出;(3)股前内侧远端穿支皮瓣,穿支血管自股内侧肌内发出。具体切取形式包括:(1)单纯股动脉穿支皮瓣;(2)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股内侧肌肌瓣;(3)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长收肌肌瓣。供区分层减张后拉拢缝合。术后对皮瓣成活情况和外观、患者吞咽和语言功能,以及供区外观和功能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32例口腔肿瘤患者,男28例,女4例,年龄37~54岁;舌癌17例,牙龈癌10例,口颊癌5例;病程为2~13个月。行肿瘤根治术后遗留5.5 cm×3.5 cm~12.0 cm×7.0 cm大小的继发软组织缺损。术中发现32例患者股动脉穿支均恒定存在,其中12例采用股前内侧近端穿支,皮瓣长(11.3±0.5) cm、宽(5.1±0.6) cm、厚(3.4±0.3) cm;6例采用股内侧穿支,皮瓣长(10.8±0.4) cm、宽(5.0±0.5) cm、厚(3.6±0.4) cm; 14例采用股前内侧远端穿支,皮瓣长(11.5±0.3) cm、宽(4.6±0.4) cm、厚(3.1±0.2) cm。切取形式:16例为单纯股动脉穿支皮瓣,14例为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股内侧肌肌瓣,2例为股动脉穿支皮瓣携带长收肌肌瓣。术后32例皮瓣全部存活,随访12~34个月,皮瓣外观、质地良好,无明显臃肿,吞咽和语言功能恢复较好,大腿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功能无明显影响。有4例出现肿瘤局部复发,再次行肿瘤根治术并以带蒂胸大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其中1例恢复良好,3例死于肿瘤转移;3例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再次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后恢复良好。结论:股动脉穿支血管解剖恒定,根据其发出位置可从股前内侧近端、远端或股内侧区切取不同形式的穿支皮瓣,且皮瓣质地柔软,供区损伤小,是口腔肿瘤切除后软组织缺损修复重建的较好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胸背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胸背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期间中南大学湘雅医院骨科采用胸背动脉嵌合穿支皮瓣修复的17例合并深部死腔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资料。男10例,女7例;年龄为2~39岁,平均20.2岁;致伤原因或病因:交通伤7例,慢性骨髓炎5例,重物压伤2例,肿瘤根治术后3例。损伤部位:下肢15例,上肢2例。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范围:5 cm×3 cm~24 cm×9 cm。清创后创面均伴有不同程度的死腔及深部组织外露。应用胸背动脉嵌合穿支皮瓣的肌瓣部分填充深部死腔,皮瓣部分覆盖浅表创面。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术后随访患者皮瓣受区与供区恢复情况,采用手外科手术学皮瓣综合评定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术后仅1例患者皮瓣远端发生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16例患者的皮瓣均顺利存活,皮瓣受区与供区均一期愈合。1例患者发生静脉危象,经血管危象探查后顺利存活。17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5.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的皮瓣颜色、质地及弹性均好,无明显臃肿。末次随访时根据手外科手术学皮瓣综合评定标准评定疗效:优10例,良6例,可1例。皮瓣供区仅留线性瘢痕,肩关节外展功能无影响。结论:胸背动脉嵌合穿支皮瓣只需吻合一组血管蒂,就能同时修复深部死腔和体表创面,疗效良好,是一种修复合并深部死腔的四肢皮肤软组织缺损的较理想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联合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乳房再造适应证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联合皮瓣适应证选择标准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22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科和乳腺综合整形科采用双蒂下腹部皮瓣行乳腺癌术后延期乳房再造的患者资料。根据不同血供来源将患者分为TRAM+DIEP联合皮瓣组和双蒂DIEP皮瓣组,比较2组的自体乳房再造特点。TRAM+DIEP联合皮瓣组适应证选择标准:胸部受区无法提供2组吻合血管,腹部供区无优势腹壁下穿支吻合血管,既往行腹部吸脂手术或剥离范围较大、瘢痕较重的腹部手术,无法耐受长时间手术或具有显微外科手术的高风险因素。根据数据资料性质,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乳腺癌手术距乳房再造手术时间、放疗史、化疗史、吸烟史、下腹部手术史、高血压史、原手术切口类型、切取皮瓣长度及宽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情况、术后并发症等, 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54例女性患者,均为单侧乳房再造,平均年龄42.2岁(30~59岁),TRAM+DIEP联合皮瓣组21例患者,平均年龄42.7岁(33~56岁);双蒂DIEP皮瓣组33例患者,平均年龄41.8岁(30~59岁)。54例患者最终得到随访38例,其中TRAM+DIEP联合皮瓣组14例,双蒂DIEP皮瓣组24例。TRAM+DIEP联合皮瓣组术后平均随访42个月(6~69个月),发生腹壁膨隆患者1例,发生腹壁疝患者1例;双蒂DIEP皮瓣组术后平均随访47个月(6~179个月),无患者发生腹壁膨隆及腹壁疝。2组患者年龄、BMI、乳腺癌手术距乳房再造手术时间、放疗史、化疗史、吸烟史、下腹部手术史、高血压史、原手术切口类型、切取皮瓣长度及宽度、住院时间、术后患者开始下地活动时间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TRAM+DIEP联合皮瓣组与双蒂DIEP皮瓣组手术时间[6.0(5.5,6.5) h vs. 8.5(8.0,8.8)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TRAM+DIEP联合皮瓣组与双蒂DIEP皮瓣组术后出现皮瓣部分坏死的比例(0/21 vs. 1/33)、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比例(2/21 vs. 2/33)、腹壁膨隆比例(1/14 vs. 0/24)、腹壁疝比例(1/14 vs. 0/24)分别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对于需要采用双蒂下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的患者,TRAM+DIEP联合皮瓣未增加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该文提出的TRAM+DIEP联合皮瓣适应证选择标准有助于指导双蒂下腹部皮瓣自体乳房再造方法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大面积股内侧穿支皮瓣移植重建乳房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以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的股内侧皮瓣形式移植再造乳房的临床价值。方法:2016年12月至2019年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肿瘤整形外科收治16例女性乳腺癌患者,年龄27~59岁,平均40.3岁。肿瘤均为单侧,左侧9例,右侧7例;直径1.5~4.5(2.9±0.3) cm;全部为一期病例。病理诊断浸润性导管癌9例、浸润性小叶癌7例。完成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采用股内侧穿支皮瓣移植再造乳房,患者分为A、B两组。在A组切取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在B组直接制备面积较大、宽度可达到股薄肌前缘前方的大收肌穿支皮瓣,用ICG荧光造影技术验证皮瓣血运后所有皮瓣仅通过一支大收肌穿支血管作为血管蒂。结果:共切取移植8例股薄肌皮瓣联合大收肌穿支皮瓣和8例大收肌穿支皮瓣,皮瓣长(27.5±0.4) cm、宽(7.1±0.5) cm、厚(3.8±0.4) cm,股薄肌皮瓣血管蒂长度(7.4±0.3) cm,大收肌穿支皮瓣血管蒂长度(10.8±0.5) cm。皮瓣重量195~315 g,平均255 g;皮瓣缺血时间55 ~ 90 min,平均75 min 。16例患者都选用胸廓内血管近远端作为受区吻合血管。仅吻合大收肌穿支血管就可保证皮瓣血运可靠,两组均未用血管吻合备选方案。所有皮瓣均一期成活,再造乳房外形弹性好,无明显皮瓣挛缩变形。16例平均随访12.5个月,患者自我感觉外形较满意。股内侧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位置隐蔽,髋关节及腿部功能无影响。结论:以大收肌穿支血管为蒂可安全可靠切取大面积股内侧穿支皮瓣,无需额外制备股薄肌血管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