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与胸骨旁神经阻滞减少OPCABG术中舒芬太尼用量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超声引导下双侧胸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thoracic muscle plane block, TTPB)与胸骨旁神经阻滞(parasternal nerve block, PSB)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PCABG)术中舒芬太尼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150例在北部战区总医院行OPCABG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TTPB组(T组)和PSB组(P组),每组50例。C组行靶控输注(target controlled infusion, TCI)全凭静脉麻醉;T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TTPB,再行TCI全凭静脉麻醉;P组先行超声引导下双侧胸大肌与肋间内肌平面阻滞,后行TCI全凭静脉麻醉。记录3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及入手术室后(T 0)、麻醉诱导意识消失时(T 1)、气管插管成功后即刻(T 2)、气管插管后3 min(T 3)、切皮时(T 4)、锯胸骨后1 min(T 5)、心包切开时(T 6)、主动脉侧壁钳部分阻断前(T 7)、侧壁钳开放后(T 8)、再灌后5 min(T 9)、关胸时(T 10)、手术结束时(T 11)的舒芬太尼效应浓度、MAP、心率及正性肌力药物评分;检测术前24 h,术后24、48、72 h的血浆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血气分析检测T 0、T 3、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的血糖和乳酸水平;记录术后24、48 h静息和运动状态下VAS疼痛评分和术后当日、术后第1天、术后第2天追加镇痛药物情况及术后3 d内不良反应(寒战、恶心呕吐、头晕、呼吸抑制、穿刺点感染、穿刺点血肿)发生情况。 结果:T组和P组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T 3~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T 2、T 10时MAP,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术后当日追加镇痛药物患者百分比,术后2、4、6、8 h时血糖水平,T 11及术后2、4、6 h时乳酸水平,术后24、48 h时IL-6水平,术后48 h时CRP水平,术后3 d内寒战发生率均低于C组( P<0.05);T组舒芬太尼用量、T 5~T 11时舒芬太尼效应浓度、术后24 h静息和运动VAS疼痛评分低于P组( P<0.05)。与T 0时比较:3组患者T 6、T 11及术后2、4、6、8、16、24 h时血糖水平升高( P<0.05);C组T 11及术后2、4、6、8 h时乳酸水平升高( P<0.05),T组和P组术后2、4、6、8 h乳酸水平升高( P<0.05)。与术前24 h比较,3组患者术后24、48 h时IL-6水平及术后24、48、72 h时CRP水平升高(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TTPB和PSB在OPCABG术中具有良好的镇痛效果,稳定术中血流动力学波动,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应激和炎症反应,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TTPB比PSB的镇痛效果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桥血管通畅性的影响。方法:择期静吸复合全麻下行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0例,年龄60~75岁,体重50~80 kg,ASA分级Ⅱ或Ⅲ级,NYHA心功能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C组, n=30)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 n=20)。T组在超声引导下于T 4,5间隙行胸椎旁神经阻滞,两侧分别注射试验剂量1%利多卡因5 ml,2 min后分别注射0.375%罗哌卡因15 ml。依据冠状动脉解剖将桥血管划分为4部分: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动脉桥);中间支或第1对角支;钝缘支;后降支或左室后支。于桥血管移植结束后,测量其血流量,计算搏动指数。分别于置入漂浮导管即刻(T 1)、锯开胸骨即刻(T 2)、全部桥血管吻合完毕(T 3)和出室前5 min(T 4)时,记录CVP、平均肺动脉压、心排量、体循环阻力指数和肺循环阻力指数。记录术中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和舒芬太尼用量。 结果:与G组比较,T组T 3和T 4时CVP、体循环阻力指数和肺循环阻力指数降低,心排量升高,术中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低血压发生率升高,舒芬太尼用量减少,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血流量增加,搏动指数降低( P<0.05)。 结论:胸椎旁神经阻滞可改善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左胸廓内动脉-前降支的通畅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胸骨旁胸大肌肋间肌平面阻滞与胸横肌平面阻滞用于全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胸骨旁胸大肌肋间肌平面(PIFP)阻滞与胸横肌平面(TTP)阻滞用于全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效果。方法:择期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90例,性别不限,年龄50~79岁,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 n=30):PIFP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TTP阻滞联合全麻组(TG)和单纯全麻组(G组)。麻醉诱导后,PG组和TG组在超声引导下分别进行双侧PIFP阻滞和TTP阻滞。3组全麻方法相同。术后均采用PCIA。于术后6、12、18和24 h时记录静态和动态(咳嗽、体位变动等)VAS评分;记录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气管拔管时间、ICU停留时间、补救镇痛率、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情况以及神经阻滞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记录PG组和TG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超声下穿刺针显像清晰度评分。 结果:与G组比较,PG组和TG组术中舒芬太尼总用量减少,气管拔管时间和ICU停留时间缩短,术后6、12、18 h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降低,补救镇痛率降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 P<0.05);PG组和TG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TG组比较,PG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超声下穿刺针显像清晰度评分升高( P<0.05);PG组和TG组均未见神经阻滞相关不良事件发生。3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IFP阻滞可为全麻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促进患者快速康复。虽然镇痛效果与TTP阻滞相似,但因PIFP阻滞操作更简单,相对风险更小,因此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的临床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胸横肌(TTM)平面阻滞(TTMPB)于2015年由Ueshima等[1]首次提出,简单描述为将局部麻醉药物从胸骨旁4、5肋间注入肋间内肌及TTM之间.研究证实,TTMPB可有效阻滞T2~T6肋间神经前皮支,为胸骨旁及乳腺内侧区域切口的手术提供良好的围术期镇痛保障[2].目前TTMPB应用于临床的时间相对较短,尚缺乏与其他类型神经阻滞在心胸外科手术术后镇痛效果比较的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星状神经节阻滞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心肌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了解星状神经节节阻滞对接受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中心肌功能的具体影响,为临床患者疾病诊治提供经验.方法:2013年2月至2016年11月期间,对我院收治的90例CABG术患者进行了临床对照研究,根据麻醉具体方式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性的麻醉诱导和维持)和观察组(麻醉诱导和维持之前进行患者右侧的星状神经节阻滞),每组均为45例患者.比较不同时点(麻醉前、麻醉诱导后即刻、劈胸骨后即刻、开始旁路移植术时)心肌损伤相关生化指标(肌钙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Bcl-2蛋白、Bax蛋白、心功能相关激素或活性肽(包括心肌组织中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神经肽Y、血管活动肠肽)、心功能临床检测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最低压、左心室舒张末压、心率、冠状动脉流量、左心室内压最大变化速率)的差异.结果:两组cTnL、CK-MB、Bcl-2、Bax、EPI、NE、NPY、VIP、LVDP、LVEDP、HR、CH、±dp/dtmax等指标,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0时点比较,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1时点CK-MB、Bax、EPI,T2时点cTnL、CK-MB、Bcl-2、Bax、EPI、NE、VIP、LVDP、LVEDP、CH、±dp/dtmax,T3时点EPI、NE、VIP、LVDP、LVEDP、CH、±dp/dt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时点心功能相关的各指标检测结果比较:心肌损伤相关生化指标(cTnL、CK-MB、Bcl-2、Bax)、心功能相关激素或活性肽(EPI、NE、NPY、VIP)、心功能临床检测指标(LVDP、LVEDP、HR、CH、CH)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改变.结论:麻醉诱导和维持之前进行患者右侧的星状神经节阻滞,用于因冠状动脉梗阻而进行CABG术的患者,有助于提高其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减轻心脏应激反应,尽量保有原有心肌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超声引导下胸横肌平面阻滞技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2005 年,McDonald[1]等 描 述 了 一 种 胸 骨 旁 神 经 阻 滞 的方法,证明其在胸骨正中切开手术中可有效减轻术后疼痛.而胸横肌平面阻滞(TTP)的概念由 Ueshima[2]等于 2015 年首次定义,主要用于阻滞主导乳腺内侧区域的肋间神经前皮支(Th2-Th6),可联合应用 Pecs II(胸神经阻滞)为乳腺切除手术术后 提 供 更 好 的 镇 痛,一 些 文 献 中 称 TTP 也 可 做 为Pecs1 的改进或替代方法.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TTP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中附和全麻手术的围术期镇痛以及联合胸神经阻滞在非全麻条件下对乳腺手术的围手术期镇痛.由于 TTP 阻滞注射部位深度较浅,穿 刺 动 脉 及气胸后出现血肿的风险较低[3],与椎管内麻醉以及椎旁神经阻滞相比,是一种更安全的非全麻镇痛方法.TTP 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全身麻醉下胸部手术中阿片类药物的使用量,为不耐受全麻、全麻风险高的胸部手术患者提供了更安全的镇痛模式.现就超声引导下 TTP 技术的操作方法及围术期临床应用等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麻联合胸骨旁胸大肌下行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观察经胸骨旁胸大肌下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联合全麻在非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全麻下行OPCABG男性患者80例,年龄45~60岁,ASA分级Ⅰ~Ⅲ级,随机分为全麻联合胸骨旁胸大肌下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A组)和单纯全麻组(B组),每组40例.A组患者于全麻后在胸骨旁线平第2和第4肋行双侧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两组患者行全麻诱导,诱导药物相同.术后两组患者均应用PCIA术后镇痛泵,配方:舒芬太尼2.0μg/kg+地佐辛0.8 mg/kg+昂丹司琼24 mg.记录两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记录切皮前5 min(Ta1)、锯胸骨时(Ta2)、闭合胸骨逐层缝合时(Ta3)、出手术室时(Ta4)生命体征即SBP、DBP、HR,同时记录气管拔管时间及气管导管拔出时(Tb1)、气管导管拔出后6 h(Tb2)、气管导管拔出后12h(Tb3)各时点静息和运动VAS评分、Ramsay镇静评分.当运动VAS评分高于3分时采用肌注吗啡为补救镇痛措施.结果:A组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中,两组患者各时段生命体征平稳(P>0.05).A组在Tb1、Tb2时点VAS评分和补救镇痛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msay评分及在Tb3时点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全麻联合胸骨旁胸大肌下肋间神经前皮支阻滞应用于OPCABG,不但能满足手术要求,而且能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超声引导下胸部肌肉筋膜间隙阻滞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硬膜外镇痛、椎旁间隙阻滞和肋间神经阻滞是传统的胸部手术局部镇痛方法.近年来,超声引导下胸壁筋膜间隙阻滞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常用的胸部肌肉筋膜间隙阻滞有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 ESP)阻滞、胸肌平面(pec-toral nerves, PECS)阻滞、前锯肌平面( serratus anterior plane, SAP)阻滞和胸骨旁肋间平面( parasternal intercostal plane, PIP)阻滞等[1].由于这些阻滞安全性好、并发症少、容易学习、易于操作,因此更容易得到推广.本文就胸部肌肉筋膜间隙阻滞的基础、尸体和临床研究结果以及超声穿刺技术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椎旁神经阻滞和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心脏换瓣手术中应用效果的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比较B超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全麻正中开胸心脏瓣膜置换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2月~2020年12月在我院施行择期开胸瓣膜置换术的患者60例.麻醉方式均采用全麻复合神经阻滞,依据神经阻滞方式不同将患者随机分成P(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椎旁神经阻滞)组和T(Transverse thoracic muscle plane block胸横肌平面阻滞)组.记录入手术室(T0)、插管时(T1)、切皮时(T2)、劈胸骨时(T3)、切开心包时(T4)、关胸拉钢丝时(T5)各时间点MAP、HR以及术中舒芬太尼总量、血管活性药物使用量;记录患者拔除气管导管后2h、6h、12h、24h各时间点VAS评分(静息及动态);记录患者术后各项康复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1)组内与T1相比,两组T2、T3的MAP降低,T组T4时的HR、MAP增高,组间相比P组T2、T3、T4的HR、MAP均低于T组;(2)P组术中舒芬太尼总量、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苏醒时间及拔管时间均低于T组;(3)两组不良反应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正中开胸心脏换瓣手术中使用椎旁神经阻滞可以让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能够提供更好的术后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的使用,达到早苏醒早拔管的目的,更有利于患者的术后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与胸横肌平面阻滞在心脏瓣膜置换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华中阜外医院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椎旁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于超声引导下行胸横肌平面阻滞,2组患者均于神经阻滞完成后接受全身麻醉.比较2组患者气管插管时(T1)、劈胸骨时(T2)、切开心包时(T3)、关胸时(T4)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分别于麻醉苏醒后6 h(T5)、苏醒后12 h(T6)、苏醒后24 h(T7)、苏醒后48 h(T8)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剂量、镇痛泵按压次数及麻醉苏醒后48 h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T2、T3、T4时的HR和MAP均显著低于T1时(P<0.05);2组患者T3、T4时的HR和MAP均显著低于T2时(P<0.05);对照组患者T4时的HR和MAP显著低于T3时(P<0.05),观察组患者T4时的HR显著低于T3时(P<0.05);观察组患者T4与T3时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T1时HR、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T2、T3、T4时的HR和MAP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T5时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T6~T8时的VAS评分均显著高于观察组(P<0.05).2组患者T5~T8时的VAS评分处于升高趋势,组内不同时间点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3/50)、10%(5/50);2组患者总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05).结论 在心脏瓣膜置换术中,与胸横肌平面阻滞相比,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减轻术后疼痛,还可减少镇痛药物使用剂量和镇痛泵按压次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