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PV和PVI在胃肠肿瘤手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中的疗效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比较脉压变异率(Pulse pressure variation,PPV)与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leth variability index,PVI)在胃肠肿瘤手术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oal-directedfluidtherapy,GDFT)中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1年9月-2024年2月在延安市人民医院麻醉科全麻下行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的患者10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PV组(n=53)和PVI组(m=53).两组患者术中背景输液情况为复方氯化钠3 mL·kg-1·h-1.PPV组若PPV≥11%持续1 min,则按照15 mL·kg-1·h-1的速度输注晶体液,若超过15 min则继续胶体液输注,直到PPV<11%持续1 min,恢复背景输液速度.PVI组若PVI≥11%持续1 min,则按照15 mL·kg-1·h-1的速度输注晶体液,若超过15 min则继续胶体液输注,直到PPV<11%持续1 min,恢复背景输液速度.记录患者术中低血压时间加权平均值(Time weighted average of Hypotension,TWAH)、输液情况、尿量;记录患者术毕24 h QoR-15评分、恶心呕吐发生率、肾功能以及肠道排气时间,测定术毕24、48 h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IL-10的水平.结果 与PPV组相比,PVI组术中总输液量、晶体输注量、尿量,术毕24 h和48 h血清IL-6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低血压时间加权平均值、胶体输注量、术毕24 h肾功能、恶心呕吐发生率、肠道排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在腹腔镜胃肠道肿瘤手术中,基于PVI的GDFT并不劣于PPV作为目标的GDFT,该方法无创、简便,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对严重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徐州医科大学附属淮海医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符合入选标准的32例严重烧伤患者,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男4例、女4例)、乌司他丁组(男5例、女3例)、谷氨酰胺组(男5例、女3例)、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男4例、女4例),其年龄依次为(36±8)、(34±8)、(35±9)、(38±13)岁。从伤后2 d开始,给予4组患者等氮、等热量的营养支持,其中蛋白质每日2.0 g/kg,乌司他丁组患者另每隔8小时静脉注射乌司他丁1次,每次100 kU,连续使用7 d;给予谷氨酰胺组患者的蛋白质中,0.3 g/kg由丙氨酸谷氨酰胺提供,连续使用7 d;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同时接受乌司他丁组和谷氨酰胺组的相应治疗。借助脉搏轮廓心输出量监测技术监测各组患者治疗1、3、7 d的心指数、每搏量指数(SV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数据处理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单因素方差分析、重复测量方差分析、Bonferroni法。结果:4组患者治疗1 d心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SVI均低于正常值,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均逐渐上升;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余3组患者心指数、SVI均升高,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心指数、SVI显著升高( P<0.05或 P<0.01)。治疗1 d,常规治疗组、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GEDI均处于正常低值水平,分别为(659±58)、(661±79)、(659±88)、(653±71)mL/m 2,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均逐渐上升;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的(684±82)、(742±46)mL/m 2比较,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GEDI均升高,分别为(732±53)、(777±33),(725±58)、(783±49),(813±65)、(849±27)mL/m 2,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GEDI显著升高( P<0.05)。4组患者治疗1 d SVRI均处于较高水平,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均逐渐下降;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余3组患者SVRI均升高,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SVRI显著升高( P<0.05)。治疗1 d,常规治疗组、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均处于正常范围,分别为(6.6±0.6)、(6.3±0.4)、(6.5±0.4)、(6.6±0.6)mL/kg,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均呈上升趋势;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的(7.1±0.9)、(7.9±0.5)mL/kg比较,乌司他丁组、谷氨酰胺组、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均降低,分别为(6.2±0.6)、(7.1±0.4),(6.3±1.0)、(7.2±0.9),(5.8±0.7)、(6.7±0.6)mL/kg,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EVLWI显著降低( P<0.05)。治疗1 d,4组患者PVPI均处于正常范围,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后均逐渐下降;治疗3、7 d,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其余3组患者PVPI均降低,其中乌司他丁+谷氨酰胺组患者PVPI显著降低( P<0.05)。 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谷氨酰胺治疗严重烧伤患者,可通过提高心指数、SVI、GEDI、SVRI,降低EVLWI、PVPI,从而增加伤后早期心输出量,促进组织器官灌注,减轻肺水肿,显著改善严重烧伤患者早期的血流动力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周灌注指数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筛查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是最常见的先天畸形,危重症先心病是新生儿死亡、发生不良预后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新生儿早期筛查发现先心病能够及早干预,改善预后。目前采用的单独脉搏血氧饱和度、脉搏血氧饱和度结合体格检查、脉搏血氧饱和度结合心脏杂音听诊的联合手段在新生儿出生后早期进行筛查,可以发现大部分危重症先心病,但仍然有一部分的假阴性结果。外周灌注指数可能对目前筛查手段中未能发现的左心梗阻型先心病具有一定的筛查价值。因此,本文针对外周灌注指数的技术原理及影响因素、其在新生儿先心病筛查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以及在新生儿筛查中可能的阈值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日后开展外周灌注指数筛查新生儿先心病提供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应用脉搏灌注指数监测达克罗宁胶浆用于喉镜辅助全麻插管中的应激反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脉搏灌注指数在达克罗宁胶浆对喉镜辅助气管插管中的监测作用。方法:选择2018年3月1日至2019年11月30日在苏州科技城医院行妇科腹腔镜的5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择期行妇科腹腔镜患者分为两组,每组25例。观察组为全麻诱导前将8 ml达克罗宁胶浆剂含于咽喉部,并在气管导管前端1/3涂抹胶浆2 ml;对照组为将8 ml含漱液含于咽喉部,并在气管导管前端1/3涂抹石蜡油2 ml。观察并记录患者口服药物时(T 0),全麻诱导前(T 1)、全麻诱导后(T 2)、喉镜暴露声门时(T 3),气管插管即刻(T 4)、插管后5 min(T 5)的SBP、DBP、HR、SpO 2、脉搏灌注指数(PI)及拔管时(T 6)咽喉疼痛和苏醒期躁动情况。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PI在T 3、T 4明显升高,SBP在T 3、T 4、T 5均显著降低,而DBP在T 4时降低;HR在T 3时升高,而在T 4时明显降低;在T 6时咽喉疼痛和苏醒期躁动评分均显著降低。与T 2比较,对照组在T 3、T 4时PI值均明显降低,SBP、DBP显著升高,且HR在T 3时降低,T 4升高;与T 2比较,观察组PI值在T 3、T 4、T 5时间无明显变化,SBP、DBP在T 4时升高明显,而HR无明显变化。与T 4比较,两组T 5时SBP、HR均明显降低,PI值仅对照组显著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PI能及时、有效地反映患者全麻诱导时气管插管的反应,而辅用达克罗宁胶浆有利于维护围术期循环稳定性,并减少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强临床监测智能化研究 提升患者围麻醉手术期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临床监测技术体现了现代医学与生物工程、电脑技术与新材料的完美结合。医学发展与时代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临床监测技术更是现代医学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载体之一 [1]。既往的监测技术不断改进,无线智能监测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脱颖而出,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极大地丰富了临床监测的内涵,如传统的血氧测量技术改进为数字化血氧测量技术,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系统,提高对动脉灌注信号获取和静脉噪声隔离的水平,使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的抗运动干扰性能以及获取弱灌注条件下信号的能力显著提高;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麻醉手术期的应用,让麻醉科医师多了"一只眼睛",使血管穿刺置管和区域神经阻滞操作又准又快;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使无数患者心脏手术效果得到了及时评估,并发症得到了及时处理;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在镇静麻醉深度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机体、器官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使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得到更直接的指导;新型凝血监测技术使临床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判断和处理更为及时准确。同时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技术进入临床监测领域,使监测大数据信息获取和智能化分析更加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脉搏灌注变异指数在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液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脉搏灌注变异指数(PVI)在腹腔镜胃肠手术患者围术期液体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9年9月—2020年9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胃肠手术的6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39例、女21例,年龄60~7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Ⅱ~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在PVI指导下补液;对照组30例,在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指导下补液。通过Masimo Radical-7和SedLine连续监测患者PVI、灌注指数(PI)、患者状态指数(PSI),术中PSI保持25~50。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2)围术期观察指标,包括术中晶体输入量、胶体输入量、输液总量、尿量,以及拔管时间、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ACU)时间、警觉/镇静(OAA/S)评分、排气时间、住院时间;(3)血流动力学及容量指标,包括患者入室6 min(T0)、插管后6 min(T1)、切皮时(T2)、胃肠吻合后(T3)、拔管后6 min(T4)的心率、平均动脉压、PVI、PI、中心静脉压;(4)炎症细胞因子及动脉血乳酸指标,包括患者术前、术后第1天和第3天血浆中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及乳酸。结果:(1)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两组患者拔管时间、PACU时间、OAA/S评分、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术中晶体输液量、术中输液总量、术中尿量、排气时间均高于观察组,术中胶体输液量低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3)两组间不同时间点心率、平均动脉压、PV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的中心静脉压和PVI均高于观察组,前者在T2、T4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者在T1、T4时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内不同时间点比较:两组患者的PI、对照组心率、观察组平均动脉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与T0时比较,观察组心率T1~T3逐渐降低、T4时升高,对照组平均动脉压T1时降低、T2~T4时逐渐升高,两组中心静脉压T1时降低、T2~T4时逐渐升高,两组PVI T1~T4逐渐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4)两组患者内毒素、C反应蛋白、乳酸在术后第1、3天均高于术前,且术后对照组均高于观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PVI监测应用于腹腔镜胃肠手术中能较好地指导液体管理,维持合适的循环容量和组织氧供需平衡,抑制机体炎症反应,对机体快速康复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监测在重症心力衰竭患者治疗管理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测指导治疗重症心力衰竭的疗效,分析其对血流动力学、组织学灌注、心功能、应激指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8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16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PiCCO组(58例)和常规组(58例)。PiCCO组在PiCCO监测指导下治疗重症心力衰竭,常规组根据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尿量行经验性治疗,治疗7 d时评价两组疗效。记录治疗前后超声心动图测量心功能相关参数,治疗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参数和应激指标,血管活性药物、强心药使用情况,器官损伤以及病死率情况。结果:两组治疗24、72 h、7 d后的心排血指数(CI)、MA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 2)较治疗前逐渐上升(均 P<0.01),全心舒张期末容积指数(GED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CVP、中心静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差(Pcv-aCO 2)、动脉血乳酸(aLac)、皮质醇(Cor)、肾素(Rn)、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较治疗前逐渐降低(均 P<0.01)。PiCCO组治疗24、72 h、7 d的CI、MAP、ScvO 2高于常规组(均 P<0.01),GEDVI、EVLWI、SVRI、CVP、Pcv-aCO 2、aLac、Cor、Rn、ACTH、IL-6、CRP低于常规组(均 P<0.01)。两组治疗后Tei指数均出现下降(均 P<0.01),二尖瓣舒张早期血流速度/二尖瓣舒张晚期血流速度比值(E/A)、左室射血分数(LVEF)均出现增高(均 P<0.01),且PiCCO组治疗后Tei低于常规组( P<0.01),E/A、LVEF高于常规组(均 P<0.01)。PiCCO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常规组( P<0.05),血管活性药物比例、强心药使用比例、病死率低于常规组(均 P<0.05)。 结论:PiCCO监测指导治疗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可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组织灌注和心功能,降低应激反应和病死率,临床疗效优于常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脉搏灌注指数对脓毒症伴发急性肾损伤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脉搏灌注指数(PPI)对脓毒症伴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脓毒症伴发AKI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感染部位、基础疾病,入院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以及机械通气、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情况和去甲肾上腺素(NE)用量等基本资料,入院24 h内实验室指标、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和PPI,同时记录患者ICU住院期间预后。比较不同预后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法分析PPI与SOFA评分的相关性;采用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脓毒症伴发AKI患者ICU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估PPI对脓毒症伴发AKI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效能。结果:共纳入102例脓毒症伴发AKI患者,ICU住院期间存活70例,死亡32例,ICU病死率为31.4%。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患者SOFA评分、HR、降钙素原(PCT)、血肌酐(SCr)、血乳酸(Lac)及NE用量均明显升高〔SOFA评分(分):11.22±2.48比8.56±2.01,HR(次/min):103.80±12.47比97.41±9.73,PCT(μg/L):9.22(5.24,17.84)比6.19(3.86,7.71),SCr(μmol/L):163.2(104.7,307.9)比125.5(89.3,221.0),Lac(mmol/L):2.81(1.95,4.22)比2.13(1.74,2.89),NE用量(μg·kg -1·min -1):0.7(0.4,1.1)比0.5(0.2,0.6),均 P<0.05〕,PPI则较存活组明显降低〔0.83(0.42,1.55)比1.70(1.14,2.20), 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以SOFA评分为标准,PPI与脓毒症伴发AK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r=-0.328, P<0.05)。二元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PI〔优势比( OR)=0.590,95%可信区间(95% CI)为0.361~0.966, P=0.002 〕、SOFA评分( OR=1.406,95% CI为1.280~1.545, P<0.001)、PCT( OR=2.061,95% CI为1.267~3.350, P=0.006)是脓毒症伴发AKI患者ICU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PPI预测脓毒症伴发AKI患者ICU住院期间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79(95% CI为0.686~0.855, P<0.001),优于PCT(AUC=0.677,95% CI为0.577~0.766, P=0.004),与SOFA评分相似(AUC=0.794,95% CI为0.703~0.868, P<0.001);当PPI的最佳截断值为0.72时,敏感度为50.0%,特异度为97.1%。 结论:PPI对脓毒症伴发AKI患者ICU住院期间短期预后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外周灌注指数在危重患者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最新脓毒症休克指南提出,推荐使用毛细血管充盈时间(CRT)作为复苏指标,使得CRT、花斑评分、外周灌注指数等参数再次回归人们视野 [1]。其中,外周灌注指数(PI)是脉搏血氧仪的衍生参数,表示外周循环搏动部分和非搏动部分的比值,可以作为外周灌注指标 [2],它测量简单,易于解读,无创连续。PI反映两个主要决定因素:心输出量、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之间的平衡,在危重患者中,交感神经兴奋常占主导,导致PI降低 [3],所以PI能够为临床提供非常有用的信息,可以预测预后、指导循环管理、预测脱机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脉搏灌注指数监测评估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脓毒症是由于机体对感染的反应失控导致的危及生命的器官功能障碍 [1],脓毒性休克则是经充分的液体复苏后仍需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并伴有高乳酸血症。由于有效循环血量不足,机体的组织、器官缺血缺氧,出现各种代谢功能紊乱,甚至可引起多器官功能衰竭,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死亡 [2,3]。脓毒症及脓毒性休克是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 ICU)患者中导致危重症和死亡的首要原因 [4,5],其造成的循环衰竭和代谢紊乱足以显著增加患者的病死率,同时患者通常会遗留长期的躯体和心理障碍,从而造成严重的医疗健康和社会经济负担 [6],所以早期识别和及时诊治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非常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