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部七线调衡疗法探析并病例汇报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脑卒中是威胁全球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脑卒中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及高复发率成为国民健康的重大威胁。“颈椎病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学说”提出颈椎病变可能通过影响椎基底动脉系统导致脑供血不足,引发脑卒中。颈项部是气血流通的关键,是脑与躯干四肢连接的枢纽和沟通的桥梁,很多疾病发生、进展与颈项部气血失和相关,本研究课题组在传统中医经络循行理论的基础上,结合颈项部解剖学特点,依据骨性标志定位法创新性提出颈部七线调衡疗法。颈部七线调衡疗法可改善脑供血、安神补髓、调衡项背部经络平衡、松筋理结止痛,组方简洁、规整,操作简便,安全性高,在脑卒中的预防和慢病管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和血清神经递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偏头痛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3例与试验组43例.对照组予以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试验组予以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疗效和不良反应,于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偏头痛中医证候积分、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和特异性偏头痛生活质量量表(migraine quality of life scale,MSQ)评分,进行脑血流速度[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血清神经递质[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的测定.结果 试验组显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中医证候积分和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MS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ACA、PCA、MCA水平和血清CGBP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HT、β-E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川芎定痛饮加减联合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偏头痛患者能够更有效缓解患者偏头痛症状,提高疗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脑血流速度和血清神经递质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适用于大鼠气道高压脉冲电场消融的导管电极研制和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高压脉冲电场消融技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的临床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该技术目前仅在小样本的临床病例中进行了初步应用,其具体治疗机制尚未阐明.为了加速其临床应用进程,迫切需要通过大量动物实验来探究相关分子机制.大鼠相较于其他实验动物,更易于构建COPD模型,并且拥有相对完备的组织和分子学实验试剂是进行探究脉冲电场消融COPD机制研究的理想模型.因此,开发适用于SD大鼠呼吸道的消融导管电极尤为重要.该研究首先观察了大鼠的气道解剖结构,并对导管的材质、硬度、直径、电极环尺寸、正负极间距、导管的绝缘处理、导丝与电极环的焊接技术,以及导管通气孔等关键设备参数进行了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制备了一种带有通气功能的PVC消融电极导管.接下来,利用COMSOL软件模拟了该电极可施加的场强,并在正常大鼠中进行了验证,以评估电极的电学安全性和有效性.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高压脉冲电场治疗COPD的相关机制研究奠定了实践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构建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研究在厘清中医临床辅助决策系统研制进展与现存问题的基础上,借鉴人工智能对物理世界的智能管控经验,提出构建以中医经典著作原创思维为核心,以中医知识图谱和领域本体构建为肇始,将临床全域多场景数字化原态保护和中医经典著作"数字孪生"活态传承突破作为重点,着力于实现临床决策、流程管控、人机交互全面智能化的中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该系统将在中医辨证的辅助决策过程中,基于病机演变特点,融合中医经典著作、图像资料、影音资料、心理行为等多模态数据,充分还原中医病机链变化的脉络和前人的临床思维模式,进一步解决辅助决策系统信息采集界面操作繁琐和临床医生问诊思路混乱的问题.数字孪生仿真功能将模拟多复诊多模态的患者情况,尤其聚焦于复诊时患者病情数据的动态变化,最终实现多模态时序数据的集成与融合来为临床判别提供参考,完成合作博弈下的中医智能诊疗过程.研究期望为构建中医辨证论治智能辅助诊疗系统提出新的思路,进一步促进中医药的智能化应用与传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华南地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现状调研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全面了解我国华南地区门静脉高压食管胃静脉曲张出血(EGVB)内镜治疗的现状。方法:本研究通过网络分发调查问卷的方式全面了解华南地区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海南省开展门静脉高压EGVB内镜治疗的基本情况,包括预防EGVB的内镜治疗方案、急性EGVB的处理、胃底及特殊类型静脉曲张的处理、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基础治疗与内镜治疗的随访等。医院的治疗方案选择使用百分率表示,并使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不同省份医院对于我国指南的依从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华南地区共81家医院参与调研,调查显示内镜治疗的最主要适应证是控制急性EGVB(60.5%)。参与调研医院对于我国指南中EGVB一级预防的推荐意见(单纯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或单纯内镜治疗)和二级预防推荐意见(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联合内镜治疗)的依从性为均为55.6%,不同省份之间无明显差异(P=0.976和0.186)。92.6%的医院首选内镜治疗处理急性EGVB,82.7%的医院在出血后12~24 h的时间窗内完成急诊内镜治疗。对于各种类型的胃底静脉曲张和异位静脉曲张,以组织胶为基础的内镜治疗(包括组织胶联合硬化剂注射和单纯组织胶注射)均为最常采用的术式。81.5%的医院将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常规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治疗,主要使用的药物为普萘洛尔(80.2%)和卡维地洛(19.8%)。结论:本研究证实多种预防和治疗EGVB的内镜治疗技术已在我国华南地区广泛开展,各级医院在开展急诊胃镜进行急性EGVB止血方面均较为积极,但对EGVB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总体指南依从性仍不理想,未来需进一步提升EGVB治疗的指南依从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是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疑难问题。腹腔开放于1940年由英国医生Ogilvie提出,用于救治战伤导致的腹壁毁损。腹腔开放疗法是指术后敞开腹腔不关闭切口或主动打开腹腔的一种治疗手段。腹腔开放的适应证包括严重腹腔感染、创伤、肠缺血性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腔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等。2016版Bjork分类法将腹腔开放创面分为4类9种,第4类为肠空气瘘合并冰冻腹,其处置困难且致死率较高。肠空气瘘指肠腔瘘口周围无皮肤、皮下组织覆盖,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腹腔开放后肠空气瘘发生率为7%~19%,一旦形成肠空气瘘,死亡率高达42%~66%。导致肠空气瘘的风险因素包括:(1)年龄大于60岁,身体机能差;(2)肠管暴露时间长,肠管干燥,缺血性损伤,机械性损伤;(3)伴有炎性肠病、憩室炎、弥漫性腹膜炎;(4)大容量复苏、再探查次数多;(5)消化道破裂、吻合口漏、腹腔高压等。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非手术处理原则为早期识别和控制脓毒症,保护脏器功能;使用抗生素、穿刺引流等控制感染源;通过胃肠减压、抑酸剂、生长抑素等减少消化液;加强营养支持。江阴市人民医院综合普外一科收治3例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患者,通过负压辅助闭合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管理创面、控制感染,持续冲洗负压吸引,使创面处于负压、低氧、潮湿的环境,促进肉芽组织增生。腔内负压辅助闭合技术(endoluminal vacuum assisted closure,EVAC)管理漏出液,将聚氨酯海绵经瘘口插入近端肠管,主动引流消化液,并可将引流出的消化液进行回输。漂浮造口技术管理瘘口,将瘘口与周围创面进行隔离,以保护创面并能将消化液充分引流。通过异体皮或自体皮移植等修复腹壁创面。感染控制后,急性肠瘘转为慢性肠瘘,6~12个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切除肠瘘,同时可联合化学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机械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补片修补术、肌皮瓣转移术等进行腹壁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脉经·平三关病候并治宜》所涉经方的辑佚与整理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简称《平三关》)出自王叔和编撰的《脉经》,内含丰富的经方内容,既往认为此篇所涉及的方药已佚不可考,然而笔者在整理宋以前医学文献的过程中发现,《平三关》方药可能以多种形式散落在出土医学文献及存世方书之中.文章以前胡汤、平胃丸、五味子汤、竹皮汤、女萎丸、紫菀丸、葶苈子茱萸丸等经方为例,阐述了作者补辑《平三关》佚方的3个原则:①依《脉经》的其他传本进行补辑;②依宋以前医籍中与《平三关》篇所录医方主治相同或相近的方证条文进行补辑;③依宋以前医籍中方药组成与《平三关》篇所录方名相关的文献辑佚.并讨论了《平三关》方散佚的年代、原因与辑佚《平三关》方的重要意义,旨在为今后的《脉经》研究及其他类似文献的辑佚与整理工作提供新的参考与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载脂蛋白E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预测和功能转归评估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近年来许多研究证明多种疾病与载脂蛋白E(APOE)基因多样性相关,本文旨在探讨APOE基因在颅内血管狭窄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预测价值及评估其预后的作用.方法 收集2022年1月-2023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511例,根据是否有颅内动脉狭窄将其分成颅内动脉狭窄(ICAS)组(317例)和非颅内动脉狭窄(NCAS)组(194例)及6个月随访时根据是否携带APOE-e4将其分为携带e4基因(213例)组和非携带e4(298例)组,分析年龄、性别、合并症、血脂、载脂蛋白E(包括等位基因分型)和脂蛋白a的差异,并进行血管壁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的功能转归,随访高清血管壁成像结果.结果 ICAS组的APOE浓度显著低于NCAS组(r=0.481,P<0.01).携带APOE-e4基因的患者中45.54%(97/213)和未携带APOE-e4基因的患者中16.11%(48/298)在治疗结束6个月随访时预后不良(OR=4.622,95%CI:3.512~6.091,P<0.01).结论 血浆APOE水平低是ICAS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携带APOE-e4基因是AIS患者功能预后不良的高危因素.APOE-e4基因型联合高分辨率血管壁成像在预测急性缺血性卒中发生及评估功能转归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化瘀祛痰方对痰瘀互结证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小板功能及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讨影响痰瘀互结证急性冠脉综合征(Acm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血小板功能及活性的相关因素及化瘀祛痰方对其的作用.方法 前瞻性开放标签招募2022年6月—2023年6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内科,符合痰瘀互结证ACS诊断标准同时服用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化瘀祛痰方治疗4周.检测化瘀祛痰方治疗前后血小板压积(Plateletcrit,PCT)、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最大聚集率、二磷酸腺苷(Adenosinediphosphate,ADP)最大聚集率、血小板活化标记物全血P选择素CD62p、血小板膜糖蛋白Ⅱ b/Ⅲa复合物PAC-1水平,探讨化瘀祛痰方对其的作用.同时采用Pearson、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探讨血小板功能及活性参数与ACS重要危险因素:吸烟史、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血脂水平、2型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病史的相关性.结果 1.化瘀祛痰方治疗后,痰瘀互结证ACS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明显下降,载脂蛋白A1(Apoprotein A1,APO-A1)水平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载脂蛋白 B(Apoprotein B,APO-B)、脂蛋白 A[Lipoprotein(a),LPa]水平呈下降趋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C)水平呈上升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化瘀祛痰方治疗后,痰瘀互结证ACS患者血小板压积减低,AA最大聚集率下降,CD62p、PAC-1含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DP最大聚集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吸烟史、BMI、血脂水平与AA、ADP最大聚集率、CD62p、PAC1、血小板压积均无明显关系;2型糖尿病病史与血小板压积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且为正相关;高血压病病史与AA最大聚集率、CD62p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P<0.05),且均为正相关.结论 化瘀祛痰方能够一定程度上降低痰瘀互结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活性,发挥其防治痰瘀互结证ACS的作用.吸烟史、BMI以及血脂水平与痰瘀互结证ACS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及活性均无明显相关性.2型糖尿病病史与痰瘀互结证ACS患者血小板压积之间存在正相关.高血压病病史与痰瘀互结证ACS患者AA最大聚集率、CD62p之间存在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内镜操作细节记录系统构建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的标准化管理方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内镜操作细节记录系统构建胃底静脉曲张内镜下组织胶注射术(ECI)的标准化管理方案,探讨该方案在ECI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对象为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行ECI的11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胃底静脉曲张患者。其中男88例,女22例;平均年龄(53±11)岁。建立内镜操作细节记录系统,并构建内镜下肝硬化ECI规范化管理方案,包括日常培训、术前准备、术中操作要点、术中应急预案、术后随访等流程的操作规范。术后1个月复查胃镜情况等,评估治疗效果。结果:本研究建立了内镜操作细节记录系统,该系统不仅可详细记录组织胶用量、注射部位、注射点数、注射时间、注射针长度、注射针直径、注射后压迫时间等操作细节,还包括一次性成功、发生堵针、漏胶、黏胶、医师满意度等质量指标。患者ECI一针成功率98.2%(108/110)。术中不良事件发生率14.5%(16/110),其中单纯发生拔针后出血7例、漏胶3例、黏胶2例,同时发生漏胶合并黏胶2例,拔针后出血合并黏胶1例,拔针后出血同时合并漏胶、黏胶1例。术后早期再出血发生率3.6%(4/110),无发生迟发性出血。术后1个月82例获得随访,随访率74.5%(82/110)。ECI总有效率达87%(72/82),其中有效率59%(49/82),显效率28%(23/82)。结论:对于肝硬化ECI患者,应用内镜操作细节记录系统构建的规范化管理方案可以详细记录术中操作细节,规范操作流程,数字化分析失败原因,保证了内镜治疗操作的高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