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排螺旋CT在腰部肌群形态学参数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分析多排螺旋CT在腰部肌群形态学参数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5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60例下腰痛症状患者,所有患者均接受多排螺旋CT扫描,于患者L3椎体最长横突水平测定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的横断面积以及CT值;观察组患者接受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指数(JOA)评估,其中患者依据JOA评分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比较不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患者一般资料及腰部肌群形态学参数.结果 依据JOA评分,评分在17~23分之间27患者纳入为轻度组,评分在8~17分的20例患者纳入为中度组,评分≤8分的13例患者纳入为重度组.不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临床症状严重程度患者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的横断面积及CT值均存在差异(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的横断面积、CT值与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大肌、腰方肌、竖脊肌的横断面积、CT值为临床症状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多排螺旋CT下的腰部肌群形态学参数与腰痛患者症状严重程度存在明显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ⅢA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单侧和双侧穿刺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 ⅢA型急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腰椎骨折(ASOLF)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6年4月至2018年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17例ⅢA型ASOLF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32例,女85例;年龄60~88岁[(68.3±5.7)岁]。损伤节段:L 1 35例,L 2 38例,L 3 26例,L 4 18例。均采用PKP治疗。61例采用横突中点-关节突移行部为穿刺点(单侧穿刺组),56例采用传统的“2点”和“10点”为穿刺点(双侧穿刺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患者与术者辐射暴露量及骨水泥注入量;比较术前、术后第一天及末次随访时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4~35个月[(26.3±4.7)个月]。单侧穿刺组手术时间为(20.4±5.6)min,患者辐射暴露量为(1.08±0.44)mSv,双侧穿刺组为(37.5±9.2)min、(2.24±0.58)mSv( P均<0.01);两组术者辐射暴露量和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第一天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伤椎Cobb角分别为(22.4±10.7)°、(23.4±11.1)°,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4.3±8.3)°、(23.5±9.5)°,较术前的(29.6±9.7)°、(30.6±12.9)°明显降低( P均<0.01)。术后第一天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伤椎前缘高度分别为(80.4±12.6)%、(78.8±11.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79.3±10.7)%、(77.4±11.2)%,较术前的(65.7±6.3)%、(66.4±9.7)%明显恢复( P均<0.01)。术后第一天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VAS分别为(2.1±0.5)分、(2.3±1.1)分,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9±0.8)分、(2.0±0.6)分,较术前的(7.1±0.7)分、(7.2±0.9)分明显降低( P均<0.01)。术后第一天单侧穿刺组与双侧穿刺组ODI分别为21.1±9.7、22.9±7.9,末次随访时分别为18.5±4.6、19.8±9.4,较术前的72.7±4.5、73.1±3.7明显降低( P均<0.01)。两组间上述四项指标各时相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两组内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VAS及ODI末次随访与术后第一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单侧穿刺组骨水泥渗漏13例[21%(13/61)],双侧穿刺组18例[29%(18/56)]( P<0.05)。单侧穿刺组相邻椎体骨折4例[7%(4/61)],双侧穿刺组5例[9%(5/56)]( P>0.05)。双侧穿刺组8例[14%(8/56)]出现关节突损伤引起的腰背部疼痛,经非手术治疗1个月后症状缓解,而单侧穿刺组无一例发生( P<0.01)。 结论:单侧及双侧穿刺PKP治疗ⅢA型ASOLF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患者辐射暴露量少、骨水泥渗漏率及关节突损伤发生率低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的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2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患者资料。男30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41.2岁;单侧椎动脉高跨26例,双侧高跨3例,C 2,3融合致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19例,双侧狭窄4例。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CT血管造影(CTA)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CTA在C 2,3横突孔处测量椎动脉直径,观察"in-out-in"螺钉对椎动脉形态的影响。术后6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71.2 min(213~352 min),出血量平均471.5 mL(230~830 mL)。余43例行单纯后路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1.6 min(131~226 min);出血量平均395.9 mL(170~660 mL)。无脊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 d复查CTA,椎动脉在C 2、C 3横突孔层面的直径分别为(2.92±0.55)、(3.04±0.54) mm,与术前[(2.91±0.68)、(3.11±0.50) 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椎动脉在21例次中出现外下方移位。所有患者术后获7~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物断裂、移位。 结论: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小,临床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单侧经横突上椎体侧壁入路安全可靠性,与临床中运用最广泛的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各项数据对比,探讨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3D Slicer印证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简单安全可靠;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的77例患者,分别为运用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患者40例和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患者37例,对比两种入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无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ODI和VAS均显著降低( t=0.000, P<0.05),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VAS t=0.690,术后VAS t=0.231,术后3个月VAS t=0.866;术前ODI t=0.979,术后ODI t=0.563,术后3个月ODI t=0.375, P>0.05);椎体高度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84, P>0.05);术中骨水泥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12, P>0.05);而单侧经横突上椎体侧壁入路组在手术时长[15(14~16) min比22(20~24) min, t=0.000, P<0.05]、建立通道透视次数[5(4.00~6.00)比10(8.00~10.75), t=0.000, P<0.05]均优于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患者组;且术后X线回示骨水泥灌注位于椎体前缘正中线(35比5, t=0.000, P<0.05)。 结论:两种入路均能使患者得到满意治疗效果,椎体侧壁组可使骨水泥推注椎体前缘且过椎体中线,生物力学更稳定,且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不易伤及脊髓,操作简便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科学认识和规范应用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技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技术是一类保留运动功能的脊柱后路固定技术,可弥补融合固定牺牲运动功能的缺陷,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滑脱症、严重椎管狭窄症和轻中度退行性侧凸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动态固定能卸载部分应力负荷,利于减缓固定节段的退变进程,无需植骨和等待融合,有利于促进术后快速康复、避免融合失败和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严格把握禁忌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采用后正中切口Wiltse入路为宜,在上关节突与横突间沟槽底置钉,以便动态棒安放于关节突关节外侧,固定轴要尽可能接近腰椎运动轴,重视术后腰椎功能康复。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是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因与坚强固定观念不同而在认识上存在分歧是难免的。推进其科学研究和临床规范是安全、正确应用这一技术并造福患者的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横突椎弓根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与传统椎弓根入路(CTA)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比较,探讨采用横突椎弓根入路(TPPA)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1例单节段OVCF患者资料。男31例,女70例;年龄(70.3±7.6)岁;骨密度T值-3.0±0.3。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TPPA组(52例,采用TPPA行PKP术)和CTA组(49例,采用CTA行PKP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分布优良率、骨水泥渗漏率,术前、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eck指数,以及再骨折情况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8±1.5)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神经损伤或椎弓根骨折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PPA组骨水泥分布优良率92.3%(48/52)显著高于CTA组61.2%(30/49),术后24 h VAS评分[3.0(2.0,4.0)分]、ODI(57.2±4.6)均显著低于CTA组[4.0(3.0,4.0)分、59.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VAS评分、ODI在术前、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一组内VAS评分、ODI逐步改善,各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PPA组术后24 h、6个月的Beck指数[0.81(0.69,0.86)、0.76(0.67,0.81)]均显著高于CTA组[0.75(0.71,0.79)、0.72(0.68,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24 h、6个月Beck指数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TPPA行PKP治疗OVCF较CTA具有同样的手术安全性,但具有更好的骨水泥分布,在术后即刻可更好地缓解疼痛,并且在恢复及保持伤椎高度方面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CT引导经肋横突关节上缘穿刺椎间孔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上胸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观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CT引导下经肋横突关节上缘穿刺椎间孔行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胸1~胸3脊神经支配区(上胸段)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的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和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收治的31例顽固性上胸段PHN患者,于俯卧位CT拍摄定位像后用脊柱模式层厚3 mm对上胸段行轴位扫描,从所得图像中选取含椎间孔和肋横突关节的层面并设计穿刺路径,将射频穿刺针按设计的穿刺路径穿刺至相应椎间孔,高、低频电流刺激测试确认后行90 ℃、180 s射频热凝治疗。术前、术后3 h、1周、1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对疼痛程度和精神状态进行评估。结果:31例患者射频热凝术后均未发生感染。疼痛区皮肤感觉减退,VAS评分术后3 h、1周、1个月分别为(2.74±0.69)、(2.68±0.70)、(2.45±0.51)分,低于术前的(5.94±0.9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18.80、18.80和16.44,均 P<0.01);术前VAS均≥5分,术后随访1个月均≤3分。SDS评分术后1周、1个月分别为(47.7±4.4)和(48.1±4.8)分,低于治疗前的(58.6±1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值分别为6.75和5.86,均 P<0.01);术前中、重度抑郁者13例,术后1个月轻度抑郁者5例,无中、重度抑郁者。术中鼻导管吸氧下均未出现低氧血症;19例术中出现高血压经乌拉地尔(12.5~50.0 mg)治疗后血压<基础血压的20%并<180/100 mmHg(1 mmHg=0.133 kPa),无气胸及围术期心、脑血管意外发生。 结论:CT引导下经肋横突关节上缘穿刺椎间孔射频热凝治疗可有效改善顽固性上胸段PHN,安全性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侧生长棒技术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侧生长棒技术(dual growing rods,DGR)治疗早发性脊柱侧凸(early onset scoliosis,EOS)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8月采用DGR治疗EOS患者共20例,男8例,女12例;初次手术时年龄为(9.0±1.4)岁(范围6.3~10.8岁);术前侧凸Cobb角为59.0°±16.8°(范围41.2°~103°)。主要观察指标为侧凸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T 1~T 12高度、T 1~S 1高度、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顶椎偏距(apical vertebral translation,AVT)及坎贝尔空间供肺比(Campbells space available for lung ratio,SAL),记录手术相关并发症。 结果:20例患者随访时间(28.07±14.30)个月。初次住院时间为(20.56±8.28)d,初次手术时间为(211.70±39.80)min,初次手术出血量为(255.00±149.50)ml,手术撑开为(1.60±0.51)次/例。主弯Cobb角自术前59.00°±16.80°降至初次术后的33.40°±11.80°,术后1年为29.67°±11.67°,末次随访时为29.40°±11.30°;术前胸椎后凸角为41.39°±6.06°,初次术后减少至31.72°±3.56°,术后1年为30.32°±4.26°,末次随访时为30.24°±4.23°;术前腰椎前凸角为45.90°±8.03°,初次术后减少至42.65°±9.05°,术后1年为41.55°±7.84°,末次随访时为41.53°±8.21°;术前T 1~S 1高度为(31.76±4.42)cm,初次术后增加至(34.64±3.96)cm,术后1年为(36.73±3.87)cm,末次随访时为(37.28±4.36)cm;术前T 1~T 12高度为(17.38±2.76)cm,初次术后增加至(19.39±2.86)cm,术后1年为(21.77±2.71)cm,末次随访时为(21.91±2.74)cm;术前冠状面平衡为(1.52±0.73)cm,初次术后减少至(0.87±0.38)cm,术后1年为(0.81±0.38)cm,末次随访时为(0.77±0.37)cm;术前矢状面平衡为(1.94±0.78)cm,术后减少至(1.42±0.56)cm,术后1年为(1.28±0.55)cm,末次随访时为(1.26±0.57)cm;术前AVT为(4.33±1.85)cm,初次术后减少至(2.16±1.47)cm,术后1年为(1.63±1.17)cm,末次随访时为(1.61±1.23)cm;SAL自术前0.88±0.05增加至初次术后0.94±0.03,术后1年为0.96±0.01,末次随访时为0.97±0.01;以上指标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仅SA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80, P=0.001),余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共发生并发症5例,发生率为25%(5/20),包括2例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2例横突钩脱钩及1例近端交界性后凸,均经翻修手术后预后良好。 结论:双侧生长棒技术可有效控制EOS进展,保留脊柱纵向生长潜能,为患儿胸廓发育争取时间,能提供较高的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椎峡部裂脊柱解剖学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腰椎峡部裂是指腰椎单侧或双侧椎弓上下关节突和横突移行区之间的骨质损伤,是导致患者下腰痛的常见病因,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腰椎峡部裂的发生发展机制较为复杂,峡部遭受长期应力磨损和突发外力损伤是主要病因。同时,脊柱解剖学相关危险因素是导致腰椎峡部裂的重要病因。充分认识腰椎峡部裂的发病机制、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可降低其发生率。为此,笔者从脊柱解剖学相关的遗传易感因素、局部解剖因素和整体脊柱骨盆序列因素3个方面对腰椎峡部裂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峡部裂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横突中点-关节突移行部入路与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横突中点-关节突移行部入路和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OLCF)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794例OLCF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移行部穿刺组(400例,400个椎体)和椎弓根穿刺组(394例,394个椎体),其中移行部穿刺组采用经横突中点-关节突移行部入路PVP,椎弓根穿刺组采用经单侧椎弓根入路PVP。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辐射剂量、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骨水泥椎体分布情况;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伤椎再骨折、脊髓神经损伤、小关节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患者男270例,女524例;年龄68.9~78.5岁[(73.7±4.8)岁]。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13.4±0.8)个月]。移行部穿刺组手术时间和辐射剂量短于或小于椎弓根穿刺组( P均<0.01)。两组术前VAS、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移行部穿刺组术后1 d、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VAS分别为(2.1±0.9)分、(2.3±1.1)分、(2.7±1.3)分,椎弓根穿刺组分别为(2.3±0.7)分、(2.5±0.9)分、(2.9±1.1)分,两组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 P均<0.01),术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移行部穿刺组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ODI分别为14.3±1.8、13.6±3.4、11.3±4.4,椎弓根穿刺组分别为25.5±5.7、20.7±6.3、20.6±6.9,两组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 P均<0.01),术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移行部穿刺组的双侧骨水泥分布椎体个数(324个)多于椎弓根穿刺组(94个)( P<0.01)。移行部穿刺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伤椎再骨折发生率、小关节损伤发生率分别为8.25%(33/400)、0.00%(0/400)、3.25%(13/400),低于椎弓根穿刺组的20.81%(82/394)、2.03%(8/394)、9.90%(39/394)( P<0.05或0.01),两组神经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横突中点-关节突移行部入路与经单侧椎弓根入路PVP均可有效治疗OLCF,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辐射剂量小、临床效果更佳、骨水泥弥散良好,以及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再骨折率及小关节损伤发生率低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