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肾活骨汤治疗肾虚血瘀型膝骨关节炎临床研究及药效学验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通过肾虚血瘀型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患者的临床研究和KOA大鼠模型的药效学验证,评价中药复方补肾活骨汤治疗KOA的疗效,并初步探究该方的作用机制.方法 临床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肾虚血瘀型KOA患者共92例,其中对照组42例,观察组50例.两组均予基础治疗及玻璃酸钠关节腔注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补肾活骨汤中药口服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1周后、治疗4周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Lequesne评分差值、客观量化指标(包括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僵硬)及中医证候积分.药效学验证选择前交叉韧带切除术(ACLT)建立KOA大鼠模型,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药组,补肾活骨汤高、中、低剂量组,中药组予不同剂量的补肾活骨汤连续灌胃给药2个月,采用HE染色、番红O/固绿染色和OARSI组织学评分确证补肾活骨汤治疗KOA大鼠的药效.结果 (1)VAS评分.两组患者VAS较本组治疗前均有所改善(P<0.01);治疗1周后,两组患者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更优(P<0.01).(2)Lequesne评分.治疗1周和治疗4周后,观察组Lequesne总分与治疗前总分的差值较对照组下降更多(P<0.01),且治疗后疼痛或不适程度评分与治疗前该项评分的差值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治疗后生活能力评分与治疗前该项评分的差值亦较对照组下降更多(P<0.01),两组患者行走能力与治疗前相比均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客观量化指标.两组患者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僵硬指标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1周后,观察组在改善关节肿胀方面较对照组更优(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关节压痛、关节肿胀、关节僵硬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4)中医证候积分.治疗1周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对照组下降更多(P<0.05),且较对照组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关节畏寒、倦怠乏力症状(P<0.05),对照组倦怠乏力症状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能显著改善关节畏寒、腰膝酸软、倦怠乏力症状,且较对照组更优(P<0.05).(5)HE染色.给药2个月后,补肾活骨汤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软骨表面更光滑,软骨细胞数目明显增多,且排列更为整齐.(6)番红O/固绿染色.与模型组相比,补肾活骨汤高剂量组蛋白聚糖含量明显增加,随着中药剂量不断增加,大鼠OARSI组织学评分连续下降.结论 补肾活骨汤能有效地缓解KOA患者的膝关节疼痛,改善膝关节功能,提高KOA患者的心理、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的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2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患者资料。男30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41.2岁;单侧椎动脉高跨26例,双侧高跨3例,C 2,3融合致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19例,双侧狭窄4例。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CT血管造影(CTA)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CTA在C 2,3横突孔处测量椎动脉直径,观察"in-out-in"螺钉对椎动脉形态的影响。术后6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71.2 min(213~352 min),出血量平均471.5 mL(230~830 mL)。余43例行单纯后路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1.6 min(131~226 min);出血量平均395.9 mL(170~660 mL)。无脊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 d复查CTA,椎动脉在C 2、C 3横突孔层面的直径分别为(2.92±0.55)、(3.04±0.54) mm,与术前[(2.91±0.68)、(3.11±0.50) 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椎动脉在21例次中出现外下方移位。所有患者术后获7~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物断裂、移位。 结论: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小,临床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骨性Ⅱ类患者拔除四颗前磨牙隐形与固定联合矫治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女,29岁,主诉"牙齿前突"。患者自述替牙后出现牙齿前突及排列不齐,无口腔不良习惯,否认正畸治疗史及外伤史,否认系统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缺血时间再灌注损伤对大鼠骨骼肌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时间再灌注损伤对大鼠骨骼肌的影响。方法:选取35只雄性Wistar大鼠,采用单侧夹闭股动脉和压力绷带施压的方法构建下肢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根据不同缺血时间分为2 h缺血24 h再灌注(I2R24组)、2.5 h缺血24 h再灌注(I2.5R24组)、3 h缺血24 h再灌注(I3R24组)、4 h缺血24 h再灌注(I4R24组)、假手术组,每组7只。在再灌注终点,收集腓肠肌组织和血浆进行分析。采用湿重/干重比值(W/D)评估组织水肿情况;3-(4,5-二甲基噻唑-2)-2,5二苯基四氮唑溴盐(MTT)检测组织活力;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补体C1q和C3b/c沉积、凝血组织因子(TF)表达和纤维蛋白原(FN)沉积、缓激肽受体1(BR1)和BR2表达、内皮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和E选择素表达、炎症纤维介素蛋白-2(FGL-2)和髓过氧化物酶(MPO)表达;ELISA法检测血浆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7(IL-7)、IL-18、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α(MIP-1α)、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水平。结果:延长缺血时间再灌注,组织水肿逐渐加重,I2R24组、I2.5R24组、I3R24组、I4R24组W/D分别为5.3±0.2、6.1±0.3、6.9±0.2、7.6±0.3,高于假手术组的4.5±0.1( P均<0.01)。组织活力逐渐降低,I2R24组、I2.5R24组、I3R24组、I4R24组分别为(62.4±3.5)%、(45.3±3.3)%、(35.4±3.4)%、(27.1±5.9)%,低于假手术组的(93.8±7.2)%( P均<0.01)。病理组织损伤逐渐加重,最重为I4R24组,有严重肌细胞损伤、间质水肿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余依次为I3R24组、I2.5R24组、I2R24组,假手术组肌细胞结构完整、排列整齐。免疫荧光染色提示C1q、C3b/c、FN、BR1、VCAM-1、E选择素、FGL-2水平逐渐升高,由低到高依次为假手术组、I2R24组、I2.5R24组、I3R24组、I4R24组。MPO阳性细胞数/高倍镜(×200)细胞总数的大体比例逐渐升高,从高到低依次为I4R24组、I3R24组、I2.5R24组、I2R24组、假手术组。而TF和BR2表达在各组间无明显改变。血浆IFN-γ、IL-7、IL-18、MIP-1α、MCP-1浓度随缺血时间延长均逐渐升高( P均<0.01),从低到高依次为假手术组、I2R24组、I2.5R24组、I3R24组、I4R24组( P均<0.01)。 结论:延长缺血时间再灌注增加补体、凝血、激肽、内皮细胞激活及炎症因子释放,从而加重大鼠骨骼肌组织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慢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GFAP、β-tubulinⅢ和synaptophsin表达水平及硫酸软骨素干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慢性氟中毒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和突触素(synaptophsin)表达水平,探索三复合体突触在慢性氟中毒大鼠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硫酸软骨素(CS)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选择1月龄清洁级SD大鼠雌雄各48只,按体重(90 ~ 1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每组12只,雌雄各半。采用含有不同浓度氟化钠(NaF)的自来水[ < 0.5 mg/L(对照,CN),10.0 mg/L(低剂量染氟,LF),50.0 mg/L(高剂量染氟,HF)]喂养,其中部分大鼠直接喂养185 d(CN、LF、HF组),其余大鼠于喂养180 d后连续5 d腹腔注射生理盐水(NS)或染氟大鼠腹腔注射0.66 mg/kg CS,分别为CN + NS、LF + NS、HF + NS组和LF + CS、HF + CS组。实验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染色于光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海马CA4区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CA4区GFAP、β-tubulinⅢ和synaptophsin的表达及分布,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海马GFAP、β-tubulinⅢ和synaptophsin蛋白表达水平。结果:光镜下LF、HF、LF + NS、HF + NS组雌、雄性大鼠海马CA4区均可见神经元嗜酸性变、丢失和排列层次不整齐,LF + CS、HF + CS组较CN组形态学未见明显改变,而较LF、HF、LF + NS、HF + NS组有明显改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结果显示,LF、HF组雌、雄性大鼠GFAP、β-tubulinⅢ、synaptophsin阳性面积率均低于CN组( P均 < 0.05);而LF + CS、HF + CS组分别高于LF、HF组( P均 < 0.05)。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LF、HF组雌、雄性大鼠GFAP、β-tubulinⅢ、synaptophsin蛋白表达水平(LF组:0.90 ± 0.09、0.82 ± 0.08,1.43 ± 0.14、0.92 ± 0.02,1.21 ± 0.15、0.87 ± 0.02,HF组:0.58 ± 0.14、0.73 ± 0.03,0.63 ± 0.06、0.67 ± 0.03,0.87 ± 0.04、0.70 ± 0.05)均低于CN组(1.24 ± 0.08、1.09 ± 0.10,2.64 ± 0.30、1.54 ± 0.09,1.72 ± 0.10、1.13 ± 0.06, P均 < 0.05)。 结论:慢性氟中毒引起的CNS损伤可能与三复合体突触以及细胞外基质有关,CS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1例骨性Ⅰ类拔牙病例的隐形矫治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 女,22岁,主诉:"牙齿前突"。患者自替牙后出现牙齿前突及牙齿排列不齐,无口腔不良习惯,否认正畸治疗史及外伤史,否认全身疾病史,否认家族遗传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缺血预适应模式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缺血预适应(IPC)模式对大鼠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影响。方法:选取40只雄性SD大鼠,采用动脉夹夹闭一侧股动脉的方法构建大鼠骨骼肌IR损伤模型。IPC模式采用夹闭右侧股动脉10 min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10 min,重复3次进行预适应。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分为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24 h组、IPC48 h组和假手术组,每组8只。常规IR组夹闭右股动脉3 h后松开动脉夹再灌注3 h;IPC即刻组为预适应后即刻行常规IR组相同处理;IPC24 h组为预适应后缝合皮肤,放回笼中喂养24 h后行常规IR组相同处理;IPC48 h组为预适应后缝合皮肤,放回笼中喂养48 h后行常规IR组相同处理;假手术组钝性分离右股动脉但不夹闭。在再灌注终点,收集胫前肌组织、腓肠肌组织和血清;计算胫前肌组织湿重/干重比值(W/D),评估组织水肿情况;HE染色后观察腓肠肌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并对腓肠肌组织损伤程度进行评分;ELISA法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丙二醛(MDA)水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腓肠肌组织中低氧感受器(EGLN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模式IPC后,组织水肿程度均较常规IR组减轻( P均<0.01),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24 h组、IPC48 h组W/D分别为6.05±0.19、5.70±0.12、5.25±0.13、5.50±0.08,高于假手术组的3.80±0.08( P均<0.01);与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IPC24 h组水肿程度最轻( P<0.05或0.01)。假手术组肌纤维排列整齐,结构清晰,余各组肌纤维均出现不同程度损伤和炎性浸润。IPC即刻组、IPC24 h组、IPC48 h组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总分分别为(8.15±0.15)分、(6.15±0.38)分、(6.90±0.19)分,低于常规IR组的(9.60±0.50)分,高于假手术组的(0.16±0.16)分( P均<0.01);与IPC即刻组比较,IPC24 h组、IPC48 h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总分降低( P<0.05或0.01),但IPC24 h组与IPC48 h组组织损伤程度评分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ELISA法检测显示,不同模式IPC后,血清TNF-α、IL-1β、MDA水平较假手术组升高( P均<0.01),从高到低依次为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IPC24 h组、假手术组;与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IPC24 h组IL-1β、TNF-α、MDA水平降低( P均<0.05)。qRT-PCR检测显示,EGLN1 mRNA表达由高到低依次为常规IR组、IPC48 h组、假手术组、IPC即刻组、IPC24 h组;与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IPC24 h组EGLN1 mRNA表达下降( P均<0.01)。不同模式IPC后,HIF-1α mRNA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加( P均<0.01),由高到低依次为IPC24 h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常规IR组、假手术组;与常规IR组、IPC即刻组、IPC48 h组比较,IPC24 h组HIF-1α mRNA表达升高( P<0.05或0.01),IPC即刻组与IPC48 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缺血预适应模式能够通过减轻组织水肿、炎性症状和氧化应激反应等,减轻大鼠骨骼肌IR损伤,其中IPC后再灌注24 h模式减轻IR损伤的效果相对最佳;EGLN1、HIF-1α可能参与IPC减轻大鼠骨骼肌IR损伤的过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氟暴露对大鼠肾脏损伤及SIRT3-FOXO3a-PINK1/PARKIN通路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氟暴露对大鼠肾脏损伤及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叉头蛋白O3a(FOXO3a)-张力蛋白同源物诱导的假定激酶1(PINK1)/E3泛素连接酶(PARKIN)通路的影响。方法:选取4周龄SD大鼠(清洁级,体质量100 ~ 150 g)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低氟组、高氟组,每组8只(雌雄各半)。对照组自由饮用自来水(氟离子浓度< 0.5 mg/L),低、高氟组分别自由饮用自来水和氟化钠配制的溶液(氟离子浓度分别为5.0、50.0 mg/L),周期为180 d。实验结束后,观察并记录大鼠氟斑牙形成情况,采集大鼠股骨、尿液、血液,检测骨氟、尿氟、血氟含量,并检测肾脏功能相关指标(血清尿酸、肌酐、尿素氮含量);光镜下观察苏木素-伊红(HE)染色肾组织形态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法和蛋白质印迹法分别检测肾脏SIRT3、FOXO3a、PINK1、PARKIN、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自噬受体蛋白(P62)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低、高氟组大鼠分别有7、1只检出Ⅰ度氟斑牙,0、7只检出Ⅱ度氟斑牙。与对照组比较,低、高氟组大鼠骨氟(μg/g:1.18 ± 0.06、2.16 ± 0.07比0.52 ± 0.05)、尿氟(mg/L:4.43 ± 0.11、7.46 ± 0.09比2.58 ± 0.14)、血氟含量(μg/ml:0.77 ± 0.06、1.68 ± 0.10比0.52 ± 0.08),血清尿酸(μg/ml:61.01 ± 4.17、103.92 ± 5.43比28.68 ± 2.91)、肌酐(μg/ml:74.82 ± 9.61、132.05 ± 5.35比22.38 ± 4.11)、尿素氮含量(μg/ml:13.36 ± 1.27、14.55 ± 0.34比0.29 ± 0.07)均较高(均 P < 0.05)。光镜下,对照组肾组织表现为肾小管和肾小球细胞排列紧密且整齐,细胞形态规则,轮廓完整清晰;低氟组与对照组相似,未见明显异常;高氟组可见肾小球结构异常,出现萎缩现象,部分区域肾小管表现为上皮细胞水肿和细胞间界限不清。qRT-PCR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低、高氟组SIRT3(0.82 ± 0.03、0.58 ± 0.02比1.00 ± 0.08)和P62 mRNA表达水平(0.75 ± 0.07、0.28 ± 0.09比1.00 ± 0.07)均较低(均 P < 0.05);FOXO3a(1.35 ± 0.04、3.01 ± 0.23比1.00 ± 0.08),PINK1(1.58 ± 0.09、3.28 ± 0.09比1.00 ± 0.07),PARKIN(1.51 ± 0.04、1.67 ± 0.10比1.00 ± 0.05)和LC3 mRNA表达水平(1.74 ± 0.07、2.38 ± 0.18比1.00 ± 0.08)均较高(均 P < 0.05)。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低、高氟组SIRT3(0.91 ± 0.01、0.55 ± 0.03比1.00 ± 0.01)和P62蛋白表达水平(0.94 ± 0.27、0.66 ± 0.38比1.00 ± 0.19)均较低(均 P < 0.05);FOXO3a(1.14 ± 0.03、1.22 ± 0.05比1.00 ± 0.02),PINK1(1.46 ± 0.03、1.56 ± 0.03比1.00 ± 0.05),PARKIN(1.98 ± 0.02、2.33 ± 0.11比1.00 ± 0.06)和LC3蛋白表达水平(4.10 ± 0.58、4.93 ± 0.33比1.00 ± 0.13)均较高(均 P < 0.05)。 结论:氟暴露可致大鼠肾组织损伤,SIRT3、P62表达水平下调,FOXO3a、PINK1、PARKIN及LC3表达水平上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C3B、P62、Beclin1在慢性氟中毒大鼠肝脏中的表达及自噬在氟中毒肝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观察慢性氟中毒大鼠肝脏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LC3)B、P62、Beclin1的蛋白和mRNA表达,探讨自噬在氟中毒肝损伤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成组设计,54只SD大鼠,按照体重(100 ~ 12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9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分别为对照组(NC组)、低氟组(LF组)、高氟组(HF组)、NC +雷帕霉素(RAP)组、LF + RAP组、HF + RAP组、NC +氯喹(CQ)组、LF + CQ组、HF + CQ组。NC组饮用自来水(氟离子浓度< 0.5 mg/L),LF和HF组分别饮用氟离子浓度为5.0、50.0 mg/L含氟水;NC + RAP、LF + RAP、HF + RAP组分别以相应的饮水饲养3个月后经腹腔每天注射1.5 mg/kg RAP,共10 d;NC + CQ、LF + CQ、HF + CQ组分别以相应的饮水饲养3个月后经腹腔每天注射60 mg/kg CQ,共10 d。采集各组大鼠四肢骨、24 h尿液,检测骨氟、尿氟含量;苏木素-伊红染色法观察肝组织形态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肝脏LC3B、P62、Beclin1蛋白和mRNA表达情况。结果:染氟后,与NC组比较[(0.03 ± 0.00)mg/kg、(0.34 ± 0.08)mg/L],HF组骨氟[(3.86 ± 0.08)mg/kg]、尿氟含量[(1.11 ± 0.16)mg/L]均较高( P均< 0.05)。光镜下,NC组大鼠肝组织小叶结构清晰,肝索排列整齐,细胞结构正常,LF、HF组出现不同程度的肝细胞水肿;给予RAP后,与相应染氟组比较,肝细胞形态未见明显变化;给予CQ后,与相应染氟组比较,可见肝细胞明显水肿,随染氟浓度增加水肿程度加重。与NC组比较,HF组LC3B、Beclin1蛋白表达量较高( P均< 0.05),P62蛋白表达量较低( P < 0.05)。腹腔注射RAP后,与LF组比较,LF + RAP组LC3B、P62蛋白表达量较低( P均< 0.05);与HF组比较,HF + RAP组LC3B、Beclin1蛋白表达量较低( P均< 0.05)。腹腔注射CQ后,与LF组比较,LF + CQ组P62蛋白表达量较高( P < 0.05);与HF组比较,HF + CQ组P62蛋白表达量较高( P < 0.05)。 结论:早期(3个月)氟摄入可促进大鼠肝细胞自噬,引起肝细胞水肿,RAP有类似作用;CQ可能通过抑制肝细胞自噬而诱导肝脏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3D打印骨小梁融合器辅助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初步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3D打印骨小梁寰枢侧块关节融合器辅助后路内固定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12例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34~62岁,平均45.6岁;患者均接受了后路寰枢椎撑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术中侧块关节间植入3D打印融合器。比较术前、术后12个月的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寰齿前间距(ADI)、颈髓角(CMA)、齿状突尖距钱氏线距离(DOCL),并观察侧块关节的融合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16.5 min(85~190 min),透视次数平均9.4次(6~21次),出血量平均82.3 mL(50~210 mL)。术后未出现脑脊液漏、脑梗死等并发症,未出现内置物断裂、移位、松动等情况。所有患者术后获18~42个月(平均26.3个月)随访。JOA评分、ADI、CMA、DOCL由术前的(8.33±0.98)分、(8.66±1.64)mm、119.63°±4.15°和(9.66±2.15)mm分别改善至术后12个月的(14.17±1.03)分、(2.63±0.59)mm、153.76°±7.88°和(2.07±0.69)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节段均骨性融合。 结论:3D打印骨小梁融合器辅助后路内固定在治疗颅底凹陷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中能够实现满意的复位,维持关节间隙的撑开高度,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