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叉神经痛术中出现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三叉神经痛的发病率约为180/10万,其手术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经皮微球囊压迫三叉神经节手术、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射频热凝损毁术、三叉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等,术中患者常无预兆的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同手术方式引起血流动力学变化的机制可能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机制尚不明确。本文对其特点、机制研究进展等进行综述,进而提出预防及治疗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经立体脑电图证实的双侧颞叶癫痫外科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外科手术治疗经立体脑电图(SEEG)证实的双侧颞叶癫痫(SEEG-BTLE)的方法和疗效。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3年3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治疗的经SEEG证实的BTLE(SEEG-BTLE)患者,共13例。其中采用单侧前颞叶切除术(AMTL)5例(均为癫痫发作起源偏侧化明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RFTC)术6例(癫痫发作起源偏侧化不明显或拒绝切除术);神经调控2例,其中脑深部电刺激(DBS)1例,迷走神经电刺激(VNS)1例(均为癫痫发作起源偏侧化不明显)。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疗效。切除术和RFTC术的疗效采用Engle分级标准评估,Ⅰ~Ⅱ级为疗效良好,Ⅲ~Ⅳ级为疗效不佳;神经调控按McHugh分级标准评估,Ⅰ~Ⅱ级为疗效良好,Ⅲ~Ⅴ级为疗效不佳。结果:5例行单侧AMTL的患者术后随访14~45个月,Engle分级Ⅰ级3例、Ⅲ级2例;2例出现记忆力减退。6例行RFTC术的患者随访6~31个月,Engle分级Ⅰ级1例、Ⅱ级1例、Ⅲ级2例、Ⅳ级2例;1例出现记忆力减退。接受DBS和VNS的2例患者,分别随访35、38个月,均为McHugh分级ⅢA级。结论:初步研究显示,采用个体化原则治疗SEEG-BTLE,其中采用单侧AMTL者的疗效较好,采用RFTC者的疗效尚可,神经调控治疗可能具有一定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三叉神经痛经皮球囊压迫术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三叉神经痛是常见的头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其临床治疗除射频热凝术和显微血管减压术外,经皮穿刺球囊压迫半月节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本文针对经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本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消融术治疗围生期脑损伤后癫痫的初步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初步观察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多触点射频热凝消融术(RF-TC)治疗围生期脑损伤后癫痫患儿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1年6月清华大学玉泉医院(清华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外科采用SEEG引导下多触点RF-TC治疗的7例难治性围生期脑损伤后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头颅MRI显示双侧病变6例,右侧顶叶局灶性损伤1例。所有患儿发作间歇期头颅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CT检查均显示双侧后头部葡萄糖摄取明显减低。所有患儿行SEEG电极植入,行SEEG引导下多触点RF-TC。RF-TC术后3个月、6个月、1年门诊复查脑电图和头颅MRI。采用Engel分级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7例患儿RF-TC过程均顺利,其中进行1次RF-TC 2例,2次3例,3次2例。1例患儿热凝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视觉先兆并于热凝结束后消失。7例患儿热凝过程及热凝后均未发生手术并发症。7例患儿的随访时间为18~52个月。2例术后无癫痫发作,2例癫痫发作减少或减轻,1例术后癫痫无改善,2例复发(分别于术后6、12个月)。1例癫痫发作减轻患儿于术后6个月行左侧顶盖激光消融手术。1例因术后6个月癫痫复发行右侧顶叶局灶性切除术,术后无发作。至末次随访,Engel分级Ⅰ级4例,Ⅲ级2例,Ⅳ级1例。结论:初步观察显示,SEEG引导下多触点RF-TC治疗围生期脑损伤后癫痫患儿可行、安全性较好,术后可一定程度改善癫痫发作,但可观察到部分患儿癫痫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的射频热凝术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附7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的射频热凝术(RF-TC)治疗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癫痫中心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71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儿的临床资料。发作类型为局灶性发作伴或不伴泛化62例,局灶性发作合并癫痫性痉挛6例,局灶性发作合并肌阵挛发作2例,单纯癫痫性痉挛1例。影像学表现为皮质发育畸形27例,海马硬化9例,发育性或低级别肿瘤8例,脑软化灶5例,合并2种类型病变5例,头颅MRI阴性17例。所有患儿均接受SEEG引导的RF-TC治疗。通过门诊复诊及电话随访评估患儿的癫痫发作情况,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探讨手术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71例患儿植入颅内电极5~14根/例。8例患儿行RF-TC后出现一过性神经功能损伤。69例随访(1.2±0.5)年(0.5~2.5年),2例失随访。末次随访时,45例(65.2%)无发作,24例仍有癫痫发作,其中18例(26.1%)发作减少>50%;术后随访时间>1年的42例患儿中,25例(59.5%)无发作。2例脑室旁结节状灰质异位患儿发作均控制1年以上,局灶皮质发育不良患儿的术后6个月的无发作率为85.7%(18/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疗效与电极植入目的(方案)有关( P=0.007),而与手术年龄、病程、癫痫发作类型、MRI阴性无关(均 P>0.05)。 结论:对于儿童药物难治性癫痫,SEEG引导的RF-TC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其适用于体积小或深在的病灶,亦可探索MRI阴性的癫痫网络,为多发病灶、累及功能区者提供了手术机会,并能辅助切除性手术制定计划、评估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局部麻醉下ROSA机器人辅助SEEG电极植入的精准性与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局部麻醉下ROSA机器人系统辅助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植入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行SEEG电极植入手术的47例药物难治性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手术采用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局部麻醉组(简称局麻组,37例)和全身麻醉组(简称全麻组,10例)。两组患者术后6 h内均行头颅三维重建CT检查,观察是否发生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并将CT数据通过医学影像存储与通讯系统导入ROSA工作站,准确记录两组实际植入的每根电极与规划轨迹之间的横向误差。结果:局麻组37例患者共进行41例次电极植入手术(4次为补充电极),累计植入电极353根;全麻组10例患者共进行12例次电极植入手术(其中1次为补充电极,1次为射频热凝术后半年重新植入电极),累计植入电极90根。局麻组的电极入点误差为(1.24±0.77)mm,靶点误差为(1.71±0.96)mm;全麻组的电极入点误差为(1.20±0.67)mm,靶点误差为(1.64±0.85)mm,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局麻组有1例(2.7%)患者在拔除电极时出现无症状性颅内出血,术后血肿自行吸收,无神经系统损伤;全麻组无一例颅内出血。两组均无感染和电极折断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局部麻醉下行ROSA机器人系统辅助SEEG电极植入精准、安全,其电极入点误差和靶点误差与全身麻醉相比无明显差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头、手多汗症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头、手多汗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对宁波市康复医院疼痛科自2017年6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30例原发性头、手多汗症患者予CT引导下经皮穿刺T 3或T 4交感神经链射频热凝治疗,并随访12个月以评估患者疗效及总结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术后24例患者的多汗症状明显改善,总体满意率为80%。术中5例患者出现胸腔、肺部穿刺损伤,其中4例为气胸、1例为血胸;术后7例患者出现胸背、腋下或上臂疼痛麻木,10例患者出现胸背代偿性多汗,2例患者出现胸背及双侧足部代偿性多汗。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头、手多汗症有着长期的治疗效果及相对较低的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立体脑电图引导下射频热凝术在局灶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立体脑电图(SEEG)引导下射频热凝术(RFTC)在局灶性癫痫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天津市环湖医院功能神经外科自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在SEEG引导下RFTC治疗的18例局灶性癫痫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进行随访,采用Engel分级评估患者的疗效。结果:(1)18例患者分别植入电极4~11根,平均(6.56±2.15)根;其中单侧植入6例,双侧植入12例,均准确植入预期靶点。SEEG监测显示额叶癫痫7例,颞叶癫痫8例,额颞交界区癫痫2例,颞枕交界区癫痫1例。(2)18例患者分别热凝电极2~9根,平均(3.43±1.47)根;热凝触点数9~42个,平均(17.38±9.20)个。热凝过程中诱发癫痫发作1例,热凝后发生暂时性精神症状1例,伴颅内压增高症状的脑区弥漫性水肿1例,无症状区域性脑水肿1例。并发症的总体发生率为22.2%(4/18),无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发生。(3)11例患者在RFTC治疗后癫痫复发,其中在热凝后1个月内复发3例,在热凝后1~3个月内复发3例,在热凝后3~6个月内复发3例,在热凝后6~12个月内复发2例,复发患者的发作持续时间和频率均较RFTC前明显降低。7例患者在RFTC后进一步接受开颅致痫灶切除术。患者随访5~24个月,末次随访时疗效:Engel分级Ⅰ级12例、Ⅱ级4例、Ⅲ级2例,无Ⅳ级患者。结论:SEEG引导下RFTC治疗可使局灶性癫痫患者获得不同时限的癫痫发作完全缓解期,部分患者可达到癫痫发作的长期缓解。对SEEG引导下RFTC治疗后癫痫复发者,进一步行开颅致痫灶切除术仍可获良好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T引导下经下颌角入路茎乳孔穿刺射频热凝对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经皮下颌角入路穿刺茎乳孔面神经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疼痛科和嘉兴市第一医院疼痛科行CT引导下面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患者共82例,其中男27例,女55例,年龄24~85(59±11)岁。根据穿刺入路的不同分为3组:乳突前入路组(A组, n=35),乳突后入路组(P组, n=25),下颌角入路组(M组, n=22)。比较3组患者术中穿刺时间、引出患侧面部肌肉抽动的最小刺激电流、射频热凝治疗终止时温度及该温度下射频热凝的时间、治疗总时间,以及术后1 d面瘫程度、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A组、P组、M组术中穿刺时间分别为(31.0±4.9)、(31.9±6.5)、(35.3±5.9)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20),M组穿刺时间长于A组与P组(均 P<0.05)。3组患者引出患侧面部肌肉抽动的最小刺激电流分别为(0.5±0.2)、(0.4±0.1)、(0.3±0.1)m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0),M组最小刺激电流小于A组与P组(均 P<0.05)。3组患者射频热凝治疗终止时的温度分别为(78.6±8.1)、(76.6±8.3)、(67.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M组温度小于A组与P组(均 P<0.05)。3组患者终止治疗温度下射频热凝的时间、治疗总时间、术后1 d面瘫评分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血肿、感染、听力障碍等并发症。 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茎乳孔射频热凝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有效,下颌角入路疗效更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眶上孔变异情况对射频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V1支疼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不同眶上孔变异情况对射频治疗三叉神经V1支疼痛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嘉兴市第一医院2011年2月至2017年8月原发性三叉神经V1支疼痛择期行CT引导下眶上神经射频热凝术的62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侧眶上孔形态,将患者分为有孔组( n=28)和切迹组( n=34)。记录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时间、CT扫描次数,统计分析术前、术后1 d、术后6个月、术后1年、术后2年疼痛数字评分(NRS)的平均秩次和有效率(NRS≤1分为有效),以及术后1 d、术后2年麻木程度的差异。并随访记录患者术后出现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时间、CT扫描次数、术前NRS、术后各时间点NRS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与术前NRS相比,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NRS的平均秩次值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有孔组术后1 d的Ⅰ、Ⅱ、Ⅲ、Ⅳ级麻木发生率分别为0、53.6%、46.4%和0,术后2年分别为42.9%、46.4%、10.7%和0;切迹组术后1 d的Ⅰ、Ⅱ、Ⅲ、Ⅳ级麻木发生率分别为0、29.4%、67.6%和2.9%,术后2年分别为55.9%、38.2%、5.9%和0;两组患者术后2年麻木程度较术后1 d麻木程度均有所减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有孔组与切迹组患者术后2年有效率分别为78.6%和5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06, P<0.05)。患者在术后除不同程度的穿刺点肿胀外,无其他近期及远期严重并发症。 结论:对于不同解剖变异类型,眶上孔射频治疗三叉神经V1支疼痛的近期和远期有效率均较高;有孔型眶上孔远期有效率更高,除麻木外,无其他严重的不良反应,患者接受度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