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的观察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1年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脊髓科在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枕颈后路手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2例寰枢椎脱位或不稳的患者资料。男30例,女22例;年龄17~65岁,平均41.2岁;单侧椎动脉高跨26例,双侧高跨3例,C 2,3融合致单侧枢椎椎弓根狭窄19例,双侧狭窄4例。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CT血管造影(CTA)和MRI检查,记录患者的临床症状,利用CTA在C 2,3横突孔处测量椎动脉直径,观察"in-out-in"螺钉对椎动脉形态的影响。术后6个月行X线和CT检查,观察植骨融合情况。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9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71.2 min(213~352 min),出血量平均471.5 mL(230~830 mL)。余43例行单纯后路手术,手术时间平均171.6 min(131~226 min);出血量平均395.9 mL(170~660 mL)。无脊髓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3 d复查CTA,椎动脉在C 2、C 3横突孔层面的直径分别为(2.92±0.55)、(3.04±0.54) mm,与术前[(2.91±0.68)、(3.11±0.50) mm]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椎动脉在21例次中出现外下方移位。所有患者术后获7~24个月(平均11个月)随访,术后6个月影像学检查见植骨融合,未见内固定物断裂、移位。 结论:枕颈后路术中置入"in-out-in"枢椎椎弓根螺钉对椎动脉影响小,临床效果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腰1椎体成形术前椎弓根参数测量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术前胸12(T12)、腰1(L1)、腰2(L2)轴位椎弓根最外缘与正中线椎体前缘交界点连线的夹角(设为椎弓根入射角α)、轴位椎弓根最外缘与横突交界点(设为C点)连水平线至椎弓根内缘交界点(设为D点)的距离(CD),探讨其对L1椎体手术中指导穿刺、骨水泥注射的优势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1月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滁州医院介入血管科确诊为L1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行椎体成形术(PVP)患者91例的临床资料,测量L1椎体及其邻近椎体轴位α、CD,记录术中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L1轴位α为(20.43±1.61)°,CD为(5.37±1.08)mm。L1椎体单侧入路、双侧入路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5%、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08, P < 0.05);L1椎体单侧入路与双侧入路骨水泥注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 0.05)。L1椎体双侧入路与单侧入路手术前后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L1椎体轴位α、CD相比于邻近椎体小,对于手术中选择穿刺路径、减少骨水泥注射渗漏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单侧经横突上椎体侧壁入路安全可靠性,与临床中运用最广泛的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各项数据对比,探讨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在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KP)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运用3D Slicer印证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简单安全可靠;收集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自2019年11月至2020年12月的77例患者,分别为运用单侧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入路患者40例和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患者37例,对比两种入路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各项指标及远期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治疗,无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ODI和VAS均显著降低( t=0.000, P<0.05),且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VAS t=0.690,术后VAS t=0.231,术后3个月VAS t=0.866;术前ODI t=0.979,术后ODI t=0.563,术后3个月ODI t=0.375, P>0.05);椎体高度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684, P>0.05);术中骨水泥灌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912, P>0.05);而单侧经横突上椎体侧壁入路组在手术时长[15(14~16) min比22(20~24) min, t=0.000, P<0.05]、建立通道透视次数[5(4.00~6.00)比10(8.00~10.75), t=0.000, P<0.05]均优于单侧经椎弓根入路患者组;且术后X线回示骨水泥灌注位于椎体前缘正中线(35比5, t=0.000, P<0.05)。 结论:两种入路均能使患者得到满意治疗效果,椎体侧壁组可使骨水泥推注椎体前缘且过椎体中线,生物力学更稳定,且手术时间短,透视次数少,不易伤及脊髓,操作简便且安全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科学认识和规范应用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技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技术是一类保留运动功能的脊柱后路固定技术,可弥补融合固定牺牲运动功能的缺陷,主要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退行性滑脱症、严重椎管狭窄症和轻中度退行性侧凸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动态固定能卸载部分应力负荷,利于减缓固定节段的退变进程,无需植骨和等待融合,有利于促进术后快速康复、避免融合失败和减少内固定相关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正确选择手术适应证和严格把握禁忌证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前提。采用后正中切口Wiltse入路为宜,在上关节突与横突间沟槽底置钉,以便动态棒安放于关节突关节外侧,固定轴要尽可能接近腰椎运动轴,重视术后腰椎功能康复。腰椎经椎弓根动态固定是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新理念和新技术,因与坚强固定观念不同而在认识上存在分歧是难免的。推进其科学研究和临床规范是安全、正确应用这一技术并造福患者的前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53例采用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女32例;年龄(66.2±7.4)岁(范围48~81岁)。其中腰椎管狭窄症3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责任节段包括L 2~S 1 3例,L 3~S 1 13例,L 2~L 5 5例,L 4~S 1 17例,L 3~L 5 15例。手术沿Wiltse手术入路,以上关节突外缘和横突中线连线的交点为进针点置入椎弓根螺钉,切除突出椎间盘及增生黄韧带,使用弹性绳将间隔器套入上下椎弓根螺钉间,收紧加压后固定。术后采用MR检查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头侧邻近节段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高度(intervertebral height,IH)、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并采用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36-item short-form health survey,SF-36)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 结果:手术时间(173.5±64.7)min(范围125~240 min);术中出血量(469.5±118.2)ml(范围380~620 ml)。术后随访(47.9±6.7)个月(范围38~62个月)。末次随访MR检查示多裂肌脂肪浸润程度未见进一步加重。ROM由术前6.05°±1.85°增至6.93°±1.87°,IH由术前(10.97±2.11)mm增至(11.05±2.02)m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腰椎前凸角由术前37.6°±8.8°增大至43.2°±9.1°,PT由术前24.7°±9.3°减小至20.5°±5.1°,SS由术前22.1°±7.7°增大至26.3°±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JOA评分由术前(6.4±1.2)分增加至术后3个月(19.8±1.6)分、术后1年(22.3±0.9)分、末次随访(20.6±2.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ODI由术前50.6%±11.3%降至术后3个月13.8%±4.7%、术后1年11.9%±2.8%、末次随访13.0%±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F-36由术前(81.5±3.6)分升至术后3个月(93.0±2.7)分、术后1年(99.4±3.0)分、末次随访时(95.5±4.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VAS由术前(4.2±1.0)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1.3±0.7)分、术后1年(1.2±0.6)分、末次随访时(1.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例术后3.5年出现L 2左侧椎弓根螺钉松动、移位,予以对症保守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 结论:Dynesys动态固定系统治疗伴多裂肌脂肪浸润的腰椎退行性疾病安全有效,恢复腰椎后方完整的张力带结构和功能,结合术后康复训练可阻止多裂肌脂肪浸润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横突椎弓根入路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与传统椎弓根入路(CTA)行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比较,探讨采用横突椎弓根入路(TPPA)行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8月至2021年8月期间武汉市第四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101例单节段OVCF患者资料。男31例,女70例;年龄(70.3±7.6)岁;骨密度T值-3.0±0.3。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TPPA组(52例,采用TPPA行PKP术)和CTA组(49例,采用CTA行PKP术)。通过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分布优良率、骨水泥渗漏率,术前、术后24 h、3个月、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Beck指数,以及再骨折情况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术后随访(9.8±1.5)个月。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神经损伤或椎弓根骨折等并发症。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TPPA组骨水泥分布优良率92.3%(48/52)显著高于CTA组61.2%(30/49),术后24 h VAS评分[3.0(2.0,4.0)分]、ODI(57.2±4.6)均显著低于CTA组[4.0(3.0,4.0)分、59.2±5.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的VAS评分、ODI在术前、术后3、6个月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同一组内VAS评分、ODI逐步改善,各个时间点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TPPA组术后24 h、6个月的Beck指数[0.81(0.69,0.86)、0.76(0.67,0.81)]均显著高于CTA组[0.75(0.71,0.79)、0.72(0.68,0.7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术后24 h、6个月Beck指数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采用TPPA行PKP治疗OVCF较CTA具有同样的手术安全性,但具有更好的骨水泥分布,在术后即刻可更好地缓解疼痛,并且在恢复及保持伤椎高度方面更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横突上缘和椎弓根外进入椎体侧壁入路在椎体成形术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验证经横突上缘、椎体侧壁穿刺在椎体成形术中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收集并分析42例存储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影像资料库中的腹部和胸部CT血管造影(CTA)影像学数据,利用3D slicer软件重建T6~L3椎体及其节段动脉,利用3D slicer软件进行模拟穿刺,测量穿刺针与矢状面夹角A-1、与横断面夹角A-2、进针点距离节段动脉最近距离Le~a及可安全穿刺区域的面积的数据A,并将每节椎体左右两侧数据进行配对资料 t检验分析。 结果:穿刺针与矢状面夹角A-1在T6~T12为(31.2±1.4)°~(33.0±1.1)°之间,在L1~3为(27.3±1.7)°~(28.3±1.5)°之间;穿刺针与横断面夹角A-2在T6~T12为(31.5±1.0)°~(31.5±1.0)°之间,在L1~3为(38.8±1.2)°~(39.9±1.2)°之间;进针点距离节段动脉Le~a在T6~T12为(9.2±0.7) mm~(12.0±1.4) mm之间,在L1~3为(12.0±1.1) mm~(12.4±1.3) mm之间;穿刺安全区域面积A在T6~T12为(21.40±0.61) mm 2~(69.00±6.48) mm 2之间,在L1~3为(108.23±5.80) mm 2~(123.86±8.53) mm 2之间;T6~L3各节椎体左右两侧各参数 t检验, P值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时,经横突上缘和椎弓根外进入椎体侧壁穿刺是一种安全可行的入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椎间孔外入路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治疗椎管外腰骶神经根卡压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椎间孔外入路单侧双通道内镜(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在治疗椎管外腰骶神经根卡压症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在天津医院采用椎间孔外入路UBE治疗椎管外腰骶神经根卡压症17例,男9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59.2岁(范围45~71岁)。17例患者均有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伴或不伴间歇性跛行。MRI示L 4,5椎间孔狭窄伴椎间盘极外侧突出2例,L 5S 1椎间孔狭窄伴椎间盘极外侧突出15例;7例诊断为远外侧综合征,12例合并腰骶移行椎;17例椎间隙高度均降低,相应节段出口神经根和神经节卡压。切口在相邻椎弓根投影外侧2 cm处,S 1因髂骨遮挡在髂骨内缘设计切口,以椎间孔外口峡部外缘为靶点,自峡部和上关节突外缘逐步磨除上关节突腹侧和尖部,必要时磨除遮挡的骶骨翼和横突下缘,去除增生的韧带显露出口神经根,在神经根腹侧显露并摘除突出的椎间盘,远外侧综合征沿出口神经根向外侧减压直至完全松解。术后及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Macnab评分和腰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评估疗效及稳定性。 结果:17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为60 min(范围45~85 min)。术中磨除上关节突尖端、扩大椎间孔后均能充分显露出口神经根和突出的椎间盘,对远外侧综合征可沿出口神经根向外侧充分减压直至完全松弛无卡压,神经减压彻底。术后症状均明显缓解,CT示关节突关节大部保留。随访时疼痛和功能进一步改善,末次随访时VAS平均改善率为85.2%,ODI平均改善率为86.2%,根据Macnab评分优15例、良2例,腰椎过屈过伸位X线片均无腰椎失稳表现。结论:椎间孔外入路UBE治疗椎管外腰骶神经卡压症显露充分、减压彻底,并可较好地保留腰椎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横突中点-关节突移行部入路与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经横突中点-关节突移行部入路和经单侧椎弓根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腰椎压缩骨折(OLCF)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794例OLCF患者临床资料。采用信封法将患者随机分为移行部穿刺组(400例,400个椎体)和椎弓根穿刺组(394例,394个椎体),其中移行部穿刺组采用经横突中点-关节突移行部入路PVP,椎弓根穿刺组采用经单侧椎弓根入路PVP。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辐射剂量、术前、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比较两组骨水泥椎体分布情况;比较两组骨水泥渗漏、伤椎再骨折、脊髓神经损伤、小关节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共纳入患者男270例,女524例;年龄68.9~78.5岁[(73.7±4.8)岁]。患者均获随访12~14个月[(13.4±0.8)个月]。移行部穿刺组手术时间和辐射剂量短于或小于椎弓根穿刺组( P均<0.01)。两组术前VAS、OD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移行部穿刺组术后1 d、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VAS分别为(2.1±0.9)分、(2.3±1.1)分、(2.7±1.3)分,椎弓根穿刺组分别为(2.3±0.7)分、(2.5±0.9)分、(2.9±1.1)分,两组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 P均<0.01),术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移行部穿刺组术后1 d、术后3个月及术后1年ODI分别为14.3±1.8、13.6±3.4、11.3±4.4,椎弓根穿刺组分别为25.5±5.7、20.7±6.3、20.6±6.9,两组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 P均<0.01),术后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移行部穿刺组的双侧骨水泥分布椎体个数(324个)多于椎弓根穿刺组(94个)( P<0.01)。移行部穿刺组骨水泥渗漏发生率、伤椎再骨折发生率、小关节损伤发生率分别为8.25%(33/400)、0.00%(0/400)、3.25%(13/400),低于椎弓根穿刺组的20.81%(82/394)、2.03%(8/394)、9.90%(39/394)( P<0.05或0.01),两组神经损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横突中点-关节突移行部入路与经单侧椎弓根入路PVP均可有效治疗OLCF,但前者具有手术时间短、辐射剂量小、临床效果更佳、骨水泥弥散良好,以及骨水泥渗漏率、椎体再骨折率及小关节损伤发生率低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Ⅰ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单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Ⅰ型陈旧性症状性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CS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3年12月至2016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收治的119例Ⅰ型CSOVCF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42例,女77例;年龄58~95岁[(79.2 ±15.6)岁]。骨密度T值为-4.5~-2.5 SD[(-3.9±0.2)SD]。损伤节段:L 1~L 2 56例,L 3~L 5 63例。其中60例接受横突与上关节突移行部单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单侧入路组),59例接受Magerl法经椎弓根双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双侧入路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骨水泥注入量、术中暴露辐射次数,以及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后凸Cobb角;观察邻近椎体骨折、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并发症情况。 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48个月[(24.1±5.6)个月]。单侧入路组手术时间[(21.5±6.5)min]明显短于双侧入路组[(37.8±7.4)min],骨水泥注入量[(4.2±0.7)ml]少于双侧入路组[(6.5±1.1)ml],术中暴露辐射次数[(14.2±3.0)次]少于双侧入路组[(31.4±6.4)次]( P均<0.05)。两组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AS、ODI、伤椎椎体高度比和后凸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术后相同时相点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单侧入路组与双侧入路组分别为5%(3/60)、8%(5/59)( P>0.05)。骨水泥渗漏单侧入路组4例(7%),双侧入路组11例(19%)( P<0.05)。患者均未出现伤口感染、神经损伤、肺栓塞等并发症。 结论:与Magel法经椎弓根双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比较,横突与上关节突移行部单侧穿刺高黏度骨水泥PVP治疗Ⅰ型CSOVCF具有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中暴露辐射次数少、术中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