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针调节P2X7R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对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排尿功能的影响,并探讨电针调节嘌呤能离子通道型受体 7(purinergic ligand-gated ion channel 7 receptor,P2X7R)介导的细胞焦亡途径在其中的潜在效应机制.方法 从 48 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 12只纳入假手术组,剩余大鼠以T8完全性脊髓横断法建立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模型,将已成模的 27 只大鼠二次随机分为模型组与电针组,每组 12只,剩余 3只模型大鼠用于实验候补.电针组于术后第 19天开始干预,连续 10 d,其余两组仅予以捆绑.干预结束后,各组大鼠先行尿流动力学检测,随后快速分离膀胱组织待检,应用HE染色观察膀胱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变化,TUNEL染色检测膀胱组织中细胞损伤情况,ELISA检测膀胱组织中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膀胱组织中P2X7R、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OD-like receptor thermal protein domain associated protein 3,NLRP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ysteinyl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inase-1,Caspase-1)、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压力、膀胱最大容量显著升高(P<0.01),以膀胱体积增大伴尿潴留为主要表现;模型组大鼠膀胱组织存在明显的炎性反应且病理改变显著,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可见明显肿胀、变形等细胞损伤,膀胱组织细胞损伤率显著增加(P<0.01),膀胱组织中ATP含量、P2X7R、NLRP3、Caspase-1、IL-1β的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大鼠膀胱漏尿点压力、膀胱最大压力、膀胱最大容量降低(P<0.05),尿潴留症状较轻,膀胱排尿功能改善;电针组大鼠膀胱组织的炎性反应及病理损伤减轻,膀胱组织超微结构变化明显改善,膀胱组织细胞损伤率显著减少(P<0.01),膀胱组织中ATP含量、P2X7R、NLRP3、Caspase-1、IL-1β的阳性表达及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1).结论 电针可有效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尿潴留型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排尿功能,缓解尿潴留症状,减轻膀胱组织病理损伤程度及其炎症反应,其机制与抑制膀胱组织中P2X7R/NLRP3 信号通路焦亡蛋白的表达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PP1在脊髓损伤小鼠神经病理性痛内源性保护机制中的作用:与VEGF/Akt信号通路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价分泌磷蛋白1(SPP1)在脊髓损伤小鼠神经病理性痛内源性保护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激酶B(Akt)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清洁级健康雌性昆明小鼠72只,7~8周龄,体重30~3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 n=18):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致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脊髓损伤致神经病理性痛+SPP1-siRNA组(NS-siRNA组)和脊髓损伤致神经病理性痛+空载病毒组(NP-EV组)。采用半横断脊髓的方法制备小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NS-siRNA组和NP-EV组鞘内注射7 μl AAV-SPP1-siRNA-GFP腺病毒或空载腺病毒AAV-vector-GFP后5 d制备模型。于术后1、2和3周时每组随机取6只小鼠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PWMT)和热刺激甩尾潜伏期(TFL),随后处死取同侧损伤部位脊髓组织,采用RT-PCR法检测SPP1 m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SPP1、VEGF、Akt和p-Akt的表达。 结果:与Sham组比较,NP组、NS-siRNA组和NP-EV组术后1、2和3周时PWMT降低,TFL缩短,脊髓SPP1 mRNA、SPP1、VEGF和p-Akt表达上调( P<0.05);与NP组比较,NS-siRNA组术后1、2和3周时PWMT降低,TFL缩短,脊髓SPP1 mRNA、SPP1、VEGF和p-Akt表达下调( P<0.05);与NS-siRNA组比较,NP-EV组术后1、2和3周时PWMT升高,TFL延长,脊髓SPP1 mRNA、SPP1、VEGF和p-Akt表达上调( P<0.05)。 结论:SPP1参与了脊髓损伤小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内源性保护机制,可能与激活脊髓VEGF/Akt信号通路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基于TLR4/MyD88/NF-κB通路探讨美洲大蠊虫粉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美洲大蠊虫粉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盐水组、美洲大蠊虫粉组、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TLR4)抑制剂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构建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术后假手术组不做治疗,盐水组与美洲大蠊虫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美洲大蠊虫粉(630 mg/kg)灌胃处理,TLR4抑制剂组给予TLR4抑制剂(3 mg/kg)腹腔注射处理.术后1、3、7、14 d运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观察神经元数目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炎性因子IL-1、IL-6、IL-10和TNF-α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4、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和NF-κB p65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盐水组BBB评分、神经元数目显著下降,而病理损伤程度、IL-1、IL-6、TNF-α、TLR4、MyD88、NF-κB p65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盐水组相比,美洲大蠊虫粉组和TLR4抑制剂组增加了 BBB评分、神经元数目、降低了病理损伤程度、IL-1、IL-6、TNF-α、TLR4、MyD88、NF-κB p65水平(P<0.05),与TLR4抑制剂组相比,美洲大蠊虫粉组更好地增加了 BBB评分、神经元数目,降低病理损伤程度、IL-1、TNF-α表达.结论 美洲大蠊虫粉可以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减少脊髓损伤后炎性因子的产生,起到保护神经和促进运动恢复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美洲大蠊研粉干预脊髓半横断大鼠运动功能和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脊髓损伤有氧化应激、炎症、凋亡、自噬等机制参与其中,激活自噬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的神经运动功能,对脊髓起保护作用.目的:探讨美洲大蠊研粉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和损伤区域自噬蛋白Beclin-1的影响.方法:取30只6-8周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后缝合;生理盐水组与美洲大蠊组均建立左侧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与美洲大蠊研粉,连续给药14 d.术后6 h及1,3,7,14 d 行BBB评分,观察后肢运动功能的情况;给药14 d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半横断损伤区域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生理盐水组、美洲大蠊组大鼠BBB评分逐渐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美洲大蠊组术后6 h及1,3,7,14 d 的BBB评分均降低(P<0.05);美洲大蠊组术后7,14 d 的BBB评分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假手术组Beclin-1呈弱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胞浆;生理盐水组Beclin-1主要位于胞浆,可见部分核膜表达;美洲大蠊组Beclin-1主要位于胞浆,可见部分核膜表达;生理盐水组、美洲大蠊组Beclin-1阳性细胞比例多于假手术组(P<0.05),美洲大蠊组Beclin-1阳性细胞比例多于生理盐水组(P<0.05);③Western Blot检测与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生理盐水组、美洲大蠊组Beclin-1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美洲大蠊组Beclin-1蛋白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④结果表明,美洲大蠊研粉能够改善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机制可能是美洲大蠊研粉中的多糖类物质增加了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兴奋作用的间歇性Theta节律爆发式刺激模式经颅磁刺激对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早期脑内炎症及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研究兴奋作用的间歇性Theta节律爆发式刺激(intermittent theta burst stimulation,iTBS)模式经颅磁刺激对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早期脑内炎症及运动皮层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将40只SD雌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0)、SCI模型组(n=10)、假刺激组(n=10)和iTBS治疗组(n=10).正常对照组不施加任何处理,其余3组做T10脊髓全横断手术.SCI模型组术后不施加任何干预,iTBS治疗组在术后72h开始对大鼠大脑皮层运动区进行iTBS模式刺激,每日1次,600个脉冲,每次3min 20s,假刺激组术后72h开始给予假磁刺激治疗,只将刺激线圈垂直放置于头部.各组分别于治疗1周和2周取材5只大鼠的大脑组织,一侧大脑半球用于Western Blot免疫印迹法检测CD68、CCR7和CD206蛋白的表达,另一侧大脑半球用于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D68、IBA-1和cleaved caspase3在组织内的表达变化.结果:大鼠T10全横断脊髓损伤经iTBS治疗1周后,iTBS组大鼠大脑皮层内CD68、CCR7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1),而CD206蛋白含量显著高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01);经iTBS治疗2周后,大鼠大脑皮层IBA-1阳性细胞的数量显著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001);运动皮层cleaved caspase 3阳性神经元的数量也显著低于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P<0.05);而SCI模型组和假刺激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脊髓损伤早期采取iTBS治疗可以有效抑制损伤导致的脑内炎症,防止小胶质细胞过度激活和运动皮层神经元凋亡,可为运动皮层神经元的存活和再生提供有利的微环境,为严重脊髓损伤后的脑神经保护和及早开展康复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电针结合超短波疗法对大鼠全横断脊髓损伤后GAP-43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术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超短波疗法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损伤部位神经生长相关蛋白(GAP-43)、神经细胞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的影响.探讨电针结合超短波疗法对脊髓全横断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机制.方法:复制并评价SCI大鼠模型.将75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脊髓损伤组(SCI组)、SCI+电针治疗组(电针组)、SCI+超短波治疗组(超短波组)、SCI+电针治疗组+超短波治疗组(联合组),每组15只大鼠.检测各组1周、2周、3周、4周、5周5个时间点GAP-43、Caspase-3的表达,对各组大鼠进行BBB评分.结果:在不同时间点各治疗组的脊髓损伤大鼠BBB评分均有所提高(P<0.05).与SCI组相比,电针组、超短波组和联合组GAP-43的表达显著增加,Caspase-3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联合组在术后第1周、2周、3周、4周、5周较其他组GAP-43的表达显著增加,Caspase-3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结论:①电针疗法和超短波疗法都可以促进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内GAP-43表达增多和抑制大鼠损伤区脊髓组织内Caspase-3表达增多.②联合治疗对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更为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及脊髓组织中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表达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电针对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尿流动力学、髓内细胞凋亡率及脊髓组织中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从60只雌性SD大鼠中随机抽取36只,按脊髓横断法制作神经源性膀胱模型后,将符合要求的模型大鼠24只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各12只,其余2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各12只;术后第19天取“次髎”“中极”“三阴交”“大椎”行电针干预,连续治疗7天后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并用TUNEL法测定髓内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组织中Caspase-3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①尿流动力学,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升高(P<0.05),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膀胱基础压力、膀胱最大压力、漏尿点压力均降低(P< 0.05),膀胱最大容量及顺应性均升高(P<0.01);②髓内细胞凋亡率,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电针组的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的脊髓组织TUNEL阳性率明显降低(P<0.01);③Caspase-3蛋白表达,与空白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电针组脊髓组织中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脊髓组织中的Caspase-3蛋白表达下降(Jp<0.05).结论:电针“次髂”“中极”“三阴交”“大椎”可改善骶上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大鼠的膀胱压力、最大容量及顺应性,降低受损脊髓组织的凋亡率,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脊髓组织中凋亡效应蛋白Caspase-3的表达下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受损伤神经元存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区近端督脉2个穴位电针和脊髓损伤区远、近端督脉4个穴位电针对全横断脊髓损伤大鼠腰段脊髓神经元存活与凋亡的影响.方法 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近端督脉穴电针组(EA2组)和远近端督脉穴电针组(EA4组),每组10只大鼠,其中每组各5只分别应用于免疫荧光染色和Western blot检测.在所有大鼠脊髓第10胸段(T10)进行全横断损伤手术.EA2组在脊中(GV9)和至阳(GV6)督脉穴位入针,EA4组在GV9、GV6、腰腧(GV4)和长强(GV1)督脉穴位入针.在术后第3d开始电针,隔天1次,每次20 min.术后14d后将3组动物取材进行后续实验.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和EA 2组相比,EA 4组可增加脊髓腰段神经元存活数量、减少脊髓腰段神经元凋亡率和下调脊髓腰段组织表达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 (P<0.05).结论 脊髓损伤区远近端督脉4个穴位电针要比脊髓损伤区近端督脉2个穴位电针更有效地促进受损伤脊髓腰段神经元存活和减少其凋亡,下调受损伤脊髓腰段组织表达凋亡相关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分析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对大鼠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对SD大鼠神经干细胞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并且在胶原支架中将其植入,对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进行制备.选取SD大鼠(6周龄)30只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甲组、乙组与丙组,各组均有大鼠10只,采用常规左侧脊髓半切术,对T10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进行制备,完成脊髓切除后,甲组将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植入缺损处,乙组将胶原支架植入缺损处,不对乙组进行任何处理.完成手术后的1~8周,每周均对甲、乙、丙3组大鼠进行BBB评分;完成手术后第4周与第8周,3组一共有5只死鼠,仔细观察其病理形态与脊髓组织结构.结果:术后4~8周时,相较于乙、丙2组,甲组大鼠左下肢BBB评分更高,P<0.05.结论:局部植入神经干细胞/胶原支架复合体能够促使大鼠脊髓损伤得到一定修复,并对其肢体功能恢复进行有效促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放射影像学检查无异常的颈椎脊髓损伤的临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放射影像学检查无异常的颈椎脊髓损伤(SCI)是指X线片或CT未见骨折、脱位,但合并颈椎SCI症状的一种特殊类型的SCI[1],国外最早报道见于儿童,占儿童SCI的3%~66%[1-3];国内主要见于成人,并命名为无骨折脱位型颈椎SCI,占颈椎SCI的20%[4].放射影像学检查无异常的颈椎SCI均可导致不同程度瘫痪等严重后果,主要有完全横断性损伤、中央管综合征、脊髓半切综合征、不完全性SCI 4种类型[1,3-6],临床症状为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减退或异常、肌力下降以及膀胱功能障碍,部分可合并颈神经根损伤;成人以中央管损伤综合征最为常见[4,7],损伤可表现为非连续性、延迟性,在3~7 d达到高峰,此时的MRI表现较入院时与最终愈后具有明显相关性[8-9].儿童和成人放射影像学检查无异常的颈椎SCI各具特点,两者在临床发病、MRI表现及治疗上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查阅国内外文献,就当前的临床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