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暴露到控制:过敏原组分诊断技术在蟑螂过敏临床管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蟑螂是全球最常见的室内过敏原之一,蟑螂过敏原(虫体、残骸、分泌物等)的暴露和致敏可诱发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和(或)哮喘。目前,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IUIS(International Union of Immunological Societies)在蟑螂中已鉴定出32种过敏原组分,但是这些过敏原均未显示出蟑螂明确的免疫优势过敏原。蟑螂过敏原的致敏率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显示出显著的差异性,并且与多种无脊椎动物存在交叉反应性,增加了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复杂性。本文通过深入解读欧洲过敏和临床免疫学会(EAACI)发布的《过敏原组分诊断指导建议2.0》以及国内外关于蟑螂过敏的研究进展,阐明过敏原组分诊断技术在提升与改善蟑螂诱发的过敏性疾病诊疗中的关键作用,高效协助临床识别蟑螂与其他过敏原之间的共同致敏与交叉反应,从而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的诊断和个性化治疗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对肝癌TAE术后细胞黏附分子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对肝癌经导管动脉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术后癌旁肝组织细胞黏附分子水平的影响及其对肝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东南大学荷瘤兔2只,新西兰大白兔50只.开腹瘤粒注射法建立兔VX2肝癌模型,影像学确认是否造模成功并评估肿瘤种植情况.将成功建模的45只实验兔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对照组不做处理,TAE组用碘化油栓塞肿瘤供血动脉,CⅡ-3组于TAE术前连续3 d耳缘静脉注射CⅡ-3(16 mg/kg).化学比色法检测各组实验兔术前及术后血清ALT及AST.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癌旁肝组织PPAR-α、NF-κB表达水平.ELISA法检测各组癌旁肝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水平.RT-PCR检测各组癌旁肝组织PPAR-α、NF-κB、ICAM-1、VCAM-1 mRNA表达水平.结果 术前对照组、TAE组、CⅡ-3 组 ALT水平分别为(34.49±1.33)、(34.01±1.21)、(34.06±1.23)U/L,AST水平分别为(38.44±1.41)、(38.45±1.47)、(38.42±1.38)U/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对照组、TAE组、CⅡ-3组ALT水平分别为(35.61±1.56)、(118.67±3.39)、(87.24±3.67)U/L,AST水平分别为(41.03±1.83)、(220.60±3.00)、(104.46±2.66)U/L;与对照组比较,TAE组、CⅡ-3组ALT及AST水平明显上升,但CⅡ-3组ALT及AST水平低于TAE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TAE组、CⅡ-3组ICAM-1水平分别为(1.74±0.13)、(3.43±0.19)、(1.81±0.13)ng/L;VCAM-1 水平分别为(1.66±0.05)、(2.18±0.06)、(1.67±0.06)ng/L.对照组、TAE组、CⅡ-3组PPAR-α阳性分别为4、3、10只,NF-κB阳性分别为2、11、3只,与对照组、CⅡ-3组比较,TAE组NF-κB阳性率、NF-κB mRNA水平和ICAM-1、VCAM-1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TAE组比较,CⅡ-3组PPAR-α蛋白及mRNA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Ⅱ-3可通过拮抗NF-kB的表达,降低ICAM-1、VCAM-1水平,达到减轻炎症反应,降低TAE术后肝损伤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一测多评法测定美洲大蠊药材5种核苷类成分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一测多评法同时测定美洲大蠊中尿嘧啶、尿苷、次黄嘌呤、肌苷及鸟苷5种成分的含量.方法 采用Agilent ZORBAX SB-Aq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甲醇-0.01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1.0 mL·min-1;柱温:20℃;检测波长:260 nm;进样量:10 μL.计算内参物尿苷与其他成分的相对校正因子(fa/b).一测多评法测定 10 批美洲大蠊中 5 种成分含量,并与外标法比较.结果 5 种核苷类在各自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9 5),平均加样回收率 97.0%~100.8%.尿嘧啶、次黄嘌呤、肌苷、鸟苷的 fa/b 分别是 0.908 0、1.005 3、1.969 5、1.303 4.结论 所建立的方法准确稳定,可为美洲大蠊药材及提取物的质量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美洲大蠊提取物对便秘模型小鼠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美洲大蠊提取物对慢传输型便秘模型小鼠排便功能的影响.方法 35 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及美洲大蠊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每天给予盐酸洛哌丁胺灌胃造模及不同浓度的美洲大蠊提取物进行干预治疗,记录各组小鼠给药后粪便排泄数量及湿重;在实验结束前,收集各组小鼠粪便,采用 16S rRNA分析其肠道菌群变化;同时测定各组小鼠首次排红便时间及小肠推进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小鼠的粪便湿重、粒数,肠道推进率均降低;而排红便时间延长(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美洲大蠊治疗组小鼠的粪便湿重、粒数及小肠推进率增加,而排红便时间降低(P<0.05 或P<0.01).16S rRNA分析显示美洲大蠊提取物可明显提升便秘小鼠肠道粪便中Lachnospiraceae NK4A136 和酸性拟杆菌、Alistipes、Rikenella microfusus DSM 15922 细菌的丰度.结论 美洲大蠊提取物能够缓解盐酸洛哌丁胺诱导的小鼠便秘,其作用机制与调节肠道菌群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TLR4/MyD88/NF-κB通路探讨美洲大蠊虫粉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探讨美洲大蠊虫粉对脊髓损伤大鼠的保护作用和可能的机制.方法 将48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盐水组、美洲大蠊虫粉组、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s,TLR4)抑制剂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均构建大鼠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术后假手术组不做治疗,盐水组与美洲大蠊虫粉组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美洲大蠊虫粉(630 mg/kg)灌胃处理,TLR4抑制剂组给予TLR4抑制剂(3 mg/kg)腹腔注射处理.术后1、3、7、14 d运用BBB评分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观察神经元数目变化,酶联免疫法检测炎性因子IL-1、IL-6、IL-10和TNF-α表达,Western Blot检测TLR4、髓样分化因子(myeloid differentiation factor 88,MyD88)和NF-κB p65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盐水组BBB评分、神经元数目显著下降,而病理损伤程度、IL-1、IL-6、TNF-α、TLR4、MyD88、NF-κB p65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盐水组相比,美洲大蠊虫粉组和TLR4抑制剂组增加了 BBB评分、神经元数目、降低了病理损伤程度、IL-1、IL-6、TNF-α、TLR4、MyD88、NF-κB p65水平(P<0.05),与TLR4抑制剂组相比,美洲大蠊虫粉组更好地增加了 BBB评分、神经元数目,降低病理损伤程度、IL-1、TNF-α表达.结论 美洲大蠊虫粉可以通过抑制TLR4/MyD88/NF-κB通路减少脊髓损伤后炎性因子的产生,起到保护神经和促进运动恢复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土鳖虫药材及其制剂特征离子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建立土鳖虫特征离子质谱测定方法,对土鳖虫及其制剂进行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采用多反应监测模式,选择质荷比(m/z)415.72(双电荷)→406.72、415.72(双电荷)→667.34作为检测离子对,对土鳖虫药材及其制剂进行检测.24批不同产地的土鳖虫药材、21批土鳖虫提取物、6批成方制剂均能检出该离子对色谱峰,6批不同动物药(地龙、龟甲、僵蚕、鸡内金、蝉蜕、水蛭)药材和3批土鳖虫混伪品(金边土鳖、金边龙虱、美洲大蠊)中均未检出相应的色谱峰.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为有效补充土鳖虫药材及其饮片检验标准上的不足,提高其质量控制水平,及保证土鳖虫相关药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美洲大蠊提取物体外对肝癌耐药细胞BEL-7402/5-FU自噬和侵袭转移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2/3
目的:探讨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和脱脂膏对肝癌耐5-氟尿嘧啶细胞(BEL-7402/5-FU)自噬和转移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以肝癌敏感细胞BEL-7402和肝癌耐药细胞BEL-7402/5-FU作为实验对象,给予索拉菲尼、CⅡ-3和脱脂膏处理,检测自噬标志蛋白的生成,同时检测细胞中自噬相关因子和侵袭转移相关因子的水平以及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变化.结果:耐药细胞组中p62蛋白低表达,给予阳性药索拉菲尼、CⅡ-3和脱脂膏后,细胞中p62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和敏感细胞相比,耐药细胞中LC3B生成增多,给予CⅡ-3后LC3B生成减少.CⅡ-3和脱脂膏给药组均能明显抑制自噬和侵袭转移的部分相关因子的表达,包括降低ATG5、PIK3C3、BECLIN、LC3B、MMP-9、Akt、4EBP1 mRNA表达.划痕试验结果显示,相比于敏感细胞,耐药细胞具有更强的侵袭转移能力,给予索拉菲尼和CⅡ-3作用后均可显著抑制细胞的侵袭转移,而脱脂膏则无显著的抑制效果.结论:肝癌耐药细胞具有很强的自噬和侵袭转移能力,而美洲大蠊提取物CⅡ-3和脱脂膏体外均能明显抑制耐药细胞的自噬和侵袭转移,但仅能影响部分相关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2/3
-
美洲大蠊小肽预处理对H2O2诱导人卵巢颗粒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美洲大蠊小肽预处理对H2O2诱导人卵巢颗粒细胞(KGN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取对数生长期的KGN细胞,分为空白组、H2O2组和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各组均常规培养24 h,空白组不予特殊处理,H2O2组加入250 μmol/L H2O2作用6 h;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分别加入50、100、150 μg/mL美洲大蠊小肽进行预处理,然后加入250 μmol/L H2O2作用6 h.采用CCK-8法检测空白组、H2O2组和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分别预处理6、12、24 h的细胞存活率,并比较各组(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均预处理12 h)细胞活性氧(ROS)、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表达.结果 H2O2组细胞存活率低于空白组(P<0.05).预处理6 h的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细胞存活率与H2O2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预处理12、24 h的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细胞存活率均高于H2O2组(P均<0.05).与预处理6 h比较,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预处理12、24 h的细胞存活率均升高(P均<0.05);预处理12、24 h的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细胞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空白组比较,H2O2组细胞MDA、NO、ROS表达均升高(P均<0.05);与H2O2组比较,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细胞MDA、NO、ROS表达均降低(P均<0.05),美洲大蠊小肽50、100、150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美洲大蠊小肽预处理能够减轻H2O2诱导的KGN细胞氧化应激及凋亡,以50 μg/mL作用12 h为最佳预处理条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美洲大蠊研粉干预脊髓半横断大鼠运动功能和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脊髓损伤有氧化应激、炎症、凋亡、自噬等机制参与其中,激活自噬可改善脊髓损伤后的神经运动功能,对脊髓起保护作用.目的:探讨美洲大蠊研粉对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和损伤区域自噬蛋白Beclin-1的影响.方法:取30只6-8周龄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10只:假手术组仅打开椎板,暴露脊髓后缝合;生理盐水组与美洲大蠊组均建立左侧脊髓半横断损伤模型,术后第1天开始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与美洲大蠊研粉,连续给药14 d.术后6 h及1,3,7,14 d 行BBB评分,观察后肢运动功能的情况;给药14 d后处死大鼠,采用免疫组化染色、Western Blot检测、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半横断损伤区域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①随着术后时间的延长,生理盐水组、美洲大蠊组大鼠BBB评分逐渐升高;与假手术组比较,生理盐水组、美洲大蠊组术后6 h及1,3,7,14 d 的BBB评分均降低(P<0.05);美洲大蠊组术后7,14 d 的BBB评分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②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假手术组Beclin-1呈弱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胞浆;生理盐水组Beclin-1主要位于胞浆,可见部分核膜表达;美洲大蠊组Beclin-1主要位于胞浆,可见部分核膜表达;生理盐水组、美洲大蠊组Beclin-1阳性细胞比例多于假手术组(P<0.05),美洲大蠊组Beclin-1阳性细胞比例多于生理盐水组(P<0.05);③Western Blot检测与免疫荧光染色显示,生理盐水组、美洲大蠊组Beclin-1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0.05),美洲大蠊组Beclin-1蛋白表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④结果表明,美洲大蠊研粉能够改善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机制可能是美洲大蠊研粉中的多糖类物质增加了自噬蛋白Beclin-1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山东省2010-2020年餐饮行业蜚蠊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了解山东省餐饮行业蜚蠊种类构成和季节消长规律,为蜚蠊的科学防制提供依据.方法 2010-2016年逐月及2017-2020年的奇数月在山东省餐饮行业蜚蠊监测点开展蜚蠊监测,采用粘捕法捕获蜚蠊,Excel 2010软件进行监测数据的录入与整理,R4.1.1软件进行蜚蠊种类构成、粘捕率和密度分析,其中,采用x2检验对蜚蠊的种群构成情况、不同年份及不同地区蜚蠊的粘捕率进行分析,蜚蠊粘捕率的时间变化趋势采用Cochran-Armitage 趋势检验.结果 共捕获蜚蠊15 521只,其中,德国小蠊15 481只,构成比为99.74%;美洲大蠊6只,其他种类蜚蠊34只,构成比分别为0.04%和0.22%.蜚蠊平均粘捕率为13.07%,平均密度为0.83只/张.济宁市餐饮行业蜚蠊的平均密度最高,为2.04只/张;东营市餐饮行业蜚蠊粘捕率最高,平均粘捕率为24.50%.山东省餐饮行业蜚蠊粘捕率总体呈下降趋势(Z=-15.200,P<0.001).蜚蠊密度和粘捕率在夏秋季最高,多在9月出现高峰.结论 山东省餐饮行业以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类,蜚蠊粘捕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但平均粘捕率仍较高,应根据餐饮行业的生境特征采取可持续控制和综合治理措施,有效控制蜚蠊密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