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能量CT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中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死亡率等特点,是严重威胁我国人口健康和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疾病."一站式"CT检查,包括常规CT平扫(NCCT)、CT灌注(CTP)、CT血管造影(CTA),是目前AIS的一线影像学检查手段,然而上述检查技术在AIS的诊断、预后预测上仍存在着不足之处.近年来,双能量CT的发展为AIS的诊断、治疗决策选择、预后判断等方面提供了更多优势.本文将就双能量CT成像原理及常用技术、在AIS临床上的具体应用及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水肿形成的重症管理与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预后较差,改善这类患者的神经功能使其回归社会意义重大。然而,目前尚无任何一种治疗方式被证明能够显著改善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血肿周围水肿形成是脑出血后继发性损伤的可量化标志,与血管内皮细胞离子通道功能异常、免疫炎症反应激活诱导血脑屏障损伤以及红细胞降解导致的铁沉积等相关。考虑到水肿具有占位效应,水肿与继发性损伤直接相关,以及水肿生长多变,生长窗口期长的特点,阻断血肿周围水肿的异常扩大已成为脑出血继发性损伤的诊疗靶点。未来,针对血肿周围水肿形成的病理生理机制、自然发展及其危险因素实施整体化和个性化的管理策略并开展相应的临床前或临床转化研究,值得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小血管病整体负荷程度与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关联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脑小血管病(CSVD)整体负荷程度与急性缺血性卒中(AIS)患者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14年1月至2020年4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96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于发病4.5 h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以溶栓后24 h内是否发生颅内出血转化分为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对两组各临床资料以及CSVD整体负荷严重度的差异进行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96例AIS患者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29例,CSVD整体负荷轻度106例、中度54例、重度36例。出血转化组与非出血转化组年龄、基线NIHSS评分、基线舒张压、发病至溶栓时间、TOAST分型、高血压病史、房颤史、抗血栓治疗史、C反应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凝血酶原时间、白质高信号、脑微出血、CSVD整体负荷严重度等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基线舒张压( OR=1.089,95% CI:1.038~1.219, P=0.003)、房颤史( OR=27.455,95% CI:6.218~104.310, P<0.001)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以CSVD整体负荷轻度患者作为参照,CSVD整体负荷重度是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 OR=8.318,95% CI:1.644~23.119, P=0.021)。 结论:AIS患者CSVD整体负荷程度与溶栓后颅内出血转化关联密切,CSVD整体负荷重度作为危险因素与颅内出血转化独立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迟发性脑实质出血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 FD)是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之一。迟发性脑实质出血(delayed 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 DIPH)是FD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神经功能恶化、转归不良甚至死亡。DIPH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缺血性病灶的出血性转化、药物治疗方案以及免疫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文章对颅内动脉瘤FD术后DIPH进行综述,以期为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影响脑出血早发癫痫的横断面研究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开展脑出血早发癫痫的研究并构建预测模型,评判其预测效能。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构建专项优化预测模型。将预测模型转换为可视化的优化评分量表,从而量化脑出血继发癫痫的概率。再以现行的急性脑梗死-脑卒中后癫痫发作(AIS-PSS)预测模型为参照,探寻优化评分对于脑出血继发癫痫的评判效能。结果:①经过样本量计算及充分纳入和排除,连续选择159例脑出血患者作为本次横断面研究的模型组样本,累计29例早发癫痫,130例未继发任何类型癫痫,时间跨度为2021年1月至8月;另搜集2021年8月至2022年2月77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验证组,其中12例患者早发癫痫,65例患者未继发任何类型癫痫。②不同预后两组模型组患者的糖尿病史、脑梗死史、吸烟史等人口学特征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出血血肿量、血肌酐(SCr)、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蛋白及其脑出血部位等临床资料比较存在显著差异(均 P<0.05)。③将上述指标依次纳入单因素及多因素Poisson回归分析,筛选得出糖尿病病程〔相对危险度( RR)=1.229,95%可信区间(95% CI)为1.065~1.896, P=0.036〕、吸烟史( RR=1.419,95% CI为1.133~2.160, P=0.030)、脑梗死史( RR=1.634,95% CI为1.128~2.548, P=0.041)、脑出血血肿量( RR=1.222,95% CI为1.024~2.052, P=0.041)、NES含量( RR=1.146,95% CI为1.041~1.704, P=0.032)这5项独立影响因素构成本次预测模型。以列线图形式将预测模型转为可视化的优化评分量表,获知相应评分对应的预测概率。④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检验优化评分与AIS-PSS评分对于脑出血早发癫痫的评判效能,按照两种评分信息提取验证组患者的相关资料,获取验证组每例患者的最终评分。将评分与预后结果代入ROC曲线以评价不同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优化评分与AIS-PSS评分的评判临界值分别为144分和7分,优化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与约登指数略低于AIS-PSS评分,但优化评分对于早发癫痫的评判效能相比AIS-PSS评分无显著差异( Z=1.874, P>0.05)。 结论:本研究为脑出血患者构建专项早发癫痫的预测模型,并转化为易于临床使用的优化评分,其评判效能可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出血性转化:危险因素和对转归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后循环缺血性卒中(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c stroke, PCIS)患者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的危险因素和对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并确诊为PCIS的患者。收集人口统计学、临床资料、实验室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HT定义为发病后首次头颅CT/MRI未发现颅内出血,而发病后10 d内复查头颅CT/MRI检查时发现颅内出血。有症状HT定义为影像学复查提示颅内出血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增高。在发病3个月时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T、有症状HT以及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果:共纳入242例PCIS患者,年龄(68.02±12.0)岁,女性111例(45.9%),基线中位NIHSS评分为5.9分(四分位数间距:3.1~8.8分)。19例(7.9%)发生HT,其中14例(73.7%)为有症状HT。3个月时随访显示,74例(30.58%)患者转归不良,其中12例死亡。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基线收缩压较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7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1~1.135, P=0.006; OR 1.161,95% CI 1.087~1.240, P<0.001]和梗死体积较大( OR 31.293,95% CI 4.542~215.592, P<0.001; OR 2.084,95% CI 1.414~3.073, P<0.001)是HT及有症状H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较高( OR 1.511,95% CI 1.307~1.746; P<0.001)、糖尿病( OR 2.041,95% CI 1.054~3.952; P=0.034)和有症状HT( OR 4.514,95% CI 1.458~13.979; P=0.009)是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HT在PCIS患者中较为少见。基线收缩压较高和梗死体积较大是PCIS患者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NIHSS评分较高、糖尿病和有症状HT是PCIS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引流静脉早显与脑出血转化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术后血管造影显示引流静脉早显(EVF)与脑出血转化(HT)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1月,扬州大学附属医院经机械取栓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的影像及人口统计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及其他临床资料。参照欧洲协作急性卒中研究Ⅱ(ECASS Ⅱ),对机械取栓术后HT进行改良分型(HT阴性、HT-Ⅰ型和HT-Ⅱ型),并对其EVF发生率、基线特征及临床预后进行比较。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HT和临床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EVF预测HT-Ⅱ型的效能。结果:98例接受机械取栓患者纳入分析,其中HT阴性48例(49.0%,48/98)、HT-Ⅰ型40例(40.8%,40/98)、HT-Ⅱ型10例(10.2%,10/98)。3组患者的年龄及心房颤动、EVF、预后不良发生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EVF[优势比(OR)5.962,95%CI 1.750~8.964, P=0.001]和心房颤动(OR 3.485,95%CI 1.962~18.986, P=0.028)是发生HT-Ⅱ的独立危险因素;未发现HT-Ⅰ的独立危险因素;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OR 1.162,95%CI 1.021~1.345, P=0.038)、EVF(OR 5.358,95%CI 1.665~13.653, P=0.006)和HT-Ⅱ(OR 1.326,95%CI 1.226~2.038, P=0.032)是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EVF预测HT-Ⅱ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0%、86.4%,ROC曲线下面积为0.832。 结论:急性脑梗死机械取栓后血管造影出现EVF预示再通后HT-Ⅱ型出血转化风险增加及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白质高信号参与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的相关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脑小血管病是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疾病,其中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 WMHs)在老年患者中最为常见。静脉溶栓是目前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最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 HT)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最常见的严重并发症。WMHs患者的血脑屏障破坏可增高静脉溶栓后HT风险,基质金属蛋白酶及S100B共同参与了WMHs及静脉溶栓后HT血脑屏障的破坏过程。WHM及HT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而且轻中度WMHs是否会加重HT仍存在着争议。尽管如此,WMHs仍是HT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Syphonet支架远端保护技术在慢性颅内外动脉长节段闭塞开通术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初步观察Syphonet支架在慢性颅内外长节段动脉闭塞(CIEAO)再通术远端保护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1月至2023年4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脑血管病中心行CIEAO再通术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术中均采用Syphonet支架作为远端保护装置;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mTICI)≥2b级为血管再通成功。观察手术情况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术后6个月行头颅影像学检查评估血管再通情况;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的临床预后。结果:9例患者均成功开通闭塞段血管。中位支架置入数量为2个(1~4个),支架均贴壁良好,中位手术操作时长为176 min(120~220 min)。1例患者术中发生血栓逃逸,血栓进入Syphonet远端保护装置并成功取出;1例患者术后6 h发生脑出血(可能为亚急性脑梗死后出血转化),无死亡病例。术后6个月随访,1例患者失访;影像学评估显示,2例患者发生支架内血管再闭塞,6例患者无支架内血管狭窄;mRS 0分5例,1、2、3分各1例。结论:初步观察显示,CIEAO再通术中应用Syphonet支架远端保护的技术成功率高,可以捕获逃逸血栓,减少血栓脱落引发的并发症。支架内再狭窄或闭塞情况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溶栓后血压变异性与有症状脑出血和转归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后24 h内血压变异性与有症状脑出血(symptomatic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ICH)及90 d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5月期间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金山分院神经内科进行静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根据溶栓后复查头颅CT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变化将患者分为有sICH组和无sICH组。在溶栓后90 d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与转归不良组(3~6分)。监测溶栓后24 h内血压,计算5个时间段(0~2 h、2~6 h、6~12 h、12~18 h和18~24 h)内血压变异性相关参数,包括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 SBP)及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DBP)的最大值(maximum, max)、最小值(minimum, min)、最大最小差值(max-min)和均值(mean)。计算相邻血压的差值,分别计算并记录SBP及DBP的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 SD)、连续变异度(successive variation, SV)、血压升高的连续变异度(SVrise)、血压降低的连续变异度(SVdrop)、血压升高值平方差的最大值(SVrisemax)、血压降低值平方差的最大值(SVdropmax)。应用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血压变异性参数对静脉溶栓后sICH及转归的影响。 结果:共纳入112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中位年龄71岁(范围38~92岁),男性66例(58.9%);中位基线NIHSS评分10分。17例患者(15.2%)发生出血性转化,其中10例(8.9%)为sICH。90 d随访显示,73例(65.2%)转归良好,39例(34.8%)转归不良,其中7例(6.3%)死亡。sICH组高血压( P=0.029)、缺血性心脏病( P=0.012)、总胆固醇( P=0.033)、基线NIHSS评分( P=0.003)与非sICH组存在显著性差异;转归不良组年龄( P=0.025)、性别( P=0.005)、心房颤动( P=0.003)、卒中病因学分型( P=0.003)、基线NIHSS评分( P<0.001)、sICH( P=0.003)与转归良好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此外,多个血压变异性参数在上述各组间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P均<0.05)。多变量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BP SVdropmax、6~12 h DBP SV、12~18 h DBP SV、6~12 h DBP SVdrop、12~18 h DBP SVdrop是静脉溶栓后发生sICH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5),2~6 h SBP SV、2~6 h SBP SVrise、2~6 h SBP SVdrop、2~6 h DBP SV、2~6 h DBP SVrise、2~6 h DBP SVdrop是静脉溶栓后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P均<0.05)。 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后早期血压及部分血压变异性参数与sICH及转归密切相关。密切监测血压及其变异性有助于静脉溶栓后的临床管理及转归预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