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探究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经颅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SCVS)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高分级aSAH病例资料,按治疗手段分为夹闭术组(n=54)和介入栓塞术组(n=55).夹闭术组给予颅内夹闭术治疗,介入栓塞术组给予颅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分析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炎症反应、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介入栓塞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夹闭术组(P<0.05).治疗后介入栓塞术组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夹闭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免疫球蛋白IgM、IgA、IgG水平高于夹闭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并发SCVS发生率低于夹闭术组(P<0.05).结论 颅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aSAH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炎症反应,提高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并发SCVS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脑血管内介入与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比较脑血管内介入与开颅手术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45)与对照组(n=35).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手术治疗,实验组行脑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致密闭塞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与治疗时间、预后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评价两种治疗手段差异.结果 对两组动脉致密闭塞率进行对比,实验组术后致密闭塞率为66.67%,对照组为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费用对比,实验组总花费为(13.58±1.22)万元,远远高于对照组(7.65±1.14)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实验组住院时间与康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够有效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其中脑血管内介入手段对患者创伤较小,术后恢复速度较快,能够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与康复时间,但花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EO Baby支架在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19年6月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21例颅内宽颈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共23个动脉瘤,其中5个位于前交通动脉,10个位于大脑中动脉分叉处,2个位于大脑中动脉M1段、3个位于M2段、3个位于大脑前动脉A3段;所有动脉瘤的颈体比均>1/2。其中,22个动脉瘤采用单纯LEO Baby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另1个采用Y形支架(LEO Baby + Neuroform EZ)栓塞。术后即刻行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术后3个月评估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以判断患者预后,其中≤2分为预后良好;术后6~8个月复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以判断动脉瘤闭塞和支架内血流通畅情况。结果:21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即刻造影显示,18个(78.3%)动脉瘤为Raymond Ⅰ级,3个(13.0%)为Ⅱ级,2个(8.7%)为Ⅲ级。2例(9.5%,2/21)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其中1例因重度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因迟发性血管痉挛导致脑梗死,出院时mRS为3分。20例患者术后3个月均行mRS,其中1例为1分、1例为2分,余18例均为0分;预后均良好。16例患者的17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随访时间为(6.4±0.7)个月(6~8个月),其中15个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Ⅰ级,显示闭塞完全;另2个分别为术后即刻Raymond Ⅱ、Ⅲ级,均未见瘤颈、瘤腔进一步增长。所有动脉瘤均未出现支架内狭窄或迟发性血栓形成事件。结论:初步推测LEO Baby支架应用于具有小直径载瘤动脉的颅内宽颈动脉瘤栓塞中是安全、有效的;同时为颅内位于血管分叉部和血管远端的动脉瘤治疗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甲苯磺酸瑞马唑仑联合阿芬太尼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拟在全麻下行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患者70例,性别不限,年龄20~60岁,ASA分级Ⅰ~Ⅲ级,BMI 18~28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35例):丙泊酚组(P组)和甲苯磺酸瑞马唑仑组(R组)。麻醉诱导时P组静脉推注丙泊酚2 mg/kg,R组静脉推注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 mg/kg,待患者意识消失后两组均给予阿芬太尼10 μg/kg、米库氯铵0.2 mg/kg。置入喉罩后P组与R组分别泵注丙泊酚4~8 mg·kg -1·h -1、甲苯磺酸瑞马唑仑0.3~1.0 mg·kg -1·h -1,两组患者均复合泵注瑞芬太尼0.1 μg·kg -1·min -1、米库氯铵0.2 mg·kg -1·h -1维持麻醉。记录诱导前(T 0)、置入喉罩时(T 1)、置入喉罩5 min(T 2)、停用麻醉药物时(T 3)、拔除喉罩时(T 4)、拔除喉罩5 min(T 5)的血压、心率、BIS值和改良警觉/镇静(modified Observer's Assessment of Alert/Sedation, mOAA/S)评分;记录麻醉开始至停药时间(麻醉时间)、手术开始至手术结束时间(手术时间)、给药结束至苏醒时间(苏醒时间)、给药结束至拔除喉罩时间(拔管时间);记录术中与术后心动过缓、高血压、低血压、注射痛、头晕和嗜睡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Brice问卷法记录术中知晓情况。 结果:与T 0时比较:P组在T 1、T 2、T 3时心率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时SBP明显下降( P<0.05),T 1、T 2、T 3时DBP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T 5时BIS明显下降( P<0.05);R组在T 3时心率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时SBP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时DBP明显下降( P<0.05),在T 1、T 2、T 3、T 4、T 5时BIS明显下降( P<0.05)。与P组比较,R组在T 2时DBP升高( P<0.05),在T 1、T 2、T 4时心率增快( P<0.05),在T 1、T 2、T 3、T 5时BIS升高( P<0.05)。两组患者各时点mOA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与P组比较,R组麻醉时间、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苏醒时间、拔管时间缩短( P<0.05)。与P组比较,R组无注射痛,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P<0.05);两组患者术中低血压、补救镇静、头晕、嗜睡,恶心发生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心动过缓、高血压和术中知晓。 结论:甲苯磺酸瑞马唑仑可安全用于颅内动脉瘤栓塞术麻醉,诱导时对心率无明显影响,且无注射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使用Woven EndoBridge治疗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使用Woven EndoBridge(WEB)治疗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神经外科2017年9月至2018年5月使用WEB治疗的11例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4±11)岁(范围:31~66岁)。动脉瘤位于前交通动脉5例,基底动脉尖3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3例。记录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情况,采用WEB栓塞动脉瘤闭塞量表(WOS)评估动脉瘤栓塞程度。结果:11例患者术中WEB均释放良好,术中WOS A级3例,B级1例,C级7例,无术中急性并发症发生。1例患者因经济原因未行影像学随访,临床随访至术后3年,恢复良好;10例患者获得影像学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无患者出现术后靶治疗区并发症。2例术中WOS A级、1例WOS B级的患者,术后随访时WOS均为A级;7例术中WOS C级患者中,4例随访时仍为C级,3例为D级。在获得随访的3例D级患者中,1例因动脉瘤复发形态不佳、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破裂出血可能性较大接受二次栓塞治疗,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式,术后即刻效果良好;余2例虽动脉瘤复发,但动脉瘤形态良好,血流动力学稳定,故继续临床随访,未予以二期手术治疗。11例患者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使用WEB装置治疗颅内未破裂宽颈分叉部动脉瘤的手术操作简单,手术前后无需抗凝、抗血小板治疗,临床效果较好,为颅内宽颈分叉部动脉瘤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合并假性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闭塞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创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和大脑中动脉(MCA)闭塞临床上极为罕见,患者的生存率极低。本文报道1例因颅底骨折而导致右侧TCCF合并假性动脉瘤及MCA闭塞的患者,采用血管内栓塞联合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术后2个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未见瘘口复发,随访半年临床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交通动脉瘤730例患者治疗的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前交通动脉瘤患者通过动脉瘤夹闭术或介入栓塞治疗的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1999年1月至2018年12月通过动脉瘤夹闭术和介入栓塞治疗的730例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1999—2008年夹闭组与2009—2018年夹闭组、2009—2018年夹闭组与2009—2018年介入组患者的预后情况,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99—2008年夹闭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为32.7%,2009—2018年夹闭组患者的预后不良率降低为21.3%,且2009—2018年夹闭组术中动脉瘤破裂、术后脑梗死率均较低( P<0.05)。2009—2018年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为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死及脑出血在不同预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2009—2018年夹闭组患者的预后比1999—2008年夹闭组有明显改善;2009—2018年夹闭组与介入组患者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前Hunt-Hess分级、术后脑梗死、术后脑出血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亲属全程陪同的感觉刺激在动脉瘤栓塞术后昏迷患者促醒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亲属全程陪同的感觉刺激在动脉瘤栓塞术后昏迷患者促醒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脑血管病科收治的动脉瘤栓塞术后昏迷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9年6—12月收治的59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实施常规感觉刺激;将2020年1—8月收治的60例纳入观察组,实施基于亲属全程陪同的感觉刺激。采用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中文版国际昏迷恢复量表(CRS-R)、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比较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昏迷状况、苏醒状态和认知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患者GCS、CRS-R及MMSE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患者总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动脉瘤栓塞术后昏迷患者采用基于亲属全程陪同的感觉刺激,有助于减轻昏迷程度,促进患者苏醒,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神经介入手术是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重要方法,机器人辅助治疗不仅可以提高手术的精准度,而且还可以减少辐射暴露等风险。目前,临床应用于神经介入手术的机器人包括CorPath GRX、Magellan、VIR、RobEnt、"鲁班"和VAS HERO等系统,已成功完成了全脑血管造影术、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动脉瘤支架及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术、弹簧圈栓塞术和动静脉瘘栓塞术,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了更加精准、平稳地完成神经介入手术,临床应用中在既往的泛血管介入机器人基础上,增加了适应颅内血管的控制软件、导丝递送模块、触觉反馈系统等。但是,神经介入机器人仍处于不断改进、迭代发展的时期,随着技术的成熟,有望在运动能力、精准控制、交互反馈及生物仿真等方面进步飞速,未来会为患者提供更加精准、安全的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 IAs)检出率日渐增高,而且合并缺血性心脑血管病的比例越来越高。抗血小板治疗是否会影响IAs的自然病史以及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转归,成为IAs患者管理中的难题。血管内支架的应用极大拓展了IAs的治疗范围和增高了IAs的治愈率。然而,如何平衡支架内血栓形成与出血风险成为当前IAs血管内治疗的一大挑战。因此,为促进IAs抗血小板治疗的规范化,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编写组就IAs抗血小板治疗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制定了颅内动脉瘤抗血小板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较为系统地阐述了抗血小板药对未破裂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后再出血以及SAH后继发性脑缺血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IAs血管内治疗的围手术期抗血小板治疗方案提出了明确建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