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患者围手术期同时并发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报道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观察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围手术期合并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为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连续回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0月收治的年龄65岁以上,择期进行了开颅肿瘤切除术的患者资料,对围手术期同时并发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患者的一般资料、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结果 研究期间共6例老年患者围手术期同时合并缺血性卒中及脑出血,年龄65~72岁,男性、女性各3例(50%).其中5例(83%)患者为恶性肿瘤,4例(67%)为胶质母细胞瘤;5例(83%)患者肿瘤最大径≥40 mm;5例(83%)患者合并高血压,其中2例(33%)既往有缺血性脑血管病;2例(33%)合并糖尿病.术中有2例(33%)患者发生低血压.6例(100%)患者术后首次发现的缺血性卒中为隐匿性卒中,2例(33%)患者缺血性卒中发生于脑出血前,3例(50%)患者脑出血发生在术后48h内,1例(17%)患者在血肿清除术后再次发生缺血性卒中,且为大面积脑梗死.1例(17%)患者自动出院,NIHSS评分为25分,深昏迷状态;其他患者出院时有2例(33%)NIHSS评分为1分,其余3例(50%)NIHSS评分为0分.结论 老年开颅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手术期合并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预后欠佳,多合并高血压病史.本研究中发现的缺血性卒中多为隐匿性,提示对老年患者需注意围手术期卒中轻微或可疑症状的观察,及时诊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骨瓣技术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索双骨瓣技术在枕下乙状窦后入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2022年10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行枕下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双骨瓣组和单骨瓣组,每组30例.结合术中术后资料,记录两组术中静脉窦损伤情况、术区骨质缺损大小、术后常见并发症情况.结果 双骨瓣组术区骨质缺损2.0~4.2 mm,平均(2.78±0.70)mm;单骨瓣组术区骨质缺损4~11 mm,平均(7.78±1.64)mm,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双骨瓣组术中乙状窦损伤1例,单骨瓣组术中乙状窦损伤3例.双骨瓣组1例伤口愈合不良,1例颅内感染;单骨瓣组1例皮下积液,2例颅内感染.结论 采取枕下乙状窦后双骨瓣开颅可减少骨质缺损,确保手术安全、高效进行,能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Ki-67及IDH1-R132H在神经胶质瘤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检测Ki-67及异柠檬酸脱氢酶-R132H(IDH1-R132H)在中枢神经系统胶质瘤细胞中的表达情况,进一步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确诊的脑胶质瘤患者41例为研究对象,取同期因颅脑外伤及自发性颅内出血行血肿清除开颅手术而获取的正常脑组织13例作空白对照.免疫组化法检测并比较Ki-67及IDH1-R132H在神经胶质瘤及对照组中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Ki-67在Ⅲ~Ⅳ级中的阳性率(93.7%)明显高于Ⅰ~Ⅱ级肿瘤组织(45.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748,P<0.05),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为阴性;IDH1-R132H在Ⅱ和Ⅲ级中的阳性率(83.3%)明显高于Ⅰ和Ⅳ级肿瘤组织(4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47,P<0.05),在正常脑组织中表达为阴性;IDH1-R132H阴性表达和阳性表达组中,Ki-67蛋白阳性表达率,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055,P<0.05),进一步行相关性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314,P<0.05).结论 Ki-67和IDH1-R132H蛋白表达水平可指导脑胶质瘤患者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究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aSAH)患者经颅内介入栓塞术或开颅动脉瘤夹闭术治疗,对症状性脑血管痉挛(symptomatic cerebral vasospasm,SCVS)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9例高分级aSAH病例资料,按治疗手段分为夹闭术组(n=54)和介入栓塞术组(n=55).夹闭术组给予颅内夹闭术治疗,介入栓塞术组给予颅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分析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炎症反应、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免疫功能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介入栓塞术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于夹闭术组(P<0.05).治疗后介入栓塞术组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2(IL-2)、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低于夹闭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免疫球蛋白IgM、IgA、IgG水平高于夹闭术组(P<0.05).介入栓塞术组并发SCVS发生率低于夹闭术组(P<0.05).结论 颅内介入栓塞术治疗高分级aSAH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炎症反应,提高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对免疫功能影响较小,且并发SCVS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颞部直切口微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研究颞部直切口微小骨窗开颅显微镜下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选取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该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30例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额颞部大骨瓣开颅手术的患者纳入对照组(n=82),采用颞部直切口微小骨窗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组(n=48).统计并分析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指标、临床疗效、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术后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 两组入院时性别、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估量表(GCS)评分、血肿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肿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重度水肿发生率、枕部皮瓣下积液发生率更低,良好预后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颞部直切口微小骨窗显微镜下血肿清除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术区脑组织水肿反应轻,神经功能可得到更好的保护,患者良好预后率更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接触式成像可视化微创术与传统开颅术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比较接触式成像可视化微创手术和传统开颅手术在治疗幕上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ICH)患者的近期及长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301例幕上HICH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法进行分组,其中采用接触式成像可视化微创手术(微创组)151例,常规开颅手术治疗(常规组)150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神经功能恢复和术后并发症.结果 微创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志恢复和住院时间上均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3个月,微创组NIHSS评分低于常规组,ADL评分高于常规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感染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 微创手术治疗幕上HICH患者可更快恢复和较少并发症发生,有利于神经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提高,但特定情况下开颅手术可能更适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血管内介入与开颅手术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比较脑血管内介入与开颅手术对颅内微小动脉瘤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80例颅内微小动脉瘤病例资料,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n=45)与对照组(n=35).对照组行开颅夹闭手术治疗,实验组行脑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动脉致密闭塞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治疗费用与治疗时间、预后情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等指标,评价两种治疗手段差异.结果 对两组动脉致密闭塞率进行对比,实验组术后致密闭塞率为66.67%,对照组为57.1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治疗费用对比,实验组总花费为(13.58±1.22)万元,远远高于对照组(7.65±1.14)万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实验组住院时间与康复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生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结论 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够有效治疗颅内微小动脉瘤,其中脑血管内介入手段对患者创伤较小,术后恢复速度较快,能够明显缩短住院时间与康复时间,但花费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低能量X-射线术中放射治疗在恶性胶质瘤的应用与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评估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IORT)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安全性及初期不良反应.方法 恶性胶质瘤患者常规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后,采用低能量X-射线术中放疗系统(Low-energy X-ray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LEX-IORT)进行IORT.记录患者术后状态及初期不良反应情况,并与既往未行IORT的恶性胶质瘤患者(常规组)相关情况作比较.结果 共纳入14例恶性胶质瘤患者,男8例,女6例.所有患者接受20Gy的IORT.IORT组平均手术时间(262.1±55.6)min,常规组(222.6±53.5)min(P=0.061).IORT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3.9±5.6)d,常规组为(10.3±4.7)d(P=0.071).IORT组患者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脑积水、术后癫痫发作、脑出血及切口感染.1例患者在同步放化疗期间切口裂开,未发生感染,予以重新缝合,停用安罗替尼,正常愈合,未影响放疗.两组患者均按计划完成同步放化疗.结论 20Gy LEX-IORT对恶性胶质瘤患者是安全的,不会增加额外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颅内压监测在颅脑创伤合并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颅内压(ICP)监测在颅脑创伤(TBI)合并多发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和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301例TBI合并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ICP将患者分为ICP监测组(93例)和ICP未监测组(208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开颅手术率、输血总量、甘露醇和高渗盐水的使用量及时间、检查转运次数、总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级(GOS)等相关指标的差异。结果:93例ICP监测患者无一例发生与ICP置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与ICP未监测组比较,ICP监测组患者的开颅手术率低[30.1%(28/93)对比46.2%(96/208)],输血总量低,输注甘露醇及高渗盐水的总量少、输注时间短,检查转运次数少,电解质紊乱[14.0%(13/93)对比29.3%(61/208)]和肾功能不全[8.6%(8/93)对比18.8%(39/208)]的发生率低,总住院天数[(18.7±6.0)d对比(21.3±7.5)d]少,上述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而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及其他损伤部位手术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所有患者出院后的随访时间为(7.5±2.4)个月(6~12个月),两组GO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其中ICP监测组的病死率低于ICP未监测组[6.5%(6/93)对比14.9%(31/208), P=0.039]。 结论:TBI合并多发伤患者治疗中联合使用ICP监测,更有利于ICP的管控,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比穿刺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开颅组(76例)和穿刺引流组(76例)。开颅组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组进行微创血肿外引流术,两组均观察至患者出院,并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期间并发症、预后情况,统计两组术前、出院时神经损伤情况及术前、术后1、3、7 d颅内压。结果:穿刺引流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开颅组( P<0.05),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时间短于开颅组(均 P<0.05)。出院时,两组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较术前降低(均 P<0.05),且穿刺引流组NIHSS评分、mRS评分低于开颅组(均 P<0.05);出院时,两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相对各向异性(rFA)、各向异性(FA)值较术前升高(均 P<0.05),且穿刺引流组rFA、FA高于开颅组(均 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术后1、3、7 d颅内压逐渐降低(均 P<0.05),且术后1、3、7 d两组间颅内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住院期间,穿刺引流组总并发症发生率(5.26%)低于开颅组(15.79%, P<0.05);随访期间,穿刺引流组预后良好率(94.74%)高于开颅组(84.21%, P<0.05)。 结论: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穿刺引流术均可有效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压,但穿刺引流术可有效减少患者术中出血量,缩短术后恢复时间,减少神经损伤和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预后,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