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死亡及其在缺血性脑卒中神经细胞死亡里可能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卒中(stroke)是一类发病率、致死致残率均高的脑血管疾病,全世界每年约1500万人次发生脑卒中,导致约500万人次直接死亡,约500万人次产生永久性残疾 [1]。数据显示,卒中是导致美国人群长期残疾的主要原因,65岁以上中风幸存者超过一半的活动能力下降,治疗脑卒中和并发症的医疗支出约350亿美元/年 [2];在我国,脑卒中新发病例超过200万例/年,是伤残寿命调整年增加的首要疾病;目前,其救治依然面临院内延迟、病情复杂、救治效果不佳等挑战 [3,4];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我国因脑卒中增加的老龄人口医疗和生活负担将进一步加剧 [5,6,7]。因此,在卒中的预防、治疗药物研发、病程转归的病理生理机制研究、康复治疗举措等方面需要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如此有望能未缓解脑卒中带来各项挑战提供新的防治及康复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重任务训练改善脑卒中后步行能力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卒中后幸存者回归家庭和社会生活,进行功能性步行时常需同时执行运动和认知双重任务。通常情况下,其中一项或两项任务的执行能力会下降,造成双重任务间的干扰,其相关机制尚不明确。目前,关于双重任务训练对改善脑卒中后步行和认知功能的相关研究较多。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近红外脑功能成像技术(fNIRS)等神经影像学方法来探索双重任务的相关机制是研究热点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卒中幸存者运动干预的范围综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脑卒中幸存者运动干预的内容及效果进行总结,为医护人员制订脑卒中幸存者运动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等数据库中有关脑卒中幸存者运动干预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3年5月1日。对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与汇总。结果:共纳入22篇文献。脑卒中幸存者运动类型以有氧运动和抗阻运动为主;运动强度以中高强度为主;运动频率多为每周3~5次,每次30~60 min;运动周期最短为2周,最长为1年。运动干预对脑卒中幸存者的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心肺功能、心理状态、认知功能、疲乏、睡眠、依从性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运动干预在脑卒中幸存者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未来医护人员可在保障患者安全前提下,将患者偏好纳入运动干预方案,促进患者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脓毒症对幸存成年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目的:明确初次脓毒症(以下均简称为脓毒症)住院史对幸存成年患者长期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应用队列研究方法,根据1∶2 的病例对照配对原则,选择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脓毒症患者和同一时期在本院住院治疗的非脓毒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两组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随访研究,记录两组患者在随访期间的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状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脓毒症住院史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①心肌梗死发病结局.心脏病家族史、糖尿病、脓毒症住院史等,均是患者随访期间心肌梗死发病的显著影响因素(P<0.05),OR分别为 2.012、2.436、1.473.②脑卒中发病结局.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卒中史、脓毒症住院史等,均是患者随访期间脑卒中发病的显著影响因素,OR分别为 1.392、3.141、1.893、1.428.③心血管疾病死亡结局.高龄、糖尿病、BMI低、脓毒症住院史等,均是患者随访期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显著影响因素,OR分别为2.013、1.876、1.592、1.404.④全因死亡结局.高龄、男性、高血压、糖尿病、活动性恶性肿瘤、吸烟、脓毒症住院史是患者随访期间全因死亡的显著影响因素.OR 分别为 2.446、1.229、2.398、1.892、2.713、1.455、1.454.结论:与非脓毒症住院幸存者相比,脓毒症幸存成年患者经历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深度学习算法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出血转化预测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在中国高发,是首位致死致残重大疾患,已成为当今严重影响居民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3]。AIS患者发病后短期病死率为9.0% ~ 9.6%,病死/致残率为34.5% ~ 37.1%[4]。其中,出血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是AIS最严重的并发症[5-6],严重影响再灌注治疗的效果[7],也是大部分卒中幸存者出现神经功能恶化的主要原因[8]。如果要在AIS再灌注治疗后尽快防治以及逆转HT,临床医师需要早期检测HT。因此,早期准确预测HT以及不良预后,对AIS患者的及时救治和病死率的减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脑卒中相关肢体功能障碍的神经调控疗法
编辑人员丨2024/7/27
在全球范围内,约有80%急性脑卒中患者遭遇肢体功能障碍,50%~60%患者在发病6个月后,仍面临持续的功能障碍问题[1].虽然急性期的脑卒中治疗已经取得显著进步,但对于绝大多数幸存者而言,功能障碍的问题依旧长期存在[1].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7
-
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卒中后失语症疗效的系统评价再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20
脑卒中是全球成年人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和残疾的第三大原因[1],而近年中国脑卒中发病率高居全球首位[2].据统计,在脑卒中幸存者中,约21%-38%会伴有卒中后失语症(post stroke aphasia,PSA)[3].PSA通常是优势半球语言功能区受损而引起的一种获得性语言障碍,其特征是部分或全部语言功能出现不同程度受损,包括自发讲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和书写[4].临床最常用的言语和语言治疗(speech and language therapy,SLT)虽然能够改善PSA 的语言能力[5],但其疗效有待提高[6].因此,亟需为PSA患者寻找疗效更佳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20
-
心理康复在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因患病率、致残率、致死率较高,给患者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带来负担.卒中后抑郁属于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对卒中幸存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影响极大,已逐步成为备受关注的公众健康问题.目前临床常用的治疗为口服精神类药,但因患者依从性差,其临床效果不理想.而心理康复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正被患者及临床医生所接受,本文归纳了近年来心理康复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拟定相关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经颅磁刺激结合脑电图检测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4/1/20
随着脑血管疾病发病率的不断增长,脑卒中是老年人残疾的主要原因,约有2/3的脑卒中幸存者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1].脑卒中的高致残率不仅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卒中后,大脑会经历不同的恢复阶段,中枢神经系统可以自发地以及在非侵入性刺激的帮助下重组神经回路,具有一定的神经可塑性[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脑卒中后手功能康复机器人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脑卒中是由脑部血管堵塞或破裂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发脑组织损伤的疾病,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等特点[1]近年来,脑卒中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该疾病已成为我国居民第一大死因,同时也是世界第二大死因[2].脑卒中患者死亡比率高达1/3,其余幸存者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3],严重影响患者生活,其中,手部运动功能障碍带来的影响尤为严重.上肢作为人体重要的身体结构,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针对手部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成为脑卒中后康复的重要研究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