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布鲁氏菌病隐性感染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布鲁氏菌病隐性感染者临床特征,以期为布鲁氏菌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四〇医院于2017-2021年收治的布鲁氏菌病隐性感染者和确诊病例临床资料,分析其人口学特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结果:共纳入布鲁氏菌病隐性感染者18例、确诊病例85例,二者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F = 7.09,χ 2 = 0.74、4.02、0.55, P = 0.295、0.785、0.327、1.000)。18例布鲁氏菌病隐性感染者均为重点人群筛查发现,且未出现临床症状和异常影像学征象;85例确诊病例临床症状以肌肉关节疼痛、发热、多汗、乏力、腰背痛为主,影像学表现以关节炎、脾肿大、脊椎炎为主。布鲁氏菌病隐性感染者与确诊病例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0.70%、1.40%)、嗜碱性粒细胞百分比(3.05%、0.40%)、C-反应蛋白(1.62、4.62 mg/L)、红细胞沉降率(1.00、11.00 mm/h)、血清凝集试验抗体效价中位数(1 ∶ 100、1 ∶ 20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Z = - 2.97、- 5.11、- 3.49、- 3.21、- 3.50, P = 0.003、0.001、0.001、0.001、0.007)。 结论:布鲁氏菌病隐性感染者粒细胞构成与确诊病例存在差异,炎症反应指标水平低于确诊病例;重点人群定期开展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有助于布鲁氏菌病隐性感染者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呼伦贝尔市1 279例成年布鲁氏菌病患者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并发症回顾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成年布鲁氏菌病(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为治疗布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20年12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布病科收治确诊的1 279例成年布病患者的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并发症以及疗效。结果:1 279例布病患者中,男性797例、女性482例;年龄为(39 ± 15)岁;急性期464例、慢性期815例;接触牛羊或羊皮等动物皮毛的有1 221例。临床表现以乏力、发热、多汗、关节肌肉疼痛为主,体征以脾大多见,依次为974、819、674、752、151例。患者中出现并发症623例,以骨关节、血液系统、肝损害较为多见,分别为563、298、264例,部分患者存在多系统受损。1 279例布病患者试管凝集试验(SAT)滴度范围为1 ∶ 50++ ~ 1 ∶ 1 600++;血培养布鲁氏菌( n = 1 279)阳性198例;脑脊液SAT( n = 15)阳性8例,胸腔积液SAT( n = 16)阳性4例。1 279例布病患者中,白细胞减少114例、白细胞增高51例、血小板减少158例、血红蛋白减少93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205例、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198例、肌酐增高143例、红细胞沉降率升高587例、C反应蛋白升高563例。经2或3种抗生素联合治疗至少12周后,总有效率达98.3%(1 257/1 279)。 结论:布病临床表现多样,多有流行病学接触史且患者出现发热、多汗、关节肌肉疼痛、乏力等症状。应尽早对患者进行诊断和规范治疗,避免疾病慢性化,影响生活质量。职业人群要加强布病健康体检和宣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婴幼儿糖原贮积病Ⅳ型5例临床病理学及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糖原贮积病Ⅳ型(glycogen storage disease typeⅣ,GSD Ⅳ)的临床病理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及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2015年1月至2022年2月确诊的5例GSD Ⅳ病例的临床资料、肝脏病理组织学、超微结构形态及基因测序结果,并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5例病例中男患儿3例,女患儿2例,年龄为4个月至1岁9个月,主要表现为发热、肝脾肿大、肝功能不全、生长发育迟缓及肌力、肌张力低下。其中4例行肝脏活检,显示肝细胞毛玻璃样改变伴胞质内包涵体及不同程度纤维化。2例行肝脏电镜检查,显示糖原水平不同程度增多,胞质内充满低电子密度物质。基因检测发现其中3例GBE1基因存在复合杂合变异;1例检测到GBE1基因单个致病性变异;1例因死亡未能行基因检测,其父母各检测出GBE1基因有一个杂合变异。病例共检测到9种GBE1基因突变类型,3种为已报道的突变,6种为新的突变。1例因肝硬化死亡;1例行亲体肝移植,移植后肝功能基本恢复正常,生长发育情况得到改善;另外3例主要以饮食控制调整,支持对症治疗。结论:GSD Ⅳ是由GBE1基因突变所致的一种极为罕见的遗传代谢性疾病,常累及肝脏及神经肌肉,临床表现有异质性,其诊断主要依据组织病理学及家系基因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山东省枣庄市71例急性期布鲁氏菌病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枣庄市急性期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表现,以提高对布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枣庄市立医院确诊的急性期布病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确诊的71例急性期布病患者中,男性患者居多,男女比例为2.2 ∶ 1.0(49 ∶ 22),年龄为(53.23 ± 14.12)岁,主要集中在枣庄市峄城区(32.39%,23/71);80.28%(57/71)有流行病学接触史;全年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4 - 10月(76.06%,54/71);主要症状有发热(100.00%,71/71),肌肉关节疼痛(80.28%,57/71),乏力(54.93%,39/71),多汗(39.44%,28/71),部分有肝脾肿大(18.31%,13/71)和睾丸炎(4.23%,3/71)等。实验室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降低占12.68%(9/71),红细胞减少占21.13%(15/ 71),血小板减少占8.45%(6/71),淋巴细胞百分比降低占12.68%(9/71),C-反应蛋白升高占67.61%(48/ 71),红细胞沉降率加快占50.70%(36/71),部分伴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50.70%,36/71)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42.25%,30/71),血培养阳性患者57例(80.28%)。结论:枣庄市急性期布病患者临床特征不典型,对有流行病学接触史的长期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特别是伴有肌肉关节疼痛、肝脾肿大和睾丸炎者,应进行布病筛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诊断腹主动脉、髂动脉发育异常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49岁,以"双手掌指关节间断疼痛伴脚后跟疼痛并行走受限"为主诉入院。无胸闷、胸痛、腹痛、腹胀等其他不适。体格检查见双下肢水肿,无压痛、肌肉萎缩或肢体畸形表现。既往曾行"阑尾切除术",余病史无特殊。入院后血常规、血沉、尿常规、粪常规、甲状腺功能三项、血脂六项、肝功能、心肌酶谱、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四项、D-二聚体、CCP、ANA、ENA、免疫全套等检验结果均无明显异常。行下肢动脉血管超声检查示双下肢动脉频谱呈低流速、低搏动改变(图1,2),为进一步明确原因,遂继续行双侧髂动脉、腹主动脉扫查,超声提示:腹主动脉下段、右侧髂总动脉未测及(考虑:先天缺如,图3,4);左侧髂总、双侧髂外动脉近心端管样狭窄(考虑:先天发育异常,双侧髂内动脉向髂外动脉逆向供血,图3~7);腹主动脉残端、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与盆腔动脉间侧支循环形成;腹主动脉残端-左侧髂总动脉-右侧髂总动脉残端间侧支循环形成。后行腹主动脉CTA提示:腹主动脉下段(平肾动脉以下层面)、肠系膜下动脉、右侧髂总动脉未见明确显影,左侧髂总动脉仅见一纤细残端,腹盆腔内可见多支侧支血管;脾动脉走形迂曲;肠系膜上动脉中段管腔局限性增宽(图8,9)。回顾病史,患者自诉10余岁时便出现双腿乏力、运动耐受性下降,结合CTA及血管超声,考虑为先天发育异常,经外科医生会诊后,建议患者行股动脉-髂动脉支架植入术+股-股转流术,恢复下肢血供,但患者及家属选择保守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医大师李济仁辨治痿病虚证用药规律数据挖掘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析国医大师李济仁辨治痿病虚证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李济仁门诊病历系统中2013年1月-2018年12月李老治疗的195个痿病虚证病案,通过FP-Growth加强数据运算模型,确定病案中的临床症状频次及药物组合,分别应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结合临床及中医理论,总结李老辨治痿病虚证的用药经验。结果:195个病案中主要症状有121个,频次前5位依次为肌肉萎缩(79次)、肌力下降(69次)、行走困难(52次)、肢体痿软无力(43次)、寐差(33次);舌象以淡红、淡白、红、紫黯居多;脉象多见细脉、弦脉、沉脉、滑脉。共涉及药物159种,频次前5位依次为黄芪(140次)、当归(103次)、肉苁蓉(93次)、补骨脂(87次)、巴戟天(81次)。用药以补虚药、祛风湿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归经以入肝、肾、脾经为多,药性以温为主,药味以甘、苦为多。关联分析显示,黄芪是处方的配伍核心,高频药物与李老的临床用药经验符合。最后通过K均值聚类分析得到3类高频组方。结论:李老治疗痿病虚证,以新安医学所特有的培本固元思想,在应用补益药的基础上,辨证配伍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的药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医脾肾同治在肌少症治疗中的认识及思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通过梳理中医古籍文献并结合现代相关研究,探讨中医脾肾同治在肌少症治疗中的应用,认为肌少症的病位在筋脉肌肉,主要病变脏腑在脾,与肾密切相关,病机为脾肾虚衰、筋肉失养,治疗应以健脾补肾为主,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改善线粒体功能、降低炎性细胞因子水平、促进胰岛素分泌、修复肌纤维等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6 - 2019年山东省莱州市布鲁菌病患者流行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山东省莱州市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患者流行特征和发病影响因素,为布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通过"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收集2016 - 2019年莱州市布病监测资料及确诊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结果,对布病病例的一般情况、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特征等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利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81例布病确诊病例及与确诊病例同地区、同性别、同年龄组的162例健康人群进行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2016 - 2019年莱州市共报告布病确诊病例222例,年均发病率为6.57/10万。布病发病年龄主要为45 ~ 59岁,占46.40%(103/222);男女性别比为2.42 ∶ 1.00(157 ∶ 65);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占95.95%(213/222)。发病时间主要集中在3 -7月,占58.11%(129/222);莱州市17个乡镇(街道)均有布病病例报告,发病率前5位的乡镇依次为朱桥镇、沙河镇、土山镇、程郭镇、驿道镇。在222例布病病例中,发病至确诊的时间间隔最短为5 d,最长为36 d,中位数为11 d;病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89.19%,198/222)、乏力(80.63%,179/222)、关节肌肉酸痛(72.97%,162/222),少数伴有肝、脾及睾丸肿大。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接触病畜的尿、粪等排泄物[比值比( OR) =6.244,95%置信区间( CI):1.609 ~ 24.231]及家中有人患过布病( OR = 16.363,95% CI:2.250 ~ 119.023)是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结论:莱州市布病发病以45 ~ 59岁中年农民为主,春夏季为发病高峰,直接接触病畜排泄物、家中有人患过布病是导致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卫生部门应在布病高发季节、高发地区针对农民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和行为干预,提高个人防护意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肉极”源流考释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肉极”作为病证名,其相关理论曾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代文献对此论述较少,有关“肉极”的临证经验亦不为医家所重视。“肉极”的概念萌芽于春秋战国,其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删繁方》。关于该病的症状,最初主要指肢体软弱无力,此后逐渐扩展为:①消瘦或者肌肉萎缩;②乏力;③皮肤色泽改变,干黑或者枯槁;④皮肤感觉异常;⑤脾胃消化吸收机能较差。病因亦从外感转变为内伤,再转变为母气不足。随着对疾病认识的转变,治疗方法也随之变化。古医籍中有关肉极的辨证施治或对当前临床诊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4 - 2021年陕西省507例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的病原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的病原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的科学化防控提供依据。方法:自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集2014 - 2021年陕西省报告的507例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的病原学培养资料,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收集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通过Excel 2016软件汇总数据并分析,并利用ArcGIS 10.6软件进行可视化。结果:507例病例主要集中在2018 - 2021年(322例),发病高峰期为5 - 7月份(255例);主要分布于渭南市(129例)、榆林市(114例)和延安市(97例);职业以农民为主(415例);年龄集中在40 ~ 59岁(272例);男女性别比为3.22∶1.00(387∶120);95.46%(484/507)的病例有牛、羊密切接触史,主要为羊接触史(480例);临床症状以发热、乏力、多汗、关节肌肉疼痛多见,肝、脾、睾丸肿大少见;89.55%(454/507)的病例在急性期内得到诊断;试管凝集试验中,1∶200阳性病例最多(139例);经培养分离得到214株布鲁氏菌,出菌率为42.21%,均为羊种布鲁氏菌,其中羊种3型占79.91%(171/214)。结论:陕西省人间布鲁氏菌病病例主要通过接触羊而感染,传染源以羊种3型布鲁氏菌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