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肉极”源流考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肉极”作为病证名,其相关理论曾在历史文献中占有重要地位,但现代文献对此论述较少,有关“肉极”的临证经验亦不为医家所重视。“肉极”的概念萌芽于春秋战国,其名最早见于南北朝时期《删繁方》。关于该病的症状,最初主要指肢体软弱无力,此后逐渐扩展为:①消瘦或者肌肉萎缩;②乏力;③皮肤色泽改变,干黑或者枯槁;④皮肤感觉异常;⑤脾胃消化吸收机能较差。病因亦从外感转变为内伤,再转变为母气不足。随着对疾病认识的转变,治疗方法也随之变化。古医籍中有关肉极的辨证施治或对当前临床诊疗有一定参考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五行特性"土爰稼穑"考释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提高中医学术界对"土爰稼穑"中"爰"字解释的准确性,回归经典原旨的解读,进一步深化对"脾为后天之本"理论源流的认识.[方法]从训诂学出发,在分析《尚书·洪范》有关五行特性经文中"曰""爰""稼穑"字义的基础上,对五行特性"土爰稼穑"作出新解读.[结果]"爰"字当以"于焉"以及"援引""引用"为解,其要义有二:其一明示"爰"与"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之"曰"的区别;其二强调土行特性包罗万象,土固然可以用来"稼穑",但其用又绝非"稼穑"之一途,土行特性是"稼穑"所难以囊括殆尽的,所以特地冠以"爰"字,以示不得已而勉强援引"稼穑"论说.[结论]《尚书·洪范》之"土爰稼穑"本质上已凸显了土行的重要性,"土生四象"也蕴意其中,或为"土生万物"哲学命题的滥觞.该命题对中医学影响深远,并最终孕育出"脾为后天之本"等重要的经典理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引经”术语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引经是中药作用定位、定向理论,临床用药掌握引经理论对提高疗效有重要意义.在现代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确立以前,“引经”“引经报使”“响导”“向导”各种不同的名称广泛存在于古代医药学文献之中,且常互相代称.文章通过查阅考证古代医药学相关文献,考释“引经”术语的源流,分析“引经”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的表达特点,以及前人对这一术语认识的发展脉络,并对“引经”及相关名称进行辨析,为其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证候禁忌术语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用药禁忌中的“证候禁忌”一词在历史上的不同时期有多种称谓方式,如“药禁”“禁忌”“药害”等.通过查阅考证古今医药学相关文献,考释证候禁忌术语的源流与沿革,总结金元时期之前“禁忌”概念内涵的演变,内容丰富、完善于明清,证候禁忌术语确立与规范于新中国成立后.分析证候禁忌术语认识的发展脉络,可为其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剂型"名词源流考释
编辑人员丨2023/8/6
"剂型"是医学和药学领域常用名词,是指将原料药加工制成适合于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殷商朝就已有酒剂、汤剂等剂型的出现,从《五十二病方》始,历代众多医学书籍多记载有一些剂型.有关名词"成剂药"在《肘后备急方》中首次提出,《伤寒明理论·卷下·麻黄汤方》较早记载了"制剂"一词,与"剂型"术语内涵有别,但却包含了一定的剂型之意.《中医药的科学方向》中较早的记载了"剂型"一词.自"剂型"一词在中医药界使用以来,之后的著作、辞典、工具书及教科书类多有沿用,对后世有较大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中药“七情”术语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药“七情”理论是历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逐渐积累而成的,是方剂组成、方药运用等理论的重要基础,也是临床遣药组方的理论依据,对中药增效、减毒、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重要意义.古代医药学著作中对“七情”概念内涵的表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故其术语的统一、规范意义重大.通过追溯与回顾相关文献,从“七情”理论的起始形成、丰富嬗变、成熟完善,以及“七情”药物的具体记载,对其理论源流进行梳理和考释,分析这一术语的发展脉络,为其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解表剂”名词源流考释
编辑人员丨2023/8/6
“解表剂”作为中医学现代规范名词,其从名称到内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春秋至秦汉出现“解表”的概念与初步的运用.晋唐时期,“解表剂”的内涵进一步发展和丰富.宋金元时期,出现“辛凉”与“辛温”两类“解表剂”,扩展了内涵.明清时期,首次出现“解表剂”一词,其内涵与现代“解表剂”相同,类似名称还有“解表方”“发表方”等.明清时期的医家将解表剂分为辛温解表之剂、辛平解表之剂、辛凉解表攻里之剂等,丰富和发展了“解表剂”的名称与内涵.现代中医界将具有解表功效类的方剂名称统一确立为“解表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术语"药对"源流考
编辑人员丨2023/8/5
药对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实践证明有效的2味药物的配对使用.研究药对配伍理论,对于提高临床用药水平、发展中药药性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现代中医药学名词术语规范确立以前,"药对""对药""姊妹药""对子药"等各种不同的名称散见于古今医籍著作中,少有学者对其系统梳理与归纳.鉴于此,本文通过考释"药对"术语的源流与沿革,厘清其发展脉络,对"药对""角药"等进行辨析,为其规范定名和相关术语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奇经病脉诊考述
编辑人员丨2023/8/5
奇经八脉理论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奇经八脉脉诊在古籍中则是散乱无端,尚未有系统整理.文章在梳理历代奇经病脉诊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论述了奇经病脉诊的历史源流,并指明奇经八脉脉象显于病变之时.此外,对奇经八脉疾病的表现、脉诊的部位、所显示的脉象、历代的解释进行了考证与评述,并结合奇经八脉的生理与特点对奇经八脉之脉象进行了解释,使湮没于古代的奇经病脉法得以全面呈现.以期对奇经病的临床诊治作出脉诊理论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金匮要略》"纳药鼻中"之"药"考释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讨《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并治第二》"纳药鼻中"之"药"所指的具体方药.[方法]从历代注家注疏入手,对不同观点进行源流上的梳理.同时,通过文字学考证,对"药"字在古汉语中的含义展开探讨.[结果]对于"纳药鼻中"之"药",历代注家观点大致可归纳为三类,即随文注解、认为"药"为具有某些特性的药物、认为"药"为瓜蒂散或其类方,其中认为"纳瓜蒂于鼻中"的观点流传较广.通过文字学考证,"药"在楚方言中有指代"白芷"之意,"纳药鼻中"即是"纳白芷于鼻中",白芷治疗鼻病也为历代医家所习用.[结论]"纳瓜蒂于鼻中"与"纳白芷于鼻中"两种观点都具有一定证据支持,但从文献学角度和仲景书体例而言,"纳药鼻中"原意应为"纳白芷于鼻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