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中的应用与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中膝周肌瓣构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术后人工血管闭塞后膝下血供的代偿作用。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选取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血管外科2012年6月—2020年7月ASO患者31例,其中男22例、女9例,年龄52~87(72.3±3.6)岁。均为单侧肢体病变,左侧14例、右侧17例,Rutherford分期3级以上,踝肱指数(ABI)为0.32±0.13。均行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旁路术治疗,术中将离断的腓肠肌内侧头与同侧的半膜肌、半腱肌及缝匠肌瓦合叠加缝合,以膝周肌瓣构建侧支血管。术后,在超声检查人工血管闭塞(无血流信号)后,观察患者肢体缺血情况,同时观察并比较患者手术前后ABI;出院时按照Rutherford标准评价患者手术疗效;随访期间观察并统计患者截肢率,观察成功保肢患者的生活状态。结果:31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无围术期死亡患者。术后1周ABI为0.58±0.19,高于术前的0.32±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02, P=0.002)。出院时手术疗效评价:显著有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恶化2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4.6个月。患者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虽有一过性疼痛、发凉等缺血症状,但经抗凝治疗症状缓解。术后2、24个月分别有1例患者死于心肌梗死,术后3年1例死于脑梗死,生前均无下肢静息痛症状,可作室内活动;2例因股深动脉多节段闭塞、膝下组织血供不足,分别于术后6、15个月行截肢术,余26例患者成功保肢,随访6个月~5年,均无需行临床再干预,均无静息痛。 结论:股腘动脉旁路术治疗的ASO患者,采用腓肠肌肌瓣在膝周构建侧支血管,在人工血管闭塞后,下肢缺血无明显加重,说明肌瓣构建对缓解患者膝下肢体缺血状态有一定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清创植皮术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合并小腿坏死性筋膜炎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0岁,因“乏力、发热半月余”于2021年6月17日入院。患者半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并进行性加重,伴活动后气促。于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1.5×10 9/L、血红蛋白88 g/L、血小板计数26×10 9/L,骨髓穿刺检查,结果为急性髓系白血病M5b型,于天津市人民医院血液科进一步治疗。查体:轻度贫血貌,全身皮肤黏膜未见黄染、出血点、瘀斑,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口唇苍白;胸骨无压痛;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外痔脱出,肛周红肿;双下肢无水肿。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0.41×10 9/L、血红蛋白60 g/L、血小板计数43×10 9/L。排除化疗相关禁忌,2021年6月18日—2021年7月1日行阿扎胞苷联合维奈克拉方案联合化疗。化疗结束第4天患者出现发热(最高达39.2 ℃),伴右小腿疼痛,触之局部皮温升高,压痛明显。经验性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替加环素、泊沙康唑联合抗感染治疗。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0.11×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4×10 9/L、血红蛋白64 g/L、血小板计数24×10 9/L。右下肢血管彩超:未见静脉血栓形成、动脉闭塞。右小腿MRI:(1)右小腿后部软组织肿胀,腓肠肌内外侧头及邻近深浅筋膜内渗出性改变,部分肌间隙积液;(2)左小腿比目鱼肌、腓肠肌内侧头及邻近深筋膜内少许渗出性改变(图1A)。血培养+药敏试验(需氧+厌氧):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左氧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米诺环素敏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生素为左氧氟沙星、复方磺胺甲 唑、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3 d后体温恢复正常,但患者右小腿红肿进行性加重,触痛明显,表皮渗液破溃,皮肤及皮下软组织坏死,初步诊断为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图1B)。行右小腿脓肿切开减张引流术,并放置引流管(图1C),引流出约400 mL脓液。引流液培养+药敏试验(需氧+厌氧)显示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术后患者右小腿红肿好转,引流通畅,疼痛较前减轻。3 d后进一步行浅层组织清创换药,并拔除右小腿引流管。5 d后复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9.51×10 9/L、中性粒细胞计数0.04×10 9/L、血红蛋白89 g/L、血小板计数89×10 9/L。全身抗感染治疗20余天未见好转,于手术室行局部麻醉下右小腿深层组织清创术,术中见腓肠肌筋膜感染坏死,部分肌肉坏死,切除坏死组织至创面新鲜,彻底止血(图1D)。术后行负压封闭引流。负压引流吸引7 d后,拆除负压封闭引流行右腹股沟取皮+右小腿创面植皮术(图1E)。定期换药,营养支持治疗,敏感抗生素应用。术后3周拆线,植皮成活、供区伤口愈合良好(图1F)。随访6个月,患者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评价为完全缓解,右小腿伤口愈合良好,感染无复发,关节功能正常,恢复日常工作和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5年1月—2021年12月,武警江西总队医院收治11例符合入选标准的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患者,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26~61岁。创面位于小腿近端外侧者5例、内侧者2例,小腿近端内侧及膝下胫前者4例,清创后创面面积为14 cm×6 cm~22 cm×11 cm,采用不同类型的组织瓣修复创面,并根据钢板周围感染情况决定是否立即拆除钢板。应用以包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终末细小分支的肌肉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者3例;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联合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者6例,应用腓肠肌外侧头肌瓣联合胫前肌肌瓣者2例,肌瓣血运稳定后移植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封闭创面。肌皮瓣切取面积为15 cm×7 cm~18 cm×8 cm,肌瓣切取面积为6.0 cm×4.0 cm~18.0 cm×12.0 cm。3例应用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的患者中2例大腿供瓣区创面经直接缝合关闭,在1例患者大腿供瓣区创面缝合后未闭合处移植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予以修复。将8例应用小腿肌瓣者供瓣区切口直接缝合。术后观察并记录组织瓣成活情况和肌瓣上移植皮片存活情况、组织瓣受区创面愈合情况及愈合时间、供瓣区缝合口愈合及移植皮片存活情况。记录术后及随访期间是否拆除钢板。随访时,观察组织瓣外形及质地,组织瓣受区有无红肿、破溃或窦道形成;记录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测量患者膝关节屈伸活动度并根据Hohl膝关节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膝关节功能,测定8例应用小腿肌瓣修复创面的患者踝关节跖屈肌力;采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估供瓣区瘢痕情况,观察瘢痕是否影响患肢活动。结果:11例患者术后组织瓣均成活;1例患者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的远端皮肤坏死,行换药+健侧大腿薄中厚皮片移植后创面愈合;2例患者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远端肌肉坏死,经换药治疗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肌瓣上移植的皮片均存活良好。组织瓣受区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为组织瓣移植术后13~42 d;供瓣区缝合口愈合、移植皮片均存活良好。1例患者在应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瓣联合比目鱼肌内侧半肌瓣修复创面时即拆除了钢板;1例患者在应用以包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终末细小分支的肌肉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创面3周后仍有渗出,拆除钢板后创面愈合;其余患者钢板得以保全。随访6~25个月,除1个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蒂部较臃肿外,其余组织瓣外形、质地良好;1例患者出院后6周组织瓣受区出现红肿,经抗感染治疗后红肿消退无复发;1例患者出院后3个月组织瓣受区反复破溃渗液,形成窦道,拆除钢板后窦道愈合。患者骨折愈合时间为伤后6~15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定为优者4例、良者6例、差者1例;8例应用小腿肌瓣修复创面的患者中7例踝关节跖屈肌力为Ⅵ级,1例踝关节跖屈肌力为Ⅴ级;供瓣区瘢痕VSS评分为2~7分,瘢痕未明显影响患肢活动。结论:以包含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终末细小分支的肌肉为蒂的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腓肠肌肌瓣联合比目鱼肌或胫前肌肌瓣是常用逆行股前外侧肌皮瓣、腓肠肌肌瓣的衍生类型,用其修复胫骨近端骨折术后钢板外露伴感染创面不仅可保障手术顺利进行,还可尽可能保全钢板和促进骨折愈合,同时不明显影响患肢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M蛋白相关性杆状体肌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63岁,1年前开始出现左下肢无力、变细,继而右下肢也出现同样症状,随后双上肢抬举费力,右上肢近端肌肉萎缩,入院前出现吞咽困难。既往腰椎间盘突出5年、颈椎间盘突出1年,家族史阴性。入院查体:行走呈鸭步。双上肢肌力:肩外展:左侧3级,右侧2级;屈肘:左侧4+级,右侧4-级;伸肘:左侧4级,右侧3级;余正常。双下肢肌力:屈髋:左侧3级,右侧3级;屈膝:左侧4级,右侧5级;伸膝:左侧4+级,右侧4+级;余正常。右上肢近端肌肉及左下肢肌肉明显萎缩,双侧翼状肩。全身肌肉无压痛。病理征(-)。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137 U/L(参考值38~174 U/L),乳酸脱氢酶(LDH)258 U/L(参考值91~245 U/L);甲状腺功能六项正常;风湿系列正常;血生化:球蛋白43.7 g/L(参考值20~40 g/L);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游离L轻链阳性;尿免疫固定电泳阴性;血清蛋白电泳阴性;心脏超声、脑动脉超声、颈部超声均未见异常;胸部CT:双肺条索影;磁共振成像(MRI):双侧股前肌群、股内侧肌群、股后肌群对称性略萎缩,双侧小腿周围肌肉,包括外侧肌群及后部肌群对称性略萎缩,双侧盆腔周围臀区肌群、髂区肌群及股前肌群对称性轻度萎缩。骨髓象:浆细胞占1%,形态大致正常。骨髓流式细胞术未见异常浆细胞。肌电图:双侧股四头肌、肱二头肌、左侧三角肌静息下可见不同程度正尖样波或纤颤样波,部分肌肉可见窄小电位、左侧腓肠肌可见少量宽大电位,部分所检肌呈肌源性损害+自发电位表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多部位电烧伤毁损性创面修复方法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4/5/11
目的 探讨多部位电烧伤毁损性创面的修复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9 月至2022 年10 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积水潭医院烧伤科收治的38 例多部位毁损性电烧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 37 例,女 1 例,年龄9~61 岁,平均37 岁.37 例致伤电压为6~35 kV,1 例为380 V.电烧伤涉及2 个部位5 例,3 个及以上部位33 例.早期全面评估患者情况,全身支持治疗.涉及重要脏器损伤患者,给予胸腔闭式引流及坏死肺组织、坏死穿孔肠管切除.涉及肢体尤其腕部电烧伤患者,急诊腕部切开减张,血运未改善者需行静脉桥接尺桡动脉挽救肢体.再根据毁损性创面的部位及损伤程度,合理安排手术时机,采用适合皮瓣修复创面.结果 本组 38 例患者,其中 37 例患者修复效果良好,1 例患者死亡.烧伤部位涉及肢体及躯干(胸部、腹部、背部、头部)17 例,只涉及四肢 21 例.采用游离腹壁下动脉为蒂的脐旁穿支皮瓣 13 个,游离股前外侧皮瓣 23 个,岛状下斜方肌肌皮瓣 4 个,游离背阔肌肌皮瓣 2 个,带蒂背阔肌肌皮瓣 7 个,带蒂腹直肌肌皮瓣 3 个,带蒂阔筋膜张肌肌皮瓣 1个,带蒂股前外侧皮瓣 4 个,游离腓肠内侧皮瓣 3 个,肋间动脉穿支皮瓣 1 个,游离上臂内侧皮瓣 1个,游离跖外侧皮瓣 1 个,游离腓浅动脉穿支皮瓣 1 个,局部皮瓣 3 个,皮瓣全部成活.随访 3~18 个月,毁损性创面修复效果良好,腹壁创面患者无腹壁疝发生.15 例患者再次入院行肌腱重建及皮瓣修整术,4 例头部皮瓣移植患者放置头皮扩张器,修复秃发畸形.结论 对于多部位毁损性电烧伤患者,各部位、各组织、各脏器应区别对待,先保证生命,再保留肢体,根据患者毁损性创面的部位及损伤程度,合理安排手术时机及手术方案,与相关科室医师通力合作,才能更好地进行创面修复和功能重建,降低致残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1
-
缝接神经的腓肠肌内侧头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目的 探讨缝接神经的腓肠肌内侧头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缝接神经的腓肠肌内侧头动脉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9 例手足部软组织缺损患者.创面面积6cm×3 cm~14 cm×12 cm,皮瓣面积7 cm×4 cm~15 cm×13 cm.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 3~48 个月.9 例皮瓣均成活.受区无感染发生.末次随访时,皮瓣色泽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积,厚度适中,质地柔软,弹性好,耐磨,静态两点辨别觉为7~13 mm,保护性感觉恢复.结论 缝接神经的腓肠肌内侧头动脉穿支皮瓣与修复创面质地接近,穿支血管解剖恒定,供区损伤小,能快速有效地获得保护性感觉,是修复手足部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16
-
皮瓣移植修复胫腓骨骨折固定术后小腿皮肤坏死28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皮瓣移植治疗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小腿皮肤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1月至2017年1月,本组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小腿皮肤坏死病例共28例.皮肤坏死缺损面积3.0 cm×5.0 cm~ 17.0 cm×30.0 cm.创面骨质、肌腱外露19例,钢板外露9例.切除坏死皮肤软组织,彻底清创后用VSD 处理,分别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9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14例,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植修复3例,股外侧皮瓣修复2例.术后定期随访,观察皮瓣血运、色泽、质地及功能恢复情况,评定临床效果.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2例出现局部皮缘坏死,经加强换药后愈合;1例术后3d 出现皮瓣肿胀,张力高,经检查为皮瓣下积液,拆开部分缝线后充分引流,皮瓣成活良好;1例出现术后皮瓣下渗液,经细菌培养,应用敏感抗生素,加强换药后愈合.所有病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3个月 ~ 7年,本组病例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外形臃肿不明显,色泽与受区相近.28例患者骨折均获得临床愈合,小腿恢复负重行走功能,膝关节活动良好,踝关节屈曲、背伸、内外翻活动良好. 结论 应用皮瓣移植修复胫腓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小腿皮肤坏死,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以膝降动脉为受区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在膝关节周围创面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胫前或胫后血管无法利用的情况下将膝降动脉作为受区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创面的临床应用.方法 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经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定位,应用吻合膝降动脉和大隐静脉的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7例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肌腱、骨外露的患者,其中男4例,女3例,皮瓣面积18.0 cm×8.0 cm~38.0 cm×8.0 cm,供区均直接缝合.定期进行随访.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8.9个月.2例面积较大皮瓣远端分别坏死6.0 cm、4.0 cm,经切除后与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4例皮瓣完全成活,残留创面二期植皮愈合.剩余1例皮瓣完全成活,但皮瓣远端靠胫前内侧由于并发骨髓炎而继发骨外露,再次行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植修复创面愈合.结论 以膝降动脉作为受区血管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并可作为膝关节周围创面皮瓣修复的一种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带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解剖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为带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2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进行解剖,对腓肠神经及其营养血管进行详细观测。结果:吻合型腓肠神经占53.1%非吻合型占46.9%。该神经的营养血管为腓肠浅动脉和穿动脉,腓肠浅动脉于腓骨头上方(5.0 ±1.5)cm由腘动脉发出,起始处外径为(0.8±0.3)mm,伴腓肠内侧皮神经和腓肠神经下行,与踝关节附近的皮动脉进行吻合;穿动脉则来源于胫后动脉肌皮支和腓动脉肌间隔皮支,其外径分别为(0.8± 0.4)mm和(0.8±0.3)mm。这些皮动脉除与腓肠浅动脉构成链式吻合外,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形成广泛的筋膜皮血管网。结论:可以腓肠神经及其营养动脉为蒂设计筋膜皮瓣,转位修复小腿中下部、踝关节周围等软组织缺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家兔"太溪""水泉""复溜""交信""筑宾""阴谷"定位、取穴及比较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家兔"太溪""水泉""复溜""交信""筑宾""阴谷"的定位法、取穴法及穴区形态结构.方法:以人体腧穴定位W H O标准及国家标准为参考,以家兔解剖结构为基础,结合X线成像对10只新西兰兔进行定位,解剖穴区后比较定位区域家兔与人体同源同功组织,校正穴位定位.再麻醉10只家兔标记穴位,处死后进行血管灌注,解剖观测针灸针与周围组织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太溪"定位在踝区,内踝尖与跟腱连线的中点;针刺层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趾长屈肌腱."水泉"定位在跟区,"太溪"直下,跟骨结节上端内侧凹陷中;针刺层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跟骨."复溜"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跟腱的前缘;针刺层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趾长屈肌腱."交信"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2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凹陷中;针刺层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趾长屈肌腱."筑宾"定位在小腿内侧,内踝尖上5寸,"太溪"与"阴谷"连线上;针刺层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半膜肌腱膜、趾浅屈肌、趾长屈肌."阴谷"定位在膝内侧区,膝环线上,半腱肌肌腱后下缘;针刺层次为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股薄肌腱膜、内收大肌、腓肠肌内侧头.结论:家兔后肢足少阴肾经与隐动脉及分支、隐静脉及属支、隐神经、胫神经及分支有密切关系,此为上述6个穴位的形态学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