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低能量X-射线术中放射治疗在恶性胶质瘤的应用与安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评估术中放疗(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IORT)治疗恶性胶质瘤的安全性及初期不良反应.方法 恶性胶质瘤患者常规开颅手术切除肿瘤后,采用低能量X-射线术中放疗系统(Low-energy X-ray intraoperative radiotherapy,LEX-IORT)进行IORT.记录患者术后状态及初期不良反应情况,并与既往未行IORT的恶性胶质瘤患者(常规组)相关情况作比较.结果 共纳入14例恶性胶质瘤患者,男8例,女6例.所有患者接受20Gy的IORT.IORT组平均手术时间(262.1±55.6)min,常规组(222.6±53.5)min(P=0.061).IORT组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13.9±5.6)d,常规组为(10.3±4.7)d(P=0.071).IORT组患者术后未发生颅内感染、脑积水、术后癫痫发作、脑出血及切口感染.1例患者在同步放化疗期间切口裂开,未发生感染,予以重新缝合,停用安罗替尼,正常愈合,未影响放疗.两组患者均按计划完成同步放化疗.结论 20Gy LEX-IORT对恶性胶质瘤患者是安全的,不会增加额外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使用半自动可弯曲缝合钳的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急性跟腱断裂的早期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4月至2022年3月于中部战区总医院骨科采用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治疗的48例急性跟腱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44例,女性4例,年龄(34.8±7.4)岁(范围:24~50岁);体重指数(21.2±2.4)kg/m 2(范围:18~26 kg/m 2);左侧29例(60.4%),右侧19例(39.6%)。在内镜监视下,使用预装高强度缝线的半自动可弯曲缝合钳对跟腱近端进行连续锁边缝合,经腱周膜下空间将缝线尾端引导至跟腱止点小切口处,然后用直径4.5 mm外排锚钉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相关并发症情况,随访时行MRI检查观察跟腱重塑情况,使用跟腱断裂总评分(ATRS)、跟腱静息角和单足提踵高度评估临床效果。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比较伤侧与健侧跟腱静息角和单足提踵高度的差异。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1±3.5)个月(范围:18~32个月)。术后 12个月MRI检查结果显示跟腱断端重塑良好,信号均匀。末次随访时ATRS[ M(IQR)]为95.0(4.7)分。伤侧与健侧的跟腱静息角[(17.1±2.4)°比(17.4±2.6)°, t=1.92, P=0.062]和单足提踵高度[(14.2±1.7)cm比(14.4±1.5)cm, t=1.71, P=0.094]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未观察到腓肠神经损伤、感染、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跟腱再断裂。1例患者因二次受伤导致锚钉轻微切出,术后5个月移除锚钉。46例患者术后6个月恢复体育活动。 结论:镜下全内连续锁边缝合技术修复急性跟腱断裂,可获得跟腱断端的稳定连接,手术并发症风险低,早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远期随访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远期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2月,收治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15例,其中8例合并指骨骨折,5例合并屈肌腱损伤,9例合并指掌侧固有动脉、指掌侧固有神经损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7.0 cm×2.5 cm~2.4 cm×3.0 cm。切取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为血管蒂、携带隐神经终末皮支的足内侧穿支皮瓣,皮瓣的动脉与指掌侧固有动脉或指总动脉吻合,选取1条伴行静脉或浅静脉与指背静脉吻合,皮支神经与指掌侧固有神经或指总神经缝接。供区直接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植皮。随访内容包括皮瓣的色泽、外形、稳定性和TPD,评价患指的功能优良率及供区有无明显瘢痕、感觉异常和异常行走步态。结果:15例皮瓣全部成活,伤口均一期愈合;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2个月,平均48.5个月。皮瓣色泽、厚度和正常指掌侧皮肤相近,皮瓣耐磨、稳定性好,持物有力,TPD为9~12 mm,12例末次随访于指骨间关节处出现指横纹。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进行评定,优10例,良4例,可1例,优良率93.3%。供区未出现痛性瘢痕及感觉异常,足踝功能良好,行走步态正常。结论: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术后远期随访皮瓣厚度、色泽、质地与手指掌侧皮肤相近,能获取良好的效果,是修复手指掌侧软组织缺损的一种较理想供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载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神经套管阻止大鼠坐骨神经缝接口处再生轴突逃逸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观察载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神经套管在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处的作用,并进一步观察其对周围神经损伤后修复的效果。方法:利用明胶作为载体构建载CSPGs神经套管,用于保护SD大鼠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2019年7月至9月,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直接缝合组、空白组(无CSPGs的明胶套管)和套管组(载CSPGs套管),每组8只。术后5周时,每组3只大鼠行荧光金注射以标志术侧背根神经节的感觉神经元,其余5只大鼠于术后6周行电生理学检测后分别取材,用于神经组织的苏木精-伊红(HE)染色及镀银染色,同时取术侧腓肠肌行Masson染色,评估缝合口处坐骨神经的再生情况及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效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如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则进一步采用LSD法进行两两比较,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组织学结果表明,在坐骨神经端-端缝合口处,再生神经纤维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再生及逃逸现象,直接缝合组、空白组和套管组再生神经纤维的逃逸距离分别是(787.19±213.77)μm、(547.17±167.71)μm和(350.60±68.58)μm,通过缝合口进入远端基底膜管的再生轴突数目分别是(6 360±736.89)个/mm 2、(8 040±673.05)个/mm 2和(9 000±644.20)个/mm 2,术侧背根神经节中被荧光金标记的感觉神经元数目分别是(124.35±25.88)个/mm 2、(165.36±30.74)个/mm 2和(208.98±20.51)个/mm 2,套管组与另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电生理检测及术侧腓肠肌的组织学切片均显示套管组神经损伤后再生修复效果比另外两组更好( P<0.05)。 结论:载CSPGs神经套管可通过CSPGs对再生轴突的抑制作用,有效减少再生神经纤维在坐骨神经横断伤端-端缝合口处的逃逸及紊乱再生,从而促进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有效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建感觉的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创面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重建感觉的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21年2月,徐州仁慈医院手外科应用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创面11例,切取皮瓣时分离其感觉神经,与受区指掌侧神经缝接重建皮瓣感觉。创面均有指骨外露,面积为1.2 cm×1.0 cm~2.5 cm×2.2cm,皮瓣切取面积1.6 cm×1.5 cm~3.0 cm×2.7cm。足部供区创面直接缝合10例,植皮修复1例。本组病例均通过门诊复查及微信随访,收集相关资料,包括皮瓣质地、皮纹、出汗、稳定性、感觉、臃肿程度、血液循环状态、使用情况以及供区瘢痕。结果:本组11例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后12 h出现静脉危象,予以松解敷料、拆除部分缝线后静脉危象解除,后皮瓣顺利成活;供区伤口均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18个月,平均10.7个月,皮瓣质地柔软、耐磨,稳定性良好,皮纹恢复,均有少量或正常出汗,有1例皮瓣轻度臃肿,1例皮瓣色泽稍差、温度略低,所有皮瓣感觉恢复良好,均达到S 3+级以上,TPD为6.0~8.5 mm,平均7.1 mm,1例患者担心使用患指,3例患者保护性使用患指,足部供区均无磨损及溃疡发生。参考王澍寰对皮瓣功能的评定、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对本组病例进行评分,优8例,良3例。 结论:应用游离足底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指端创面,能取得比较好的修复效果,而且供区隐蔽,对行走没有影响,是修复指端创面的理想供区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在氯胺酮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作用:与膈下迷走神经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肠道菌群在氯胺酮减轻小鼠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中的作用及其与膈下迷走神经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C57BL/6J小鼠144只,18月龄,体质量32~35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8组( n=18):假手术组(Sham组)、手术组(S组)、氯胺酮+手术组(SK组)、氯胺酮+手术+膈下迷走神经切除组(SK+SDV组)、伪无菌小鼠+生理盐水组(GM+V组)、伪无菌小鼠接受S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组)、伪无菌小鼠接受SK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K组)和伪无菌小鼠+膈下迷走神经切断+接受SK组小鼠粪菌移植组(GM+SDV+SK组)。吸入2.0%异氟烷麻醉下行胫骨离断髓内固定手术。SK组于缝皮开始时腹腔注射氯胺酮50 mg/kg。术后24 h时收集S组和SK组小鼠的新鲜粪便,制备成粪菌滤液。SK+SDV组于氯胺酮给药前、GM+SDV+SK组于粪菌移植前切断膈下迷走神经。伪无菌小鼠模型:于粪菌移植或膈下迷走神经神经切断前2周将广谱抗生素混合液加入小鼠饮用水中,每2 d更换1次。GM+SK组、GM+SDV+SK组经抗生素干预14 d后,每天固定时间灌胃给予相应小鼠粪菌滤液200 μl,GM+V组给予生理盐水溶剂,连续14 d。胫骨离断髓内固定术后或粪菌移植完成后24 h,收集小鼠粪便,行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采用ELISA法检测海马IL-6、IL-17、TNF-α、IL-4和IL-10的含量,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评价小鼠学习和记忆能力。 结果:与Sham组比较,S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降低,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S组比较,SK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升高,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降低,海马IL-4和IL-10含量增加,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 P<0.05);与SK组比较,SK+SDV组术后肠道菌群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指数、Ace指数降低,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GM+V组比较,GM+S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与GM+S组比较,GM+SK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降低,海马IL-4和IL-10含量增加,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缩短,目标象限停留时间延长( P<0.05);与GM+SK组比较,GM+SDV+SK组海马IL-6、IL-17和TNF-α含量增加,海马IL-4和IL-10含量降低,训练阶段逃避潜伏期、测试阶段逃避潜伏期和游泳距离延长,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缩短( P<0.05)。 结论:氯胺酮可改善肠道菌群紊乱,减轻小鼠POCD,其机制可能与膈下迷走神经传导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医源性阴茎皮肤不同程度坏死的修复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医源性所致的阴茎皮肤不同程度坏死的修复方法及疗效。方法:2016年6月至2018年12月,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整形外科治疗20例阴茎皮肤坏死的患者(年龄21~49岁,平均32.3岁),根据阴茎皮肤坏死的轻重程度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其中2例行清创换药后自行愈合,9例行减张缝合术,7例行阴囊前动脉皮瓣转位修复术,2例行Ⅰ期阴茎创面阴囊包埋术加Ⅱ期阴囊皮瓣断蒂修复。结果:20例患者经治疗后均恢复良好,行阴囊前动脉皮瓣转移及阴囊蒂包埋的患者皮瓣全部成活,无1例坏死或感染发生,所有患者对修复效果满意,术后随访6~12个月,皮瓣色泽、质地与邻近皮肤接近,勃起时无牵拉不适;行阴茎创面阴囊包埋者进行二期修复后患者对外观及功能感到满意。结论:对不同程度的医源性阴茎皮肤坏死,根据阴茎皮肤坏死创面的大小采用个体化的修复方法,可达到满意的修复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月至2022年4月,滑县新区医院手足显微外科收治25例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为1.5 cm×2.0 cm~2.5 cm×3.5 cm,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皮瓣设计成网球拍状,切取面积1.8 cm×2.5 cm~3.0 cm×4.0 cm,以拇指腕掌关节桡侧与拇指指骨间关节桡侧的连线为轴心线切取皮瓣,皮瓣蒂部携带0.8 cm宽的筋膜蒂,将皮瓣向远端旋转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创面,皮瓣内携带拇指桡侧指背神经与受区指掌侧固有神经残端缝接,供区直接闭合或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术后门诊随访23例,微信随访2例。结果:术后25例获得6~18个月的随访,平均11个月。皮瓣全部成活,伤口Ⅰ期愈合。皮瓣外形饱满无臃肿,质地柔软,TPD为6~9 mm,平均7.5 mm。手功能按手指关节总活动度(TAM)评分法评定:优良率为92%。结论:重建感觉的第1掌骨桡背侧动脉皮支链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主干血管且解剖位置恒定,同时根据拇指缺损的不同程度设计不同的旋转点,临床效果较为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我们采用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16例。一期修复12例,二期修复4例。手掌背侧7例,虎口部7例,手指背侧2例。缺损面积为4.0 cm×3.0 cm~9.5 cm×6.0 cm。皮瓣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或采用全厚皮片移植修复。结果:术后16例皮瓣均存活,其中15例伤口Ⅰ期愈合,1例皮瓣术后发生静脉危象,拆除缝线积极处理,经加强换药最终存活。术后均获得随访,时间为6~18个月,平均13个月,皮瓣外形不臃肿,质地良好,无明显色素沉着,供受区功能恢复良好。结论:旋转点下移的前臂逆行骨间后动脉穿支皮瓣血供可靠,操作相对简便,可修复手部远端创面,同时降低骨间后神经损伤的手术风险,减少供区损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指侧方皮瓣联合V-Y推进皮瓣接力修复同指末节指腹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应用指侧方皮瓣联合V-Y推进皮瓣接力修复同指末节指腹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6年10月至2020年10月,我们采用携带指背神经的近节指侧方筋膜皮瓣逆行修复末节指腹缺损患者9例共9指,指侧方皮瓣携带的指背神经与指固有神经缝合,供区用指近节掌侧V-Y皮瓣横行推进修复,皮瓣供区直接缝合。手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1.5 cm×1.6 cm~2.5 cm×3.0 cm。结果:术后9例18个皮瓣全部存活,皮瓣供、受区伤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6~12个月,平均9.3个月,皮瓣外观饱满、不臃肿,色泽、质地良好,皮瓣供区无疼痛及关节活动障碍,末次随访时指侧方皮瓣两点分辨觉为4~9 mm,平均5.9 mm;指掌侧V-Y推进皮瓣两点分辨觉为5~9 mm,平均6.7 mm。指蹼无挛缩及瘢痕增生。根据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系统评定手指功能:优7例,良2例。结论:采用携带指背神经皮支的指侧方皮瓣联合指近节掌侧横行V-Y推进皮瓣接力修复同指末节指腹缺损可重建良好的手指感觉及外形,不牺牲指动脉,术后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