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跟腱巨大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总结右跟腱鞘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采用右跟腱鞘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的治疗过程,分析该治疗方案的疗效。结果:患者接受右跟腱鞘囊肿切除术后Ⅳ型缺损踇长屈肌腱转位、游离腓骨长肌腱移植修复治疗后,右足跟部皮肤无坏死,伤口甲级愈合。术后随访3个月,右足跟外形满意,踝关节功能恢复佳。结论:本案例报道的方法修复跟腱缺损效果好,可满足大部分跟腱损伤患者的手术修复需求,有助于早期行有效的康复功能锻炼,最大限度恢复其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Ilizarov技术治疗脊柱裂足踝畸形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患者1 男性,26岁,因“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伴负重区皮肤溃疡10年”于2006年10月16日于清华大学附属北京垂杨柳医院就诊。患者腰骶椎裂继发双足畸形,大小便可部分控制,幼年时曾行腰脊膜膨出囊肿切除、脊膜修补术。右足轻度后足内翻,左足重度马蹄内翻畸形合并足背感觉障碍,以足背前外侧负重行走,负重区皮肤溃疡10余年未愈合。曾就诊于多家医院,均建议截肢后安装假肢,患者拒绝,为求进一步治疗于我院就诊。体检:左足呈重度马蹄内翻畸形,跟腱、胫后肌腱、跖筋膜挛缩,足部骨关节呈固定性内翻内收畸形,小腿三头肌肌力Ⅲ级,胫前、胫后、腓骨长短肌、屈踇屈趾及伸趾伸踇肌肌力0级,足背及足底外侧皮肤感觉缺失,足背前外侧负重区可见5 cm×3 cm大小火山口样溃疡,边缘角化。取溃疡区组织送病理学检查,结果回报为炎性改变。X线检查示第5跖骨缺失(合并骨髓炎清创时切除)(图1)。遵循秦泗河矫形外科理念(骨科自然重建理念+微创、简单、有效手术操作原则)于2006年10月21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左足矫形手术(溃疡清创,跟腱、胫后肌腱、踇长屈肌腱延长,三关节截骨、Ilizarov足踝畸形牵伸术)。术中患肢使用气压止血带,先切除足部溃疡,刮除骨面肉芽组织。在切除溃疡的骨面,用骨刀行距跟关节、距舟关节和跟骰关节楔形截骨矫形,术中矫正大部分骨性畸形。然后穿针安装Ilizarov环式外固定器,维持足踝适当矫形位置(图2),部分缝合切口,残留的创面皮肤边缘以细钢针钉于骨面,防止回缩,无菌敷料包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骰骨相关解剖及其压缩骨折的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骰骨解剖特点,总结骰骨闭合压缩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对5例新鲜冰冻人体足标本进行解剖,分析骰骨及其周围解剖结构特点。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2016年5月唐山市第二医院收治的78例(78足)成人骰骨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0例,女8例;年龄19~64岁,平均38.8岁。受伤至入院时间2~72 h ,平均8.5 h。致伤原因:扭伤26例,车祸伤13例,高处坠落伤21例,重物压伤18例。按骰骨骨折分型标准分为Ⅰ型8足、Ⅱ型42足、Ⅲ型28足。5例(5足)患者拒绝手术治疗,采用膝下石膏托外固定保守治疗;73例(73足)患者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其中58例(58足)术中采用植骨修复遗留缺损。术后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足部疼痛肿胀情况。术后1年依据美国足与踝关节协会(AOFAS)评分标准评足部功能。结果:骰骨解剖观察显示:骰骨内侧长、外侧短,主要为松质骨;骰骨主要与第4、5跖骨基底、第3楔骨、跟骨周围骨质相关节,其周围有坚强的韧带组织保护。78例(78足)骰骨压缩骨折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9年,平均33个月。5例(5足)保守治疗患者,伤后6~8周畸形愈合。73例手术治疗患者中,9例(9足)骨折复位不充分,术后6~8周畸形愈合;64足骨折复位充分,术后8~12周骨折愈合。患者随访期间均无微型钢板引起的腓骨肌腱激惹、断裂,无骨关节炎、足外侧柱短缩及骰骨处明显疼痛等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1年根据AOFAS标准评分75~97分,平均93.5分;依据评分评定足部功能:优64例(64足),良14例(14足)。结论:通过对新鲜人体足标本的解剖观察,了解其解剖形态特点,对骰骨压缩骨折的治疗具有临床指导意义。对于骰骨闭合压缩骨折,采用微型接骨板"桥"式支撑内固定的方法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Lisfranc损伤足底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及初步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单一足底入路或联合足背入路治疗足背软组织条件差、跖侧撕脱性骨折或多柱复杂的Lisfranc损伤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初步应用疗效。方法:①收集新鲜成人足部标本6支,采用足底入路解剖标本,以明确足底入路的皮肤切口和放置钢板螺钉内固定的安全区域,并完成相应钢板、螺钉固定。②足底入路解剖研究明确后,对2020年9月至2021年11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足踝外科收治的3例足背皮肤挫伤严重坏死或跖骨基底撕脱性移位骨折的Lisfranc损伤患者采用足底入路治疗,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平均为51岁(34~68岁)。通过分析患者的复位效果、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中足评分、Maryland评分、Kofoed评分、骨折愈合情况、术后并发症以评估初步疗效。结果:①解剖显露范围:内侧可显露内侧柱(内至第1跖楔关节跖侧),外侧可显露中间柱(外至第3跖楔关节跖侧);可探查腓骨长肌肌腱、Lisfranc足底韧带及骨间韧带;模拟手术后X线片示钢板位置满意。②临床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1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1分(平均0.5分),AOFAS评分为85~92分(平均89分),Maryland评分为93~96分(平均95分),Kofoed评分为92~95分(平均94分)。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均未发生并发症。结论:在明确解剖研究后,采用单一足底入路或联合足背入路治疗足背软组织条件差、跖侧撕脱性骨折或合并多柱复杂Lisfranc损伤安全、有效,初步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腓总神经内囊肿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女,6岁,因"发现右小腿上段疼痛1周"就诊于嘉兴学院附属妇儿医院小儿外科,既往体健。患儿于入院前1周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小腿上部疼痛,持续性胀痛,活动时疼痛明显,其余部位无不适,无发热,无局部麻木感,右小腿及足活动正常,遂至门诊就诊后收治入院。入院后行右侧膝关节X线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行B型超声检查,提示右侧小腿肌层内囊性病灶。再行MRI检查后提示囊性病灶沿右侧腓总神经走行,考虑右侧腓总神经内囊肿可能。专科体检:右侧腓骨头处可及4 cm×2 cm囊性肿块,边界清,质较韧,轻触痛,局部无明显红肿,无皮温增高,右小腿及右足活动正常,肌力正常,无局部麻木等不适。完善检查后,行手术探查。术中以右小腿肿块中心设计长5 cm弧形切口,在腓骨头下方1 cm处离断腓骨长肌腱,暴露腓总神经,探查见囊肿位于腓总神经主干及关节支,腓总神经另两个分支腓浅神经和腓深神经未见明显累及,可见扩张的腓总神经关节支通向胫腓关节。打开关节囊,清理关节减压,近关节处离断并结扎关节支。在囊肿的表面沿着腓总神经纵向打开神经外鞘,充分引流出囊液,囊液呈清亮黏液状。放置引流管一根,复位缝合腓骨长肌腱。术后长腿石膏托固定(图1)。术后3 d拔除引流管,术后5个月随访患儿右小腿胀痛消失,无肿块复发迹象,右小腿及右足活动及感觉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1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5年8月至2020年6月,应用游离腓骨骨皮瓣联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治疗创伤性跖骨缺损12例。跖骨缺损长度3.2~9.5 cm,截取的腓骨瓣长度4.8~9.5 cm。其中单独第1跖骨缺损5例,同时合并有第2~4跖骨缺损7例。急诊清创后按照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操作要求将人工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及覆盖肌腱裸露创面,等待约2周后创面分泌物减少、感染初步控制后再行骨与软组织缺损的修复。其中所有第1跖骨骨缺损采取腓骨骨皮瓣移植,将腓动脉与足背动脉吻合4例,2条腓静脉与足背静脉吻合,腓动脉与胫前动脉吻合8例。第2~4跖骨缺损切取自体髂骨植骨术。骨皮瓣供区切取皮瓣宽度不超过5.0 cm直接缝合,宽度大于5.0 cm的、切取全厚皮片游离移植修复。结果:术后门诊随访6~24个月,所有腓骨皮瓣成活,皮瓣外观、色泽正常,质地柔软,无慢性溃疡,术后12周左右骨愈合良好,顺利拆除内固定,步态正常。结论:吻合血管的腓骨皮瓣游离移植修复跖骨缺损,血运丰富、骨愈合速度快,结合Masquelet膜诱导技术抗感染能力更强,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6例足部复合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33~54岁[(41.4±10.2)岁]。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12 cm×7 cm~19 cm×9 cm。第1跖骨缺损3例,第4~5跖骨缺损2例,第4~5跖骨合并外侧楔骨、骰骨缺损1例。骨缺损长度6~14 cm。患者均合并部分伸肌腱缺损。应用Ⅰ期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足部创面、Ⅱ期腓骨瓣修复骨缺损的序贯治疗方法修复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观察肌皮瓣成活情况、伤口愈合情况、腓骨瓣愈合时间、肌皮瓣及腓骨瓣供区情况,以及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皮瓣感觉恢复情况及相关并发症。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采用Maryland足功能评分评定足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9~33个月[(17.8±5.2)个月]。术后2周6例肌皮瓣全部成活。1例有窦道形成,为残余跖骨部分坏死所致,经再次扩创后伤口在3周愈合,其余患者伤口均顺利愈合。腓骨瓣术后2周术区切口均顺利愈合,无局部感染征象。腓骨瓣术后6周左右可见移植腓骨与受区骨断端间有少量骨痂形成,均实现Ⅰ期愈合,腓骨瓣愈合时间为12~18周[(14.5±4.3)周]。肌皮瓣及腓骨瓣供区创面Ⅰ期愈合,供区仅留下线性瘢痕。3例出现股前外侧肌皮瓣供区下外侧感觉麻木,皮瓣修复术后6个月左右逐渐恢复正常。腓骨瓣供区下肢膝、踝关节活动良好。末次随访时皮瓣外形略显臃肿,皮瓣均恢复保护性感觉,腓骨瓣均愈合良好,无腓骨瓣吸收、骨髓炎等相关并发症。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Maryland足功能评分为(44.3±5.3)分、(52.1±7.4)分、(84.5±11.1)分,均较术前的(23.5±5.2)分显著提高( P<0.05);而术后各时相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优3例,良2例,可1例。 结论:对于足部复合组织缺损,股前外侧肌皮瓣序贯腓骨瓣可有效修复足部创面,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保证骨缺损顺利愈合,较好恢复足部外形,促进患肢功能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优先切开腱鞘的全内镜下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优先切开腱鞘的全内镜下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腓骨肌腱滑脱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6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运动关节科收治的45例腓骨肌腱滑脱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26例,女性19例,年龄(31.2±9.3)岁(范围:17~45岁)。其中行改良腓骨肌沟加深联合腱鞘修补术23例(传统手术组),行优先切开腱鞘的全内镜下腓骨肌沟加深联合腱鞘修补术22例(全内镜组)。收集患者围手术期资料,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踝与后足评分(AOFAS-AH)、踝关节跖屈-背伸活动度(ROM)、健康调查简表(SF)-36及自制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患者术后疗效进行全面评估。术后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术后腓骨沟加深情况和肌腱及腱鞘愈合情况。定量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损伤侧别、损伤分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全内镜组手术时间为(47.9±5.4)min,传统手术组为(47.2±6.3)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0.402, P=0.690)。全内镜组与传统手术组相比,切口长度[(2.2±0.4)cm比(6.0±0.4)cm; t=32.892, P<0.01]和住院时间[(4.0±1.7)d比(7.6±3.6)d; t=4.249, P<0.01]更短。患者均获得12个月以上随访,随访时间(19.2±3.9)个月(范围:12~24个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全内镜组患者的VAS、AOFAS-AH、SF-36评分及患者满意度评分均高于传统手术组( P值均<0.05)。术后3个月全内镜组患者ROM高于传统手术组[(62.14±1.46)°比(53.13±1.52)°; t=20.315, 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ROM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3.18±1.10)°比(63.48±2.43)°; t=0.531, P=0.599]。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全内镜组腓骨沟加深情况优于传统手术组。 结论:优先切开腱鞘的全内镜下手术与传统开放手术相比具有微创的优势,患者术后恢复快,短期效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距下融合治疗伴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伴有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共32例经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的跗骨窦综合征合并腓骨肌挛缩患者资料,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29.3±10.9)岁(范围13~56岁),病程(2.1±1.7)年(范围1~10年)。所有患者均表现为跗骨窦疼痛和腓骨肌腱痉挛;25例病因为踝关节扭伤,4例下肢神经损伤,3例原因不明。根据患者的初始症状分为三组:单纯腓骨肌挛缩患者,先行跗骨窦清理,症状复发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融合组);腓骨肌挛缩合并其他症状者,先行跗骨窦清理和其它对症手术,症状复发后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对症+融合组);腓骨肌痉挛性平足患者,直接行距下关节融合(直接融合组)。分别评估术前和术后美国骨科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 Ankle Society, AOFAS)的踝与后足评分,日常活动中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以及36个项目的简短健康状况调查(short-form 36 ite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结果:3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中位随访时间87(40,133)个月。清理+融合组14例,先予以跗骨窦清理,术后平均7.7个月复发,行距下关节融合;清理+对症+融合组15例,除跗骨窦清理外,3例行跗骨联合切除,3例行跗骨窦失神经支配,6例行距下关节稳定,3例行腓骨肌腱松解,术后平均6.4个月症状复发,最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直接融合组3例,初始症状严重,表现为腓骨肌痉挛引起的僵硬性平足,直接行距下关节融合。32例的AOFAS踝与后足平均评分从术前(27.86±10.79)分增至末次随访(86.34±7.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3.505, P<0.05);VAS评分从术前(8.00±1.57)分降至末次随访(1.91±1.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407, P<0.05);SF-36评分从术前(35.84±12.12)分升至末次随访(86.20±10.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203, P<0.05)。 结论:伴有腓骨肌挛缩的跗骨窦综合征由于复杂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可优先选择跗骨窦清理或联合对症手术方法;如果症状复发,选择距下关节融合术,可以最终获得长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腓骨肌腱正常解剖及损伤的磁共振表现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腓骨肌腱正常解剖和损伤的磁共振(MR)表现,以及MR对腓骨肌腱损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至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20名(40侧踝关节)健康志愿者,男10名、女10名,年龄20~30(26±3)岁,62例踝关节扭伤并经手术证实的腓骨肌腱损伤患者,男34例,女28例,年龄14~78(41±14)岁,所有志愿者及患者均行MR检查。分析腓骨肌腱正常解剖结构的MRI表现特点,并根据腓骨肌腱损伤的MR诊断标准,对损伤患者进行分型,研究腓骨长、短肌腱不同损伤类型的MRI表现特点,并与手术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0名健康志愿者腓骨肌腱在T 1WI及质子压脂序列上均表现为椭圆形和条带状均匀低信号,走形自然,边界清晰。腓骨肌腱不能在同一层面显示全长,需多层面、多方位观察。腓骨肌腱损伤患者62例,其中腓骨肌腱撕裂46例,部分层厚撕裂7例(11.3%),全层厚撕裂39例(62.9%);腓骨肌腱脱位16例,鞘内脱位15例(24.2%),鞘外脱位1例(1.6%)。其中部分层厚撕裂7例(腓骨短肌腱撕裂4例,腓骨长肌腱撕裂3例),MR表现为肌腱形态不规整,局部连续性中断。39例全层厚撕裂患者(腓骨短肌腱撕裂31例,腓骨长肌腱撕裂8例),MR表现为撕裂口由足背侧至跖侧贯穿肌腱全层,撕裂范围不一,撕裂肌腱可伴发肌腱炎或腱鞘积液。15例鞘内脱位(A型脱位3例,B型脱位12例),A型脱位MR表现为腓骨长肌腱位于腓骨短肌腱深部走行,B型脱位MR表现为腓骨长肌腱移位至腓骨短肌腱纵行撕裂口内。1例鞘外脱位(Ⅲ型),MR表现为腓骨肌上支持带连同附着的外踝骨皮质一同发生撕脱,腓骨肌腱移位至撕脱的骨折片下方。 结论:MR可清晰显示腓骨肌腱的精细解剖结构及损伤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对腓骨肌腱损伤的早期诊断和精准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