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在复杂房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在复杂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后对照研究。应用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Carto 3版本7,简称V7系统)回顾分析2019年8月20日至2022年6月30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传统高密度标测技术(Carto 3版本6,简称V6系统)指导下的房速病例。病例入选标准:心房解剖建模完整;房速标测每个心腔≥1 000个激活点,填充阈值≤15 mm,单个心腔内标测区域完整。分别由2名电生理专业人士独立通过V7系统回顾激动图,记录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解读与传统高密度标测的房速机制是否一致,并对差异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连续纳入传统高密度标测指导下导管消融的房速患者101例,共131份房速激动标测图,符合入选标准的118份。V7系统回顾性分析发现,112份(94.9%,112/118)对于房速机制的解读与V6系统一致,6份(5.1%,6/118)不一致。无心脏手术史的房速机制两者解读的一致性高(100.0%,19/19)。心脏外科术后和/或导管消融术后瘢痕相关房速激动标测图共99份,93份(93.9%,93/99)解读一致,6份(6.1%,6/99)不一致,其中3份为V6系统指导下经历多次标测与消融,2份为既往术者对折返环误读致消融失败,1份为V6系统提示为阻滞区,V7系统提示可能有缓慢传导,V7系统可解释既往导管消融失败或过程曲折的可能原因。这6份不一致的房速中,4份为心脏外科术后,1份为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份为心脏外科术及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结论: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可能更直观地判断折返环及激动传导方向,尤其针对瘢痕相关的房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房颤动患者行节段性射频消融隔离上腔静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 三维电生理方法确定功能性窦房结、右侧膈神经及上腔静脉-右心房肌束的分布,探讨房颤节段性射频消融隔离上腔静脉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首次行导管射频消融术并且接受上腔静脉隔离术的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线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在窦性心律下行上腔静脉隔离,激动标测定位功能性窦房结,三维标测(Carto)系统指导下起搏、标测并定位右侧膈神经,根据上腔静脉隔离术中电位的变化确定上腔静脉-右心房肌束,节段性消融上腔静脉完成隔离,分析功能性窦房结、右侧膈神经及上腔静脉-右心房肌束的三维分布情况。术后即刻评估患者是否存在并发症(窦房结功能障碍、膈神经麻痹或上腔静脉狭窄),并在术后3、6、9、12个月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每3个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每6个月行胸部透视和上腔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136例房颤患者年龄(51.6±14.2)岁,男性86例(63.2%),阵发性房颤98例(72.1%),持续性房颤患者38例(27.9%)。17例(12.5%)患者功能性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内,78例(57.4%)位于上腔静脉-右心房连接处,41例(30.1%)位于连接处以下水平;水平切面从头向足观,83例(61.0%)患者的功能性窦房结位于上腔静脉-右心房三维重建模型的前侧壁,34例(25.0%)位于后侧壁,15例(11.0%)位于前壁,其余4例(2.9%)位于后壁或前间隔;136例患者上腔静脉-右心房肌束总共为294条,其中94条(32.0%)位于上腔静脉-右心房三维重建模型的前间隔,76条(25.9%)位于后间隔,21条(7.1%)位于后游离壁,11条(3.7%)位于后侧壁,27条(9.2%)位于前侧壁,65条(22.1%)位于前壁;右侧膈神经位置比较固定,133例(97.8%)患者的膈神经位于上腔静脉-右心房三维重建模型的外侧壁,3例(2.2%)位于前壁。所有房颤患者术后均即刻成功恢复窦性心律和实现上腔静脉隔离,术后即刻无明显上腔静脉狭窄、膈神经麻痹及窦房结损伤。随访(11.2±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出现并发症。结论:采用三维电生理方法能够确定功能性窦房结、右侧膈神经及上腔静脉-右心房肌束的空间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节段性射频消融是完成上腔静脉隔离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持续性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技术与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环肺静脉隔离(PVI)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基石,作为阵发性房颤的消融策略被广泛接受。对于持续性房颤,单纯PVI疗效欠佳,常需要对心房基质进行改良。目前常见的基质改良策略主要包括腔内指导的消融策略(如转子消融、碎裂电位消融)和解剖消融策略(如线性消融)等。目前尚无临床证据表明任何一种基质改良策略能够在PVI的基础上进一步带来获益。然而,随着消融技术的进步和消融术式的创新,持续性房颤的经导管诊疗迎来了新的曙光。本文将就目前持续性房颤主要的消融策略进行简要述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起始部呈陡直负向形态双极电图在右室流出道起源室性早搏消融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右室流出道频发室性早搏患者(RVOT-PVC)射频消融中,应用起始部呈陡直负向形态双极电图指导靶点选择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15例特发性频发RVOT-PVC患者临床资料,消融术前24 h动态心电图室性早搏(PVC)数目为(19 802.6±4 916.7)次,负荷为(20.3±5.0)%。使用强生Carto 3.0系统指导RVOT-PVC射频消融,观察成功消融靶点腔内双极电图的形态特征。根据Carto3.0系统记录消融导管远端双极电图起始部是否呈陡直负向形态状将患者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消融成功率、有效放电时间、总消融时间等指标差异。结果:87例(75.7%)患者有效靶点部位双极电图起始部记录到陡直负向波,在激动标测、单极形态基础上,结合上述双极电图起始部形态,患者的消融成功率为95.4%(83/87);阳性组患者放电后PVC消失相较阴性组更快[(6.9±2.3)s vs (10.2±2.9)s, P<0.05],总消融时间更短[(187.5±35.7)s vs (267.3±54.1)s, P<0.05]。3个月时门诊复查动态心电图,阳性组及阴性组各有1例复发,远期复发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22)。 结论:传统标测基础上结合起始部呈陡直负向形态双极电图可作为供选择的RVOT-PVC消融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无造影剂X线左侧位指导下干性心包穿刺方法的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无造影剂左侧位指导下干性心包穿刺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5年10月至2017年3月安贞医院器质性心脏病包括心肌梗死、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等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经心电图分析符合心外膜起源的室速和室性早搏(室早)患者52例,X线右前斜30°,选择心尖和心底中点的位置为进针点,静脉穿刺针经左肋膈角穿刺部位进针,145 cm长导管收于针尖内,左侧位下将穿刺针送入膈肌上、剑突后、右心室前壁三角间隙,进针方向朝向心包腔后下壁,感觉到心脏搏动时或有落空感时向外推送导丝至J弯完全送出且无阻力,继续推送导丝证实是否包绕心脏1圈且不出心影,则穿刺成功.结果 患者中,男36例,女16例,平均年龄(46±13)岁,体质指数(BMI)为(24.59±2.56)kg/m2.其中扩张型心肌病3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6例,缺血性心肌病20例,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16例,肥厚型心肌病7例.51例患者穿刺成功,其中46例患者1次穿刺成功,5例经过2次以上穿刺成功.51例患者完成标测和消融;穿刺时间(10±1.3) min,X线曝光时间(5±3.2) min;47例患者使用常规静脉穿刺针,5例患者需使用Tuohy长针.共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1例冠状动脉损伤急性心脏压塞,外科紧急开胸处理,患者恢复;3例穿刺针进入右心室推出后无并发症出现;导丝进入胸膜腔2例,退出后患者无特殊不适;1例患者诉穿刺伤口疼痛,对症处理后好转,1例发热,对症处理后好转.结论 无造影剂左侧位指导下干性心包穿刺术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是进入心外膜标测和消融的有效途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腔内超声指导左室前乳头肌消融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男,45岁,因"间断心慌半月余"入院.半个月前静坐时无明显诱因突发心慌,持续约10 min,发作时无胸痛、肩背部放射痛、头痛及头晕.心电图示: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快速心室率.对症治疗后效果不佳. 动态心电图示: 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Ⅱ呈Rs型,Ⅲ、AVF呈R型,V1呈qRs型,V5呈Rs型,初步判定为左室前乳头肌起源的室上性心动过速. 经胸超声心动图示: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窦部增宽,左室收缩及舒张功能正常,主动脉瓣少量反流.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示:左房及左心耳处未见明显血栓,升主动脉、窦部增宽. CT示:左前降支6级及7段近段弥漫性以非钙化斑为主的混合斑,6段管腔轻度狭窄,7段管腔中度狭窄.予每12 h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7000 U皮下注射,每日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口服,3 d后针对心房颤动、 心房扑动及室上性心动过速择日行心腔内超声导管引导下射频消融术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导管消融治疗右心室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右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及消融方法.方法 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选右心室乳头肌室性心律失常9例患者,三维超声指导下行三维重建及标测,分析心电图特征,靶点分布及特征.结果 9例患者[男6例,女3例),平均年龄(26±6)岁]证实为右心室前上乳头肌起源的心律失常,占同期患者的0.06%.相比于三尖瓣环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此部位室性心律失常体表心电图QRS时限更窄[(159±3)ms对(167±3)ms,P<0.001)],胸前导联移行更早(V5导联对V6导联)、下降支斜率更大(dv/dt V1:1.7±0.1对1.2±0.1,P<0.001).三维超声心动图示9例患者前上乳头肌均清晰可视,靶点较体表QRS时限领先(36.4±3.4)ms.6例靶点分布在前上乳头肌与节制束连接处,此6例局部V波前可记录右束支电位.即刻消融全部成功,随访(11±3)个月无复发.结论 右心室前乳头肌起源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心电图具有一定特征,三维超声指导下标测消融可靠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心腔内超声心动图指导下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室间隔射频消融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女,67岁,主诉“反复活动后胸闷气急8年,加重4年余”,活动后伴有黑噱,休息后缓解,否认晕厥.超声心动图提示“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左心室流出道重度梗阻,最大流速(Vmax)4.63 m/s,跨瓣压差峰值86 mmHg(1 mmHg=0.133 kPa),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80.2%.心脏磁共振提示室间隔基底段最厚处22 mm,余左心室侧壁7~8 mnn.动态心电图未见室性心动过速(室速)事件.长期服用美托洛尔缓释片47.5 mg,每日1次联合地尔硫革30 mg,每日3次.在邵逸夫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理想间隔支,放弃化学消融,术中测左心室压力187/7 mmHg,主动脉内压力115/75 mmHg.术后美托洛尔缓释片加量至95 mg,每日1次,但活动后胸闷、黑曚仍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三维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应用压力监测导管消融左心室乳头肌室性心律失常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介绍在三维心腔内超声引导下应用压力监测导管标测和消融左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VAs)的初步经验.方法 2017年6月至2018年4月于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施行经CartoSound指导射频消融治疗左心室乳头肌起源VAs的患者10例,均采用压力监测导管进行激动标测,并行射频消融治疗,同时分析其体表12导联心电图的QRS波群特征.结果 10例患者VAs的QRS波时限为(149.0± 17.8)ms,其中6例VAs起源于左后乳头肌,4例VAs起源于左前乳头肌.左后乳头肌起源VAs表现为右束支阻滞,电轴左偏,Ⅲ导联主波向下,aVL导联主波向上;左前乳头肌起源VAs表现为右束支阻滞,电轴右偏,Ⅲ导联主波向上,aVL导联主波向下.除1例起源于左后乳头肌VAs患者消融失败外,其余9例患者均即刻消融成功,对10例患者随访6个月,1例起源于左后乳头肌的VAs复发.消融靶点至体表QRS波起始时限为(25.8±3.8)ms.所有患者双极电图靶点处窦性心律下无领先于QRS波的P电位,其中9例患者VAs时可记录到提前QRS波的高频电位.即刻消融成功患者的平均放电(2.4±1.3)次.结论 左室前乳头肌和后乳头肌起源的VAs在心电图上有明显差别,CartoSound指导下应用压力导管进行左室乳头肌标测和消融可提高成功率,减少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左心室乳头肌起源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特征及导管消融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左心室乳头肌起源的室性心律失常电生理特征和导管消融.方法 连续纳入2015年1月至2017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31例左心室乳头肌起源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患者,术中采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联合三维心腔内超声技术,经三维心腔内超声证实有效靶点位于左前或者左后乳头肌,完成三维解剖重建、起搏标测和激动标测.分析乳头肌的解剖结构、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心电图特征、腔内靶点图特点和消融技巧等.结果 心腔内超声提示22例(71.0%)患者最早起源点位于乳头肌中段,6例(19.4%)起源于基底部,3例(9.7%)起源于近腱索处.标测到的最早激动点平均领先体表QRS波(28±11)ms,15例(48.4%)患者可记录到高频或碎裂电位.起搏信号到心室波距离SV间期在腱索段最长(52.0±8.5)ms,中段其次(32.5±5.7)ms,基底部最短(13.1±4.1)ms.31例(100%)患者均成功消融,贴靠压力5~15 g.随访15(14,17)个月,3例(9.7%)患者出现复发,无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左心室各组乳头肌之间的传导相互绝缘,起博标测初步定位,激动标测精确定位心律失常的起源部位,心腔内超声指导下贴靠稳定,有助于达到消融终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