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右心房在术后心房颤动复发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心房颤动(房颤)已经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由于房颤临床治疗策略的不断发展,射频消融术逐渐取代常规药物治疗,已成为房颤的临床一线治疗手段,能大幅度地减少房颤负荷、控制房颤节律及改善心脏功能.然而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仍然是一个重要的临床问题.大量研究证明,房颤持续存在,左心房会发生电生理及解剖结构的重构,这是房颤发生发展和维持以及术后复发的重要病理因素.但近期的研究发现,右心房参与维持心房颤动,并且随着房颤持续时间的增加,右心房与房颤患者的临床结果较差独立相关,对于房颤术后复发的预测作用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本文旨在对右心房与消融术后房颤复发相关性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静脉共干的心房颤动患者冷冻消融特点及长期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二代冷冻球囊电隔离共干肺静脉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入选2016年8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治疗的心房颤动(房颤)患者456例,其中男368例,年龄平均54.6岁,年龄范围33~85岁。根据术前左心房肺静脉CT结果分为肺静脉共干(CPV)组45例,对照组90例。分析与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左心房CT、手术资料及术后随访情况,包括肺静脉电隔离时间(TTI)、隔离时温度、冷冻次数、射频补点次数、术中并发症以及术后房颤复发情况。结果:CPV组冷冻135支肺静脉,对照组360支。两组患者TTI[(51.3±28.4) s对(48.6±29.2) s, P=0.41]、隔离时温度[(-47.6±7.4)℃对(-49.4±6.0)℃, P=0.334]、射频补点( P=0.8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V组X线曝光时间及手术时间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随访时间[(24.2±3.7)个月对(23.9±4.8)个月]、并发症及房颤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房颤患者左侧肺静脉共干临床非常常见,手术时间和冷冻消融次数较正常解剖肺静脉略有增加。二代冷冻球囊消融是一种安全和有效的消融策略,其中远期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静脉隔离联合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肺静脉隔离(PVI)联合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PBMV)治疗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长程持续性心房颤动(LSPAF)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入选2012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PVI联合PBMV治疗的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LSPAF的患者11例,其中男2例,年龄(58.2±10.0)岁,在三维电解剖系统(Carto)指导下完成PVI,以达到全部肺静脉-心房间电隔离为消融终点,然后采用球囊(Inoue)实施PBMV。比较手术前后二尖瓣瓣口面积、左心房内径、射血分数等指标,出院后通过电话及门诊随访患者症状、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等。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了PVI+PBMV手术,手术时间(189±29)min和X线曝光时间(30±10)min,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与术前相比,术后早期超声心动图显示二尖瓣口面积明显增加[(2.13±0.13)cm 2对(1.19±0.13)cm 2, P<0.001],未发现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在15~72个月(中位56个月)随访中,4例患者心房颤动(房颤)复发,其中2例接受再次消融,1例在二次手术后再次复发;2例拒绝再次消融。在1~2次房颤消融术后,11例患者中8例未复发房颤。 结论:对于风湿性二尖瓣狭窄伴LSPAF患者,PVI联合PBMV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对于多数患者可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房颤动患者左心耳封堵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塞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左心耳封堵术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塞发生与左心耳毗邻解剖结构及封堵器关系。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13例2016年8月至2021年6月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因左心耳封堵术导致的延迟性心脏压塞并行急诊心包穿刺引流患者,随访时间(16±12)个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术前,术中及延迟性心脏压塞恢复后通过左心房CTA,食道超声心动评估左心耳及左心耳封堵器周边解剖结构关系。结果:左心耳封堵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塞行心包穿刺引流患者13例,男性7例,年龄(72.1±8.3)岁,6例同时行冷冻消融治疗;患者左心耳菜花型8例,鸡翅型5例;盘式封堵器密封盘直径(29.5±2.8)mm;10例患者心脏压塞恢复后复查左心房CTA,8例锚钩贴靠肺动脉,1例锚钩贴靠左上肺静脉,1例锚钩同时贴靠肺动脉和左上肺静脉;除1例术后2 d死亡外其他患者预后良好。结论:左心耳封堵后发生延迟性心脏压塞与左心耳毗邻肺动脉,左上肺静脉位置关系密切,与较大的封堵器及其锚钩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九例腹腔镜解剖性肝Ⅷ段切除的可行性与策略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解剖性肝Ⅷ段切除的策略、安全性及近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腹腔镜解剖性肝Ⅷ段切除9例患者资料,其中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范围29~67岁,平均年龄53.6岁。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指标。出院后随访生存和复发情况。结果:9例患者均在腹腔镜下完成解剖性肝Ⅷ段切除。手术时间140~240 min,平均188.9 min。术中失血量20~300 ml,平均117.8 ml。1例术后出现胸腔积液,保守治疗治愈;1例出现腹水,延迟拔管治愈。9例患者均无Clavien-Dindo Ⅲa级以上并发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住院时间3~12 d,平均6.9 d。术后病理结果:肝细胞腺瘤2例、肝细胞癌4例、胆管细胞癌1例、转移性肝癌2例。9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1例原发性肝癌患者术后18个月复查发现肝内复发,行微波消融治疗,其余未见明显复发征象。结论:在充分术前评估、合理病例选择、严谨手术规划、娴熟腹腔镜操作技术的前提下,腹腔镜肝Ⅷ段切除安全可行,近期疗效优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离体猪心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离体猪心的可行性,观察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射频消融与冷冻消融的效果。方法:实验一:将6只离体猪心按照冷冻消融时间分为1 min组、3 min组和5 min组(各2只),均以100%功率进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冷冻消融结束后测量超声图像、实体解剖的冰球大小及冷冻冰球融化后坏死区大小。实验二:将离体猪心分为冷冻消融组和射频消融组(各3只),分别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和射频消融,冷冻功率100%,射频功率40 W,均消融1 min后,观察比较两种消融方式完全坏死区及不完全坏死区的范围。结果:实验一:冷冻消融时间1 min组超声测量冰球短径为(8.00±0.84)mm,实体测量冰球短径为(8.38±1.19)mm,实体测量坏死区短径为(8.35±0.83)mm;3 min组超声测量冰球短径为(19.4±0.28)mm,实体测量冰球短径为(19.03±0.33)mm,实体测量坏死区短径为(19.16±0.25)mm;5 min组超声下测量冰球短径为(26.4±2.54)mm,实体测量冰球短径为(26.01±0.24)mm,实体测量坏死区短径为(24.82±0.25)mm。对上述数据进行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区组因素b(冷冻时间1 min、3 min、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05.884, P<0.001),进一步行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处理因素k(测量方式包括超声图像测量、实体解剖的冰球测量及冷冻冰球融化后坏死区测量)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470, P=0.635)。实验二:射频消融组不完全坏死带占射频消融区半径比例为0.64±0.01,冷冻消融组不完全坏死带占消融区域半径比例为0.26±0.0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2),可以认为冷冻消融的不完全坏死区小于射频消融。 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心肌内室间隔冷冻消融范围可控,消融区域超声图像评估较为准确,不完全坏死区小,在心脏消融方面可能有潜在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在复杂房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在复杂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后对照研究。应用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Carto 3版本7,简称V7系统)回顾分析2019年8月20日至2022年6月30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传统高密度标测技术(Carto 3版本6,简称V6系统)指导下的房速病例。病例入选标准:心房解剖建模完整;房速标测每个心腔≥1 000个激活点,填充阈值≤15 mm,单个心腔内标测区域完整。分别由2名电生理专业人士独立通过V7系统回顾激动图,记录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解读与传统高密度标测的房速机制是否一致,并对差异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连续纳入传统高密度标测指导下导管消融的房速患者101例,共131份房速激动标测图,符合入选标准的118份。V7系统回顾性分析发现,112份(94.9%,112/118)对于房速机制的解读与V6系统一致,6份(5.1%,6/118)不一致。无心脏手术史的房速机制两者解读的一致性高(100.0%,19/19)。心脏外科术后和/或导管消融术后瘢痕相关房速激动标测图共99份,93份(93.9%,93/99)解读一致,6份(6.1%,6/99)不一致,其中3份为V6系统指导下经历多次标测与消融,2份为既往术者对折返环误读致消融失败,1份为V6系统提示为阻滞区,V7系统提示可能有缓慢传导,V7系统可解释既往导管消融失败或过程曲折的可能原因。这6份不一致的房速中,4份为心脏外科术后,1份为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份为心脏外科术及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结论: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可能更直观地判断折返环及激动传导方向,尤其针对瘢痕相关的房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不同病理类型的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瓣膜修复手术体会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收集风湿性二尖瓣病变行二尖瓣修复手术的早期疗效分析及随访结果,总结报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1月在高州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外科48例风湿性二尖瓣病变患者进行二尖瓣修复术的临床资料。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根据二尖瓣病变情况联合采用交界切开、瓣叶削薄、钙化剥除、腱索松解及乳头肌劈开方法,全部应用二尖瓣人工瓣环。合并三尖瓣关闭不全采用人工瓣环(C型环)固定,合并房颤患者均采用迷宫射频消融(Maze-Ⅳ)术式进行射频消融。收集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主要并发症等资料。对患者进行随访,评估二尖瓣、心功能及心律等情况。结果:根据病理分型,术中探查可见,Ⅰ型9例,Ⅱ型31例,Ⅲ型8例。其中Ⅰ、Ⅱ型病例均修复成功,Ⅲ型中出现1例患者因术中心脏复搏后出现二尖瓣中度反流而中转行二尖瓣生物瓣置换术。体外循环时间(110.62±27.68)min、主动脉阻断时间(76.63±17.63)min,ICU停留(46.16±11.37)h,机械通气(21.60±10.89)h。全组术后30天无死亡,术后出现急性肾衰竭1例,低心排血量综合征1例,肺部感染3例,无卒中、恶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对完成瓣膜修复的47例患者进行随访,随访(9.86±6.78)月,随访率100%,随访期间无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再次手术等事件发生,随访心脏功能获得明显改善( P<0.001)。 结论: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修复,保留了完整的二尖瓣结构,有利于维持心脏功能,具有良好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在熟练掌握心脏瓣膜修复的基础上,熟悉风湿性二尖瓣病变的解剖特征,严格把握适应证,术前充分评估,开展风湿性二尖瓣修复手术是可行的,针对不同的病理类型而采取相应策略,术后早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建议长期随访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56层螺旋CT左心房肺静脉双期扫描成像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左心房肺静脉双期扫描成像(简称CT双期成像)在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射频消融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2018年10月至2020年9月74例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行CT双期成像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检查,以TEE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双期成像对左心房血栓前状态(PTS)和血栓的诊断价值,并观察肺静脉变异情况。结果:CT双期成像诊断左心房PTS的灵敏度为52.94%(9/17),特异度为92.45%(49/53),阴性预测值为85.96%(49/57),阳性预测值为69.23%(9/13);诊断左心房血栓的灵敏度为100.00%(4/4),特异度为90.74%(49/54),阴性预测值为100.00%(49/49),阳性预测值为44.44%(4/9)。肺静脉变异率为21.62%(16/74)。结论:CT双期成像对左心房血栓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度和高阴性预测值,并可详细评价肺静脉解剖特征,发现肺静脉变异,为非瓣膜病心房颤动射频消融术提供可靠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新型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冷冻球囊消融心房颤动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冷冻球囊是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目前冷冻球囊仍处于二维标测时代,不仅增加X线照射剂量,而且无法进行三维电解剖标测,限制了其临床应用。Kodex-EPD是一种新型三维标测系统,能够提供三维导航、三维标测功能,本文报道Kodex-EPD系统指导下冷冻球囊消融房颤1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