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压氧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高压氧(HBO)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对帕金森病患者运动诱发电位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5月在高密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治疗的帕金森病患者64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对照组患者在美多芭和吡贝地尔缓释片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再联合HBO治疗。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手部计时运动实验和10 m折返运动试验评价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的临床疗效。采用Keypoint 4c肌诱发电位仪检测治疗前后及治疗结束后1个月大脑皮质区静息阈值(RMT)、皮质静止期(CSP)、皮质潜伏期(CL)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10 m折返运动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计时运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10 m折返运动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计时运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5);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研究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UPDRS总分、UPDRS Ⅲ评分明显降低,10 m折返运动试验时间明显缩短,计时运动次数明显增加( 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RMT、CL、CSP、CMCT明显提高( 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研究组治疗后上述指标明显提高( P<0.05);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比较,研究组治疗结束后1个月上述指标明显提高( P<0.05)。 结论:HBO辅助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较单独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能更好地激发大脑皮质区域的运动诱发电位,可显著改善帕金森病患者的运动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食管电生理检查室上性心动过速左侧偏心性激动的诊断效能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分析经食管电生理检查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左侧偏心性激动的诊断效能,提高该类PSVT诊断的准确性。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连续纳入2020年8月至2021年12月就诊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且PSVT经食管电生理检查表现为"左侧偏心性激动"的患者,并根据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分为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左侧旁路,L-AVRT)组和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组。比较L-AVRT组和AVNRT组经食管电生理检查的各种间期和P波的极性,评价经食管电生理检查的准确性,同时分析造成经食管电生理检查错误诊断的原因。结果:共纳入101例患者,年龄(42.45±14.17)岁,其中男64例(63.3%,64/101)。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显示L-AVRT有94例(93%,94/101),AVNRT有7例(7%,7/101)。影响7例AVNRT诊断的主要因素是经食管电生理检查表现为左侧偏心性激动。在AVNRT组中,6例(85.7%,6/7)患者P波在Ⅰ导联呈等电位,在aVL导联呈正向波;在L-AVRT组中,79例(84.0%,79/94)患者P波在Ⅰ导联呈负向波,而全部(94/94)患者P波在aVL导联均无正向波。利用aVL导联的P波极性特征可以提升经食管电生理检查中左侧偏心性激动的敏感度及特异度至95.7%及100.0%。结论:PSVT发作时通过经食管电生理检查左侧偏心性激动的表现来判定PSVT的类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结合Ⅰ、aVL导联P波的极性综合判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对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及其细胞衰老相关因子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观察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的影响,明确rTMS的抗细胞衰老作用,并探讨该作用与其改善帕金森病(PD)患者临床症状的关系。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PD患者10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rTMS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54例,另选取在门诊体检的健康受试者54例作为正常组。rTMS组和对照组患者均维持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rTMS组在此基础上增加rTMS治疗,rTMS治疗每日1次,每周治疗5 d,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则接受假rTMS治疗,正常组不作任何处理。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1个月后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临床运动症状[包括统一的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计时运动试验和10 m折返运动试验]和非运动症状评估[包括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简易精神状况量表(MMSE)],并于上述时间点采集2组患者和正常组的晨空腹静脉血,进行实验室检测[包括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结果: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1个月后,rTMS组患者的UPDRS Ⅰ、UPDRS Ⅱ、UPDRS Ⅲ评分、UPDRS总分、计时运动试验和10 m折返运动试验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和治疗结束1个月后,rTMS组患者的HAMA评分、HAMD评分、MMSE评分、P300潜伏期和波幅组间比较,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4周后,rTMS组的MMP-3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结束1个月后,rTMS组的TNF、IL-6、IL-1β和MMP-3水平与组内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TNF、IL-6、IL-1β、MMP-3与UPDRS总分均呈正相关( r=0.620、0.446、0.552、0.529)。 结论:高频rTMS治疗可改变细胞衰老相关表型,进而对PD患者的运动症状和非运动症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瑞马唑仑用于老年患者胃镜检查镇静的有效剂量及不良反应分析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索老年患者胃镜检查镇静时瑞马唑仑半数有效剂量(ED50)和95%有效剂量(ED95),观察麻醉期间的不良反应。方法:选择2020年7至11月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行胃镜检查老年患者39例,其中男18例,女21例,年龄65~82(72±5)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顺序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1 μg/kg及试验剂量瑞马唑仑,瑞马唑仑起始剂量为0.17 mg/kg,依据改良Dixon序贯法确定下1例患者的剂量,若前1例患者胃镜检查时有阳性反应,即胃镜置入咽腔时或者置入后2 min内患者出现呛咳、恶心呕吐和(或)体动反应,则下1例患者增加剂量;反之,则降低剂量;瑞马唑仑剂量增减梯度为0.01 mg/kg,直到出现12次折返后停止试验。同时观察麻醉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39例老年患者均完成试验,其中有效21例,无效18例。老年患者胃镜检查镇静时,单次静脉注射瑞马唑仑的ED50为0.153 mg/kg(95% CI:0.151~0.154 mg/kg),ED95为0.164 mg/kg(95% CI:0.160~0.166 mg/kg)。瑞马唑仑用药总剂量为(10.6±2.8)mg,苏醒时间为(10.0±3.4)min,复苏室停留时间为(8.2±2.6)min。麻醉期间发生恶心呕吐1例、一过性低血压4例,未见其他不良反应。 结论:瑞马唑仑在老年患者胃镜检查镇静时的ED50为0.153 mg/kg,ED95为0.162 mg/kg;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结构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的心内外膜联合导管消融进展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结构性心脏病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患者是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经导管消融治疗是目前已知的有效治疗手段,可显著减少室速的发生,已从既往的最后姑息策略稳步发展为更优选的治疗策略。近年来,心内外膜联合消融在结构性心脏病室速治疗中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证实了心室肌"内膜-中层-外膜"三维折返激动模式在部分病例中存在,进一步提高导管消融治疗的远期成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儿童间隔旁道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儿童间隔旁道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3年9月至2019年3月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心内科住院拟行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共626例患儿,对其中74例间隔旁道患儿的临床及射频消融数据进行分析。结果:74例患儿中,男45例,女29例;年龄(7.8±3.5 )岁(10个月~13岁);体质量(27.7±14.4) kg,其中3例<15 kg。5例术前超声提示室壁矛盾运动,2例合并先天性心脏病。69例患儿行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消融;5例患儿接受传统两维射线下标测后,最终3例接受消融。74例患儿共标测到间隔旁道74条,包括右侧间隔旁道66例,左后间隔旁道8例;显性旁道48例,隐匿性旁道26例;旁道分布于前间隔28条,中间隔18条,冠状窦10条,右后间隔10条,左后间隔8条。共72例患儿行射频消融治疗,其中67例消融成功,即时消融成功率为93.1%。消融功率(18.0±1.8)W,射线暴露时间(4.7±2.7) min,手术时间(151.5±58.6) min。术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1例。5例合并室壁运动异常患儿的心室运动及大小在消融后恢复正常。随访(23.8±10.8)个月,4例患儿发生预激或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复发。结论:三维标测系统下儿童间隔旁道经射频消融安全且有效,但永久性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仍不能忽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结构性心脏病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后长期随访1例
编辑人员丨2天前
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BBRT)好发于结构性心脏病(SHD)。首发症状多为晕厥先兆、晕厥或猝死。极少数情况下,BBRT也可见于仅存在希氏-浦肯野系统传导障碍但无SHD的患者。右束支消融是BBRT的有效治疗方法,术前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左束支消融能够有效根治BBRT并且避免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本文报道1例无SHD的BBRT患者,经左束支消融成功终止BBRT后,在长期随访(74个月)期间发生临床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在复杂房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评估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在复杂房性心动过速(房速)机制研究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后对照研究。应用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Carto 3版本7,简称V7系统)回顾分析2019年8月20日至2022年6月30日于广东省人民医院接受传统高密度标测技术(Carto 3版本6,简称V6系统)指导下的房速病例。病例入选标准:心房解剖建模完整;房速标测每个心腔≥1 000个激活点,填充阈值≤15 mm,单个心腔内标测区域完整。分别由2名电生理专业人士独立通过V7系统回顾激动图,记录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解读与传统高密度标测的房速机制是否一致,并对差异病例进行分析。结果:连续纳入传统高密度标测指导下导管消融的房速患者101例,共131份房速激动标测图,符合入选标准的118份。V7系统回顾性分析发现,112份(94.9%,112/118)对于房速机制的解读与V6系统一致,6份(5.1%,6/118)不一致。无心脏手术史的房速机制两者解读的一致性高(100.0%,19/19)。心脏外科术后和/或导管消融术后瘢痕相关房速激动标测图共99份,93份(93.9%,93/99)解读一致,6份(6.1%,6/99)不一致,其中3份为V6系统指导下经历多次标测与消融,2份为既往术者对折返环误读致消融失败,1份为V6系统提示为阻滞区,V7系统提示可能有缓慢传导,V7系统可解释既往导管消融失败或过程曲折的可能原因。这6份不一致的房速中,4份为心脏外科术后,1份为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1份为心脏外科术及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后。结论:高密度标测技术结合相干分析可能更直观地判断折返环及激动传导方向,尤其针对瘢痕相关的房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RR间期长短交替发生机制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trioventricular reciprocating tachycardia,AVRT)伴RR间期长短交替的发生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至2016年8月,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心内科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AVRT患者317例临床资料, AVRT时给予异博定5 mg,缓慢静脉推注10 min,给药后观察是否有RR间期、AH间期、HV间期和VA间期变化,以及变化发生的时间。结果:给予异博定后有8例患者发生RR间期长短交替,并且均伴QRS波电交替,RR间期长短交替现象发生时均为相邻心搏的AH间期差值逐渐延长,无AH跳跃,HV间期和VA间期恒定,此现象发生于给药后6~17 min,心动过速平均周期比给药前延长16~42 ms;3例患者RR间期长短交替现象消失时均为相邻心搏的AH间期差值逐渐缩短,无AH跳跃,HV和VA间期恒定,直至AH间期相等,消失时间为给药后19~57 min;5例患者给药后AVRT终止。结论:由此推断其发生机制是由于心动过速时AH间期频率依赖性递减传导所致,这一心电现象不能被程序刺激诱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的心动周期对其诱发窗口的预测价值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 length,CCL)对其诱发窗口的预测价值。方法:入选2014年1月至2018年11月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行经食管心房调搏术时诱发出243阵心动过速的142例患者心电图,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心动过速均经过心内电生理确诊为AVRT,探讨诱发AVRT时的S 1S 1刺激周期、S 1S 2脉冲联律间期与AVRT的CCL的关系,并从测定了诱发窗口的患者中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抽取40例,分析AVRT的CCL位于诱发窗口的概率。 结果:243阵AVRT中有117阵通过S 1S 1刺激诱发,126阵由S 1S 2刺激诱发。S 1S 1刺激周期与AVRT的CCL呈正相关( R=0.774, R2=0.598, P<0.000 1);S 1S 2刺激的S 2脉冲联律间期与AVRT的CCL亦呈正相关( R=0.737, R2=0.543, P<0.000 1)。S 1S 1刺激周期与CCL的差值≤50 ms时AVRT的诱发率为88.9%(104/117,95% CI 83.2%~94.6%);S 1S 2刺激中的S 2脉冲联律间期与CCL的差值≤50 ms时AVRT的诱发率为80.2%(101/126,95% CI 71.5%~88.9%)。AVRT的CCL位于诱发窗口内的概率为94.8%(64/67,95% CI 90.4%~99.2%)。 结论:诱发AVRT时的刺激周期、脉冲联律间期与CCL均密切相关,其与CCL相差≤50 ms诱发AVRT的成功率很高,且近95%CCL在诱发窗口内。根据AVRT的CCL可以初步预测诱发窗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