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舒更葡糖钠用于婴幼儿日间手术拮抗罗库溴铵肌松残余的药代动力学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舒更葡糖钠用于婴幼儿日间手术拮抗罗库溴铵残余肌松的药代动力学。方法:腹腔镜下行日间手术的腹股沟斜疝和/或鞘膜积液患儿104例,年龄3~36个月,性别不限,ASA分级Ⅱ级,BMI 18.5~28.0 kg/m 2。使用TOF Guard监测仪以四个成串刺激法(TOF)透皮刺激腕部尺神经监测术中神经肌肉阻滞情况。静脉注射罗库溴铵0.9 mg/kg、丙泊酚3 mg/kg和舒芬太尼0.5 μg/kg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6~8 mg·kg -1·h -1维持麻醉。根据患儿术后神经肌肉阻滞程度分为2组:Ⅰ组,当TOF恢复到T 2重现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2 mg/kg;Ⅱ组,当强直刺激后计数为1或2时,静脉注射舒更葡糖钠4 mg/kg。分别于给予罗库溴铵后2、10 min、手术结束即刻、给予舒更葡糖钠后2 、10 min和符合离开复苏室标准时采集静脉血标本,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检测血浆罗库溴铵和舒更葡糖钠浓度,采用Pheonix WinNonlin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记录罗库溴铵起效时间和TOF比值恢复至90%的时间。 结果:舒更葡糖钠药代动力学符合混合效应非线性房室模型。2组舒更葡糖钠达峰浓度、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消除半衰期、表观清除率、表观分布容积、平均滞留时间和TOF比值恢复至90%的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舒更葡糖钠用于婴幼儿日间手术拮抗罗库溴铵肌松残余的药代动力学符合混合效应非线性房室模型,且2和4 mg/kg舒更葡糖钠药代动力学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SB)在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东部战区总医院择期行全凭静脉麻醉下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患者120例。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四组:全凭静脉麻醉组(C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组(T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SB组(R组)、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和RSB组(S组),每组30例。比较四组麻醉药(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静息状态下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变化、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麻醉满意度评分及苏醒期躁动发生率。结果:S组瑞芬太尼用量、丙泊酚用量和术后48 h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少于T组、R组和C组[(1.09 ± 0.23) mg比(1.49 ± 0.21)、(1.47 ± 0.26)和(1.48 ± 0.23) mg,(543.53 ± 41.78) mg比(618.96 ± 37.21)、(598.67 ± 37.86)和(607.87 ± 36.93) mg,(3.52 ± 2.03)次比(5.47 ± 1.83)、(6.63 ± 2.08)和(9.77 ± 2.16)次],麻醉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R组和C组[(18.13 ± 3.22)分比(21.43 ± 2.42)和(21.44 ± 2.5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组拔管时及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C组和R组,术后12、24、48 h静息状态下VAS明显低于T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S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6.67%(2/30)比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TAPB联合RSB可减少腹腔镜子宫切除术中麻醉药用量,降低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减轻围手术期疼痛,效果优于全凭静脉麻醉及全凭静脉麻醉复合TAPB或RSB。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观察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收治的63例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局部浸润麻醉组(L组)和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组(TR组)。观察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手术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在分离腹直肌时(T2)、牵拉腹膜时(T3)、放腹透管时(T4)、术后4 h(T6)、术后12 h(T7) TR组的VAS评分低于L组 ( P<0.05);打皮下隧道时(T5),L组的VAS评分低于TR组( P<0.05);TR组的手术时间较L组短( P<0.05);T2、T3时L组的平均动脉压(MAP)及心率较术前明显升高 (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鞘阻滞应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镇痛效果明确且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癌切除术麻醉的优化策略: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肝癌切除术患者100例,年龄30~64岁,体重指数18~30 kg/m 2,ASA分级Ⅱ或Ⅲ级,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或B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50):前锯肌平面阻滞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组(S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S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前锯肌平面阻滞(20 ml)联合腹直肌后鞘阻滞(10 ml),T组采用0.375%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T 7和T 9椎旁神经阻滞(各15 ml)。静脉注射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和顺式阿曲库铵诱导麻醉,静脉输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间断静脉注射顺式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术中维持BIS值40~60。术毕采用舒芬太尼和氟比洛芬酯行PCIA,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5 mg补救镇痛。记录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和操作时间;记录术中舒芬太尼、瑞芬太尼用量和切皮后30 min内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记录术后48 h内PC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和48 h时行40项恢复质量量表(QoR-40)评分;分别于术前24 h、术后24 h和7 d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标本,测定血清IL-17和干扰素γ的浓度。记录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穿刺部位感染和气胸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与T组比较,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P<0.05),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补救镇痛率、PCA有效按压次数、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各时点QoR-40评分和血清IL-17、干扰素γ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术后未见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相对于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而言,前锯肌平面阻滞-腹直肌后鞘阻滞-全身麻醉用于肝癌切除术,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缩短,术中低血压发生率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用于开放式胃切除术的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RSB)用于开放式胃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医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拟行开放式胃切除手术的胃癌患者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 n=21)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基础之上使用0.375%罗哌卡因40 mL行RSB,B组( n=20)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基础之上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行RSB。皮肤缝合完毕后即给患者安装静脉自控镇痛泵行病人自控镇痛(PCA)。比较两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和术后PCA药物的使用剂量。 结果:A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为(1 021.4±172.0)μg,明显低于B组的(1 415.0±330.6)μg( t=-4.04, P=0.001)。A组术后1 h、2 h的PCA药物使用剂量分别为(1.14±0.90)mL、(0.85±0.70)mL,均明显低于B组的(1.85±0.70)mL、(1.45±1.00)mL( t=-5.96、-2.75, P < 0.001、 P=0.009)。术后3、6、12、24、48、72 h,两组PCA药物使用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对开放式胃癌切除手术患者,术前于切口两侧精确实施RSB(注射0.375%罗哌卡因40 mL)可显著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术后2 h 内PCA镇痛药物的使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周围神经减压、维生素B1和功能训练对改善大鼠周围神经卡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腹腔注射维生素B1及功能训练对改善大鼠周围神经卡压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经典Mackinnon大鼠坐骨神经卡压模型建立动物模型,将80只成年大鼠分为4组:A组(对照组)20只Mackinnon大鼠坐骨神经卡压模型组;B组20只坐骨神经卡压建模后行周围神经卡压外膜松解术;C组20只坐骨神经卡压建模后行周围神经卡压外膜松解术并按30 mg /kg维生素B1量腹腔注射给药,其他组注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D组20只坐骨神经卡压建模后行周围神经卡压外膜松解术并同步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比较组间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 index,SFI)、坐骨神经透射电镜相关参数、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相关参数的差异性。结果:A组SFI(-100.30±6.11)低于B组(-36.25±2.95)、C组(-15.65±2.60)、D组(-36.00±2.62),而C组高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神经传导速度(15.05±2.11) m/s低于B组(31.50±1.96) m/s、C组(50.00±3.21) m/s、D组(29.30±2.36) m/s( P<0.05),且C组高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三头肌重量、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高于A组,且C组高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的TNF-α、IL-6、CRP水平低于A组,且C组低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的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A组,且C组低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的GAP-43、VEGF水平高于A组,B、D组的VEGF水平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周围神经减压术通过增加坐骨神经中与血管及神经再生相关的VEGF及GAP-43表达,阻碍周围神经被进一步破坏的趋势,对周围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自体腹直肌后鞘腱膜+壁层腹膜组织修补成形治疗感染性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该研究为回顾性观察性研究。2019年6月—2022年7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基本外科收治5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低位直肠癌男性患者,其年龄为65~70岁,肛周皮肤溃疡大小为5 cm×4 cm~11 cm×9 cm,皆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术中会阴部继发皮肤软组织缺损,面积为8 cm×6 cm~14 cm×12 cm(盆底无效腔深度为10~15 cm),均经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移植修复,肌皮瓣的皮肤面积为9 cm×7 cm~16 cm×12 cm、肌肉体积为18 cm×10 cm×5 cm~20 cm×12 cm×5 cm、血管蒂长18~20 cm。术中保留大部分腹直肌前鞘,将皮瓣通过腹腔转移至受区,将供区残留的两侧腹直肌前鞘反复多次对折缝合,将腹横筋膜的游离缘与腹直肌前鞘缝合,再将供区皮肤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移植肌皮瓣成活情况,记录术后2周内会阴部受区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观察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恢复情况,记录腹部供区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肿瘤复发与转移情况。结果:术后,5例患者移植的肌皮瓣均成活。1例患者术后2 d会阴部受区切口裂开,经间断换药及常规负压封闭引流治疗7 d后愈合;另外4例患者会阴部受区术后2周内均未发生切口裂开、切口感染、脂肪液化等并发症。出院后随访6~12个月显示,会阴部受区皮肤色泽、质地与弹性良好,外观不臃肿;会阴部受区及腹部供区均遗留线状瘢痕,无明显瘢痕增生或色素沉着;腹部供区未发生切口裂开与感染、肠粘连、肠梗阻、腹壁力量减弱等并发症,腹部外形良好,未见局部隆起或腹壁疝形成;患者均无局部肿瘤复发或转移情况。结论:采用改良垂直腹直肌肌皮瓣修复直肠癌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方式相对简单,术后供受区外观较好,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宫颈癌根治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在宫颈癌根治术后多模式镇痛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月在长沙市妇幼保健院行择期开腹宫颈癌根治术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组,每组40例,术毕分别行腰方肌阻滞+静脉镇痛(QLB组)、腹直肌鞘神经阻滞+静脉镇痛(RSB组)及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组)。观察三组患者术后2、6、12、24、48 h的静息及活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镇痛补救率、恶心呕吐率、皮肤瘙痒发生率,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QLB组、RSB组术后2、6、12、24、48 h静息及活动VAS均明显低于PCIA组,且QLB组各时点VAS低于RS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QLB组术后镇痛补救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低于PCIA组(均 P<0.05)。QLB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PCIA组、RSB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PCIA组、RS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且RSB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早于PCIA组(均 P<0.05)。QLB组、RSB组术后患者满意度评分高于PCIA组(均 P<0.05),QLB组、RSB组组间患者满意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声引导下腰方肌阻滞联合低阿片类药物静脉镇痛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评分,缩短住院时间,提高患者满意度,是宫颈癌根治术术后多模式镇痛重要组成部分,可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多模式镇痛在终末期头颈部癌症患者开腹胃造瘘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估多模式镇痛在终末期头颈部癌症患者开腹胃造瘘手术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对照试验。前瞻性选择2023年6至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择期行开腹胃造瘘手术的终末期头颈部癌症患者50例,根据不同麻醉方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多模式镇痛组和局部麻醉组,每组 25 例。多模式镇痛组采用超声引导下腹壁神经阻滞(腹直肌鞘阻滞和腹横肌平面阻滞)+静脉注射羟考酮+静脉注射氟比洛芬酯和地塞米松;局部麻醉组采用罗哌卡因局部浸润麻醉。主要观察指标为两组患者术中疼痛数字等级量表(NRS)评分>3分的发生率。次要观察指标包括术中各时间点[麻醉前(T0)、切皮时(T1)、手术开始后10 min(T2)、牵拉胃体时(T3)和手术结束时(T4)]NRS评分、血流动力学情况[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不良反应发生率、术后患者满意度评分及术后24 h内静息及活动状态(咳嗽时)的NRS评分。结果:多模式镇痛组男21例,女4例,年龄(61.4±9.9)岁;局部麻醉组男19例,女6例,年龄(58.6±10.8)岁。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中NRS评分>3分的发生率以及补救镇痛发生率均为12.0%(3/25),均低于局部麻醉组的60.0%(15/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多模式镇痛组T3时刻的NRS评分[ M( Q1, Q3)]为2(2,3)分,低于局部麻醉组的5(3,6)分( P<0.05)。多模式镇痛组术中MAP和HR的变异性均低于局部麻醉组(均 P<0.05)。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中心动过速、手术牵拉反应和恶心发生率均低于局部麻醉组(均 P<0.05)。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后满意度评分为(9.25±0.71)分,高于局部麻醉组的(7.33±0.87)分( P<0.001)。多模式镇痛组患者术后24 h内活动状态(咳嗽时)NRS评分为(2.36±0.75)分,低于局部麻醉组的(3.03±0.81)分( P=0.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尿潴留、恶心、呕吐、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 结论:与局部麻醉相比,多模式镇痛策略在终末期头颈部癌症患者开腹胃造瘘手术中可提供更好的镇痛效果和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更稳定,术中不良反应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