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组预混人胰岛素升级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后血糖平稳达标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回顾性分析黑龙江省牡丹江心血管病医院1例重组预混人胰岛素升级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后血糖平稳达标患者的治疗经过,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旨在加深对德谷门冬双胰岛素的认识及丰富临床医师对其使用经验。患者为52岁女性,因“间断口干、多尿12年,加重伴乏力2个月”就诊。2013年起自行开始皮下注射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至今,监测血糖波动大,时有低血糖症状。近1个月自觉口干,多尿情况加重伴有周身乏力,心慌,双下肢针刺感,门诊检测随机血糖15.0 mmol/L。入院后完善各项检查,诊断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Ⅱ期)、2型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高血压病2级(高危)。入院第3天开始将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预混30R)调整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18 U、晚16 U餐前即刻皮下注射,并根据持续葡萄糖监测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第8天出院时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早20 U、晚16 U皮下注射,阿卡波糖50 mg午餐前口服。血糖控制达标,无餐前低血糖情况。3个月后患者复诊糖化血红蛋白7.0%,血糖情况控制达标。因此,预混人胰岛素升级为德谷门冬双胰岛素更易使患者空腹血糖平稳达标,空腹血糖波动较小,低血糖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手外科神经电生理诊断技术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检查是诊断神经肌肉病的重要手段,至今仍不能被其他检测技术所替代;而且在疾病的预后判断、疗效观察以及治疗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重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手外科肌电图室在周围神经损伤、周围神经卡压、术中肌电检测的诊断标准,目前在国内一直作为该检测技术的规范标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镇痛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行单侧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50例,性别不限,年龄65~89岁,ASA分级Ⅱ或Ⅲ级,BMI 20~30 kg/m 2,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组(PENG组)和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组(FICB组),每组25例。PENG组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旁注射0.4%盐酸罗哌卡因20 ml,FICB组超声引导下髂筋膜间隙神经周围注射0.4%盐酸罗哌卡因30 ml。2组均进行蛛网膜下腔阻滞。于神经阻滞前(T 0)、神经阻滞后10、20、30 min(T 1-3)和摆放腰麻体位(T 4)时记录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镇痛满意度评分,记录术后6、12、24和48 h(T 5-8)时舒芬太尼累计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有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FICB组比较,PENG组T 1-4时静态和动态VAS评分降低,动态镇痛满意度评分升高( P<0.05)。2组术后舒芬太尼累计用量和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FICB组有1例发生术后谵妄,2组均未见术后穿刺部位感染及神经损伤发生。 结论: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的镇痛效果优于髂筋膜间隙神经阻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周围神经减压、维生素B1和功能训练对改善大鼠周围神经卡压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周围神经减压术、腹腔注射维生素B1及功能训练对改善大鼠周围神经卡压的作用效果。方法:采用经典Mackinnon大鼠坐骨神经卡压模型建立动物模型,将80只成年大鼠分为4组:A组(对照组)20只Mackinnon大鼠坐骨神经卡压模型组;B组20只坐骨神经卡压建模后行周围神经卡压外膜松解术;C组20只坐骨神经卡压建模后行周围神经卡压外膜松解术并按30 mg /kg维生素B1量腹腔注射给药,其他组注入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D组20只坐骨神经卡压建模后行周围神经卡压外膜松解术并同步进行功能康复训练。比较组间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ciatic function index,SFI)、坐骨神经透射电镜相关参数、炎症因子、血液流变学相关参数的差异性。结果:A组SFI(-100.30±6.11)低于B组(-36.25±2.95)、C组(-15.65±2.60)、D组(-36.00±2.62),而C组高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神经传导速度(15.05±2.11) m/s低于B组(31.50±1.96) m/s、C组(50.00±3.21) m/s、D组(29.30±2.36) m/s( P<0.05),且C组高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三头肌重量、髓鞘厚度、神经纤维直径高于A组,且C组高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的TNF-α、IL-6、CRP水平低于A组,且C组低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B、C、D组的全血粘度高切、全血粘度低切、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水平低于A组,且C组低于B、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C组的GAP-43、VEGF水平高于A组,B、D组的VEGF水平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周围神经减压术通过增加坐骨神经中与血管及神经再生相关的VEGF及GAP-43表达,阻碍周围神经被进一步破坏的趋势,对周围神经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肌骨超声在周围神经卡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肌骨超声评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其特有的影像探查优势,弥补了传统检查的不足,使其逐渐成为诊断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周围神经卡压的超声表现基础上,学者们通过研究提出了针对各类神经卡压综合征的诊断量化标准,以及其他诊断参考指标,本文就相关的内容进行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路腰骶神经联合阻滞与PENG联合LFCN阻滞用于髋关节置换术后镇痛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前路腰骶神经联合阻滞与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联合股外侧皮神经(LFCN)阻滞用于髋关节置换术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选择拟行髋关节置换的患者60例,年龄18~80岁,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Ⅲ级,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前路腰骶神经联合阻滞组(A组)和PENG联合LFCN阻滞组(P组)。全身麻醉诱导前,A组在超声引导下于髂腰肌后内侧、腹内斜肌和腹横肌之间以及髂腰肌前侧分别注入0.33%罗哌卡因20、10、20 ml, P组在超声引导下于腰大肌肌腱和耻骨支之间以及LFCN周围分别注入0.33%罗哌卡因20、10 ml。术毕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6、8、12、24 h静息和活动时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下肢肌力Lovett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记录两组患者术后24 h PCIA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及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与P组比较:A组术后6、8 h活动VAS疼痛评分较低(均 P<0.05),术后2、6、8 h下肢肌力Lovett评分较低(均 P<0.05),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短( P<0.05),术后24 h PCIA按压次数较少(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前路腰骶神经联合阻滞和PENG联合LFCN阻滞均能为髋关节置换术后提供有效镇痛。与PENG联合LFCN阻滞比较,前路腰骶神经联合阻滞对缓解患者术后活动时疼痛更有效,但对下肢肌力的影响较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单细胞测序技术分析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单核吞噬细胞亚群特点的相关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scRNA-seq)技术探讨大鼠周围神经损伤(PNI)模型中单核吞噬细胞(MPs)的分子特征,揭示MPs在PNI后的细胞亚群发展变化及相关的生物学过程。方法:2023年7月至2023年1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郑州大学人民医院)手足显微与创面修复外科及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选取雄性SD大鼠(体质量200~300 g)27只,根据随机表法将大鼠分为假手术(Sham)组、挤压伤后3 d(3 dpc)组和挤压伤后7 d(7 dpc)组,每组各9只。经7 d环境适应后,对3 dpc和7 dpc组予以右侧坐骨神经卡压以制造卡压伤模型,Sham组仅予以假手术作为对照组。在相应的分组对应时间收集大鼠右侧坐骨神经各9条,制备单细胞悬液,经10X Genomics平台进行单细胞分离,使用Gel Bead Kit V3构建单细胞RNA-seq文库,Illumina Novaseq 6000测序仪对文库进行测序,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T分布随机领域嵌入进行降维,获得9个MPs亚群及对应细胞亚群的标记基因,对不同组MPs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以揭示其参与的生物学过程。通过Monocle程序进行拟时序分析以揭示损伤后周围神经中MPs发展轨迹。结果:测序中共获取19 054个细胞,结果显示PNI后周围神经中MPs比例显著上调,根据scRNA-seq数据聚类分析将MPs分为9个细胞亚群,分别为亚群1(3 398个细胞)、亚群2(3 388个细胞)、亚群3(3 262个细胞)、亚群4(2 825个细胞)、亚群5(2 753个细胞)、亚群6(1 894个细胞)、亚群7(648个细胞)、亚群8(492个细胞)、亚群9(394个细胞);根据不同细胞亚群标记物的表达,将坐骨神经Sham组、3 dpc组和7 dpc组中的MPs划分为9种细胞亚群,并鉴定不同MPs亚群在9例坐骨神经样本中的分布。其中,Sham组坐骨神经样本中的MPs细胞数最少(共2 719个),且主要以亚群5(1 119个)、亚群6(1 240个)为主;3 dpc组MPs细胞数最多(共9 760个),且主要以亚群2(1 760个)、亚群3(3 130个)、亚群4(2 300个)为主;7 dpc组MPs(共6 575个)以亚群1(2 406个)、亚群2(1 628个)为主;相较于Sham组,3 dpc组中显著上调DEGs的GO和KEGG注释结果显示,大鼠坐骨神经中MPs在损伤后3 d可能具备与胞外分子结合并清除损伤部位碎片的能力,7 dpc组可能具备激活神经修复相关信号通路的能力;拟时序分析揭示了在未损伤时,MPs主要为亚群5(Ccl17 +Cd80 +)与亚群6(Fcmr +Slc9a9 +);损伤后3 d时,MPs发展为以亚群2(Cd8b + Meis3 +)、亚群3(Il10 + Cd163 +)、亚群4(Ccl24 + Prg4 +)为主的细胞类型;损伤后7 d时,MPs主要细胞类型中亚群2的效应状态仍得以保持,但其他部分发展为亚群1(Hspa1b +Apobec1 +)相关表型。 结论:通过scRNA-seq数据揭示周围神经中MPs的分子特征,有利于深入了解MPs在PNI后介导炎症反应和神经再生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周围神经卡压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周围神经卡压是手外科的常见病种,以腕管综合征、肘管综合征和胸廓出口综合征最为多见。肌电图在周围神经卡压的诊断中发挥关键作用,神经B超和MRI逐渐成为重要补充。对于有手术指征的周围神经卡压征,早期手术疗效优于延期手术。解剖学的研究进展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使周围神经卡压的手术方式不断改进、提高。临床应用内窥镜治疗周围神经卡压的技术不断成熟。周围神经卡压松解的手术疗效确切,但术后恢复时间长,重症者多有症状残留。如何进一步规范周围神经卡压的诊疗将成为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联合股外侧皮神经阻滞与髂筋膜间隙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效果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联合股外侧皮神经(LFCN)阻滞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用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单侧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8例,年龄65~85岁,性别不限,BMI 18~30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29):PENG阻滞+LFCN阻滞组(PL组)和FICB组(F组)。PL组超声引导下在髋关节囊周围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3.3 mg混合液20 ml,在LFCN周围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1.7 mg混合液10 ml,F组超声引导下在髂筋膜间隙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30 ml。术后采用羟考酮行PCIA,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1 m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首次步行时间和距离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股四头肌肌无力、恶心、呕吐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 结果:与F组比较,PL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降低,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股四头肌肌无力发生率降低,首次步行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首次步行距离延长( P<0.05)、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相对于FICB而言,PENG阻滞联合LFCN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利于抑制术后痛敏反应,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有偏硬币设计序贯法测定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阻滞的90%最低有效剂量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采用有偏硬币设计(BCD)序贯法测定罗哌卡因用于超声引导下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在髋部手术中能够阻滞股外侧皮神经的90%最低有效剂量(MEV 90)。 方法:选择牡丹江医学院附属红旗医院2022年7月至2023年3月接受髋部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级或Ⅲ级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在全麻诱导前30 min进行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采用BCD序贯法进行试验,初始患者注射0.375%罗哌卡因20 ml,下一位患者罗哌卡因的剂量将取决于上一位患者的阻滞结果,设置相邻剂量梯度为2 ml,若上一位阻滞失败则下一位患者的剂量增加2 ml,若上一位阻滞成功则下一位患者的剂量有11%的概率减少2 ml,有89%的概率保持不变,直到阻滞成功的患者有45例时研究结束。记录各患者使用的罗哌卡因剂量,采用保序回归计算出MEV 90,通过自助算法计算出结果的95%置信区间(CI)。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及手术时长;记录PENG阻滞操作时间、PENG阻滞成功的阻滞起效时间、术中瑞芬太尼和舒芬太尼的总用量、首次按压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的时间、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的情况、48 h内股四头肌运动阻滞的发生率;记录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其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 结果:共53例患者,其中23例男性,30例女性,ASA分级Ⅱ级29例、Ⅲ级24例,年龄(65±13)岁,BMI (21.7±1.3)kg/m 2,手术时长(2.9±0.9)h。PENG阻滞能阻滞到股外侧皮神经的MEV 90为27.09 ml,95%CI(25.93~29.79)ml。PENG阻滞操作时间(3.1±0.7)min,PENG阻滞成功的阻滞起效时间(18±5)min,术中舒芬太尼用量(18.7±2.0)μg,术中瑞芬太尼用量(0.26±0.08)mg,术后首次按压PICA时间(11±5)h,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药酮咯酸氨丁三醇用量(22±21)mg。术后2 h有31%的患者出现股四头肌运动阻滞,术后48 h时无患者出现运动阻滞。围手术期患者出现一过性低血压6例、术后恶心呕吐5例、皮下血肿1例。 结论:使用0.375%罗哌卡因行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能阻滞到股外侧皮神经的MEV 90为27.09 ml,可以完善大腿前外侧镇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