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腹腔镜手术治疗成人左侧腹股沟斜疝合并腹腔内型隐睾一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男,41岁,已婚,育1子。因左侧腹股沟可复性肿物6个月、下腹部胀痛伴夜间盗汗5 d入院。8个月前站立时感左下腹及腹股沟区隐痛不适,未见明显肿物,晚间卧床后疼痛可缓解,未行诊治。2个月后左侧腹股沟区出现一核桃大小肿物,站立时有轻度坠胀不适感。5 d前症状加重,来院就诊,查体站立时左侧腹股沟外环口区可见一直径约3 cm大小肿物,未坠入阴囊,仰卧位肿物可自行还纳于腹内。左侧阴囊内未触及睾丸,右侧睾丸大小正常。腹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检查:左侧阴囊空虚,腹股沟管内环口区域见类圆形软组织密度影(图1),腹股沟管增宽,部分脂肪组织由此疝出(图2)。印象:①左侧腹股沟斜疝;②左侧隐睾。彩超:卧位探查,左侧阴囊内未见正常睾丸回声,盆腔内髂血管旁可见大小2.6 cm×2.1 cm×1.8 cm低回声结节;立位探查,左腹股沟区皮下可见条索状中强回声,随腹压改变上下移动,探头加压可完全还纳腹腔内,印象:①左侧腹股沟斜疝;②左侧阴囊内睾丸缺如;③左侧髂血管旁低回声结节,考虑隐睾。各种血液常规检验、胸部MSCT平扫及心电图未见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腹内型隐睾巨大精原细胞瘤超声表现1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患者男,38岁,左下腹部隐痛2 d,加剧2 h,急诊就诊.否认腹部外伤史.体格检查:腹部膨隆,腹肌稍紧,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生殖器未查.超声检查(图1):下腹部探及范围约77 mm × 69 mm × 90 mm不均质回声肿块,边界尚清,形态规则,血流信号为Adler Ⅱ级.超声检查提示:盆腹腔占位,考虑恶性可能,来源待定.CT增强检查(图2):盆腔内见范围约86 mm× 74 mm × 100 mm类圆形软组织肿块,边缘光滑,病灶与周围结构分界尚清楚,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呈轻中度不均匀强化.CT增强检查提示:盆腔占位,考虑肿瘤,间质来源可能性大.排除手术禁忌证,行腹腔镜下探查术,术中发现盆腔肿物为左侧隐睾,给予切除.术后病理:睾丸精原细胞瘤伴坏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儿童腹腔型隐睾扭转坏死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目的 通过1 例儿童腹腔型隐睾扭转病例,探讨儿童隐睾扭转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 例13 岁儿童腹腔型隐睾扭转并坏死患儿,表现为左下腹压痛、反跳痛、左侧阴囊空虚,彩超提示左侧隐睾扭转不排除.结果 患儿接受腹腔镜探查,根据探查结果行左侧精索、左侧隐睾切除术、左侧疝囊高位结扎术,术后病理提示:睾丸及附睾广泛充血、出血及梗死,精索脉管扩张、淤血、出血,符合睾丸扭转坏死改变.术后随访2 年,复查阴囊彩超提示右侧睾丸正常、左侧腹股沟斜疝未见复发.结论 隐睾扭转临床上少见,腹腔型隐睾扭转较为罕见,临床表现不典型,患者及家属对该疾病认识不足,常常延误诊治,造成睾丸挽救率低.临床上如怀疑隐睾扭转,应尽早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手术探查以明确诊断,尽可能提高睾丸挽救率.应加强患儿和家属的健康教育,早期诊断隐睾并及时行睾丸固定术,以预防后期的隐睾扭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腹腔镜结合Bianchi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型隐睾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隐睾是小儿泌尿系统常见先天畸形,手术是公认的治疗方法,由于隐睾位置的不同,手术方法也不同.目前对于高位隐睾选用腹腔镜手术已成共识,而对于腹股沟型隐睾,手术方法不一,开放手术、腹腔镜手术、Bianchi手术均有报道.腹股沟、阴囊双切口的开放式手术,是腹股沟型隐睾的经典术式.由于睾丸位置对手术的影响,腹腔镜及Bianchi手术治疗腹股沟型隐睾,仍然存在争议.作者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采用腹腔镜与Bianchi手术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小儿腹股沟型隐睾1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隐睾合并腹股沟疝腹腔镜手术中关闭内环口的必要性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腹腔镜治疗小儿隐睾合并同侧腹股沟斜疝术中关闭内环口是否必要.方法 收集2009年6月至2016年5月间宜昌市第二人民医院50例隐睾合并同侧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的患儿临床资料.腹腔镜下彻底游离精索后所有的睾丸均经腹股沟管下降至阴囊,内环口均未缝合关闭.观察手术时间、睾丸下降情况及并发症等.结果 50例患儿鞘状突均未闭合,其中腹股沟管型隐睾39例,腹腔型隐睾11例.平均手术时间72 min,所有患儿睾丸均一期下降固定于阴囊.所有病例随访时间9个月至6.5年,中位时间3年,睾丸回缩至阴囊上方3例,超声复查无一例患儿腹股沟斜疝复发.结论 隐睾合并同侧腹股沟斜疝行腹腔镜睾丸下降固定术安全、有效,术中缝合关闭内环口也许是不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隐睾固定术中改良阴囊切口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隐睾症是儿童泌尿生殖系统常见畸形之一,按照隐睾位置不同分为外环口型隐睾、腹股沟型隐睾及腹腔型隐睾[1].手术是治疗隐睾最主要的方法.目前常用的术式有腹腔镜高位隐睾下降固定、开放隐睾下降固定等,不论哪种类型的隐睾,行睾丸下降后均需在阴囊做一切口将睾丸固定于阴囊内.目前临床常采用阴囊中部切口固定睾丸[1],该术式操作简便,固定效果好,应用广泛,然而术后易出现阴囊血肿、感染、切口裂开、睾丸脱出等情况以及切口外观问题,这些都未引起临床足够的重视和改进.本院自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共收治隐睾患儿236例,通过改良阴囊切口使手术操作更为简单,并有效减少阴囊切口相关并发症.定期随访1~3年,获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小儿可扪及型隐睾手术治疗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隐睾是一种小儿泌尿系先天性发育畸形中的一种,早期治疗有助于减少睾丸癌及不孕不育发生率.目前的治疗方式有激素和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是金标准.可扪及型隐睾有多种手术方式,每种手术方式各有优势.现将可扪及型隐睾的手术方式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人类高低位隐睾睾丸引带内肌肉组分的探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人类高位和低位隐睾患儿睾丸引带内肌肉组分与睾丸位置的关系.方法 收集隐睾患儿术中废弃的睾丸引带,以麻醉下未降睾丸的位置位于内环口以上的腹腔型隐睾为高位组(n=11),已出内环口但未出外环口的腹股沟管型为低位组(n=62),分别进行组织切片染色观察其组织构成.结果 11例高位组患儿均未观察到引带内肌肉或肌肉样结构;62例低位组患儿中43例可观察到横纹肌结构,且排列较分散.人类高位隐睾引带组织HE染色主要表现为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含较多成纤维细胞、少量小血管,未见横纹肌组织结构;低位隐睾引带HE染色,则表现为混合性组织,可见较疏松排列的成纤维细胞、少量血管和较多纤维,可观察到横纹肌.高位引带Masson染色可见其组织中结构较致密,含有大量胶原纤维成分和少量小血管;低位引带Masson染色可见疏松的胶原纤维成分、小血管、横纹肌结构.横纹肌特异性免疫荧光MY-32染色在高位组未观察到阳性信号,低位组中可见明显横纹肌结构.结论 人类隐睾睾丸引带在高位与低位时其组织肌肉成分存在差异,高位隐睾睾丸引带未见肌肉成分,低位隐睾睾丸引带中存在横纹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腹腔镜下切除不可触及隐睾残迹的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腹腔镜下切除不可触及型隐睾患儿睾丸残迹的必要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共16例隐睾患儿,月龄11~98月,平均(36.0±25.4)个月,均为单侧,左侧12例(75%),右侧4例(25%),术前彩超提示阴囊、腹股沟区、腹腔内至肾门未见睾丸样物,通过腹腔镜检查,14例(85.7%)鞘突管已闭合,输精管和精索发育差,已进入腹股沟区.通过腔镜下游离,将输精管末端牵回腹腔内切除,切除末端送病理检测.结果 病理提示,8例(50%)送检组织为横纹肌、纤维血管脂肪组织,未见睾丸组织;3例(18.75%)为附睾及输精管组织;1例(6.25%)送检物为纤维脂肪组织中仅见2个腺管;符合左侧发育不良睾丸组织2例(12.5%);另外2例(12.5%)患儿输精管和精索末端于腹腔内发育中断,未进一步处理.结论 腹腔镜下腹股沟管内环已闭合,输精管和精索已进入腹股沟管内,不可触及型隐睾病理结果未见恶变肿瘤组织,是否行隐睾残迹常规切除需结合多方面因素决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儿童腹腔型隐睾并睾丸成熟性畸胎瘤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儿,男,2岁. 因发现右侧阴囊空虚2 年于2017 年2月6日收入昆明市儿童医院. 生长发育状况和心肺功能均未见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未触及异常包块,左侧阴囊内睾丸触诊正常,右侧阴囊空虚且腹股沟区未触及睾丸(图1). 患儿母亲孕期产检结果 无异常,既往体健,无手术外伤史. 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101 ng/mL;癌胚抗原4.83 ng/mL;总睾酮5.26 nmol/L;β-HCG 0.232 mLU/mL. 影像学检查:B超结果 提示膀胱右后上方可见一不规则形包块,大小约6.9 cm ×6.0 cm ×4.5 cm,边界清,内部呈低回声,无回声混杂,无回声区可见分隔. 增强核磁共振检查结果 提示腹腔内膀胱右后方见一类圆形混杂信号灶,大小约6.7 cm ×5. 8 cm,T1W稍高且低信号,T2W稍低且高信号,增强扫描轻度不均匀强化(图 2、图 3).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