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来源内生真菌Bipolaris sp.TJ-1的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研究植物内生真菌Bipolaris sp.TJ-1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利用硅胶、凝胶Sephadex LH-20、高效液相等色谱方法,对菌种的大米发酵提取物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学数据和理化常数分析等手段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共分离鉴定9个化合物,分别为penicillide(1),dehydroisopenicillide (2),3,4-二甲氧基肉桂酸(3),N-苯乙基乙酰胺(4),(2R,4R)-harzialactone A(5),4-hydroxykigelin (6),6-methoxymellein (7),3,4-dihydro-6,8-dihydroxy-3-methylisocoumarin (8)和4-hydroxy-6-methoxymellein (9).结论:化合物1~9均为首次从离蠕孢属内生真菌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腺梗豨莶中1个新的单萜苷类化合物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腺梗豨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地上干燥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萃取法、硅胶色谱、凝胶及反相ODS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综合运用IR、HR-ESI-MS、1H-NMR、13C-NMR、DEPT、HSQC、HMBC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腺梗豨莶乙醇提取物正丁醇萃取部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1个单萜苷(1)、4个二萜苷(2~5)以及1个二酮哌嗪类化合物(6),分别鉴定为(2Z,5E)-7-羟基-3,7-二甲基-2,6-辛二烯-1-O-[a-L-鼠李糖基(1→6)]-β-D-葡萄糖苷(1)、腺梗豨莶丁苷(2)、对映-2β,15,16,19-四羟基海松烷-8(14)-烯-19-O-β-吡喃葡萄糖苷(3)、对映-2-酮基-15,16-二羟基海松烷-8(14)-烯-19-羧酸-β-吡喃葡萄糖苷(4)、孺莶新苷(5)、刺参萜酮B(6).结论 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豨莶苷F,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疑似豨莶草致肝损伤2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豨莶草为菊科植物豨莶、腺梗豨莶或毛梗豨莶的干燥地上部分,味辛、苦,性寒,归肝、肾经,具有祛风湿、利关节、清热解毒、降血压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筋骨无力、腰膝酸软、四肢麻木、半身不遂、风疹湿疮等症,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二萜类、倍半萜类和黄酮类等化合物[1],是一种被广泛应用的中药.在临床使用中,豨莶草出现了为数不多的不良反应,现将本科室收治的2例疑似豨莶草引起严重肝损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豨莶草显微特征及指纹图谱鉴别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研究国内3种豨莶草显微鉴别及指纹图谱特征,为其鉴别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显微鉴别方法及高效液相指纹图谱技术,对3种豨莶草来源植物进行鉴别.结果:稀莶茎厚角组织细胞3~6列,薄壁细胞2~5列,大小维管束间隔排列,髓中空;叶主脉维管束3~5列,中间维管束最大.腺梗豨莶茎厚角组织细胞5~8列,薄壁细胞3~4列,韧皮部狭窄,维管束较小;叶主脉维管束排列紧密,非腺毛排列紧密.毛梗豨莶茎厚角组织细胞2~3列,薄壁细胞2~5列,新茎髓实心,老茎髓中空;叶主脉维管束1~3列.粉末显微特征相似.3种豨莶草化学组分差异明显,215 nm波长下共检出12个不同特征化学组分,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可对3种稀莶草进行鉴别.结论:采用显微鉴别法及高效液相指纹图谱鉴别法可以准确和系统地鉴别3种稀莶草药材的植物来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腺梗稀莶PPARγ激动活性成分及其抗炎作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该研究从腺梗稀莶Siegesbeckia pubescens水提物(SPA)中筛选、分离和鉴定PPARγ激动活性成分,并探讨它们的体外抗炎活性.通过瞬时转染PPARγ重组质粒的293T细胞模型,采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筛选、分离SPA中的PPARγ激动活性成分,并以色谱技术或光谱技术鉴定化学结构;进一步通过TNF-α诱导HT-29细胞的体外溃疡性结肠炎(UC)模型,以RT-PCR检测腺梗豨莶PPARγ激动活性成分对IL-1β,IL-8和TNF-α mRNA表达的影响,并以ELISA法检测它们对IL-8分泌的影响.结果 显示,从腺梗豨莶具有PPARγ激动活性的D50组分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已知的二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奇壬醇(1),稀莶精醇(2),对映-2-酮-15,16,19-三羟基海松烷-8(14)-烯-19-O-β-D-吡喃葡萄糖苷(3),豨莶苷(4)和对映-2β,15,16,19-四羟基海松烷-8(14)-烯-19-O-β-D-吡喃葡萄糖苷(5).这5个化合物均具有显著的PPARγ激动活性且呈明显地浓度依赖性(P<0.01).此外,化合物1显著抑制IL-1β mRNA的表达和IL-8分泌(P<0.001);化合物2和3均显著抑制IL-8,IL-1β,TNF-α mRNA的表达以及IL-8分泌(P<0.01或P<0.001);化合物4显著抑制IL-1β和TNF-α mRNA的表达(P<0.01或P<0.001);化合物5能显著抑制IL-1ββ mRNA表达(P<0.001).综上所述,腺梗豨莶中分离得到的二萜类化合物1~5具有PPARγ激动活性和潜在的体外抗UC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黑龙江双鸭山市岭东区野生菊科药用植物资源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了解双鸭山市岭东区菊科野生药用植物资源情况.方法:按照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方案要求,采用样地方法对该区菊科药用植物进行调查研究.结果:岭东区菊科药用植物共有30种,隶属于23个属,植物种类较多的属有蒿属和蟹甲草属.其中重点调查品种有4种,为牛蒡、腺梗豨莶、蒲公英、黄花蒿.该区菊科植物生活型主要为多年生草本,区系分布以温带分布类型占优势,功效以清热类和解表类为主,入药部位以全草入药为主.结论:岭东区野生菊科药用植物的资源丰富、药用价值高,建议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