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肢力线不良解剖危险因素与非接触性前交叉韧带损伤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前交叉韧带(ACL)是维持人体活动的重要组织之一,下肢力线不良会导致运动中非接触性ACL损伤.导致下肢力线不良的解剖因素包括骨性因素与非骨性因素,骨性因素主要包括胫骨因素、股骨髁因素、股骨近端及髌骨与足踝因素等,非骨性因素主要包括神经型因素、股骨机械轴周围因素、胫骨机械轴周围因素等.运动导致的非接触性ACL损伤大多由于下肢生物力线不良而影响膝关节正常负重,造成ACL力学环境异常,而ACL损伤修复或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的病例中也存在下肢力线不良的情况.因此,在临床中准确评估并纠正下肢力线不良,对于预防非接触性ACL损伤和ACL重建术后移植物失效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MLKI)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损伤,其定义为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中有2条或多条完全损伤,通常发生于高速创伤情况下,并常与关节内和关节外损伤有关.怀疑MLKI发生时,需要进行详细评估,包括负荷位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检查和血管造影检查等.MLKI通常伴随血管、皮肤、神经、骨骼和其他器官系统的损伤,这些损伤均会影响MLKI诊断及膝关节韧带重建的手术时机和治疗结果.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MLK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髌骨脱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髌骨脱位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常见膝关节损伤,常表现为持续性膝前疼痛、反复性髌骨外脱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治疗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有很多,其中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而术中采用何种技术仍存在较大分歧,致使术后临床效果的不确定。目前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并没有一个规范的手术方案共识,对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选择、定位及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天津医院收治的100例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5例,女45例;年龄22~78岁[(38.5 ± 3.3)岁]。致伤原因:交通伤45例,摔伤45例,其他10例。骨折AO分型:A1型56例,A2型33例,A3型11例。左侧60例,右侧40例。患者均行同侧膝关节MRI检查以明确膝关节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部位和严重程度。损伤部位包括膝关节内侧半月板(MM)、外侧半月板(LM)、前交叉韧带(ACL)、后交叉韧带(PCL)、内侧副韧带(MCL)、外侧副韧带(LCL)。采用Stoller四级法评价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程度,Ruiz三级法评价膝关节韧带损伤程度。分析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患侧、骨折AO分型等亚组半月板与韧带损伤的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明确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76例(76.0%)伴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151处不同部位损伤)。29例(29.0%)同时合并半月板及韧带损伤。56例合并半月板损伤患者中,双侧半月板损伤11例。MM损伤32例(32.0%),其中Ⅰ级19例,Ⅱ级12例,Ⅲ级1例;LM损伤35例(35.0%),其中Ⅰ级19例,Ⅱ级14例,Ⅲ级2例。49例合韧带损伤患者中,单韧带损伤22例,双韧带损伤19例,三韧带损伤8例。ACL损伤33例(33.0%),其中Ⅰ级22例,Ⅱ级10例,Ⅲ级1例;PCL损伤4例(4.0%),其中Ⅰ级3例,Ⅱ级1例;MCL损伤28例(28.0%),其中Ⅰ级18例,Ⅱ级9例,Ⅲ级1例;LCL损伤19例(19.0%),其中Ⅰ级12例,Ⅱ级5例,Ⅲ级2例。性别、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亚组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性别、骨折类型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显著相关,其中男性( P < 0.05)、A3型骨折( P < 0.01)伴半月板损伤风险明显增高。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亚组的膝关节韧带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致伤原因、骨折类型与膝关节韧带损伤显著相关,其中交通伤( P < 0.01)、A3型骨折( P < 0.01)合并韧带损伤风险明显增高。 结论:股骨髁上骨折伴同侧膝关节半月板或韧带损伤的发生率较高,且存在同一患者合并多部位损伤的情况,尤以韧带损伤显著。男性、A3型骨折及交通伤为其危险因素,提示临床诊疗时须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髁间窝形态及胫骨平台倾斜角与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与髁间窝及胫骨平台倾斜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成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48例及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非PCL撕脱骨折的膝损伤患者或健康成人48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4.35±14.06)岁(范围27~82岁)。行膝关节MRI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测量,包括髁间窝角、髁间窝宽度和高度、股骨内外髁宽度、股骨髁宽度、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冠状面胫骨平台倾斜角,并计算髁间窝形态指数及髁间窝宽度指数。比较两组形态学参数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分析,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L撕脱骨折的危险因素。对确定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来评价其临床诊断效能。测量者的组内和组间测量值的可重复性由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评估。结果:测量者的组内 ICC值除冠状面髁间窝高度为0.709、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为0.699、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为0.705外,其他参数范围为0.802~0.980,均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组间 ICC值除冠状面髁间窝高度为0.700外,其他参数范围为0.778~0.971。单因素分析显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的横断面髁间窝角(52.56°±6.56°)、冠状面髁间窝角(54.81°±7.29°)、横断面髁间窝宽度[(19.62±2.32)mm]、横断面髁间窝形态指数(0.68±0.08)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8.27°±3.53°)均明显高于非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分别为47.25°±5.62°、50.27°±5.27°、(18.63±2.18)mm、0.62±0.07、6.85°±3.1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面髁间窝角( β=0.102, OR=1.108, P=0.030)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 β=0.151, OR=1.163, P=0.046)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冠状面髁间窝角(AUC=0.678)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AUC=0.631)对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发生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结论:冠状面髁间窝角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与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发生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顺势复位固定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创伤骨科已经迈入微创时代。微创不单是追求"微小"的手术切口,而是基于减少次生损伤、个体化治疗、术后快速康复等理念下的完整治疗体系。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复杂的解剖、功能属性及骨折特点,传统治疗理念中强调的"解剖复位"与"微创治疗"常难以兼得。经过40多年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以顺势复位理论为基础,采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不打开关节囊、不损伤韧带和半月板、微创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核心复位固定体系被提出,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需注意骨折线是否累及核心负重区,遵循"核心为要、微创为先、兼顾复位"的原则,倡导术后个体化康复,最大限度减小创伤、恢复膝关节功能。微创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核心复位固定体系必将引发更多关于微创的思考与创新成果的涌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多标签学习MRI膝关节运动损伤检测模型辅助诊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构建多标签学习MRI膝关节运动损伤检测诊断模型,并验证该模型的实际效能。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3年8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1 343例膝关节运动损伤青年患者的1 391个膝关节MRI图像。采用随机采样法将数据按7∶1∶2分为训练集( n=973)、验证集( n=139)及测试集( n=279)。将膝关节损伤分为半月板损伤、肌腱损伤、韧带损伤、骨与骨端软骨损伤、滑膜关节囊损伤及周围软组织损伤6大类,由放射科医师依各层面图像对所有损伤进行标注作为金标准。根据PyTorch V1.1.0算法包搭建通用YOLO深度学习工具包,开发膝关节运动损伤MRI多标签定位检测模型,并在测试集上验证模型效能,评价其对病灶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平均精度均值。 结果:测试集279个膝关节MRI数据中,MRI多标签学习模型对半月板损伤、肌腱损伤、韧带损伤、骨与骨端软骨损伤、滑膜关节囊损伤及软组织损伤定位检测的平均精度均值分别为83.1%、89.0%、88.0%、85.8%、85.5%和83.2%,整体的平均精度均值为85.8%。模型对肌腱损伤检出效能最高,灵敏度为91.2%,特异度为87.1%。结论:多标签学习MRI膝关节运动损伤检测诊断模型可以有效辅助膝关节运动损伤的定位检测,提高影像诊断工作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十字韧带损伤一期手术治疗的短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的一期手术治疗方法及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79例,男47例、女32例,年龄为(51.5±13.2)岁(范围21~73岁)。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对半月板损伤、侧副韧带复合体止点撕脱骨折等损伤均一期修复,对ACL体部实质性损伤不予一期重建,对移位的ACL止点撕脱骨折仅复位而不单独固定。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屈膝活动度、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评估疗效。结果:7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23.6±2.2)个月的随访。合并ACL损伤的发生率为23%(18/79),损伤表现以ACL髁间嵴止点撕脱骨折为主(56%,10/18),且多见于SchatzkerⅣ型骨折(60%,6/10)。术后KT-1000测量显示合并ACL止点撕脱骨折及体部损伤者膝关节前向位移的健侧、患侧差值均无显著变化,与正常范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CL止点撕脱骨折组、ACL体部损伤组与无ALC损伤组术后VA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12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合并ACL髁间嵴止点撕脱骨折者的屈膝活动度99.7°±8.9°、110.5°±10.3°、120.9°±10.5°、121.5°±10.2°较无ACL损伤者的106.5°±10.1°、119.1°±9.8°、128.3°±10.4°、128.3°±9.3°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6个月时合并ACL髁间嵴止点撕脱骨折者HSS评分(72.7±5.3)、(80.4±4.6)分较无ACL损伤者的(76.3±4.1)、(83.6±4.5)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SchatzkerⅣ~Ⅵ型胫骨平台骨折合并ACL损伤一期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时,同期不重建ACL、不单独固定ACL髁间嵴止点撕脱骨折的治疗方式切实可行,能够获得良好的术后短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分析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相关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月至2023年2月于天津二七二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三医院行手术治疗的160例单侧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分为有损伤组97例和无损伤组63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因素的最佳截断值;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预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列线图模型,其内部验证采用校正曲线,预测效能采用决策曲线进行评估。结果:有损伤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半月板损伤比例、扭伤次数、受伤时间均高于无损伤组[(24.15 ± 2.52) kg/m 2比(22.84 ± 3.13) kg/m 2、77.32%(75/97)比17.46%(11/63)、(2.64 ± 0.90)次比(1.17 ± 0.64)次、(19.15 ± 3.77)d比(12.92 ± 3.1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MI、扭伤次数、受伤时间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22.9 kg/m 2、1次、16 d。BMI(>22.9 kg/m 2)、半月板损伤(有)、扭伤次数(>1次)、受伤时间(>16 d)是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构建列线图模型的预测因子。内部验证结果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C-index为0.819(95% CI 0.715~0.883)。观测值与预测值间一致性良好。列线图模型预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阈值>0.14,列线图模型提供的临床净收益均高于BMI、半月板损伤、扭伤次数、受伤时间。 结论:基于BMI、半月板损伤、扭伤次数、受伤时间,构建了预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列线图模型,该模型对于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用于识别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中易并发膝关节软骨损伤的高危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前十字韧带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原因及应对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前十字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损伤是膝关节常见的运动性损伤,可导致膝关节不稳定、运动障碍及继发创伤性骨关节炎,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由于ACL损伤后难以自愈,临床上通常采用关节镜下ACL重建的方式治疗,以恢复膝关节稳定性与运动功能。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ACL重建后普遍存在骨隧道扩大的现象。多种生物学(如免疫排斥、局部炎症)和机械性(如骨隧道定位偏移、移植物固定不当和激进康复等)因素被认为是引起骨隧道扩大的主要原因。目前针对骨隧道扩大是否会影响临床疗效尚存争议,但多数学者认为骨隧道扩大不利于翻修术中骨隧道的制作和移植物的固定。因此,最大限度地降低术后骨隧道扩大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现有方法主要包括选择自体移植物、使用独立骨道定位技术、改良骨隧道钻取方式、采用保残重建与全内重建、制定渐进性的个体化康复方案以及通过富血小板血浆、自体骨膜包裹移植物等生物方法增强移植物的腱-骨愈合。本文通过对ACL重建术后骨隧道扩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进行综述,以期为减少或避免术后骨隧道扩大提供理论依据与帮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