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亚分型与临床治疗选择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制订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分型亚分型,并探讨其可靠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39.2±13.3)岁(范围16~65岁)。根据全身麻醉后大重量牵引(1/6体重)状态下寰枢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变化制订新的亚分型,即牵引松动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和牵引稳固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对牵引松动型不必行前路或后路软组织松解,直接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对牵引稳固型先行经口咽软组织松解,再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术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观察指标包括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寰椎枢椎角(atlantoaxial angle,AAA)评价复位效果;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枕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1周、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时均行X线、CT检查,以评价寰枢椎椎间复位稳定性、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牵引松动型22例,16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6例行枕颈复位融合固定术。牵引稳固型26例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24例行前路TARP复位融合固定术、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后1周X线、CT及MRI均示寰枢椎复位良好,脊髓压迫解除。牵引松动型组和牵引稳固型组各有1例失访,余4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8.0±17.2)个月(范围6~72个月)。21例牵引松动型组患者ADI由术前(9.9±2.2)mm降至术后3个月的(2.3±0.9)mm及末次随访的(2.3±1.0)mm,AAA由术前57.9°±12.3°升至术后3个月的91.0°±2.2°及末次随访的90.9°±2.2°,SAC由术前(9.8±1.3)mm升至术后3个月的(15.1±0.7)mm及末次随访的(14.9±0.7)mm,VAS评分由术前(1.5±2.1)分降至术后3个月的(0.7±1.0)分及末次随访的(0.3±0.6)分,JOA评分由术前(10.2±1.7)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3.3±1.3)分及末次随访时(14.9±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5例牵引稳固型组患者ADI由术前(9.7±2.0)mm降至术后3个月的(2.1±1.4)mm和末次随访的(2.1±1.3)mm,AAA由术前55.8°±9.2°升至术后3个月的90.9°±1.4°及末次随访的90.9°±1.3°,SAC由术前(10.5±1.0)mm升至术后3个月的(15.4±0.5)mm及末次随访的(14.8±2.8)mm,VAS评分由术前(1.7±2.1)分降至术后3个月的(0.7±0.9)分及末次随访时(0.3±0.5)分,JOA评分由术前(10.1±1.3)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2.9±1.5)分及末次随访的(14.4±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松动型组中10例术前AIS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改善至E级;牵引稳固型组中2例术前AIS C级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改善至E级、1例改善至D级,11例术前AIS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改善至E级。骨性融合时间为(4.4±1.5)个月(范围3~6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无复发脱位。 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可分为牵引松动型和牵引稳固型;牵引松动型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即可实现满意复位,牵引稳固型则宜先行前路松解,再采用前路TARP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方能实现满意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种牵引复位方法在桡骨远端Colles骨折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指套悬吊牵引复位和传统双人徒手牵引复位两种方法在桡骨远端Colles骨折保守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自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我院共收治114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接受保守治疗患者,分为指套悬吊牵引复位组和传统双人徒手牵引复位组,两组在复位后均采用掌屈尺偏位石膏夹板固定,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表现(掌倾角、尺偏角)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等。结果:两组Colles骨折患者在性别、年龄、部位、致伤原因以及骨折AO/OTA分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114例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8.3个月,两组患者复位前、后分别通过腕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掌倾角与尺偏角,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复位过程中和复位后VAS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复位前后腕部软组织肿胀评分组内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和6个月复查腕关节活动度及握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两种复位方式在Colles骨折保守治疗过程中均有效,指套悬吊牵引在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方面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在牵引过程中患者的舒适度比双人徒手牵引复位更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滑脱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手术方法及适应证,并评价其治疗结果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6年10月共5例于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陈旧性齿突骨骺滑脱患儿资料,其中男1例,女4例;年龄(39.6±19.4)个月(范围:19~64个月);病程(87.0±95.1)d(范围:20~240 d)。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颈椎正侧位、动力位X线片,行枕颈区CT扫描及三维重建,并行枕颈区MR检查以评估分型和脊髓受压情况。分别采用前路松解联合后路固定融合术或后路松解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采用Frankel评分评价手术前后脊髓功能情况;术后随访拍摄颈椎正、侧位及动力位X线片了解植骨融合状况,必要时行CT扫描。结果:本组5例手术时间为(101.0±20.7)min(范围:75~145 min);术中出血量(70.0±21.2)ml(范围:50~100 ml);1例牵引复位欠佳患儿经前路松解后行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4例行单纯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5例随访时间(23.5±17.6)个月(范围:11~37个月)。术前2例合并神经损害表现者Frankel分级分别为C级和D级,术后3~6个月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儿枢椎齿突骨骺脱位获得完全复位2例,不完全复位2例,未复位1例。枢椎齿突骨骺脱位和植骨于术后(9.5±3.4)个月(范围:6~15个月)获得融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植骨吸收、脱落、骨不连、假关节形成及螺钉松动、断裂等现象。至末次随访已拆除内固定2例。 结论:儿童陈旧性枢椎齿突骨骺创伤性滑脱罕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系统评估病情,后路C 1-2经侧块螺钉内固定技术可以达到减压、重建和稳定脊柱序列的目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顺势复位固定微创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创伤骨科已经迈入微创时代。微创不单是追求"微小"的手术切口,而是基于减少次生损伤、个体化治疗、术后快速康复等理念下的完整治疗体系。胫骨平台骨折具有复杂的解剖、功能属性及骨折特点,传统治疗理念中强调的"解剖复位"与"微创治疗"常难以兼得。经过40多年不断地摸索和总结,以顺势复位理论为基础,采用顺势双反牵引复位器闭合复位,不打开关节囊、不损伤韧带和半月板、微创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核心复位固定体系被提出,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需注意骨折线是否累及核心负重区,遵循"核心为要、微创为先、兼顾复位"的原则,倡导术后个体化康复,最大限度减小创伤、恢复膝关节功能。微创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核心复位固定体系必将引发更多关于微创的思考与创新成果的涌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恒古骨伤愈合剂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骨转换标志物及骨密度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恒古骨伤愈合剂对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骨折愈合及其骨转换标志物和骨密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0年4月潍坊市人民医院120例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患肢牵引、旋转闭合复位治疗,若闭合复位失败,则行开放解剖复位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恒古骨伤愈合剂。2组均连续观察3个月,随访9个月。随访结束后,行X线或CT检测评价骨痂生长及骨折愈合情况,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腰椎骨密度;术后3、6个月,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血清I型前胶原氨基末端肽(PINP)、竞争ELISA法检测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水平。结果: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3.06±2.35)周、对照组为(17.75±3.56)周,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52, P<0.01)。随访9个月,治疗组骨折愈合率为93.3%(56/60)、骨折不愈合率为1.7%(1/60)、骨折畸形愈合率为5.0%(3/60),对照组分别为75.0%(45/60)、5.0%(3/60)、20.0%(12/60),2组骨折愈合率及畸形愈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分别为7.57、6.17, P值分别0.006、0.013)。治疗组随访9个月骨密度[(0.76±0.12)g/cm2比(0.71±0.06)g/cm2, t=2.89]较同组术前升高( P<0.01)。治疗组术后3、6个月血清β-CTX水平[第3个月(186.76±26.23)ng/L比(286.05±23.18)ng/L, t=21.97;第6个月(252.34±21.58)ng/L比(302.52±16.87)ng/L, t=14.19]低于对照组( P<0.01)、PINP水平[第3个月(37.52±7.59)μg/L比(27.59±5.36)μg/L, t=3.56;第6个月(30.54±5.63)μg/L比(25.63±4.98)μg/L, t=2.36]高于对照组( P<0.01或 P<0.05)。 结论:恒古骨伤愈合剂可有效调控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的骨代谢平衡,缩短骨折愈合时间,促进骨折愈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动力性外固定架在儿童中节指骨基底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应用动力性外固定架治疗大龄儿童中节指骨基底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8年11月至2022年3月我院收治17例大龄儿童手指中节基底骨折,均采用闭合复位中节基底骨折、动力性外固定架持续牵引的治疗方式,术前经X线片诊断并依据Salter-Harris分型分类,其中干骺端骨折8例,Ⅱ型骨折7例、Ⅳ型骨折2例,术后1周内X线复查骨折对位情况,术后3周、6周X线复查骨折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测量指间关节活动度,与健侧相对比,依据美国手外科协会推荐的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otal active motion,TAM)评分系统进行评估。结果:17例患儿术后随访4~15个月,平均8.5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手指屈伸活动良好,无成角及旋转畸形,无关节僵直、关节疼痛等并发症。TAM评分:优14指,良2指,可1指。结论:在掌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应用动力性外固定架治疗大龄儿童中节指骨基底及干骺端骨折,能够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原位髋部透视法在股骨颈内固定术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原位髋部透视法在股骨颈内固定术中的应用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69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术中透视方法不同分为2组:原位组35例,采用双下肢对称牵持续引下,股骨颈骨折复位后原位髋部C型臂X线机透视;对照组34例,采用健侧蛙式位、患髋牵引复位下C型臂X线机透视。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透视次数、导针重置次数、术中伤口出血量及全程手术时间。结果:原位组与对照组股骨颈骨折患者性别、年龄、骨折分型、致伤原因、受伤至手术时间等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原位组全程术中透视次数[(7.2±0.5)次]、导针重置次数[(2.1±0.3)次]、术中伤口出血量[(96.8±18.6)mL]、全程手术时间[(1.2±0.2)h]均明显少于对照组[(16.1±1.2)次、(4.7±0.8)次、(198.1±13.2)mL、(1.6±0.3)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原位髋部透视由于双下肢维持对称牵引状态,勿须变动髋关节体位,因而维护骨折复位后的稳定。C型臂X线机透视操控简捷,影像清晰可辨。因此,原位髋部透视法具有术中透视和导针重置次数少,进而大大减少了术中伤口出血量、缩减了无效的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等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两种固定方式下前外侧入路治疗Rüedi-Allgöwer Ⅱ型Pilon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wer Ⅱ型Pilo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浙江省衢州市人民医院36例Rüedi-Allg?wer Ⅱ型Pilon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一期清创跟骨牵引、二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6例(内固定组),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20例(联合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完全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复位质量(Burwell-Charnley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患者随访6~18(10.7 ± 2.8)个月。联合固定组完全负重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内固定组[(7.2 ± 1.9)周比(9.4 ± 2.1)周和(3.4 ± 0.8)个月比(4.1 ± 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0.01);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术后1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联合固定组术后3和6个月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86.4 ± 1.7)分比(75.7 ± 1.2)分和(93.6 ± 2.2)分比(82.1 ± 1.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复位满意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一期清创联合外固定、二期序贯内固定治疗Rüedi-Allg?wer Ⅱ型Pilon骨折利于患者快速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颌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骨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在髁突中低位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于南京市口腔医院采用下颌骨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行骨折复位的28例下颌骨髁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5岁;左侧髁突骨折11例,右侧13例,双侧4例。术中于下颌骨后缘,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切口长度为2~3 cm,平行于面神经走行钝性分离,直接穿过腮腺及咬肌,不必刻意解剖面神经,暴露骨折线后,直视下以2块4孔钛板复位固定骨折断端。于术后3 d及3~6个月期间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内容包括:术后血肿、术后感染、神经损伤、涎瘘、最大张口度、张口型、咬合关系、瘢痕情况等。结果:28例患者骨折断端均复位良好,无神经损伤,涎瘘等并发症,仅有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3个月后进行二次手术取出钛板。所有患者出院时张口度为1.5~3.8 cm,平均3.1 cm,较手术前(0.5~2.0 cm,平均1.2 cm)均有明显改善。1例患者开口时颏部稍偏向患侧,术后配合颌间弹性牵引3~5 d,咬合关系恢复良好。其余患者张口口形均基本正常。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瘢痕均不明显,患者对手术效果表示满意。所有患者于术后3~6个月拍摄术后CT及三维重建,均显示骨折复位良好。结论:下颌升支后缘小切口穿腮腺入路对于治疗髁突中低位骨折效果良好、方法简单、高效、快捷,不需要解剖面神经,不仅能够减少手术时间,降低损伤面神经的可能性,而且术后瘢痕也较隐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屈曲侧弯旋转复位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单侧小关节绞锁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屈曲侧弯旋转复位联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下颈椎脱位合并单侧小关节绞锁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1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脊柱病医院收治的32例单侧下颈椎骨折脱位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2组:急诊组(采用前路屈曲侧弯旋转复位联合一期前路手术治疗)16例,男13例,女3例;年龄24~63岁。牵引组(采用头颅牵引复位联合二期前路手术治疗)16例,男12例,女4例;年龄20~64岁。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植骨融合率、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分级改善情况、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随访26~40个月。急诊组住院时间为(7.2±1.2)d,较牵引组(10.9±1.2)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24个月ASIA分级改善情况、JOA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椎间隙均骨性融合。 结论:一期前路屈曲侧弯旋转复位手术与传统方法相比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无明显区别,但住院时间更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