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膝关节多韧带损伤(MLKI)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损伤,其定义为膝关节的前交叉韧带、后交叉韧带、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中有2条或多条完全损伤,通常发生于高速创伤情况下,并常与关节内和关节外损伤有关.怀疑MLKI发生时,需要进行详细评估,包括负荷位X线摄片、磁共振成像检查和血管造影检查等.MLKI通常伴随血管、皮肤、神经、骨骼和其他器官系统的损伤,这些损伤均会影响MLKI诊断及膝关节韧带重建的手术时机和治疗结果.该文通过回顾相关文献,对MLKI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治疗髌骨脱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髌骨脱位是一种好发于青少年的常见膝关节损伤,常表现为持续性膝前疼痛、反复性髌骨外脱位,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治疗髌骨脱位的手术方法有很多,其中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是有效的手术方法之一,而术中采用何种技术仍存在较大分歧,致使术后临床效果的不确定。目前内侧髌股韧带重建并没有一个规范的手术方案共识,对内侧髌股韧带重建术中移植物的选择、定位及固定方式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治疗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MPFL)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手术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HDP)患者的手术技术和临床效果。方法:对2016年8月至2018年8月在北京积水潭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33例(37膝)骨骺尚未闭合的HDP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0例(12膝)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需要进行上述手术方式治疗,其中男4例,女6例,年龄10~14岁,平均(12.1±1.4)岁。术前及末次随访时进行Lysholm评分、临床查体及膝关节影像学检查,通过X线平片的适合角及外侧髌骨角评估髌股关节对合关系。结果:10例(12膝)患儿平均随访23个月(12~36个月)。所有患儿术后6个月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均恢复正常,均未出现感染及髌骨再次脱位等并发症,Lysholm评分由术前的77±9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96±6( t= ?23.155, P<0.05)。髌股关节适合角由术前的72.4°±17.2°改善到末次随访的-7.5°±4.8°( t=21.392, P<0.01),外侧髌股角由-64.6°±9.4°改善为6.5°±3.7°( t=-22.874, P<0.01)。 结论:大收肌腱移位双束重建内侧髌股韧带联合全髌腱止点上移治疗骨骺尚未闭合且合并严重股四头肌挛缩的青少年习惯性髌骨脱位初期效果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青少年髌骨不稳影像学评估指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天前
髌骨不稳是常见的膝关节疾病,多发于青少年。主要是由骨性结构异常引起,例如滑车发育不良、高位髌骨、髌骨倾斜和胫骨结节-滑车沟(tibial tubercle-trochlear groove,TT-TG)距离的增加。本综述主要从胫骨结节偏侧、髌骨高度、髌骨倾斜、滑车发育不良和髌股关节匹配汇总髌骨不稳的评估指标。介绍参考平面的选择、各指标具体的测量计算方法、截断值以及使用不同影像技术测量之间的差异,为临床诊断评估髌骨不稳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Oxford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胫骨后倾角度的变化对术后中期疗效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Oxford膝关节单髁置换术(OUKA)胫骨后倾角(PTS)的变化对术后患者中期疗效的影响。方法:随访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中日友好医院连续收治的135例(150膝)OUKA患者资料,随访至少10年时间。依据手术前后胫骨内侧平台PTS的变化值ΔPTS将患者分为3组:A组(后倾减小>5°)、B组(后倾变化≤5°)、C组(后倾增大>5°)。比较3组病例末次随访时膝关节学会临床评分(KSS-C)、膝关节学会功能评分(KSS-F)、牛津膝关节评分(OKS)、关节遗忘评分(FJS)及膝关节活动度(ROM)。结果:截至末次随访,6例患者死亡,9例患者失访,共纳入120例患者(135膝),男30例,女90例,年龄为(66.29±8.62)岁,随访时间为(10.54±0.72)年。其中,A组32例34膝,B组77例90膝,C组11例11膝。截至末次随访,A组1例出现假体松动,C组2例出现聚乙烯垫片脱位,1例出现垫片碎裂,3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OKS为(33.91±6.59)分,KSS-F为(43.46±8.99)分,KSS-C为(41.05±5.70)分,ROM为115.23°±13.53°,术后则分别为(18.82±7.01)分、(81.51±7.34)分、(82.64±7.94)分和119.07°±8.6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术后A组OKS为(21.44±8.46)分,FJS为(63.83±11.40)分,B组分别为(17.07±5.81)分和(70.49±12.45)分,C组则分别为(25.09±5.07)分和(59.48±10.09)分,3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但3组术后KSS评分、ROM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OUKA手术前后,当ΔPTS<5°时,术后中期疗效更好,同时OUKA中PTS虽以Oxford推荐7°为中心,但要个体化,建议参考术前角度,手术前后变化最好不要超过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膝关节单髁置换术联合前交叉韧带重建对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合并前交叉韧带缺损的中期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研究膝关节单髁置换术(UKA)联合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技术对合并ACL缺损的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OA)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20年1月因合并ACL缺损的膝内侧间室OA在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行一期UKA联合ACL重建的13例(14膝)患者的临床资料。选择同期ACL完整的膝内侧间室OA患者13例(14膝),为单纯UKA手术,进行1∶1配对研究,配对条件为性别、年龄、术侧、影像学病变程度和麻醉方式相同,伴随疾病相似。两组共计26例(28膝)患者,其中男6例(6膝),女20例(22膝),年龄(58.9±4.2)岁。依据两组患者治疗后末次随访时关节活动度(ROM)、牛津膝关节评分(OKS)评价膝关节功能;随访时拍摄膝关节正侧轴位X线片及负重位下肢全长正位X线片,测量并比较下肢髋膝踝(HKA)角、胫骨假体后倾角(PSA)、胫骨前移(ATT)距离;评估外侧间室OA进展、假体松动、脱位等情况,从而比较两种术式的中期随访临床疗效,并进行患者病因分析。结果:两组患者随访时间为(7.14±2.45)年。末次随访时,联合组关节ROM与单纯UKA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0.90°±2.95°比122.29°±3.22°, P=0.260);两组OK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2.50±1.99)分比(43.21±2.26)分, P=0.380]。术前两组下肢HKA角、ATT距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末次随访时,联合组与单纯组HKA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7.79°±1.25°比177.86°±1.29°, P=0.880),胫骨假体PSA、ATT距离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4.57°±0.94°比4.50°±1.34°和(0.21±0.89)mm比(0.14±1.35)mm,均 P>0.05]。两组末次随访均未出现假体松动及明显外侧间室OA进展。 结论:继发于ACL缺损的膝内侧间室OA的年轻患者,推荐UKA联合ACL重建手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中期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反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报告1例罕见的脱位型胫骨平台骨折的病例。患者因车祸致胫骨平台闭合性骨折,其骨折类型不符合任何一种现有的胫骨平台骨折分型。术前影像学检查提示外侧平台骨折伴膝关节内侧脱位和内侧半月板在骨折端嵌顿。推测其损伤机制可能为膝关节中立位或过伸位时胫骨相对股骨侧发生外翻和内旋。患者膝关节正位X线片显示骨折线通过外侧平台,膝关节内侧脱位,与经典的屈膝内翻、内旋损伤机制造成的Schatzker Ⅳ型骨折脱位影像互为镜像,因此将其命名为"反Schatzker Ⅳ型"胫骨平台骨折。于伤后第8天给予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术后应用膝关节铰链式支具固定。术后6个月骨折愈合,膝关节伸屈活动度125°-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下内侧活动型单髁关节置换的5年以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运动学对位对线牛津活动衬垫单髁关节置换技术(OU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连续进行的最初86例98膝OUKA患者随访5年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28膝,女62例70膝,患者手术年龄为(68.4±8.0)岁。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资料,对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影像学假体角度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分析单髁关节置换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0.9±5.9)个月(60~81个月)。手术时间为(56.4±9.1)min,术中无中转全膝关节置换,无侧副韧带损伤,无骨折。术后住院时间为(5.8±1.9)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2.7±5.5)g/L。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无输血,无肺栓塞、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发生。截止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无翻修,无垫片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对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术后HSS评分由(59.1±8.2)分增至(91.8±5.6)分( P=0.019)。关节活动度由122.4°±10.0°增至125.6°±7.1°( P=0.013)。VAS评分由(6.9±0.8)分降至(1.6±1.2)分( P=0.025)。根据OUKA标准,92.9%(91/98)的OUKA假体力线和位置处于理想范围之内,有7膝超出界外。术前负重X线片的髋膝踝角(HKAA)为173.3°±3.7°,术后为177.2°±3.0°( P=0.038)。术后股骨内翻/外翻角A角为2.0°±2.8°(-11°~13°),股骨屈曲/伸展角B角为4.8°±3.4°(0°~17°);术后胫骨假体的内翻/外翻角E角为1.0°±1.9°(-4°~9°),胫骨后倾F角为6.7°±2.3°(1°~12°)。术后假体邻近距离为(4.29±2.46)mm(2~7 mm)。 结论:运动学对位对线OUKA技术中期疗效满意,假体安装位置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儿童膝关节周围累及骨骺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儿童膝关节周围累及骨骺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的近期临床疗效。方法:病例系列报告。纳入2019年6月—2022年3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肿瘤外科收治的8例膝关节周围原发性骨恶性肿瘤患儿,其中男4例、女4例,年龄8~13(10.6±1.6)岁。肿瘤位于股骨远端2例、胫骨近端6例。术前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骨肉瘤5例,尤文肉瘤3例。所有患儿行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项目如下。(1)观察患儿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切口感染、膝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假体断裂及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情况。(2)术后定期随访:行抽屉试验和侧方应力试验评价膝关节稳定性;行双下肢全长X线片检查,测量下肢长度变化;行膝关节CT及MRI检查,观察假体松动及局部复发情况;行肺部CT和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PET)/CT检查,观察患儿肿瘤有无肺部转移及其他部位远处转移。术后3个月起采用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系统评价患肢功能,测量患侧膝关节活动度(ROM)评价膝关节活动恢复情况。结果:8例患儿手术均完成顺利,手术时间150~440(265.2±54.2)min,术中出血量150~400(307.5±98.7)mL。术后1例患儿切口延迟愈合,7例患儿切口一期愈合。8例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7~36(13.8±9.9)个月。随访期间,患儿步态良好,无明显的跛行,无膝关节脱位、假体周围骨折,以及假体断裂、松动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膝关节稳定性满意,双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显示双下肢不等长,差值为0.2~2.0(0.9±0.6)cm;行膝关节CT及MRI检查,肿瘤无局部复发,无感染、假体周围骨折、膝关节脱位,无假体断裂、松动等情况;行肺部CT、PET/CT检查,未发现肺部或其他部位肿瘤转移。末次随访时MSTS评分为24~29(27.5±1.5)分,患肢功能均为优;ROM为60°~110°(95°±14.1°),膝关节活动度满意。结论:人工补片联合半关节置换术治疗儿童膝关节周围累及骨骺的骨原发性恶性肿瘤,可保留对侧正常骨骺,术后可获得满意的膝关节稳定性和功能,近期临床疗效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早期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膝关节外侧间室骨关节炎的手术技巧及早期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2例行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的膝外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8膝),女性14例(14膝),年龄65.7岁(范围:54~83岁)。患者在术前均行影像学检查并除外关节外畸形。手术采用髌旁外侧入路,胫骨截骨采用髓外定位法,先垂直截骨,再水平截骨;股骨髁采用摆锯手工切除外髁残存软骨直至软骨下骨。选择合适假体,术中反复确认间隙的松紧度及关节的稳定性。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统计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牛津大学膝关节评分(OK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对手术前后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4.6个月(范围:8~40个月)。术后未发现切口渗出、皮肤坏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截至末次随访时,未见假体松动、垫片过度磨损、脱位及术后感染病例。末次随访时,患者的OKS由术前的(46.5±3.1)分降至(22.4±3.3)分( t=13.4, P=0.00),KSS由术前的(69.5±8.7)分升至(90.2±7.4)分( t=16.9, 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外侧单髁置换术治疗外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快、并发症少及创伤小等优势,近期临床效果满意。长期效果仍有待观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