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D打印模型联合吲哚菁绿荧光胸腔镜单孔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癌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3D打印模型联合吲哚菁绿(ICG)荧光胸腔镜单孔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癌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和优势。方法:前瞻性选取60例于2021年9月至2023年4月在福建省福州肺科医院胸外科行CT检查为肺磨玻璃结节的早期非小细胞肺癌,使用3D打印模型行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成两组:ICG组(试验组)30例,膨胀萎陷组(对照组)30例。试验组通过静脉注射吲哚菁绿(ICG,0.25 mg/kg),采用荧光胸腔镜显露出拟切除的目标肺段,而对照组则使用改良膨胀-萎陷法显露出拟切除的目标肺段。搜集两组患者临床数据,运用统计学分析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资料(手术时间、肺段段间平面显现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全部成功实施手术。试验组的段间平面的清晰显现时间[9(8,10) s]低于对照组[1 830(1 380,1 920) s, P<0.05];试验组的手术时间[(116.33±33.41) min]低于对照组[(146.90±39.53) min, P<0.05];试验组患者的术后胸管留置时间[2(2,2) d]低于对照组[2.5(2,3) d, P<0.05];试验组的术后住院时间[5(4,6) d]低于对照组[6(5,7) d, P<0.05]。两组的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扫数、术后漏气时间、术后并发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3D打印模型联合ICG荧光技术可直观、精准、快速辨别肺部解剖结构及肺段段间平面,为单孔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在早期肺癌中的应用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段切除术期间采用荧光法对患者心肺功能、免疫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肺段切除术期间分别采用荧光法、改良膨胀萎陷法对患者心肺功能、免疫功能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择禹城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156例肺段切除术患者,78例患者术中采用荧光法确定段间平面(观察组),78例患者术中采用改良膨胀萎陷法确定段间平面(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各项指标以及术后1和7 d的免疫功能、心肺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段间平面出现时间短于对照组[(105.33 ± 10.62)min比(139.46 ± 12.58)min、(15.46 ± 1.13)s比(724.56 ± 65.65)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1、7 d 6 min步行距离、呼气峰值流速、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水平均高于对照组[术后1 d:(475.36 ± 10.29)m比(412.11 ± 13.33)m、(284.52 ± 10.33)L/min比(251.13 ± 12.89)L/min、(85.65 ± 3.21)%比(81.13 ± 1.43)%、(83.25 ± 2.55)%比(74.49 ± 2.53)%;术后7 d:(510.23 ± 16.66)m比(488.33 ± 15.42)m、(302.13 ± 15.58)L/min比(285.12 ± 10.22)L/min、(93.46 ± 5.79)%比(88.44 ± 5.44)%、(92.25 ± 2.32)%比(85.54 ± 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术后1、7 d CD 4+/CD 8+、CD 8+、CD 4+高于对照组(术后1 d:0.85 ± 0.10比0.52 ± 0.04、0.305 ± 0.025比0.285 ± 0.012、0.325 ± 0.021比0.304 ± 0.025;术后7 d:1.13 ± 0.10比1.02 ± 0.07、0.324 ± 0.029比0.306 ± 0.023、0.359 ± 0.024比0.332 ± 0.0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56%(2/78)比11.54%(9/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 2 = 4.79, P = 0.029)。 结论:荧光法、改良膨胀萎陷法在肺段切除术中均具有一定效果,但配合荧光法更能够提供可靠技术保障,减轻对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结扎夹辅助改良"膨胀萎陷法"在胸腔镜下外后基底段切除治疗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使用结扎夹辅助改良"膨胀萎陷法"在胸腔镜下外后基底段(S 9+10)切除治疗儿童先天性肺气道畸形(CPAM)中进行段间平面确定的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年7月至2021年5月山东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经胸腔镜进行S 9+10切除的12例CPAM患儿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5例;年龄3.50~11.50个月;体质量为6.5~11.5 kg。术中均使用结扎夹辅助改良"膨胀萎陷法"确定段间平面(S 9+10处于膨胀状态,余肺处于萎陷状态)后进行S 9+10切除,对其手术治疗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分析。 结果:患儿的手术均在胸腔镜下完成,无中转开胸病例。11例患儿成功使用结扎夹辅助改良"膨胀萎陷法"准确判定段间平面后完成肺段切除,其中右S 9+10切除8例,左S 9+10切除3例。1例患儿在采用结扎夹辅助改良"膨胀萎陷法"判定段间平面过程中,麻醉医师鼓肺至全肺膨胀后手术者需夹闭结扎夹,因操作不够稳定导致结扎夹脱落没有夹住S 9+10,出现操作失败,然后改为传统"膨胀萎陷法"进行操作,又误断基底段支气管,被迫行右基底段切除。手术时间为85~205 min,中位数为149 min;术中出血量为5~15 mL,中位数为10 mL。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为2~4 d,中位数为3 d;术后住院时间为5~8 d,中位数为6 d。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1型4例,2型6例,3型2例。术后单纯皮下气肿2例,无出血、支气管胸膜瘘、肺不张等术后并发症。随访时间为6~28个月,中位数为15个月,复查患儿胸部CT均未见残余病灶、患侧胸腔无残腔。 结论:结扎夹辅助改良"膨胀萎陷法"进行段间平面确定适用于胸腔空间狭小的CPAM患儿,且操作简单、有效,在S 9+10切除中使用该法相对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可视化精准膨肺用于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确定段间平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可视化精准膨肺用于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确定段间平面的效果。方法:择期全身麻醉下拟行胸腔镜肺段切除术患者64例,性别不限,年龄33~77岁,BMI 16~34 kg/m 2,ASA分级Ⅰ或Ⅱ级,术前均采用三维CT支气管血管重建肺血管、支气管及虚拟的肺段间平面。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2):可视化精准膨肺组(V组)和改良膨胀萎陷组(E组)。V组采用可视化精准膨肺确定段间平面,E组采用改良膨胀萎陷法确定段间平面。记录2组患者术中段间平面确定时间、靶段支气管辨认及处理时间、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漏气、肺不张、发热、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术后24 h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和住院时间。 结果:与E组比较,V组段间平面确定时间、靶段支气管辨认及处理时间、麻醉时间和手术时间缩短( P<0.05);2组患者术后24 h引流量、引流管拔除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改良膨胀萎陷法相比,可视化精准膨肺可显著缩短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中段间平面确定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的荧光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近期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荧光显影技术在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安徽省胸科医院280例(荧光法145例,改良膨胀-萎陷法135例)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简单肺段组113例,复杂肺段组167例,使用倾向性匹配分析法校正复杂肺段组中荧光法和改良膨胀-萎陷法患者的基线数据后,分别比较两组中荧光法和改良法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结果:简单肺段组中荧光法和改良膨胀萎陷法患者在肺段切除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疼痛感、术后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总费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复杂肺段组中,荧光法在肺段切除时间上较改良膨胀萎陷法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单孔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荧光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的围手术期安全性及短期疗效一致,荧光法在复杂肺段手术中运用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两种确定肺段间平面的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的临床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比较单纯动脉结扎法与改良膨胀萎陷法在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中确定肺段间平面的应用效果.方法 前瞻性纳入2021年8月至2023年2月于本院行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的8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单纯动脉结扎法确定肺段间平面,对照组患者采用改良膨胀萎陷法确定肺段间平面.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相关指标、肺功能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均显著短/少于对照组(P<0.05);而2组患者段间平面显现时间、术后总引流量、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及肺段切除分布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较术前均显著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术后FVC%pred、FEV1%pred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术后各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死亡、肿瘤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情况.结论 在胸腔镜精准肺段切除术中应用单纯动脉结扎法确定段间平面较改良膨胀萎陷法具有操作简便、损伤小、对患者肺功能影响小等显著优势,安全性较高,是一种可行且有效的技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早期肺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临床疗效及手术质量控制
编辑人员丨2023/8/12
目的:探讨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对早期肺癌病人临床疗效的影响及其关键技术的质量控制.方法:选取 50 例早期肺癌病人进行回顾性研究,对照组25 例进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观察组 25 例进行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及关键技术的质量控制,包括术前运用三维CT支气管血管成像(3D-CTBA)技术严格控制手术路径规划,术中采用改良膨胀萎陷法进行肺段间交界的界定,并采用电钩、超声刀结合直线切割缝合器实施精准肺段切除,对比2 组病人手术期间临床指标、6 min步行距离、血常规水平、VA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胸腔引流总量少、胸腔引流时间短、淋巴结切除个数少和术后住院时间短(P<0.05~P<0.0),2 组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 组术后与术前相比,6 min步行距离缩短,且观察组缩短幅度较小(P<0.01);白细胞计数升高,且观察组变化幅度较小(P<0.05);2 组术后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相对于肺叶切除术可降低早期肺癌病人的手术创伤程度,利于病人快速康复;通过严格控制手术路径规划、肺段间交界精准界定及解剖性分离等肺段切除核心技术,充分发挥解剖性肺段切除技术优势,改善术后病人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2
-
胸腔闭式引流管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胸腔闭式引流装置是临床胸外科术后最常见的引流装置,由胸腔引流管和水封瓶两部分组成,通过胸腔闭式引流装置可以引流胸腔内的积液、积气和积血,重建胸膜腔内负压,预防纵隔移位及肺萎陷,促进肺膨胀[1].胸腔闭式引流管是一条有弹性的无菌橡胶管,一端剪有侧孔,于手术时置入胸膜腔,另一端与水封瓶相连接.术后胸腔闭式引流管的护理十分重要,要求严格无菌,妥善固定,保持管道系统密闭及引流通畅[2].管道折叠、扭曲或意外脱出可引起一系列的不良反应,导致感染、气胸等严重的并发症[3].因此,临床上常采用胸内缝合、胸外敷贴固定等多种方法固定导管[4],然而胶布固定不仅易脱落,而且大面积胶布粘贴易致局部皮肤过敏,容易引发局部皮肤发红、瘙痒甚至出现皮疹和水疱[5].随着医疗行业对于安全管理的重视,本科室设计出符合临床胸腔闭式引流管固定的装置,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电视胸腔镜解剖性肺段切除治疗单纯型肺动静脉畸形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病例资料患者,女性,51岁,因"体检胸片发现右肺肿物"就诊. 入院行胸部增强CT血管造影( CT angiography,CTA)检查,发现右肺下叶肿物明显强化,行CTA肺动静脉重建,确诊为单纯型肺动静脉畸形( pulmonary 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s,PAVMs). CTA示肿物为右肺下叶背段动脉与背段静脉相交通,并形成血管瘤,直径2 cm左右(图1 ~2 ). 术前,不吸氧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aO279 mmHg、PaCO244 mmHg、SaO296%均在正常范围.采用双腔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手术:患者取左侧卧位,腰桥抬高. 右侧第4 肋间腋前线3 cm 单孔,插入胸腔镜(carl storz,30°,10 mm) 探查,见右肺下叶背段紫红色膨出,肺表面血管瘤,其内可见血液湍流,似有血栓样物质(图3箭头所示). 以内镜切割缝合器( Endo GIATM Universal Staplers and Re-loads,030449)闭合背段动脉(030425,45 mm,2. 5 mm)5 min后,血管瘤由紫红色变为浅红色,其内未见血流(图5 ). 以 Endo GIA夹闭背段支气管后嘱麻醉医师膨肺,利用膨胀萎陷法确定段间平面,确认为背段支气管,予以闭合离断(030415,60 mm, 4. 8 mm). 闭合离断背段静脉(030425,45 mm,2. 5 mm)一支,切割闭合段间平面(030415,60 mm,4. 8 mm),取出下叶背段,注水膨肺,无明显漏气,手术效果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肺段切除术中改良膨胀萎陷法影响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利用改良膨胀-萎陷法形成段间平面的有效性和影响其形成快慢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2月-2017年6月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的161例行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患者的一般资料、术前各类辅助检查的结果和手术信息,将纳入研究的患者分为两组,即79例肺膨胀-萎陷时间>15 min的患者(慢组)和82例肺膨胀-萎陷时间<15 min的患者(快组),寻找影响两组患者段间平面形成快慢的因素及证实改良膨胀-萎陷法的有效性.结果:年龄、肺功能指标中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残气量(residual volume,RV)/肺总量(total lung capacity,TLC)、胸腔是否有粘连方面在两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结论:改良膨胀-萎陷法是一种有效的确定段间平面的方法,但对于一些肺气肿较严重或有胸腔粘连的老年患者,术中采用膨胀-萎陷法形成的段间平面相对较差或时间较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