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碳水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影响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背景 心血管疾病作为全球首要死亡原因,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饮食作为重要的干预手段备受关注,但碳水化合物对心血管疾病的影响尚未知.目的 分析碳水化合物摄入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影响的证据.方法 计算机检索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维普信息资源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获取发表时间为建库至 2023 年 1 月的关于碳水化合物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随机对照研究.由两名研究者分别独立提取文献数据,并进行文献质量评价.使用RevMan 5.3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 16项随机对照试验,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能够降低三酰甘油水平,下降了 0.17 mmol/L(95%CI=-0.24~-0.10 mmol/L,P<0.000 01).持续6个月以下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使三酰甘油水平下降了0.25 mmol/L(95%CI=-0.33~-0.17 mmol/L,P<0.000 01);12~23 个月组三酰甘油降低 0.15 mmol/L(95%CI=-0.29~-0.01 mmol/L,P=0.04).血浆高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0.09 mmol/L(95%CI=0.07~0.10 mmol/L,P<0.000 01),血浆低密度脂蛋白水平升高0.10 mmol/L(95%CI=0.02~0.17 mmol/L,P=0.01).结论 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总体影响在 6 个月以下和 6~11 个月时更加有利,但 2 年后对心血管危险因素没有显著影响,其长期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实.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互联网的膳食自我管理对海口市社区高血压高危人群血压的干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研究通过对海口市社区高血压高危人群进行干预,探讨互联网+膳食自我管理干预技术对高血压高危人群的血压控制效果,为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s,CVD)的防治提供参考。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7至12月期间在海口市15个社区招募295名高血压高危人群,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15个社区随机分为空白组、传统组和互联网+组3个组。空白组即课题组不采取特殊的干预措施组(99名),所在社区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第三版)之健康教育服务规范》进行常规干预;传统组(95名)在空白组的基础上,由课题组额外采取举办讲座和分发科普书籍等传统方式进行干预;互联网+组(101名)在传统组的干预基础上额外采取互联网手段进行干预。于6个月后对其进行一般状况调查、实验室生化检查和体格测量。采用SPSS 25.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干预前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干预后组间比较用协方差分析,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调整法;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四分位区间)即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组间的两两比较使用k样本Kruskal-Wallis单因素ANOVA法。用构成比或率描述计数资料,在干预前组间均衡可比的前提下,干预后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组间的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调整法。结果显示,共纳入295名调查对象,其中男性占35.6%(105名),女性占64.4%(190名);年龄范围为55~74岁、(64.69±5.73)岁;95.6%(282名)为已婚。三组调查对象入组时在性别、年龄、家族史、教育程度、职业、婚姻状态、饮酒习惯、规律运动、膳食情况、SBP(收缩压)、DBP(舒张压)、脉压差、BMI(身体质量指数)、叶酸、24 h尿钠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干预后饮酒率表现为互联网+组(29名,28.7%)<传统组(47名,49.5%)<空白组(66名,66.7%)( χ2=28.948, P<0.001);规律运动率表现为互联网+组(37名,36.6%)高于传统组(18名,18.9%)和空白组(16名,16.2%)( χ2=13.476, P=0.001)。干预后,与空白组参与者相比,互联网+组参与者的能量、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钠和叶酸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与传统组参与者相比,互联网+组参与者的能量、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纤维摄入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干预后互联网+组[SBP:(128.95±6.55)mmHg,DBP:(79.88±5.75)mmHg]和传统组的的血压水平[SBP:(129.63±8.41)mmHg,DBP:(79.77±7.73)mmHg]均低于空白组[SBP:(132.93±8.41)mmHg,DBP:(82.42±7.76)mmHg](SBP: F=9.417, P<0.001;DBP: F=6.967, P=0.001),而互联网+组的24 h尿钠水平(143.63±38.58)mmol/24 h低于传统组(163.31±35.67)mmol/24 h和空白组(154.14±35.52)mmol/24 h( F=11.509, P<0.001)。综上,和传统干预方式相比,“互联网+膳食自我管理干预”模式更可能促进高血压高危人群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有效改善血压与24 h尿钠水平,利于CVD预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高龄老年人肌少症与膳食摄入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人肌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高龄老年人肌少症防治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入选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北京医院营养科的高龄老年人167例根据2014年亚洲少肌症工作组肌少症诊断标准分为肌少症组(46例,27.5%)与非肌少症组(121例),分析不同性别患者身体成分与膳食摄入能量及三大营养素量和比例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与高龄肌少症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高龄非肌少症组比较,高龄肌少症患者体质指数、腰臀比、脂肪量、饮食摄入总能量、蛋白质较低(均 P<0.05),年龄及脂肪摄入量较高(均 P<0.05);高龄老年人中,女性的左手和右手握力、骨骼肌量、骨骼肌指数、矫正体质指数的骨骼肌量、肌酐、饮食摄入总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低于男性(均 P<0.05),体脂百分比高于男性(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患者肌少症发生与蛋白摄入不足( β=-0.290, OR=0.748,95% CI:0.569~0.984, P<0.05)和脂肪量减少( β=-2.673, OR=0.069,95% CI:0.010~0.488, P<0.05),而内脏脂肪偏多( β=0.739, OR=2.094,95% CI:1.219~3.597, P<0.01)有关。 结论:高龄老年人肌少症发生率较高,与蛋白摄入不足、脂肪分布异常有关。对高龄肌少症患者应及早进行个体化的营养评价及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饮食模式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已成为一种全球主要的健康负担,由于其复杂的发病机制,迄今仍未有特效治疗药物。饮食结构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均衡饮食实现减重是治疗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基石。现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地中海饮食、得舒饮食、限能量平衡膳食、低脂、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西方饮食、动物性食物饮食、传统饮食及其他饮食模式关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加以总结讨论,梳理各饮食结构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防治或诱发作用,以及各饮食结构存在的、有待加以深入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年居民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膳食模式与2型糖尿病(T2DM)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两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从山西省大同市某大型煤矿集团的87个煤矿分公司中抽取3 747名对象。采用自制问卷收集人口学特征、吸烟、饮酒和糖尿病家族史等资料,采用国际体力活动问卷评估体力活动状况,同时进行体格测量和糖脂代谢指标测定,按照T2DM风险得分分为高风险组与低风险组。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问卷收集对象既往1年的膳食数据,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进行膳食模式判别。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膳食模式与T2DM风险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年龄为(41.48±8.62)岁,其中男性2 843名(84.31%),T2DM高风险组1 819名,低风险组1 553名。确定了4类膳食模式,分别为健康膳食、高盐膳食、肉类膳食以及高碳水化合物膳食。调整人口学特征、吸烟和饮酒等因素后,以健康膳食为参照,高盐膳食、高碳水化合物膳食和肉类膳食与T2DM风险的 OR(95 %CI)值分别为1.54(1.26~1.88)、1.80(1.43~2.28)和1.20(0.99~1.46)。 结论:高盐膳食和高碳水化合物膳食与T2DM风险存在正关联,肉类膳食与T2DM无关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交替限食对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体质量指数和血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交替限食对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体质量指数(BMI)和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2月上海市嘉定区南翔医院300例血糖控制平稳的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交替限食组(采用交替限食疗法,发放平衡膳食餐盘,隔日减少30%热量摄入)、低碳水高蛋白组(采用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饮食疗法,发放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减脂餐盘,每日减少15%热量摄入)和平衡膳食组(采用平衡膳食疗法,发放平衡膳食餐盘),每组100例。三组均干预治疗6个月。于干预前、干预结束和干预后6个月测量患者身高、体质量,计算BMI;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 1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 PBG)、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结果:最终完成研究280例,交替限食组90例,低碳水高蛋白组90例,平衡膳食组100例。三组干预前HbA 1c、FBG、2 h PBG、BMI、TG、TC和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结束,交替限食组和低碳水高蛋白组HbA 1c和FBG明显低于平衡膳食组[(6.50 ± 0.39)%和(6.67 ± 0.30)%比(6.79 ± 0.32)%、(6.47 ± 0.61)和(6.80 ± 0.30)mmol/L比(6.94 ± 0.37)mmol/L],交替限食组明显低于低碳水高蛋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交替限食组和低碳水高蛋白组2 h PBG和BMI明显低于平衡膳食组[(8.83 ± 0.63)和(8.81 ± 0.70)mmol/L比(9.45 ± 0.85)mmol/L、(25.99 ± 2.13)和(26.53 ± 2.16)kg/m 2比(27.24 ± 2.24)kg/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交替限食组与低碳水高蛋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6个月,交替限食组HbA 1c、2 h PBG和BMI明显低于低碳水高蛋白组和平衡膳食组[(6.62 ± 0.29)%比(6.79 ± 0.19)%和(6.84 ± 0.23)%、(9.21 ± 0.53)mmol/L比(9.48 ± 0.66)和(9.55 ± 0.51)mmol/L、(25.60 ± 1.67)kg/m 2比(27.26 ± 2.42)和(27.79 ± 2.49)kg/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碳水高蛋白组与平衡膳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结束和干预后6个月,三组TG、TC和LDL-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交替限食组TG明显低于低碳水高蛋白组和平衡膳食组[(1.67 ± 0.70)mmol/L比(1.99 ± 0.89)和(2.49 ± 0.94)mmol/L、(1.70 ± 0.71)mmol/L比(2.04 ± 0.96)和(2.53 ± 1.0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碳水高蛋白组与平衡膳食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交替限食疗法既能降低血糖、改善血脂,又能降低BMI,且总体效果优于低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饮食疗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不同膳食及禁食模式在减重及代谢改善中的利弊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现今全球肥胖患病率明显增加,胰岛素抵抗(IR)在肥胖进展中有具有明确的作用。而IR与高甘油三酯(TG)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降低和炎症增加有关,由此会带来葡萄糖代谢恶化,导致高血糖、葡萄糖耐量受损(IGT)或2型糖尿病(T2DM),所有这些均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 [1]。作为回应,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针对减重和降低CVD风险提出的膳食建议,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传统减重膳食:以常量营养素为重点的膳食,如限制能量膳食(calorie restrict diet,CRD)、低碳水化合物膳食(low carbohydrate diet,LCD)和低血糖指数膳食(low glycemic index diet,LGID)、低脂膳食(low fat diet,LFD)和高蛋白膳食(high protein diet,HPD)。强调常量营养素对新陈代谢和能量稳态不同贡献为重点的健康膳食模式,如地中海膳食(Mediterranean diet,地中海饮食)、终止高血压膳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素食和中国"传统江南膳食"等 [2,3]。(2)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指以特定时间段(从12 h到几天不等)禁食为目标的膳食模式,减少或不减少能量摄入 [2]。本文旨在描述各类减重和降低CVD风险膳食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合适的膳食选择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老年少肌性肥胖患者肌肉质量评价及与膳食摄入的相关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少肌性肥胖患者肌肉质量情况及少肌性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96例老年人中少肌性肥胖(55例)、单纯肌少症(8例)、单纯肥胖(481例)及非少肌非肥胖对照组(152例)间身体成分、膳食摄入能量及三大营养素量和比例组间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与老年少肌性肥胖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老年少肌性肥胖组患者年龄、体质指数、腰臀比、脂肪、体脂百分比、内脏脂肪面积、空腹血糖、估算肾小球滤过率较高(均 P<0.01或 P<0.05),而握力、骨骼肌、骨骼肌指数、肌肉质量(握力/四肢骨骼肌)、摄入的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矫正体重能量、矫正体重蛋白质、矫正理想体重能量、矫正理想体重蛋白质均较低( P<0.01)。老年人少肌性肥胖检出率为7.90%(55例),其中男性为7.60%(48例),女性为11.48%(7例)。少肌性肥胖检出率60~69岁为0.07%(2/287),70~79岁为4.94%(12/243),≥80岁为24.70%(41/166),少肌性肥胖检出率随增龄而增加( χ2=87.76, P<0.01)。以握力/四肢骨骼肌量中位数为切点,老年人肌肉质量(肌质)降低率为12.36%(86/696)。对照组(2.63%,4/152)、单纯肥胖组(11.64%,86/635)、单纯肌少症组(37.50%,3/8)、少肌性肥胖组(41.82%,23 /55),肌质降低者逐步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2.25, 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少肌性肥胖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增龄、内脏脂肪面积偏多、摄入蛋白质不足、基础代谢降低( P<0.01或 P<0.05)。 结论:老年少肌性肥胖患者肌质降低者高于其他人群。老年少肌性肥胖的发生与增龄、摄入蛋白质不足、基础代谢降低、内脏脂肪面积增加有关,对老年少肌性肥胖患者应及早进行个性化评估和干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广东省成人1型糖尿病患者饮食及血糖管理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调查广东省成人1型糖尿病(T1DM)患者的饮食及血糖管理状况,评价结构化教育对T1DM患者的血糖控制和自我血糖管理水平的影响。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2月,从参与广东省1型糖尿病转化医学研究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及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于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登记的成人T1DM患者中,纳入120例截至2019年12月已完整连续随访满5年的患者进行调查。对纳入患者进行最近3个月的食物频率问卷(FFQ)调查,并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FFQ数据以获得患者饮食情况,并和《中国糖尿病膳食指南(2017)》推荐量进行比较,以糖化血红蛋白(HbA 1c)评价血糖控制水平。采用 t检验、配对 t检验、方差分析、秩和检验和 χ2检验比较各定量和定性指标的差异。 结果:共纳入合格问卷114份,合格应答率为95%(114/120)。每日碳水化合物仅43.9%(50/114)的患者达到了指南推荐的水平,50.9%(58/114)的患者过量摄入脂肪,52.6%(60/114)的患者过量摄入蛋白质。患者膳食纤维的的摄入量为11.33(7.23,15.22)g,远远低于25~30 g的推荐量,达到指南推荐摄入量的患者仅有7.9%(9/114);部分维生素及矿物质摄入量均明显低于推荐水平,达到推荐水平的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下。与GTT登记时结果相比,随访满5年的HbA 1c值[分别为(8.87±2.33)%和(7.12±1.06)%]、血糖过高患者比例[分别为32.40%(36/111)和2.63%(3/114)]均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HbA 1c达标率[分别为23.42%(26/111)和51.75%(59/114)]、坚持每日自我血糖监测≥4次[分别为27.03%(30/111)和65.80%(75/114)]的患者比例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目前广东省成人T1DM患者饮食质量低。低脂、高纤维、富含维生素及矿物质的食物应该作为T1DM患者健康饮食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T1DM自我管理教育体系的结构化教育可能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碳水化合物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不合理饮食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息息相关。碳水化合物作为三大营养素之一,其摄入的量和质对健康的影响近年来备受关注。随着膳食评估方式的不断优化,碳水化合物质量对血压、血脂和血糖的影响逐渐明了,低血糖负荷饮食、增加全谷物和膳食纤维的摄入、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总量可以改善血压、血脂、血糖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