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视全面营养管理,提升女性生殖健康水平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近年来,我国出生人口数不断降低。促进生育需多方面努力,除改善育儿大环境、促进生育意愿外,提升生育力、保护女性生殖健康是其中重要的一环。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对女性妇科年龄、生育力、妊娠安全及子代生殖健康均有不良影响。目前公众对于营养和生殖健康的认识较为有限,营养失衡问题普遍存在,由此衍生出许多生殖损害。为此,应充分重视全生命周期全面均衡营养的健康生活方式:(1)从儿童保健开始即需重视营养管理,减少营养不良、过剩和各类营养素摄入不均衡带来的风险;(2)备孕期重视重要营养素补充,保证适宜营养状况,降低生育风险;(3)妊娠期进行科学体重管理,注重均衡膳食,纠正营养素摄入不足/过量、膳食摄入比例不均衡等问题。通过不懈努力,制定个性化精准营养方案,以减少生殖损害,全面提升女性生殖健康水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菌群与膀胱过度活动症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膀胱过度活动症(OAB)是中老年人群中常见的一种下尿路症状,主要发病机制被认为是由于膀胱感觉神经末梢的高敏感性病变。研究发现不同肠道细菌在OAB患者中的变化趋势具有显著差异,而且这些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及其特殊的肠道微生态调节作用也与致敏膀胱的因素相关。本综述主要总结了OAB患者肠道中的双歧杆菌通过对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发挥抑菌作用以及粪杆菌属通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作用通路来影响OAB患者临床表现的最新研究进展,从而有望为通过调控日常膳食纤维摄入量或口服特定益生菌制剂来改善OAB症状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也能够为膀胱过度活动症的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膳食因素与前列腺癌关系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前列腺癌居全球男性常见恶性肿瘤第2位,中国前列腺癌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膳食因素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研究结果争议较多。红肉、加工肉类和乳制品的摄入可能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番茄、大豆和绿茶可能是前列腺癌的保护因素,但均缺乏高质量证据。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的摄入可能影响前列腺癌的发病风险,但相关结论并不统一。高膳食炎症指数饮食可能会增加前列腺癌发病风险。膳食暴露至前列腺癌发病有较长时间,这对暴露因素的收集与队列研究的随访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暴露测量偏倚和检出偏倚是影响前列腺癌膳食因素研究真实性的主要因素,研究者应注意采用多种方法测量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水平,同时收集前列腺癌死亡等重要结局变量。文章总结了膳食因素和前列腺癌关系的现有流行病学证据,旨在为后续的前列腺癌相关营养流行病学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干预对潜艇官兵膳食营养状况及健康状况的改善效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营养知识、态度和行为(KAP)干预对潜艇官兵营养状况和体检结果的干预效果,为促进潜艇官兵身体健康、强健体质提供策略。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选取264名潜艇官兵进行营养KAP干预1年,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营养KAP问卷调查、膳食营养状况调查和健康状况检查。结果:干预1年后潜艇官兵营养KAP得分(36.17±5.72)较干预前(32.18±5.16)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膳食营养状况:干预后油脂类摄入量为(82.78±26.38) g,较干预前(121.24±21.32) g显著降低;干预后奶类摄入量为(220.36±20.57) g,较干预前(112.26±46.48) g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健康状况:干预后体检结果异常检出率为45.18%,较干预前的73.31%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通过对潜艇官兵进行营养KAP干预,官兵膳食营养状况及体检结果得到改善,营养KAP干预可有效保障官兵健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天津市居民碘盐摄入情况与甲状腺癌关系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利用天津市碘营养与甲状腺癌相关多源异构数据科学评价居民碘盐摄入情况与甲状腺癌的关系,以循证数据为科学推广碘盐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15年中国成人慢性病与营养监测要求,对天津市7个区的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开展人群碘营养调查,分析水碘、盐碘和食物碘对总膳食碘营养的贡献以及碘盐组与非碘盐组人群尿碘和血清甲状腺激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变化。收集2002 - 2020年覆盖天津市全人口的全死因监测和肿瘤登记中甲状腺癌数据,结合全市各区含碘量≥5 mg/kg盐样占比(≥95%为碘盐高暴露区、< 95%为碘盐低暴露区),分析天津市居民碘盐摄入与甲状腺癌发病或死亡的关系。 结果:共对天津市403例调查对象开展碘营养调查,居民膳食碘来源分布中,盐碘占78.2%(143.72/183.78),食物碘占13.2%(24.25/183.78),水碘占8.6%(15.81/183.78)。碘盐组人群尿碘为100 ~ 299 μg/L的比例高于非碘盐组[55.9%(185/331)比38.9%(28/72), P < 0.05]。碘盐组与非碘盐组血清FT 3、FT 4、TSH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2002 - 2019年,碘盐高暴露区人群甲状腺癌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均低于碘盐低暴露区(均 P < 0.05)。2020年碘盐高暴露区人群甲状腺癌粗死亡率高于碘盐低暴露区( P < 0.05);其余年份碘盐高暴露区与低暴露区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 结论:碘盐是天津市居民膳食碘的主要来源,科学食用碘盐不会导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高龄老年人肌少症与膳食摄入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高龄老年人肌少症发生的相关影响因素,为高龄老年人肌少症防治提供思路和依据。方法:回顾分析,入选2014年12月至2017年7月就诊于北京医院营养科的高龄老年人167例根据2014年亚洲少肌症工作组肌少症诊断标准分为肌少症组(46例,27.5%)与非肌少症组(121例),分析不同性别患者身体成分与膳食摄入能量及三大营养素量和比例的差异,采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与高龄肌少症发生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与高龄非肌少症组比较,高龄肌少症患者体质指数、腰臀比、脂肪量、饮食摄入总能量、蛋白质较低(均 P<0.05),年龄及脂肪摄入量较高(均 P<0.05);高龄老年人中,女性的左手和右手握力、骨骼肌量、骨骼肌指数、矫正体质指数的骨骼肌量、肌酐、饮食摄入总能量、碳水化合物、脂肪及蛋白质低于男性(均 P<0.05),体脂百分比高于男性( P<0.05)。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龄患者肌少症发生与蛋白摄入不足( β=-0.290, OR=0.748,95% CI:0.569~0.984, P<0.05)和脂肪量减少( β=-2.673, OR=0.069,95% CI:0.010~0.488, P<0.05),而内脏脂肪偏多( β=0.739, OR=2.094,95% CI:1.219~3.597, P<0.01)有关。 结论:高龄老年人肌少症发生率较高,与蛋白摄入不足、脂肪分布异常有关。对高龄肌少症患者应及早进行个体化的营养评价及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应用机器学习构建中国老年人维生素D分类模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应用机器学习构建中国老年人维生素D分类模型。方法:利用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数据,收集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身体运动等情况,以3d 24h膳食回顾法和食物频率法收集研究对象的膳食摄入情况,以维生素D正常与不足为结局变量,探索采用随机森林、核支持向量机、极致梯度提升和集成算法等多种机器学习技术构建中国老年人维生素D分类模型的效果。结果:以3 d 24 h膳食回顾法和食物频率法获得的2组膳食调查数据为基础,构建的中国老年人维生素D分类模型准确率分别为0.71和0.62,F1分别为0.82和0.7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在调节参数及集成学习后提高到0.58和0.57。年龄,性别,蔬菜、水产品和谷物的摄入,每天做家务及运动情况等是影响我国老年人维生素D分类的重要因素。结论:机器学习方法应用于中国老年人维生素D分类模型的构建具有良好的效果,其中随机森林算法和集成学习更适于老年人维生素D分类模型的建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肾脏衰老的特点 细胞分子机制及营养干预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肾脏衰老是一个组织结构和生理功能退行性改变的渐进过程,与急性肾损伤和慢性肾脏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肾脏衰老的细胞分子机制主要包括细胞衰老和自噬功能下降,并受营养因素的调节。倡导合理适度的限能量、限蛋白质膳食,加强对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监管并提高居民的相关安全意识,严格控制每日盐摄入量等均为预防和延缓肾脏衰老的潜在营养干预策略。鉴于相关研究仍较为有限,亟须就上述策略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为制定精准可行的个性化营养干预方案提供新的循证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能量控制模型在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在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中使用能量控制模型能够从膳食组分摄入量中排除总能量摄入的混杂作用,探究膳食组分摄入与研究结局之间的真实关联。本文介绍了标准多元模型、营养素残差模型、能量分解模型和多元营养素密度模型四种能量控制模型。并以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调查研究数据为例,分别采用各种能量控制模型分析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比较不同能量控制模型的分析结果。分析显示各种能量控制模型结果基本一致,均能较好地控制能量摄入水平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膳食及禁食模式在减重及代谢改善中的利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现今全球肥胖患病率明显增加,胰岛素抵抗(IR)在肥胖进展中有具有明确的作用。而IR与高甘油三酯(TG)血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降低和炎症增加有关,由此会带来葡萄糖代谢恶化,导致高血糖、葡萄糖耐量受损(IGT)或2型糖尿病(T2DM),所有这些均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生 [1]。作为回应,全球范围内出现了针对减重和降低CVD风险提出的膳食建议,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1)传统减重膳食:以常量营养素为重点的膳食,如限制能量膳食(calorie restrict diet,CRD)、低碳水化合物膳食(low carbohydrate diet,LCD)和低血糖指数膳食(low glycemic index diet,LGID)、低脂膳食(low fat diet,LFD)和高蛋白膳食(high protein diet,HPD)。强调常量营养素对新陈代谢和能量稳态不同贡献为重点的健康膳食模式,如地中海膳食(Mediterranean diet,地中海饮食)、终止高血压膳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素食和中国"传统江南膳食"等 [2,3]。(2)间歇性禁食(intermittent fasting,IF):指以特定时间段(从12 h到几天不等)禁食为目标的膳食模式,减少或不减少能量摄入 [2]。本文旨在描述各类减重和降低CVD风险膳食的特点,以期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合适的膳食选择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