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颈后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可靠的颈后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大鼠模型。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颈后路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颈后路组于颈椎后路行部分椎板切除+颈 5、颈 6神经根性撕脱术;假手术组仅行部分椎板切除并暴露颈 5、颈 6神经根。术前和术后检测大鼠患侧肢体机械刺激痛阈值、冷刺激痛阈值。术后第31天,取大鼠颈髓损伤节段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统计分析数据。 结果:颈后路组大鼠患肢机械诱发痛阈值于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并趋于稳定,术后第19天开始下降,并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 P<0.01);冷刺激诱发痛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 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术后第31天,颈后路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标志物(Iba1)数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01)。 结论:颈后路臂丛颈 5、颈 6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可以模拟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臂丛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健侧颈 7移位术治疗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对16例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健侧颈 7移位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将健侧颈 7前股外侧束经游离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患侧上干前股;将健侧颈 7后股的一束纤维,经尺神经手背支游离移植修复患侧肩胛上神经;健侧颈 7后股大部与带血供的患侧尺神经远端缝合。Ⅱ期:患侧尺神经远端移位正中神经远端。 结果:16例患者随访20~45个月,平均32个月。依据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修复后功能评定标准:冈上、下肌肌力恢复达M 3及以上8例,M 2 6例,M 0~M 2 2例。肱二头肌肌力M 3及以上11例,M 2 5例。屈腕、屈指肌力M 3及以上9例,M 2~M 1 7例。正中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恢复达S 3 6例,S 2~S 1 10例。 结论:对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健侧颈 7移位术,可以充分发挥健侧颈 7的动力储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神经移位术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健侧颈 7神经根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成为常用的供体神经,并通过患侧尺神经桥接至受体神经,移位术后有一定疗效。近年来,有关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健侧颈 7神经根经椎前通路移位、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联合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等。本文将围绕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展开,对其解剖基础、术式、疗效及探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诱发小鼠前扣带回皮层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上调和焦虑情绪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brachial plexus avulsion,BPA)后小鼠前扣带回皮层(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ACC)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表达和小鼠焦虑情绪的发生情况。方法:将成年雌性C57小鼠随机分为3组,包括假手术组(Sham组)、BPA组和撕脱伤+药物干预组(BPA+drug组),每组不少于6只,所有小鼠均行左侧臂丛神经造模。Sham组只显露臂丛神经,余不做任何处理;BPA组行前路颈 7神经根撕脱造模;BPA+drug组于造模后鞘内给予BDNF特异性受体TrκB的拮抗剂ANA12。于术后7 d对小鼠ACC进行取材,行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分析BDNF及其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于术后7和14 d对小鼠进行焦虑行为学检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Western Blot及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ACC内BDNF及其受体TrκB在撕脱伤后7 d表达明显升高,与Sham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旷场实验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小鼠在撕脱伤后7 d即出现明显的焦虑情绪,可持续至术后14 d,与Sham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同时,在给予药物TrκB拮抗剂处理后,上述小鼠焦虑行为被缓解,与BPA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BPA可诱发小鼠ACC内BDNF表达升高,发生焦虑情绪;同时,ACC内BDNF可作为BPA诱发焦虑情绪的潜在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 7根性撕脱诱发神经病理性痛小鼠模型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颈 7根性撕脱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小鼠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 方法:选用雌性C57小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撕脱伤组。撕脱伤组于前路行颈 7根性撕脱术;假手术组仅暴露并分离颈 7神经根。术前和术后,检测小鼠患侧前足痛行为、双侧前足肌力及Rota-rod实验。术后7 d,取颈 7节段脊髓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撕脱伤组出现明显机械痛敏和冷痛敏( P<0.01),热痛敏、肌力和Rota-r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术后7 d,撕脱伤组脊髓背角GFAP及Iba1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 P<0.05)。 结论:此单纯颈 7根性撕脱小鼠模型可显著诱发神经病理性痛,且对患肢运动功能无明显损伤,可作为研究臂丛神经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理想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丙戊酸钠促进神经根回植术后神经元存活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1/6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对大鼠臂丛神经根回植术后脊髓神经元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成年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手术组和丙戊酸钠组.手术组和丙戊酸钠组对大鼠行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神经根回植术,其中丙戊酸钠组通过饮水喂食丙戊酸钠.术后第 1、2、3、7、14 天收集相应节段脊髓,应用TUNEL法检测神经元凋亡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法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的表达情况.结果 TUNEL法检测在术后第1、2 天未发现凋亡细胞,术后第3~14 天发现凋亡神经元,术后第3、7 天丙戊酸钠组凋亡神经元个数少于手术组(P<0.05);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发现,术后第 2、3、7 天丙戊酸钠组Bcl-2的蛋白表达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Bcl-2的mRNA表达发现,术后第 2、3、7 天丙戊酸钠组Bcl-2的 mRNA 表达明显高于手术组(P<0.05).结论 臂丛根性撕脱伤行神经根回植术后早期应用丙戊酸钠可以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促进脊髓内部Bcl-2表达、抑制凋亡信号传导路径而实现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周围神经学组建设与学术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中国康复医学会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周围神经学组成立于1995年,在老一辈专家带领下,周围神经损伤修复、再生、重建取得了重大研究进展.1986年顾玉东教授首创了健侧C7神经移位术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目前该术式临床应用已三十余年,安全、有效,近十年来也获得了改良、发展.除此以外,健侧C7移位治疗上肢痉挛瘫、健侧C7椎体前移位修复全臂丛根性撕脱伤、脊髓损伤后膀胱功能重建、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修复材料的研制与开发、小间隙套接缝合技术、股薄肌功能性移植重建、健侧S1神经根移位术,均已在临床推广应用,并取得良好疗效.随着周围神经修复材料的生物制造、臂丛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塑规律研究取得进展,神经科学的研究范围也得到进一步拓展.坚持周围神经显微修复、重建技术的普及与提高,努力使周围神经研究成果向临床转化,提高我国周围神经外科的学术水平,仍是周围神经外科医生与学者的艰巨任务.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损伤后微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Brachial plexus roots avulsion injury,BPRAI)是上肢臂丛神经根从脊髓附着处部分或完全撕脱造成的损伤,可导致患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障碍,并伴随神经病理性疼痛.美国每1000位存活的新生儿中大约1.5人出现新生儿臂丛神经麻痹[1],成人臂丛撕脱伤多由交通事故引起,常给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一系列的研究表明,BPRAI的损伤可能与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s,NTFs)缺乏、胶质反应、炎症反应、应激反应以及神经调质和能量代谢改变等因素有关.目前临床主要采用神经移位术或神经根回植的方法进行治疗.BPRAI作为人类臂丛神经损伤(Brachial plexus injury,BPI)中最严重的类型—节前损伤,其损伤机制复杂[2].本文通过综述BPRAI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为BPRAI在临床最终取得更好的疗效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miR-124和miR-138参与调控健侧颈7移位术后脑功能重塑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miR-124和miR-138参与调控健侧颈7移位术后脑功能重塑的作用.方法 取雄性SD大鼠126只,根据造模和手术处理方式分为手术组、单纯撕脱组和假手术组.手术组制备右侧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切取左侧颈7神经根全根作为供体通过尺神经桥接移位修复右侧正中神经;单纯撕脱组仅制备右侧建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左侧臂丛神经仅暴露;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臂丛神经.采用RT-PCR法检测不同组大鼠术后不同时间点双侧大脑运动皮层miR-124和miR-138的表达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手术组和单纯撕脱组miR-124和miR-138的表达随时间呈现动态变化,而假手术组各时间段并无明显差异.miR-124和miR-138表达量,手术组高于单纯撕脱组,单纯撕脱组高于假手术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和假手术组术后各时间点左右侧大脑半球miR-124和miR-138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撕脱组左侧大脑半球miR-124和miR-138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右侧(P<0.05).结论 miR-124和miR-138可能参与了健侧颈7移位术后脑功能重塑的调节过程,从而调控神经修复术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神经电生理监测在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深圳大学总医院神经外科在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下接受DREZ毁损术治疗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10例,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肌电图(EMG)行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并收集临床资料.结果? 10例患者中,6例为脊髓损伤后疼痛,均监测双下肢SEP、MEP及EMG,均经过神经根牵拉刺激确认神经根或马尾;其中2例患肢SEP未引出,2例患肢MEP未引出.4例为臂丛神经撕脱伤后疼痛患者,其中2例患侧上肢截肢,监测双下肢SEP、MEP;未截肢者监测四肢SEP、MEP,1例患肢SEP未引出.所有患者中,术中电生理监测一过性MEP波幅下降>50%者3例,SEP波幅一过性下降>50%者2例.10例患者术后疼痛均得到显著改善,缓解程度70%以上.术后4例患者有轻微感觉减退、肢体肌力减退,2例患者轻度排尿困难,均为一过性改变,未见明显术后并发症.结论? 行DREZ毁损术的患者病情复杂,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难度较大,但MEP、SEP及EMG联合应用可有效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