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手术治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56例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患者病例资料,均经显微镜切除,根据肿瘤生长特点选择手术入路.采取后正中全椎板切除入路29例,颈外侧入路11例,前后联合入路2例,半椎板入路6例以及肌间隙入路8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53例,部分切除3例,其中前后联合入路1例因肿瘤包绕同侧椎动脉行次全切除.8例在术中肿瘤切除后采用侧块螺钉植入、椎体次全切术等方式行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均为神经鞘瘤.术后患者神经功能症状均得到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出现并发症3例.所有患者术后随访5~66个月,肿瘤复发1例,无运动功能障碍加重,无继发脊柱畸形.结论 应根据椎管内外沟通性神经鞘瘤的特点制订个体化手术入路,术前、术中准确评估脊柱稳定性,结合显微外科技术,尽可能全切肿瘤,合理选择脊柱内固定,可减少术后脊柱畸形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了探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的疗效,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市南院区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切除肿瘤。记录每例患者临床资料和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站立位胸椎后凸角以及术后胸背切口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情况,术后3个月、末次随访均行CT检查了解成形椎板愈合情况,同时末次随访通过MRI了解后方韧带愈合情况。15例患者肿瘤均顺利完整切除,手术时间(91±15)min,出血量(117±56)ml。其中3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加压包扎后均顺利愈合且未出现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3 d胸背切口疼痛VAS评分为(3.0±1.3)分,术后3个月为(1.3±0.9)分( P<0.001);术前JOA评分为(11.9±2.4)分,术后3个月为(14.0±1.6)分,末次随访为(16.1±0.7)分,术后均优于术前(均 P<0.001);术前Cobb角为10.1°±5.3°,末次随访时为10.4°±6.2°,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0.420)。所有患者术后3个月CT显示椎板门轴侧(带肌蒂侧)均见部分骨痂形成甚至完全愈合,末次随访时CT显示椎板门轴侧均完全愈合,开门侧见不同程度硬化或愈合表现,椎板均未出现坏死、明显移位和继发性椎管狭窄。可见通过带肌蒂的单开门椎板成形手术入路切除胸椎管内髓外硬膜下肿瘤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颈后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诱发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建立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建立一种新的可靠的颈后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大鼠模型。方法:将40只大鼠随机分为2组:颈后路组20只,假手术组20只。颈后路组于颈椎后路行部分椎板切除+颈 5、颈 6神经根性撕脱术;假手术组仅行部分椎板切除并暴露颈 5、颈 6神经根。术前和术后检测大鼠患侧肢体机械刺激痛阈值、冷刺激痛阈值。术后第31天,取大鼠颈髓损伤节段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统计分析数据。 结果:颈后路组大鼠患肢机械诱发痛阈值于术后第1天开始升高并趋于稳定,术后第19天开始下降,并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 P<0.01);冷刺激诱发痛于术后第22天开始出现阳性表现( P<0.01);免疫组织化学检验结果:术后第31天,颈后路组大鼠脊髓损伤节段星形胶质细胞激活标志物(GFAP)和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标志物(Iba1)数量明显高于假手术组( P<0.01)。 结论:颈后路臂丛颈 5、颈 6神经根性撕脱伤模型可以模拟典型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臂丛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动物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旁正中椎板撑开复位术治疗腰椎肿瘤的疗效及中期随访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旁正中椎板撑开复位术对腰椎管肿瘤的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2019年8月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外科采用旁正中椎板撑开复位术治疗的35例腰椎管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40.1±10.6)岁。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肿瘤切除情况、肿瘤病理结果、围手术期并发症等。采用门诊和电话方式进行随访,评估肿瘤复发、椎板愈合及脊柱稳定性情况,时间截至2022年8月。以日本骨科协会(JOA)下腰痛评分系统对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状态评分,比较患者术前和术后的总体评分,单因素分析筛选影响预后的因素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配对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 Q1, Q3)表示。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 结果:35例患者肿瘤均完全切除,手术出血量为100(75,140) mL,手术时间为(181.1±42.7) min,术后病理诊断为神经鞘瘤24例、脊膜瘤6例、室管膜瘤4例、神经纤维瘤1例。未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36~69个月,影像学检查所有患者肿瘤无复发,无脊柱失稳,部分患者可见椎板骨性愈合。患者手术前后脊髓神经功能总体评分分别为(19.5±3.4)分、(25.4±2.2)分,配对 t检验分析得出术后比术前有显著性改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体积、切开节段数、术前JOA评分、术中出血量与术后JOA评分有关( 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中术前JOA评分与术后JOA评分呈明显正相关,肿瘤体积、患者年龄与术后JOA评分呈明显负相关( P<0.05)。 结论:旁正中椎板撑开复位术对脊柱后方结构损伤小,可有效改善腰椎管肿瘤患者脊髓神经功能状态和保护腰椎稳定性,且术前脊髓神经功能状态越好,患者预后越好,肿瘤体积越小,预后越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强直性脊柱炎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中矢状面移位(ST)的研究进展。方法:在PubMed和CNKI数据库,分别以“ankylosing spondylitis” “sagittal translation”和“强直性脊柱炎”“矢状面移位”为关键词,限定语言种类为English和中文,检索1970年1月—2021年7月发表的有关AS胸腰段后凸畸形截骨术ST的文献共109篇,剔除内容不符、无法获取全文、重复性研究的文献,最终纳入36篇进行分析。结果:ST发生率为1.6%~27%,头端移位更多见,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截骨水平头侧及尾侧椎体置钉深度不一致、矫形棒铰链点与截骨平面不在同一水平、截骨时上下截骨面矢状径不等、后凸矫正过大、改良Stoke强直性脊柱炎脊柱评分较高。预防措施主要包括术中使用临时固定棒和cage、复位导向器、可调式手术体位架。一旦出现ST,需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具体措施包括椎板和/或椎弓根切除减压、ST的复位。部分ST会出现神经症状,其术后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存在着较大差异,不同文献中对ST的判定标准不同可能是出现差异的重要原因。结论:AS截骨矫形术中ST的发生与置钉深度、矫形棒曲度、截骨面对称度密切相关,尽快行硬膜和神经根减压以及ST复位是避免神经功能损伤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措施。ST的椎管自发性重塑形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得而知,有待于今后继续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经骶骨翼髂骨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骶骨翼髂骨(sacral ala-iliac,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期间采用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12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男3例,女9例;年龄(32.6±15.0)岁(范围13~52岁)。致伤原因:坠落伤11例,交通伤1例。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Ⅱ型4例,Ⅲ型8例。AO分型(Tile-Muller):C1.3型4例,C3.3型8例;其中C3.3型8例的改良Roy-Camille和Strange-Vognsen分型:Ⅱ型2例,Ⅲ型6例。8例C3.3型患者按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3分6例,4分2例;4例C1.3型无神经损伤。6例患者合并骨盆前环损伤。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9.3±9.2)d(范围6~32 d)。待生命体征平稳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和骶神经根减压、骨折复位、SAI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骨盆前环根据损伤情况决定固定方式。根据Matta标准评价术后骨折复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系统和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系统对临床功能和神经功能进行评价。结果:12例患者顺利完成手术。8例C3.3型骨折采用腰椎-骨盆固定,其中6例因为有纵向分离移位加用横联杆固定;4例C1.3型骨折采用三角固定术,横向固定采用骶髂螺钉3例、骶骨局部钢板1例。6例合并前环损伤者采用钢板固定4例,INFIX固定1例,耻骨支螺钉固定1例。所有患者随访时间为(7.3±1.7)个月(范围6~12个月)。按Matta标准评价骨折复位:优7例,良4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Majeed评分:优6例,良5例,可1例。2例直肠、膀胱功能障碍者1例完全恢复,另1例术中发现S 1,S 2神经根部分断裂,末次随访时直肠、膀胱功能恢复,但小腿以下仍残存肌力减退;6例术前小腿以下肌力减退者均有明显改善,4例完全恢复,2例残存下肢感觉障碍。Gibbons骶神经损伤评分术前平均为3.2分,术后平均为1.4分,改善(1.8±0.7)分。术后3~6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随访期间1例S 2AI螺钉穿出髂骨外板,1例患者因腰背部不适于术后6个月取出内固定物,无螺钉突出不适、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和内植物断裂等并发症。 结论:经骶骨翼髂骨螺钉腰椎-骨盆固定或三角固定术治疗骶骨骨折固定牢靠、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临床疗效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电生理监测下小切口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型瘫痪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电生理监测下小切口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治疗下肢痉挛型瘫痪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9年1月至2023年12月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0例因颅脑损伤等原因造成的下肢痉挛型瘫痪患者进入研究。术前将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为1 +级以上肌群确定目标肌群。术中切除L 1棘突下半部分及L 2棘突上半部分,显露马尾神经。应用双极刺激器对马尾神经逐根进行电刺激,确定目标肌群的感觉神经,随后给予成串的电刺激,若未见对侧肌群收缩则切断50%、若出现对侧肌群收缩则切断75%。通过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66(GMFM-66)、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MFCS)和Ashworth痉挛量表评估、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半年时运动功能及肌张力分级。观察患者术后早期及半年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20例患者目标肌群最常见为腓肠肌(内外侧头)(20例),其次为股二头肌(12例)和大腿内收肌群(9例)。GMFCS分级1~4级患者术中切断的神经数依次为(5.40±1.84)根、(9.50±6.36)根、(11.67±5.86)根、(14.00±5.66)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506, P=0.009)。20例患者术前与术后半年目标肌群的Ashworth痉挛量表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平均秩次提示术后半年患者目标肌群的Ashworth量表分级明显优于术前。此外,患者术后半年的GMFM-66总评分及主要关节活动度评分亦明显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发症方面,15例患者术后早期出现发热,18例患者存在切口疼痛,1例患者出现可逆性下肢感觉减退,随访终末(术后0.5~4.0年)时症状均消失。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下肢肌力减退、尿便障碍及脊柱畸形。 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电生理监测下小切口选择性脊神经背根切断术能有效减少手术创伤,缓解因颅脑损伤造成的下肢痉挛型瘫痪,且手术安全性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的生物力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通过对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在枕颈融合中的生物力学研究,来探讨该技术应用于单纯前路枕颈融合手术的可行性。方法:选取6具颈椎标本,男4具,女2具,死亡年龄(49±8)岁。对标本进行软组织剥离建立正常模型组,切除正常模型寰椎前弓、部分寰椎侧块、齿状突、齿突尖韧带、翼状韧带、寰椎横韧带,破坏关节囊,制作枕颈不稳模型,前路斜坡螺钉置钉建立斜坡螺钉固定模型,随后在原标本采用前路枕骨髁螺钉置钉建立枕骨髁螺钉固定模型。分别给予4组模型1.5 N·m的前屈、后伸、侧弯、旋转力矩,测量标本C 0-C 1与C 0-C 2的活动度(ROM)。最后进行拔出力试验,比较单双皮质固定对螺钉抗拔出力的影响。 结果:在C 0-C 1节段,斜坡螺钉组的前屈、后伸、侧弯及旋转活动度分别为6.46°±0.85°、5.14°±0.76°、2.73°±0.36°、1.12°±0.41°,枕骨髁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5.92°±0.90°、4.16°±1.06°、2.86°±0.50°、1.05°±0.27°;在C 0-C 2节段,斜坡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9.55°±1.99°、10.46°±2.03°、6.90°±1.29°、13.51°±1.37°,枕骨髁螺钉组的活动度分别为8.14°±1.38°、9.53°±1.55°、4.75°±1.06°、7.90°±1.68°,枕骨髁螺钉组较斜坡螺钉组的侧弯及旋转ROM明显下降,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均 P<0.05)。单皮质固定的枕骨髁螺钉最大拔出力为(408±28)N,双皮质固定最大拔出力为(439±33)N,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前路枕骨髁螺钉钢板系统能够提供有效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在抗侧弯和抗旋转性能上比前路斜坡螺钉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脊柱矫形术中严重神经并发症的转归及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脊柱矫形术中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的自然转归及其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方法: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7 851例脊柱畸形患者接受矫形手术治疗,回顾性分析发生单侧或双侧下肢全瘫或不全瘫等严重神经并发症5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8例,女31例;年龄为25.0±16.3岁(范围6~71岁)。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6例,先天性脊柱侧凸22例,神经肌源性脊柱侧凸10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伴脊柱侧凸5例,其他类型脊柱侧凸16例。5例患者为双下肢完全性瘫痪,17例患者为双下肢不全性瘫痪,37例患者为单侧下肢不全性瘫痪。根据损伤原因,机械性损伤患者分别予螺钉拔出、血肿清除、松开矫形、椎板切除减压处理,缺血性脊髓损伤患者予扩容升压处理。按照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提出的神经分级标准评估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通过Fisher精确检验及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临床因素、围术期因素与患者神经功能未恢复的相关性,将 P<0.10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相关危险因素。 结果:严重神经并发症发生率为0.75%(59/7 851)。至末次随访时42例(71.2%)患者获得完全恢复,10例(16.9%)患者获得部分恢复,其中44例(74.6%)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发生在术后6个月以内;余7例患者未获得恢复,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3例(ASIA分级A级1例、C级2例)、休门氏病1例(ASIA分级C级)、先天性关节屈曲挛缩1例(ASIA分级B级)、小儿麻痹症1例(ASIA分级C级)和特发性脊柱侧凸1例(ASIA分级A级)。Fisher检验结果提示未恢复组病因学分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7),Logistics单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OR=18.750, P=0.005)、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 OR=5.750, P=0.046)、主弯Cobb角>90°( OR=4.444, P=0.073)及神经功能完全性损伤( OR=6.533, P=0.067),进一步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病因学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 OR=35.477, P=0.005)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脊柱矫形手术发生严重神经并发症在随访期间有88.1%的患者可获得恢复,其中71.2%的患者可获得完全恢复,且术后3~6个月为患者的恢复时间窗。术前合并脊髓神经损害及诊断为Ⅰ型神经纤维瘤病为神经并发症恢复不良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10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28例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患者资料。男7例,女21例;年龄61~76岁,平均62.4岁;骨折椎体:T 11 5例,T 12 9例,L 1 11例,L 2 3例;既往手术方法: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17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11例。手术方法:后路切除棘突、椎板,经侧方切除关节突、横突,部分切除椎体、骨水泥及上下椎间盘,神经减压,椎体间人工椎体固定,后路钉棒矫形固定。记录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后凸cobb角评价矫形效果;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改善情况。 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82.1 min,术中出血量平均为996.2 mL。28例患者术后随访8~29个月(平均19.8个月),无明显神经功能损伤及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cobb角由术前的41.3°±10.3°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6.4°±2.5°,VAS评分由术前的(7.3±1.8)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5±1.0)分,JOA评分由术前的(8.4±2.3)分改善为末次随访时的(21.3±2.5)分,以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经后路椎体次全切治疗胸腰段椎体成形术椎再骨折,可一期进行骨水泥清除、椎管减压、椎间植骨融合,重建脊柱稳定性,有很好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