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脊髓背根入髓区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治疗偏心型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治疗偏心型脊髓空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1例特发性或病因治疗无效的继发性偏心型脊髓空洞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空洞均位于颈、胸髓。患者均接受DREZ入路直形引流管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采用改良日本骨科协会(mJOA)腰痛量表评分评估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采用MRI评估脊髓空洞的改善情况(空洞体积缩小≥50%为明显改善)。结果:21例患者手术均成功。术后出现暂时性上肢麻木及脑脊液漏各1例,无一例患者出现分流管堵塞、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死亡。术后3、12个月随访,分别有17例(81.0%)、20例(95.2%)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mJOA腰痛量表评分分别为(11.6±1.1)分、(11.3±1.3)分,与术前的(8.1±1.3)分比较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影像学随访显示,术后3个月,19例(90.5%)患者的脊髓空洞明显改善;术后12个月,20例(95.2%)患者的脊髓空洞明显改善。 结论:对于特发性或病因治疗无效的继发性偏心型脊髓空洞症患者,采用经DREZ入路空洞-蛛网膜下腔分流术是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髓背根入髓区毁损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附105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毁损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收治的105例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疼痛及感觉缺失区对应的皮节,采用颈髓DREZ毁损术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疼痛数字评分(NRS),以疼痛改善率[(术前NRS-术后NRS)/术前NRS×100%]评估患者疗效;其中改善率>75%为优秀,50%~75%为良好,≤50%为差。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患者疗效的临床因素。结果:10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并发生症包括:手术同侧下肢麻木33例(31.4%)、下肢深感觉障碍20例(19.0%)、下肢无力9例(8.6%),手术对侧肢体麻木5例(4.8%),硬脊膜漏1例(1.0%);无一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10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7.3±25.5)个月(10~144个月)。至末次随访,105例患者疼痛的中位改善率(上、下四分位数)为100%(60%,100%);其中,74例(70.5%)为优秀,9例(8.6%)为良好,22例(20.9%)为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损伤原因、疼痛出现的时间、疼痛形式、性质及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疗效均无影响(均 P>0.05),而病程和脊髓萎缩程度对疗效有影响(均 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轻度脊髓萎缩是影响患者疗效的独立保护因素( OR=95.952,95% CI:4.171~2 207.414, P=0.004)。 结论:DREZ毁损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较好且多较持久;同时有轻度脊髓萎缩的患者手术疗效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网状脊髓束激活对上肢精细运动中预期性姿势调节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不同难度的上肢精细任务中预期性姿势调节(APA)的特征变化,并探究网状脊髓束(RST)激活对其APA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双变量混合设计,包含4种不同测试任务和3中不同任务启动状态。共招募健康右利手男性13例进入测试。受试者须根据耳机中的声音提示随机完成前向触碰、杯状抓握、拇指夹卡片和小指夹卡片四种任务,各10次。每种任务测试中有一半的任务启动提示音为114 dB的白噪音,以诱发惊吓效应激活RST;另一半为80 dB的嘟嘟声,作为常规对照。使用表面肌电记录受试双侧胸锁乳突肌、下斜方肌、背阔肌、腰段竖脊肌以及右侧三角肌、桡侧腕屈/伸肌的全程肌电。并在随后处理中,将肌电时域和频域指标转化为目标肌肉的启动反应时、达峰时间、激活延时、APA或补偿性姿势调节(CPA)幅值等进行不同任务和刺激状态的对比分析。此外,研究中根据胸锁乳突肌(SCM)提前激活与否将114 dB测试任务分别归类为SCM +和SCM -作为不同启动态进行处理。 结果:RST激活后,各任务中运动前反应时与肌肉收缩达峰时间均明显缩短( P<0.01)。SCM +、SCM -和普通状态下的三角肌反应时分别为(106.89±43.78)ms、(136.78±48.74)ms和(168.60±73.17)ms,且两两比较均存在显著区别( P≤0.01)。同一状态下的对侧斜方肌下部和同侧背阔肌APA幅值显著增高( P<0.05),但肌肉启动时序和前臂肌肉APA/CPA幅值未见显著影响( P>0.05)。小指夹取任务中桡侧腕伸肌预期性肌肉激活延时较触碰任务显著缩短[(-15.39±5.02)ms和(4.45±4.59)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不同难度的上肢精细任务中仅桡侧腕伸肌表现出任务特异性的提前激活;RST激活可以导致预期动作提前启动,并加速肌肉收缩和提高部分躯干肌APA幅值,但对前臂肌肉APA/CPA幅值没有显著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髓背根入髓区手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中国专家共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促进脊髓背根入髓区手术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标准化与规范化,缓解某些特定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病痛,提高其生活和生存质量,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功能神经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委员会组织神经病理性疼痛及具有脊髓背根入髓区手术经验方面的专家撰写本共识。本共识在系统回顾与总结国内外文献及临床证据基础上,就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与药物治疗、脊髓背根入髓区手术的临床应用、接受脊髓入髓区手术治疗患者的选择、术前检查、手术操作、术后管理以及术后并发症预防与处理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形成12条推荐建议,为临床开展脊髓背根入髓区手术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方面的工作提供参考与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HMGB1在去传入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的表达及其与神经炎症的关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去传入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神经炎症的关系。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 n=10)和模型组( n=50),后者通过剪断一侧C 5~T 1脊神经后根制备成去传入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于造模后3 d、7 d、10 d、14 d和21 d时评估大鼠的疼痛相关行为学(自发性疼痛评分、机械对抗痛阈值和自噬评分),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HMGB1、离子钙接头蛋白抗原-1(IBA-1)及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的阳性表达,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组织中HMGB1、Toll样受体(TLR)2、pNF-κB蛋白的表达。 结果:(1)模型组大鼠造模后14 d、21 d的自发性疼痛评分、自噬评分均明显高于造模后3 d、7 d、10 d,造模后21 d的自发性疼痛评分、自噬评分均明显高于造模后1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造模后3 d开始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中HMGB1、IBA-1和pNF-κB即均有阳性表达,且随时间延长三者在受损侧脊髓背角区域的阳性细胞数呈升高趋势,并较未受损侧明显升高;空白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区域的三者阳性细胞数均较少,且受损侧与未受损侧间无明显差异。(3)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3 d、7 d、10 d、14 d、21 d时脊髓组织中HMGB1、TLR2、pNF-κB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并且随时间延长呈升高趋势。 结论:去传入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局部脊髓组织中HMGB1表达的逐渐升高使HMGB1/TLR2/NF-κB通路相关分子高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激活,导致脊髓局部神经炎症的发生,最终产生疼痛相关行为学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CCL2及其受体CCR2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趋化因子配体2(chemokine C-C motif ligand 2,CCL2)及其受体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brachial plexus avulsion,BPA)诱发神经病理性痛(neuropathic pain,NP)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0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BPA-NP模型+生理盐水组、BPA-NP模型+CCR2抑制剂组、BPA-NP模型+JAK抑制剂组、BPA-NP模型+NR2B抑制剂组。建立大鼠臂丛神经下干撕脱伤(BPA-NP)模型,分别检测各组大鼠颈 8-胸 1节段脊髓背角区域CCL2及其受体CCR2的表达。同时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颈 8-胸 1节段脊髓背角区域CCL2、CCR2、NR2B的表达。 结果:BPA-NP模型+生理盐水组大鼠颈 8-胸 1节段脊髓背角CCL2及CCR2的荧光定量及蛋白表达量较BPA-NP模型+CCR2抑制剂干预组及空白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加入CCR2、JAK及NR2B抑制剂并不能完全抑制CCL2及CCR2的表达,也不能完全抑制NR2B的表达。 结论:外伤因素会导致BPA-NP大鼠颈 8-胸 1节段脊髓背角CCL2表达增高,进而与其受体CCR2结合通过激活下游JAK/STAT信号通路但并非唯一通路引起NMDA受体NR2B表达上调,增强中枢敏化作用导致NP的发生。CCL2-JAK/STAT-NMDA通路可能是BPA诱发NP的机制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与治疗现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脊髓海绵状血管瘤(spinal cavernous hemangioma,SCH)是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CH)的少见类型。目前文献数据显示SCH多发于胸段,但不同脊柱节段发病率的差异尚缺乏合理解释。目前研究表明SCH的发生可能与 TEK、 KRIT1、 MGC4607和 PDCD10等基因的突变有关,也可由放射、外伤、感染等外界因素诱发,但放射剂量和(或)放射类型对SCH的发病率及严重程度的具体影响有待深入研究。SCH起病隐匿,可引起严重的运动、感觉障碍,症状大多缓慢进展或逐渐消失,但也有急性发病或突然加重者。近年的研究提示较常见的MRI特征是"火焰状"或"线状"的髓内出血,而非既往研究指出的"爆米花"或"桑葚样"状混杂信号。目前普遍认为症状较重或进行性加重、病灶体积大和(或)出血风险高,或复查显示病灶体积增长快是SCH的手术指征。在症状发生3个月内进行手术疗效更佳,手术治疗目前多经后正中入路行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术尽可能彻底切除病灶,但较深病变的手术仍存在较高难度及风险。因此,临床上不断在手术入路和手术方式上进行探索和改进,如应用脊髓后根入髓区前方或背外侧入路、应用骨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等。术中监测技术如神经电生理监测、术中超声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但预警标准尚未统一。普萘洛尔、西罗莫司等少数药物已应用于临床治疗,但疗效尚需多中心研究验证。在病程管理方面,既往有脊髓病变、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史或较大病灶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但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对出血风险的影响尚不明确。SCH患者再出血的风险随时间累积明显增加,但不同病情和病程患者的保守治疗方案有待细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寰枢椎脱位因手术难度极高、风险极大,曾被国际骨科界视为"手术禁区".然而,随着骨科智能数字化的迅速发展,机器人辅助导航置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显著降低了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提高了手术安全性,但是将该技术应用于治疗寰枢椎脱位的报道较少.目的:探究机器人辅助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寰枢椎脱位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0月至2022年7月于广东省中医院珠海医院在机器人辅助导航下行C1-C2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5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病历资料.记录手术时间、颈部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关注有无脑脊液漏、椎动脉损伤、神经损伤、术区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颈部疼痛目测类比评分、美国脊椎损伤学会脊髓损伤分级、日本骨科协会颈椎评分及影像学指标,并评估置钉准确率.结果与结论:①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伤等并发症,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②5例患者共置入20枚颈椎椎弓根螺钉,其中A类螺钉9枚,B类螺钉10枚,C类螺钉1枚,置钉准确率为95%;③末次随访时,目测类比评分为(0.80±0.71)分,较术前(4.00±2.83)分明显下降;日本骨科协会评分为(14.80±0.84)分,较术前(8.00±0.71)分明显升高;而寰齿前间隙由术前(7.86±3.25)mm减小至(2.82±0.93)mm,寰枢椎管储备间隙由术前(6.74±1.99)mm增大至(12.10±3.51)mm,延髓颈髓角由术前(133.32±13.55)?增大至(153.44±9.53)°,斜坡椎管角由术前(128.02±9.92)?增大至(143.25±12.99)?;以上末次随访指标结果均较术前改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均<0.05);④术后影像学随访提示所有患者植骨区均获得骨性融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或拔出等情况出现;⑤提示该方法可以避免依赖医生的经验和手感,保证上颈椎螺钉置钉的准确性,降低手术风险,并在中期随访中获得了满意的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脊髓损伤后重建膀胱排尿反射在神经源性膀胱中的运用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脊髓损伤后导致的膀胱功能障碍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与研究的热点,修复损伤脊髓、重塑膀胱排尿反射通路是根本的治疗手段.目的:总结脊髓横断损伤后重建膀胱的神经支配通路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与重建排尿反射机制、神经源性膀胱与排尿反射和脊髓修复有关的文献,中文检索词为"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排尿反射;脊髓修复",英文检索词为"Neurogenic Bladder;Spinal cord injury;micturition reflex;Spinal cord repair".结果与结论:在重建膀胱排尿反射过程中涉及较多的因素,包括脊髓受损区域的修复与重建、排尿中枢的重塑、膀胱组织及体内外物质激素的变化,在此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排尿作为一个复杂的过程,重建排尿反射中涉及位点较多,可选取主要作用位点进行深入研究,以突破重建排尿反射通路上存在的疑点;②正常的排尿反射机制复杂,脊髓横断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中控制或参与排尿反射的中枢核团是否发生了代偿及相应的代偿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③脊髓横断损伤后中枢与膀胱的信息交流中断,中枢与膀胱是否存在直接的信息连接尚待进一步探究;④脊髓横断损伤后,重建排尿反射与体液之间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在重建膀胱排尿反射中,通过干预治疗促进脊髓修复、神经反射重构、物质代谢和膀胱组织结构调整是治疗的关键,中医与西医各有其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重复磁刺激S3神经根联合M1区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有研究证明S3神经根重复磁刺激与M1区重复磁刺激均可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功能,但目前很少有将2个部位联合重复磁刺激应用于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的研究报道.目的:观察S3神经根联合大脑M1区重复磁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纳入40例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联合刺激组行S3神经根区+M1区重复磁刺激,S3刺激组行S3神经根区重复磁刺激+M1区假刺激,每组20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膀胱功能干预的基础上给予4周重复磁刺激治疗.两组患者每日治疗时间均为21 min,每周5 d,共计4周,对比两组患者排尿日记、尿动力学检查变化.结果与结论:①治疗前,两组患者日均导尿次数、日均导尿量、日单次最大导尿量、平均单次排尿量、储尿期(最大膀胱容量、膀胱压)、排尿期(逼尿肌压、残余尿量)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4周治疗结束后,联合刺激组日均导尿次数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平均单次排尿量较组内治疗前升高(P<0.05);S3刺激组日均导尿次数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4周的治疗结束后,联合刺激组日均导尿次数较S3刺激组降低、平均单次排尿量较S3刺激组升高(P<0.05);③4周的治疗结束后,两组最大膀胱容量、排尿期逼尿肌压较组内治疗前增大(P<0.05);两组最大容量时膀胱压、残余尿量较组内治疗前减小(P<0.05);4周的治疗结束后,联合刺激组最大膀胱容量、排尿期逼尿肌压较S3刺激组增大,最大容量时膀胱压、残余尿量较S3刺激组减小(P<0.05);④提示两组均可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功能,且联合刺激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S3刺激组,证明两部位联合重复磁刺激可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