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调节密度曝光档位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影响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调节密度曝光档位对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使用数字乳腺X线摄影机的自动曝光控制(AEC)模式,在RMI-156模体下附加0、1、2、3、4块PMMA有机玻璃板模拟4.3、5.3、6.3、7.3、8.3 cm共5种不同的腺体厚度,每种厚度下分别调节密度曝光档位为-3、-2、-1、0、1、2、3、4档,记录每个档位及厚度下的靶/滤过组合、管电压、管电流量、入射体表剂量(ESD)、入射表面空气比释动能(ESAK)、半值层(HVL)和设备显示的平均腺体剂量(显示AGD),计算图像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品质因子(FOM)和经计算所得的平均腺体剂量(计算AGD),对模体内模拟纤维、模拟钙化和模拟肿块的显示效果进行主观评分,分析不同档位下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变化,比较ESD与ESAK、显示AGD与计算AGD、显示AGD/ESD与计算AGD/ESAK的关系。对档位与SNR、CNR、FOM采用线性拟合,档位与mAs、ESAK、计算AGD采用指数型函数曲线拟合,对于ESD与ESAK、显示AGD与计算AGD、显示AGD/ESD与计算AGD/ESAK的差异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分析。 结果:每增减1个档位,图像CNR与SNR升降约8%。图像模拟纤维、模拟钙化、模拟肿块的评分随档位的增加整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升高档位评分却下降的情况。FOM在各档位下变化幅度为97%~104%,差异性小。衡量辐射剂量的ESD、ESAK、显示AGD、计算AGD随档位均呈增幅越来越快的指数型函数增长趋势,变化幅度为63%~165%。ESD、ESAK分别为15.14±10.08、16.66±11.07,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9.61, P=0.001)。显示AGD与计算AGD分别为3.66±2.18、3.61±1.99,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20, P=0.240)。 结论:调节密度曝光档位能使图像质量呈线性改变,使辐射剂量呈增幅越来越快的指数型函数改变,调节方式和幅度恰当稳定,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数字乳腺X射线摄影中管电流量优化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X射线摄影中不同靶/滤过组合时降低管电流量(mAs)对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不同靶/滤过组合时,以自动曝光模式(AEC)的mAs为基础,分别降低10%、20%、30%、40%、50%时对厚度为4.4 cm的模体进行曝光,测量所得图像的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品质因子(FOM)与平均腺体剂量(AGD)。在满足图像质量要求的前提下,通过计算FOM,找出两种靶/滤过下最优mAs及相应的AGD。对模体中3种结构影像特征进行主观评价,同时比较计算AGD与显示AGD间关系。另外,对满足图像质量要求的mAs与密度曝光档位相对应,计算并比较两者mAs均值。结果:两种靶/滤过中显示AGD均小于计算AGD,Mo/Mo被低估22.5%~23.7%,计算AGD值与显示AG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 982.86、5 555.48, P<0.05)。W/Rh被低估13.1%~14.2%,计算AGD值与显示AGD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 859.09、15 973.55, P<0.05)。Mo/Mo组合中,mAs降低20%时,FOM可增加9.6%为最大值,且计算AGD减少18.8%。W/Rh组合中,mAs降低10%,FOM可增加5.1%为最大值,且计算AGD减少11.9%。在满足图像质量的前提下,两种靶/滤过组合评价模拟纤维时,mAs降低30%;评价模拟钙化时,mAs降低20%;评价模拟肿块时,Mo/Mo组合mAs降低40%,W/Rh组合mAs降低30%;影像质量评分均与AEC无明显差异( P>0.05)。密度曝光档位(-1~-3)可与降低的mAs(10%~30%)对应。 结论:不同靶/滤过组合时,调节管电流量可以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同时降低辐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对肝脏CT辐射剂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应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对肝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于2016-06/2017-06间在宁波明州医院行肝脏CT增强扫面和重建检查的69例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A组和B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滤波反投影技术进行重建,A组使用自动曝光技术,B两组采用自动曝光联合迭代重建模式(迭代次数3次).比较3组患者CT图像中不同部位的CT值、主观评价、客观评价和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结果 3组患者CT图像中肝实质、门静脉和椎旁肌等部位的CT值间不存在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患者CT图像的图像噪声、小解剖结构的可视性、像素化表现和整体诊断信心等主观质量评价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B组的评分明显高于A组(P<0.05).A组和B组患者CT图像噪声强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信噪比和对比噪声比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B组较A组更为显著(P<0.05).A组和B组患者的辐射剂量分别为8.57 mSv±0.86 mSv和6.92 mSv±0.51 mSv,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1.32 mSv±1.01 mSv(P<0.05).结论 在肝脏CT检查中应用自动曝光技术结合迭代法重建技术能够明显提高图像质量,有效降低患者的辐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2种X线曝光模式下双下肢全长摄影中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比较双下肢全长摄影中2种不同曝光模式下的图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关系,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双下肢全长摄影.方法:采用序贯实验的方法选择60名双下肢全长摄影患者并随机平分成2组,其中有4名O型腿患者随机均分入2组,双下肢全长摄影时1组运用自动曝光控制(AEC)模式曝光,另1组运用手动曝光控制(FIXED)模式曝光,对2组曝光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结果:2组患者中一般患者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均能明确诊断,但FIXED模式下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明显增加.而O型腿患者在FIXED模式摄片下膝关节图像质量明显优于AEC模式.结论:不同曝光模式对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均有影响,为了保证图像质量,O型腿患者可用FIXED模式检查;对于一般患者,从辐射防护角度考虑推荐使用AEC模式摄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第三代双源CT不同扫描模式抑制下颈部伪影的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通过对比下颈部CT常规扫描、双能量模式扫描、无预设值CARE kV联合CARE Dose 4D自动控制曝光技术,探索下颈部CT扫描抑制伪影的个性化方案.方法:随机选取进行下颈部CT检查的患者99例,分成3组,A组:固定千伏、毫安扫描;B组:无预设值CARE kV联合CARE Dose 4D自动控制曝光技术扫描;C组:双能量模式扫描,分别将图像质量评分、噪声值、信噪比及容积CT剂量指数进行对比.结果:C组图像质量评分(3.70±0.51)高于B组(3.36±0.50),JP<0.05,B组图像质量评分(3.36±0.50)明显高于A组(3.00±0.59),P<0.01;B组容积CT剂量指数(6.38±1.40) mGY明显低于A组(9.29 mGY),P<0.01;A组容积CT剂量指数(9.29mGY)明显低于C组(12.58 ±4.74) mGY,P<0.01;C组噪声值(7.51±2.29)明显低于A组(12.03 ±3.52)、B组(12.18±4.47),两者P<0.01;C组信噪比(7.57±2.20)明显高于A组(5.19±1.86)、B组(5.51 ±1.86),两者P<0.01;A、B组噪声值、信噪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86,P=0.52).结论:建议常规下颈部CT扫描使用无预设值CARE kV联合CARE Dose 4D自动控制曝光技术,可获得辐射剂量最低、图像质量较优的影像,而双能量扫描模式能更大程度抑制下颈部伪影,在诊断下颈部疑难病变、定位细微病灶时,或在征得病人同意的情况下,可使用双能量模式获得更高质量的影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数字化X线摄影脊柱全长成像适宜曝光模式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8/6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脊柱力学强度降低,轻微外伤甚至仅长久应力即可发生椎体骨折[1-2],其椎间小关节增生、骨赘形成、脊柱侧凸等退行性改变广泛存在[3].本院脊柱骨科对此类患者行全脊柱X线检查以明确病椎位置、退变程度、侧凸角度、椎体高度改变等情况.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脊柱全长成像操作简便、拼接成功率高[4],在本院已成为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脊柱X线检查的常规方法.DR脊柱全长成像有自动和手动2种曝光模式,不同曝光模式所得影像的检查剂量及成像质量存在差异[5],应对其进行分析选择以实践合理使用低剂量(as low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ALARA)原则.本研究通过比较2种曝光模式的检查剂量、成像质量及骨质疏松症相关征象的检出率,以选择适宜曝光模式对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进行DR脊柱全长摄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婴幼儿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的曝光控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比手动曝光控制与自动曝光控制在婴幼儿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DR)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筛选2014年6月至2015年5月于我院就诊并行胸部X线摄影患儿13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手控组与自控组,每组68例,手控组采取手动曝光控制,自控组采取自动曝光控制,比较两组患儿胸部DR的影像质量,并统计两种曝光控制方法的辐射剂量及摄影成功率.结果 图像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手控组患儿胸部影像甲级片65例,乙级片3例,甲级片率95.59%,废片率0;自控组甲级片54例,乙级片9例,甲级片率79.41%,废片率7.35%.手控组甲级片率明显高于自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控组患儿辐射剂量(6.0±0.7)Gy,平均曝光时间(2.57 ±0.41)ms,手控组平均曝光时间及辐射剂量明显小于自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婴幼儿胸部DR摄影采取手动曝光控制模式能够显著提高DR图像甲级片率,并且患儿整体辐射剂量降低,摄影成功率较高,废片率较低,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降低辐射剂量的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在不影响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探讨数字乳腺X线摄影中降低辐射剂量的曝光条件,以及最适靶/滤过组合条件.方法 用软组织等效板组合成不同厚度来模拟不同厚度乳腺,采用3种的不同靶/滤过组合进行曝光,分别记录曝光条件和辐射剂量.对乳腺模体进行曝光,获得kV和mAs值,分别记录腺体平均剂量值.在工作站上采用相同观片条件,由3名中级以上影像诊断医生分别对体模影像中的模拟纤维组织、模拟钙化群和模拟团块的图像质量进行评分.结果 使用3种靶滤过组合对不同模体厚度产生的Organ.Dose值均符合正态分布,3种靶滤过组合产生的Organ.Dos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4.78,P<0.01).不同厚度模体产生的Organ.Dose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F=41.32,P<0.01).根据自动曝光模式下的模体曝光参数可知,固定管电压、改变管电流量进行曝光,3种模拟乳腺组织纤维、钙化和肿物的评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管电流量、改变管电压进行曝光,3种模拟乳腺组织纤维、钙化和肿物的评分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数字乳腺摄影中应用RW/Rh滤过,采用在自动曝光的基础上适当减少管电压和管电流量,可有效降低乳腺摄影的辐射剂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对比增强乳腺能谱摄影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以常规乳腺摄影(MG)作为对照,探讨对比增强乳腺能谱摄影(CESM)对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5年9月~ 2016年12月间同时完成CESM和常规MG检查并最终获得病理诊断的69例患者纳入研究,均为女性,年龄30 ~ 78岁,平均(47.13±10.36)岁.使用GE SENOGRAPHE DS全数字化乳腺机,经由上肢静脉注射碘对比剂后采用头尾位(CC位)和内外斜位(MLO位),选用钼铑双靶组合方式及标准模式中的自动模式曝光,得到常规MG和CESM图像,由三名放射科乳腺专业医师对所得图像进行质量分析并做出影像学诊断,以病理为标准分析比较两种图像的诊断效能,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最终48例乳腺癌、21例良性病变,CESM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00%、47.6%、84.1%、81.4%和100%,要高于MG的75.0%、33.3%、62.3%、69.2%和41.2%(P<0.05).结论:对比增强乳腺能谱摄影诊断乳腺癌优于常规乳腺摄影.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新疆地区女性乳腺腺体分型差别及其对乳腺癌诊断价值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分析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女性全数字化乳腺X线摄影腺体分型差别及其对乳腺癌诊断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行乳腺X线摄影的维吾尔族、汉族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美国Selenia数字化乳腺摄影系统,全自动曝光控制模式下摄影,分析维吾尔族、汉族女性乳腺腺体分型,并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二者乳腺分型是否有差异及其对乳腺癌诊断的影响.结果 维吾尔族女性全数字化乳腺X线腺体分型:脂肪型1812例,占23.59%;散在纤维腺体型3994例,占52.01%;不均匀致密型1331例,占17.33%;极度致密型543例,占7.07%;维吾尔族女性乳腺腺体分型与年龄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汉族女性全数字化乳腺X线腺体分型:脂肪型2078例,占7.87%;散在纤维腺体型5712例,占21.62%;不均匀致密型12261例,占46.73%;极度致密型6369例,占24.11%.汉族女性乳腺腺体分型与年龄有关,差异有显著性(P<0.05).维吾尔族、汉族女性脂肪型、散在纤维腺体型、极度致密型在各年龄段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除60岁及以上年龄段,不均匀致密型在各年龄段均有差异(P均<0.05).在维吾尔族女性与汉族女性中,不同全数字化乳腺X线腺体分型发生乳腺癌的相对危险度不同(P均<0.05),其中不均匀致密型(OR维吾尔族=1.55,OR汉族=1.10)、极度致密型(OR维吾尔族=1.69,OR汉族=1.56)为乳腺癌的高危类型;脂肪型、散在纤维腺体型为乳腺癌的低危类型,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结论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汉族女性乳腺腺体分型与年龄有关,且相同年龄段的乳腺腺体分型也有差异;维吾尔族、汉族女性腺体分型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可为乳腺癌诊断提供一定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