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型异型盒C11基因在结肠癌细胞增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同型异型盒C11(HOXC11)基因在结肠癌增殖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在肿瘤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检索结肠癌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法检测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胃肠外科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行结肠癌根治术的70例临床结肠癌组织、癌旁正常黏膜组织中HOXC11表达;检测结肠癌细胞株人类肿瘤细胞系116(HCT116)、人类大肠癌H-29细细胞(HT-29)、人结肠癌SW480细胞(SW480)及肠上皮细胞株新型人肠胚胎细胞模型(HIEC)(均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资源中心)中HOXC11表达,对数据库结果进行验证。用HOXC11-小干扰RNA(siRNA)转染SW480细胞,检测转染对SW480细胞活性及增殖的影响;同时检测抑制HOXC11后SW480细胞增殖相关基因表达。使用STRING数据库对结肠癌中HOXC11的功能进行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及富集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TCGA数据库结果显示HOXC11在结肠癌高表达(|logFC| >2, P<0.05),高表达HOXC11是患者预后差的标志( χ2=3.92, P<0.05),验证结果与数据库结果一致。结肠癌细胞株HOXC11水平在SW480为1.073±0.190、HT-29为0.743±0.029,明显高于HIEC(0.247±0.042),SW480细胞中HOXC11水平最高( F=40.221, 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PI网络分析显示HOXC11与其相邻节点呈现出共表达趋势,功能富集分析显示HOXC11的靶基因影响了生长、发育、增殖等很多生物学过程。HOXC11-siRNA转染后SW480细胞活性低于对照物及无关序列组,细胞活性在对照组、无关序列组、HOXC11-siRNA组分别为0.993±0.114、0.980±0.077、0.468±0.077( F=65.011, P<0.05)、细胞周期处于G 0/G 1期的细胞比例高于对照物及无关序列组,处于S期的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物及无关序列组,处于G 0/G 1期3组数值分别为53.767±9.150、53.433±6.240、79.300±6.252( F=12.248, P<0.05);处于S期3组数值分别为33.200±7.529、36.167±7.731、13.367±4.565( F=10.071, P<0.05);G 2/M期3组数值分别为12.967±3.584、10.367±1.620、7.300±2.022( F=3.700, P<0.05)。HOXC11-siRNA转染后SW480细胞Cyclin D1、CDK4表达分别为1.032±0.142、0.967±0.058、0.439±0.101;1.028±0.139、0.964±0.091、0.467±0.075明显低于对照组及无关序列组( F=18.798, P<0.05; F=17.011, P<0.05),而p21的表达分别为0.457±0.105、0.486±0.132、0.847±0.060( F=8.932, P<0.05),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无关序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HOXC11在结肠癌中表达增强与预后有关,并可能通过促进细胞增殖导致肿瘤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信息化引导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处置流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信息化引导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处置流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混合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需要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39例COPD患者。以2022年1月28日完成危重患者ENAD管理软件研发为时间节点,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1月28日收治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29日至7月31日收治的19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接受一致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以肠内营养不耐受处置流程为核心的常规ENAD处置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信息化引导下ENAD处置流程,通过系统软件主动抓取ENAD患者信息,提醒医护团队完善腹泻相关检查并提供备选处置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止泻时间、喂养中断率及针对腹泻干预7 d后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血生化指标、血电解质代谢异常发生率、日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与气管插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除基础脉率存在差异外,在性别分布、年龄及入院时生命体征、基础营养状态、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当出现ENAD后,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更早获得止泻〔d:3.00(2.00,3.25)比4.00(3.00,5.00), P<0.01〕,且喂养中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3%(2/19)比65.00%(13/20), P<0.01〕;针对腹泻干预7 d后,观察组患者能量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kJ·kg -1·d -1:66.28(43.34,70.36)比47.88(34.60,52.32), P<0.01〕,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b(g/L):119.79±10.04比110.20±7.75,Alb(g/L):36.00(33.75,37.25)比31.00(30.00,33.00),PAB(mg/L):155.79±25.78比140.95±14.97,均 P<0.05〕,日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h:14(12,16)比16(14,18), 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mHg(1 mmHg≈0.133 kPa):66.00(62.00,70.00)比68.00(67.50,70.05), P<0.05〕;而两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血电解质代谢异常发生率、因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信息化引导下ENAD处置流程可使发生ENAD的COPD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更早获得止泻,并能够改善患者蛋白质能量代谢与呼吸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脓毒症外源性ARDS关键基因及信号通路的转录组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脓毒症外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大鼠的差异表达基因(DEG),从转录组水平探讨脓毒症ARDS的早期诊断及防护机制。方法:将12只6~8周龄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脂多糖(LPS)致脓毒症ARDS模型组(模型组,腹腔注射LPS 15 mg/kg)与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组6只。分别提取两组大鼠左肺组织RNA,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平台的双端测序模式进行高通量测序。采用DESeq2软件以| log 2差异倍数(FC)|≥3且 P<0.001筛选DEG。对DEG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数据库(KEGG)通路富集分析。使用STRING在线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构建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并筛选关键基因。分离并提取2021年3月至11月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急危重症医学部收治的20例脓毒症患者及20例年龄匹配的同期健康体检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qPCR)对关键基因进行验证。 结果:共筛选出DEG 286个,其中上调基因202个,下调基因84个。GO富集分析表明,DEG主要参与了中性粒细胞趋化迁移、抗菌体液反应、宿主免疫应答及体液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DEG主要通过参与白细胞介素-17(IL-17)信号通路、肿瘤坏死因子(TNF)信号通路及趋化因子信号通路发挥生物学作用。PPI分析共筛选出节点蛋白262个,相互作用关系852条边;筛选出前15位关键基因,分别为IL-6、TNF、IL-10、IL-1β、CXC趋化因子配体1(CXCL1)、CXCL10、CXC趋化因子受体3(CXCR3)、CXCR2、CXCL9、CC趋化因子配体7(CCL7)、CXCL11、CCL1、CXCL13、CCL12、CCL22。采用RT-qPCR对脓毒症ARDS患者与健康对照者PBMC进行差异基因测序验证,结果显示,脓毒症患者5个代表性关键基因表达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IL-6 mRNA(2 -ΔΔCt):2.803±1.081比0.951±0.359,TNF mRNA(2 -ΔΔCt):2.376±0.799比1.150±0.504,CXCL10 mRNA(2 -ΔΔCt):2.500±0.815比1.107±0.515,CXCR3 mRNA(2 -ΔΔCt):1.655±0.628比0.720±0.388,CCL22 mRNA(2 -ΔΔCt):1.804±0.878比1.010±0.850,均 P<0.05〕,与RNA测序结果一致。 结论:炎症细胞趋化迁移脱颗粒、细胞因子免疫应答反应等生物学过程和CXCL10/CXCR3、IL-17等信号通路在脓毒症外源性ARDS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作为进一步研究肺损伤机制和临床防治的新思路及新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胃癌相关的竞争内源性RNA调控网络的构建和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胃癌相关竞争内源性RNA(ceRNA)网络,探索胃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生物芯片技术测定胃癌及对应癌旁组织的信使RNA(mRNA)、微小RNA(miRNA)和长链非编码RNA(lncRNA)表达谱,应用R软件中的edgeR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并绘制火山图,基于miRNA-lncRNA在线预测工具lncBase数据库和miRNA靶基因预测数据库预测mRNA、miRNA和lncRNA的相互作用关系,采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胃癌lncRNA-miRNA-mRNA ceRNA网络,根据cytohubba计算各节点degree得分筛选关键基因(hub基因)。运用注释、可视化和集成发现数据库(DAVID),对差异表达的mRNA进行基因本体论(GO)功能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在OncoLnc数据库中,选择肿瘤基因组计划(TCGA)数据集的胃癌项目,输入hub基因,以标准化后基因表达量中位数为界值,将样本分为高表达组和低表达组,并进行生存分析。结果:共筛出差异表达的mRNA 766个,miRNA 10个,lncRNA 110个,其中90个mRNA、6个miRNA和4个lncRNA构成ceRNA网络,20个hub基因中有2个与患者预后有关。经TCGA胃癌数据库验证,LncRNA MAP3K20的反义RNA 1(MLK7-AS1)、分泌性磷酸化糖蛋白(SPP1)、硫酸酯酶1(SULF1)hsa-miR-1307-3p等基因在胃癌组织生物芯片中高表达,金属硫蛋白2A(MT2A)、金属硫蛋白1X(MT1X)等基因低表达,与TCGA胃癌数据库一致。生物学功能和通路分析显示,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在生物学过程(BP)和矿物吸收的通路中显著富集。在TCGA胃癌数据中,碳水化合物磺基转移酶1(CHST1)和miR-183-5p均与患者生存时间有关,CHST1表达量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短,而miR-183-5p表达量越高患者生存时间越长。结论:胃癌ceRNA网络的构建有助于深入了解胃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CHST1和mi-183-5p可作为胃癌预后的预测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核纤层蛋白B2通过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3调控内皮细胞血管新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核纤层蛋白B2(LMNB2)在血管内皮细胞介导的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方式。方法: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利用LMNB2的短发夹RNA(shRNA)质粒在HUVEC细胞中下调LMNB2的表达,检测对内皮细胞体外成管的影响,统计单视野管状结构长度及节点数目;通过噻唑蓝(MTT)、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及划痕实验检测LMNB2对内皮细胞增殖及迁移的影响;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及迁移相关标志物,包括细胞核增殖抗原(Ki-67)、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及MMP-9的表达;实时定量PCR(qPCR)检测细胞分裂周期相关蛋白3(CDCA3)的mRNA表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及CHIP实验检测LMNB2对CDCA3的调控作用。采用Student’s 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在HUVEC细胞中,下调LMNB2会抑制内皮细胞血管新生,单视野平均管状结构总长由(6.45±0.63) mm下降至(2.61±0.52) mm,下降59.5%( t=4.709, P<0.01),节点数量下降由单视野的(14.75±1.25)个下降为(7.75±0.48)个,下降57.5%( t=5.230, P<0.01);LMNB2的敲低会抑制内皮细胞的增殖与迁移,伤口愈合率下降25%( t=4.541, P<0.05),且Ki-67、PCNA、MMP-2及MMP-9表达均显著降低;在HUVEC细胞中,LMNB2结合CDCA3启动子位点,促进CDCA3的转录。回复实验证实下调LMNB2后过表达CDCA3会回复由LMNB2缺失导致的增殖及血管新生缺陷。 结论:LMNB2可调控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并通过调控CDCA3的表达调控血管新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生物信息学筛选纳米二氧化硅致肺纤维化关键因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构建巨噬细胞-成纤维细胞体外模型模拟肺纤维化过程,探讨纳米二氧化硅(SiNPs)暴露致肺纤维化的关键机制。方法:于2021年1月,取对数生长期的人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分别采用0、25、50、100 μg/ml SiNPs处理24 h,收集THP-1细胞上清液分别作用于对数生长期的对照组和低、中、高剂量组人胚肺成纤维(MRC-5)细胞,继续培养24 h。检测不同组别MRC-5细胞增殖情况。检测MRC-5细胞上清液中细胞羟脯胺酸(Hy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检测高剂量组MRC-5细胞中的差异蛋白表达情况,应用GeneCard数据库中肺纤维化相关蛋白对高剂量组MRC-5细胞进行差异肺纤维化蛋白的筛选。应用GO分析对高剂量组的差异肺纤维化蛋白进行富集分析,应用String数据库构建高剂量组的差异肺纤维化蛋白的相互作用(PPI)网络,使用CytoHubba软件筛选高剂量组的关键差异肺纤维化蛋白。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计算关键差异肺纤维化蛋白之间的相关系数,Western blotting检测不同组别中关键差异肺纤维化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MRC-5细胞增殖率增加( P<0.05)。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细胞上清液中Hyp、IL-1β的表达水平均升高( P<0.05),高剂量组细胞上清液中IL-6、TNF-α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 P<0.05)。用GeneCard数据库结合高剂量组差异表达蛋白共筛选出26个差异肺纤维化蛋白,GO分析显示,差异肺纤维化蛋白主要调控细胞外基质水解、细胞炎症反应、组织修复和细胞增殖等生物过程。CytoHubba软件计算出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是PPI网络中的关键节点蛋白。相关分析结果显示,MMP9蛋白与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TIMP1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蛋白表达相关( r=0.97、0.98、0.94、0.93, P<0.05)。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组TIMP1蛋白表达均升高( P<0.05),而MMP9蛋白表达仅在高剂量组增加( P<0.05)。 结论:SiNPs暴露后体外细胞肺纤维化模型中MRC-5细胞的差异肺纤维化表达蛋白主要调控细胞外基质水解、组织修复、细胞炎症等生物过程,且MMP9、TIMP1蛋白可能是影响SiNPs暴露后MRC-5细胞纤维化进程的关键蛋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护理时间追踪表结合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全球范围内每年大约有600-800万人遭遇创伤,严重创伤造成的死亡在人类总死因中占第4位,而在40岁以下人群中则占第1位,对社会危害巨大 [1]。严重创伤患者生存与死亡的时间窗很窄,抢救时机稍纵即逝 [2,3]。医护人员能否在"黄金期"内明确诊断实施抢救,往往比伤情本身更影响生存率 [4]。当前院内救治缺乏规范化流程,在抢救的关键节点形成"时间黑洞",导致患者错失抢救的"黄金期",成为严重创伤患者病死率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4,5]。本院急诊科于2022年7月起采用护理时间追踪表结合创伤复苏时间轴流程规范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在严重创伤患者的全流程管理和质量控制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急性肺损伤时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相关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索多种因素致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时Ⅱ型肺泡上皮细胞(alveolar type Ⅱ, ATⅡ)损伤的相关分子标志物,为ALI/ARDS的疾病认知及治疗提供新依据。方法: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共数据GEO获得RNA-Seq数据集,应用R语言包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GO功能注释和KEGG富集分析。通过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计算蛋白互作网络分析中节点度排名前10及MCODE得分最高模块,取交集为核心基因,通过DGIdb数据库预测其潜在治疗药物。结果:最终在不同的数据集中筛选出了78个共表达DEGs。GO分析发现其产物主要作为宿主细胞成分及蛋白酶体核心复合体等参与粒细胞迁移、细菌源性分子反应及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具有细胞因子活性、趋化因子活性及受体-配体活性等。KEGG分析发现其相关通路主要为TNF信号通路、NF-κB信号通路及细胞因子-细胞因子受体作用信号通路等;蛋白网络分析最终确定了IRF7、IFIT1、IFIT3、PSMB8、PSMB9、BST2、OASL2及ZBP1共8个核心基因,均表达上调。结论:ATⅡ与ALI/ARDS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分析ATⅡ相关差异基因,从分子与细胞层面探讨治疗策略,为疾病带来新的治疗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靶向烧伤创面的荧光显像工具:低pH插入肽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利用低pH插入肽(pHLIP)-变体7(var7)-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探索一种靶向烧伤创面的精确显像工具,以更好地进行烧伤清创。方法:建立大鼠烧伤模型( n=12),尾静脉注射不同浓度(0.5、1.5和2.0 mg/ml)pHLIP-var7-FITC进行活体荧光显像。通过荧光偶联物聚集至烧伤创面的集中位置,结合病理切片判断创面损伤坏死范围;并检测pHLIP-var7-FITC在心、肝、肾、脑等重要器官的残留及毒性。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Bonferroni校正法及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24 h内,0.5 mg/ml组、1.5 mg/ml组、2.0 mg/ml组烧伤创面单位面积荧光光子数分别为1.49(1.31,1.65)、2.46(1.88,2.68)、2.77(1.94,3.10)×10 7 p·s -1·cm -2·Sr -1,其荧光光子数总体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73.55, P<0.001),浓度较高组荧光强度较强,但1.5 mg/ml组与2.0 mg/ml组荧光光子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263,Bonferroni校正法)。14个时间节点(0.5、1.0、1.5、2.0、2.5、3.0、3.5、4.0、5.0、6.0、7.0、8.0、12、24 h)的荧光光子数总体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04, P=0.419),组织切片中可见烧伤坏死的组织与荧光显像区域高度一致。心、肝、肾、脑切片未见明显荧光残留。 结论:在浅Ⅱ度烧伤组织中,24 h内pHLIP-var7-FITC能精准靶向聚集在烧伤创面,呈现烧伤组织与正常组织的清晰界限,辅助临床外科手术清创判断损伤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贝叶斯网络的急性职业中毒事故致因模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深入研究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原因,为事故的事前预防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方法:于2022年9月至2023年5月,查找文献并收集2013至2022年发生的232例急性职业中毒事故案例,结合专家评分确定事故致因节点。采用解释结构模型(ISM)构建致因节点之间的关联性模型,获得因素之间的层级关系,结合贝叶斯网络(BN)研究各致因节点对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影响。通过Netica 5.18软件分析各致因节点之间的关系和影响,建立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事前预防模型,识别关键致因因素。结果:纳入重大、较大、一般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分别为23、203、6例,其中,窒息性气体、刺激性气体和混合性气体分别为179、29、24例。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ISM将致因因素划分为一个7层3阶的多层递阶结构模型,其中操作情况、防护措施、通风设备、隐患排查、应急管理、违章操作、设备设施和盲目施救情况是导致事故发生与扩大的直接影响因素;警示装置、检测情况、安全教育情况、安全操作规程、生产工艺技术是间接影响因素;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监督管理及政府部门监管情况为深层根源影响因素。BN推理可见,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最大概率致因链为安全生产责任制度→企业监督管理→安全教育培训→防护措施→事故发生。导致急性职业中毒事故发生的关键因素为防护措施不到位、设备设施故障、操作失误、通风设备未正常使用和应急管理不当。结论:在对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预防中,要从正确使用防护措施、作业前检测设备设施、按规程进行作业操作、确保通风设备正常使用、强化应急管理等方面入手,从而降低急性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