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动研究法在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护理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ICU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护理中的问题,在行动中不断规范ICU护士预防和管理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护理实践。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在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行肠内营养治疗的367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时间分为3组:护理流程实践前129例(2019年10—12月)为对照组,行动研究第1轮循环117例(2020年1—3月)为行动1组,第2轮循环121例(2020年4—6月)为行动2组。通过小组访谈法识别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护理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制订和改进ICU预防和管理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护理流程。比较3组腹泻发生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得分,采访护士的护理体验。结果:行动1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严重程度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行动2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低于行动1组,持续时间少于行动1组,严重程度得分低于行动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护士小组访谈提炼的主题有"萌发的科研兴趣""解决临床问题的喜悦""临床工作的受益"。 结论:行动研究下的ICU预防和管理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护理流程可降低腹泻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提高腹泻护理质量,提升护士职业获益感,激发护士科研兴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信息化引导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处置流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信息化引导下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处置流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前后对照混合性队列研究方法,选择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需要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治疗的39例COPD患者。以2022年1月28日完成危重患者ENAD管理软件研发为时间节点,2021年7月1日至2022年1月28日收治的2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2022年1月29日至7月31日收治的19例患者为观察组。两组患者接受一致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方案。对照组实施以肠内营养不耐受处置流程为核心的常规ENAD处置流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信息化引导下ENAD处置流程,通过系统软件主动抓取ENAD患者信息,提醒医护团队完善腹泻相关检查并提供备选处置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止泻时间、喂养中断率及针对腹泻干预7 d后能量和蛋白质摄入量、血生化指标、血电解质代谢异常发生率、日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与气管插管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除基础脉率存在差异外,在性别分布、年龄及入院时生命体征、基础营养状态、动脉血气分析、血生化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当出现ENAD后,观察组患者较对照组更早获得止泻〔d:3.00(2.00,3.25)比4.00(3.00,5.00), P<0.01〕,且喂养中断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0.53%(2/19)比65.00%(13/20), P<0.01〕;针对腹泻干预7 d后,观察组患者能量摄入量显著高于对照组〔kJ·kg -1·d -1:66.28(43.34,70.36)比47.88(34.60,52.32), P<0.01〕,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Hb(g/L):119.79±10.04比110.20±7.75,Alb(g/L):36.00(33.75,37.25)比31.00(30.00,33.00),PAB(mg/L):155.79±25.78比140.95±14.97,均 P<0.05〕,日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h:14(12,16)比16(14,18), P<0.01〕,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 2)较对照组明显降低〔mmHg(1 mmHg≈0.133 kPa):66.00(62.00,70.00)比68.00(67.50,70.05), P<0.05〕;而两组患者蛋白质摄入量、血电解质代谢异常发生率、因急性呼吸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信息化引导下ENAD处置流程可使发生ENAD的COPD持续无创辅助通气患者更早获得止泻,并能够改善患者蛋白质能量代谢与呼吸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与其肠道菌落的关系及其菌群移植的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危重症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与其肠道菌落的关系及其菌群移植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连续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8月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拟行菌群移植的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危重症患者60例为研究组,并以无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危重症患者60例为对照组。检测比较两组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菌落数,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粪便4种肠道菌群菌落数诊断危重症患者无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价值。研究组患者均接受菌群移植治疗,检测比较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的腹泻评分、便血评分、部分Mayo评分及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以评价治疗效果。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法分析研究组患者基线粪便4种肠道菌群菌落数与其治疗1周和治疗1个月各疗效指标的关系。结果:研究组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菌群菌落数低于对照组[(7.12 ± 0.58) × 10 7 cfu/L比(11.85 ± 1.25) × 10 7 cfu/L、(8.78 ± 1.05) × 10 7 cfu/L比(11.25 ± 1.57) × 10 7 cfu/L],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菌群菌落数高于对照组[(8.58 ± 0.88) × 10 7 cfu/L比(3.84 ± 0.72) × 10 7 cfu/L、(8.25 ± 0.97) × 10 7 cfu/L比(3.66 ± 0.63) × 10 7 cf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菌群菌落数诊断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曲线下面积均>0.7,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研究组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的腹泻评分、便血评分、部分Mayo评分均低于治疗前[(1.52 ± 0.36)和(1.13 ± 0.24)分比(2.45 ± 0.51)分、(0.95 ± 0.28)和(0.77 ± 0.21)分比(2.39 ± 0.54)分、(4.17 ± 1.24)和(3.26 ± 0.85)分比(7.86 ± 1.82)分],而患者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EQ-5D评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则有所升高[(0.66 ± 0.11)和(0.79 ± 0.13)分比(0.58 ± 0.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基线粪便双歧杆菌、乳酸杆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等4种肠道菌群菌落数与其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的腹泻评分、便血评分、部分Mayo评分以及EQ-5D评分均密切相关( P<0.05)。 结论:危重症患者肠道菌落与其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密切相关,且可影响其菌群移植治疗效果和患者的健康状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同质化规范护理在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同质化规范护理在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性腹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于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将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收治的100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同质化规范护理,于入院当日、出院前1 d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指标(肠内营养时间、腹泻持续时间和入住ICU时间)、腹泻发生率及24 h大便半定量表评分(Hart评分)。结果:入院当日,两组Hart量表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前1 d,观察组患者腹泻发生率、临床治疗指标及Hart量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实施同质化规范护理能够降低ICU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相关性腹泻发生率,改善其Hart量表评分,缩短患者入住ICU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症患者ICU住院期间的腹泻发生情况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最近,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队列研究,旨在了解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出现腹泻的发生率、影响因素预测和结局。研究对象为12个ICU连续10周内住院的成人重症患者(ICU时间>24 h)。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腹泻发生率、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clostridium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CDAD)发生率、腹泻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及住院病死率。结果显示,共有1 109例患者纳入研究分析,平均年龄(61.4±17.5)岁;其中981例(88.5%)为内科患者,645例(58.2%)接受机械通气。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的腹泻定义,腹泻发生率为73.8%〔95%可信区间(95% confidence interval,95% CI)为71.1~76.6〕。在接受CDAD检测的99例腹泻患者中,23例(2.2%)检测呈阳性(95% CI为1.5~3.4)。影响腹泻的独立预测因素包括肠内营养〔相对风险比(relative risk, RR)为1.23,95% CI为1.16~1.31, P<0.001〕、抗菌药物使用天数( RR为1.02,95% CI为1.02~1.03, P<0.001)和使用栓剂( RR为1.14,95% CI为1.06~1.22, P<0.001)。阿片类药物可降低腹泻的风险( RR为0.76,95% CI为0.68~0.86, P<0.001)。腹泻的发生会导致治疗方案的调整(改变肠内营养或药物: RR为10.25,95% CI为5.14~20.45, P<0.001;粪便管理装置或CDAD测试: RR为6.16,95% CI为3.4~11.17, P<0.001)。腹泻会延长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但不会增加患者的住院病死率。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ICU患者出现腹泻很常见,腹泻会延长患者的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但不会增加患者的住院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高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本文总结了高龄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旨在为护理人员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提高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肝移植术后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腹泻患者的护理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总结1例肝移植术后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腹泻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对1例肝移植术后艰难梭菌感染相关性腹泻患者制订个体化护理计划,从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免疫抑制方案的调整、标本的采集与送检、肛周皮肤护理、预见性急救护理、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康复活动指导、心理护理等方面实施护理措施。结果:经过22 d的精心治疗和护理,患者病情好转,每日排黄色软便1~2次,实验室粪便细菌培养结果转阴,解除隔离。结论:针对此类患者护理要点包括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严重反复腹泻期间合理调整免疫抑制方案,警惕排斥反应;正确采集与送检标本,确保培养结果无误;密切监测排便情况,实施结构化皮肤护理方案;提高病情警示级别,进行预见性急救护理;联合肠内肠外营养支持,增强抵抗力;制订个体化活动方案,促进康复;运用共享决策理念,全程心理疏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特点、影响因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对策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特点、影响因素及预防性护理对策.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 1 日~12 月 1 日收治的 125 例脑卒中患者作为调查对象,根据肠内是否耐受分为耐受组 102 例和不耐受组 23 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体征与特点表现,通过SPSS 26.0 软件对相关性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探讨肠内营养不耐受的特点与影响因素.结果: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主要特点为腹泻、反流与腹痛.耐受组与不耐受组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A-PACHE Ⅱ)评分、血清白蛋白、机械通气方式、胃残余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分析,APACHEⅡ≥20 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胃残余量>500 ml是导致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主要因素(P<0.05).结论:医护人员应依据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不耐受的常见特点与影响因素,向其提供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与干预,从而提升患者生存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老年小切口胃癌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5/18
[目的]探讨老年小切口胃癌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300例行肠内营养的老年小切口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小切口胃癌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危险因素,观察因素包括性别、合并基础疾病、禁食时间、低蛋白血症、机械通气、应用镇痛剂、应用抗生素、肠内营养制剂温度.[结果]300例老年小切口胃癌患者中,发生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127例,发生率为42.33%.单因素分析表明,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组与无相关性腹泻组性别、机械通气和应用镇痛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合并基础疾病、进食时间、低蛋白血症、应用抗生素和肠内营养制剂温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述单因素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禁食时间、低蛋白血症、应用抗生素和肠内营养制剂温度为影响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危险因素.[结论]研究显示禁食时间、低蛋白血症、应用抗生素和肠内营养制剂温度为影响老年小切口胃癌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3种不同模型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预测能力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构建重型颅脑损伤(STBI)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决策树(DT)、支持向量机(SVM)机器学习算法与logistic回归算法预测模型,并比较预测能力.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2月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ICU住院的518例STBI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DT、SVM与logis-tic 回归算法构建STBI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精确率、准确率及F1值等评价指标.结果 (1)STBI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率为34.17%.(2)1ogistic回归模型公式为:Logit(P)=1.121×GCS 评分+1.393 × 低蛋白血症+1.047 × 低钾血症+1.071× 禁食>48 h+0.911 × 多种抗生素+0.003×营养剂日用量-6.281.(3)DT、SVM与logistic回归模型均筛选出低蛋白血症、低钾血症、禁食>48 h与营养剂日用量为腹泻的预测因素.(4)3种模型综合预测能力比较为:DT模型<logistic回归模型<SVM模型.结论 相较于DT模型,SVM与logistic回归模型都能较好地预测STBI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发生风险,SVM与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使用既能实现对STBI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的精准预测,又能探究其因素的影响能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