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类致病真菌细胞外囊泡在免疫调节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是一组细胞分泌的纳米囊泡,在细胞间的通讯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指出,人类致病真菌释放的细胞外囊泡在调节宿主免疫反应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它们可以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并引发多种结果,进而影响真菌感染疾病的进展,具有临床应用于真菌感染治疗的潜力.现就常见的人类致病真菌EVs在免疫激活与免疫抑制中的作用作一概述,并展望真菌囊泡临床应用的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出生队列研究在儿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儿童健康关乎中华民族的人口素质和发展潜力,儿科疾病预防和控制是保障儿童福祉的公共卫生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出生队列为研究生命早期暴露和致病因素提供了宝贵的视角和资源,为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了可能。现对出生队列在儿科疾病预防和控制中的意义进行述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食管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食管菌群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食管微生态状况,并比较其与健康人群食管菌群的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就诊的82例食管癌患者和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名健康对照者,30份食管癌病理组织根据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8份)、中分化(9份)和高分化(13份)。采集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食管组织样本,提取样本DNA,对细菌16S rRNA V4区域行PCR扩增。运用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测序,行α多样性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A),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的线性判别分析(LDA)值筛选差异物种,ROC曲线验证随机森林模型,BugBase数据库预测食管细菌表型。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食管癌患者Chao1指数高于健康对照者[362.51(284.29,646.13)比284.83(244.31,3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57, P=0.004)。PCoA显示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样本间距离较近,两者微生态菌群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食管癌患者食管蓝藻菌门和疣微菌门的丰度均高于健康对照者(0.2%比0.1%、0.4%比0),而食管变形菌门、 SR1菌门和 TM7菌门的丰度均低于健康对照者(21.9%比34.2%、0.1%比0.2%和0.2%比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0.090、0.077、0.010、0.026、0.001, P均<0.05)。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食管癌患者食管梭状芽孢杆菌纲、梭状芽孢杆菌目、巴斯德氏菌目、巴斯德氏菌科、埃肯菌属、放线杆菌属和嗜血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8.3%、24.2%和17.0%,28.3%、24.2%和17.0%,3.2%、0.3%和5.0%,3.2%、0.3%和5.0%,0、1.5%和0.1%,0.5%、0和0.7%,1.3%、0.2%和3.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0.579、0.557、0.390、0.711、0.768、0.768、0.768, P均<0.05)。LEfSe分析显示,食管癌患者梭杆菌目、瘤胃球菌属、气味杆菌属和S24_7科的丰度均高于健康对照者(21.5%比11.7%、0.5%比0.1%、0.1%比0、0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DA值=2.591、2.379、2.790、2.927, P均<0.05)。ROC曲线证实随机森林模型可靠,AUC值为0.92。BugBase数据库预测显示,食管癌患者生物膜形成、致病潜力、移动元件、氧需求(厌氧菌、需氧菌、兼性菌)和氧化胁迫耐受食管细菌表型较健康对照者更丰富( P均<0.05)。 结论:食管癌患者的食管菌群发生改变,梭杆菌目、瘤胃球菌属、气味杆菌属和S24_7科可作为潜在的菌群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工程微生物在不同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人体包含了一个由真核生物、古细菌、细菌和噬菌体等组成的庞大微生物群落。细菌是其中最主要的成员,其数量与人体细胞的数量级相同。许多共生或致病的细菌都会通过生化信号与宿主相互作用。基于这些细菌特性,共生和减毒病原菌已被设计用于递送治疗分子以靶向性治疗特定疾病。介绍了近5年发展的工程微生物或微生物衍生颗粒及其封装、分泌、表达表面治疗分子,综述了其在炎症性肠病及胃病、肿瘤和心血管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进展,并探讨了微生物药物递送系统的临床转化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个蝙蝠病毒组分析揭示了蝙蝠间的共感染和溢出以及病毒的人畜共患潜力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蝙蝠是许多人畜共患病病毒的储备宿主。但是关于个体蝙蝠内病毒的多样性和丰度的了解还较少,因此它们之间病毒共感染和溢出的频率也不清楚。我们用无偏的元转录组学方法,对中国云南省采样的149只个体蝙蝠中携带的哺乳动物相关病毒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研究的动物中病毒的高频共感染(即蝙蝠个体同时感染多种病毒物种)和溢出,这可能进一步促进病毒的重组和再组合。值得注意的是,我们确定了5种病毒种,根据其与已知病原体的系统发生关系或体外受体结合实验的结果,发现这些病毒很可能对人类或牲畜具有致病性。这包括一种与SARS-CoV和SARS-CoV-2密切相关的新型重组SARS-like冠状病毒。体外实验表明,这种重组病毒可以结合人ACE2受体,可能具有更高的潜在溢出风险。我们的研究强调了蝙蝠病毒共感染和溢出现象的普遍发生及其对病毒出现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慢性创面细菌生物膜形成机制及其诊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细菌生物膜感染是造成创面延迟愈合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细菌生物膜的早期诊断对慢性创面的成功治愈非常关键。尽管已研发出很多技术诊断感染性创面的游离致病菌,但目前还没有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创面细菌生物膜的技术。本文简要综述了细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并重点介绍了几种有潜力的细菌生物膜诊断技术,将来有望成为对创面细菌生物膜进行快速诊断与监测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白色念珠菌与龋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白色念珠菌是口腔中重要的机会致病真菌。近年来,研究发现它能与口腔常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发生相互作用,对维持口腔正常的微生态平衡具有重要作用;同时白色念珠菌自身具有黏附、产酸、耐酸等作用,能使牙体硬组织脱矿,并能产生胶原蛋白酶降解牙体硬组织的有机质,具有致龋潜能。本文从白色念珠菌在患龋人群中的检出率、致龋潜力、与变异链球菌的交互作用、与其他口腔细菌的交互作用4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拓展对口腔微生物在龋病中作用的认识,为龋病的临床防治提供新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脂质组学在肝纤维化中的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多种病因引起的慢性肝脏疾病都可导致肝纤维化形成,并可进一步发展至肝硬化,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脂质组学作为新兴研究领域在近年来蓬勃发展,已经在肝纤维化研究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现介绍脂质组学技术,以及探讨脂质在肝纤维化中的致病机制、脂肪毒性生物学标志物和新兴治疗靶点的研究,并对未来肝纤维化领域的脂质组学发展提出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膀胱平滑肌细胞表型转化和膀胱功能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膀胱平滑肌细胞(BSMC)是一种功能可塑性的细胞,通过测定不同状态下细胞所表达的优势蛋白,可将其区分为"收缩表型"或"合成表型"。BSMC表型转化和膀胱功能障碍(BD)密切相关,即由"收缩表型"向"合成表型"转化。本文将就BSMC表型的概念、分子标志物研究和不同类型致病因素相关BD与BSMC表型转化的内在联系等方面进行梳理与阐释,结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展望调节BSMC表型转化在BD诊治领域的应用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噬菌体治疗细菌感染的临床应用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噬菌体是一类可以感染细菌、真菌、放线菌或螺旋体等微生物的病毒的总称。噬菌体被应用于临床抗细菌感染治疗已有100多年的历史,但因抗菌药物的发现及广泛使用使其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仅少部分国家与学者仍坚持临床应用至今。在抗菌药物耐药问题日益严重、临床应对策略匮乏的今天,噬菌体治疗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中。噬菌体作为抗细菌感染治疗的优势为特异性强,仅针对目标宿主菌,对周围其他菌株无影响,当目标宿主菌被杀死后衰减并被清除。自然界中噬菌体资源丰富,而且它们与细菌共同进化,几乎在任何时候均可根据临床的需求分离到针对致病细菌的噬菌体。另外,由于抗菌机制不同于现有的抗菌药物,噬菌体治疗对于所谓的"超级细菌"同样有效,且可破坏生物被膜,降低"超级细菌"的耐药性,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噬菌体治疗也有其局限性,如噬菌体的分离、纯化与保存有一定难度。本文主要讨论噬菌体临床治疗的历史与现状,并预测噬菌体的发展潜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