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腔菌群影响因素及其与上消化道肿瘤关联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体口腔微生物种类复杂且数目庞大,其构成及分布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随着宏基因组学技术的发展,口腔菌群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通过检索PubMed、Embas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等数据库,对口腔菌群的影响因素及其与口腔癌、食管癌、胃癌关联的研究现况进行了总结,发现口腔菌群可受到性别、年龄、种族和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特定口腔菌群与上消化道肿瘤的发病风险相关,具有作为上消化道肿瘤初筛标志物的潜能。本文通过综述口腔菌群的影响因素及其与上消化道肿瘤关联性研究进展,旨在为探索上消化道肿瘤病因提供微生物组学的新方向,为优化、完善上消化道肿瘤高危人群的早期筛查及早诊早治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乌梅丸治疗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及基础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临床应用乌梅丸多以其加减方或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肠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胃癌等多种消化系统疾病。乌梅丸可通过抗氧化应激、抑制炎症反应、调节肠道菌群、抗肿瘤、促进肠黏膜修复等途径,发挥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作用。相关机制研究多从单一通路开展研究,对于其他机制及各通路间关系还需深入探讨。此外,乌梅丸现有研究多集中在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下消化系统疾病,其对上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菌群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病中的作用及相关性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引起食管黏膜损伤的全球性消化系统疾病。目前关于GERD的发病机制仍未彻底清楚。研究发现,GERD与肠道菌群紊乱以及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密切相关。肠道菌群改变可通过激活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影响胃食管动力等机制参与GERD的发生发展过程。此外,肠道菌群还可以通过引起一些代谢疾病间接地调控以及影响GERD的发病。本文旨在对GERD与肠道菌群的相互关系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癌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食管菌群差异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食管癌患者食管微生态状况,并比较其与健康人群食管菌群的差异。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十堰市太和医院就诊的82例食管癌患者和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20名健康对照者,30份食管癌病理组织根据分化程度分为低分化(8份)、中分化(9份)和高分化(13份)。采集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食管组织样本,提取样本DNA,对细菌16S rRNA V4区域行PCR扩增。运用Illumina HiSeq 4000测序平台测序,行α多样性分析和主坐标分析(PCoA),采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LEfSe)的线性判别分析(LDA)值筛选差异物种,ROC曲线验证随机森林模型,BugBase数据库预测食管细菌表型。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 H检验和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食管癌患者Chao1指数高于健康对照者[362.51(284.29,646.13)比284.83(244.31,34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57, P=0.004)。PCoA显示食管癌患者和健康对照者样本间距离较近,两者微生态菌群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食管癌患者食管蓝藻菌门和疣微菌门的丰度均高于健康对照者(0.2%比0.1%、0.4%比0),而食管变形菌门、 SR1菌门和 TM7菌门的丰度均低于健康对照者(21.9%比34.2%、0.1%比0.2%和0.2%比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0.090、0.077、0.010、0.026、0.001, P均<0.05)。低分化,中分化和高分化食管癌患者食管梭状芽孢杆菌纲、梭状芽孢杆菌目、巴斯德氏菌目、巴斯德氏菌科、埃肯菌属、放线杆菌属和嗜血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分别为28.3%、24.2%和17.0%,28.3%、24.2%和17.0%,3.2%、0.3%和5.0%,3.2%、0.3%和5.0%,0、1.5%和0.1%,0.5%、0和0.7%,1.3%、0.2%和3.9%,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Q=0.579、0.557、0.390、0.711、0.768、0.768、0.768, P均<0.05)。LEfSe分析显示,食管癌患者梭杆菌目、瘤胃球菌属、气味杆菌属和S24_7科的丰度均高于健康对照者(21.5%比11.7%、0.5%比0.1%、0.1%比0、0比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DA值=2.591、2.379、2.790、2.927, P均<0.05)。ROC曲线证实随机森林模型可靠,AUC值为0.92。BugBase数据库预测显示,食管癌患者生物膜形成、致病潜力、移动元件、氧需求(厌氧菌、需氧菌、兼性菌)和氧化胁迫耐受食管细菌表型较健康对照者更丰富( P均<0.05)。 结论:食管癌患者的食管菌群发生改变,梭杆菌目、瘤胃球菌属、气味杆菌属和S24_7科可作为潜在的菌群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食管癌诊疗指南(2022年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食管癌已是全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2020年全球癌症统计,食管癌的新发病人数达60.4万,死亡人数达54.4万。我国是食管癌高发地区,虽然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依旧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恶性肿瘤。根据2015年我国恶性肿瘤流行情况估计,我国食管癌新发病例为24.6万,食管癌粗发病率为17.8/10万,城市粗发病率为12.6/10万,农村粗发病率为24.6/10万;食管癌死亡病例为18.8万,食管癌粗死亡率为13.7/10万,城市粗死亡率为10.0/10万,农村粗死亡率为18.4/10万,发病率及死亡率分别位列全部恶性肿瘤的第6位和第4位。食管癌的发病有明显的地域差异,高发区主要集中在太行山脉附近区域(河南、河北、山西、山东泰安、山东济宁、山东菏泽),以及安徽、江苏苏北、四川南充、四川盐亭、广东汕头、福建闽南等地区。我国食管癌流行病学典型特征为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农村人口发病率高于城市人口。然而,自2000年开始,无论城市抑或农村,无论男性抑或女性,食管癌发病率均呈现下降趋势,其中女性发病率下降趋势尤其明显。我国食管癌的组织学类型以鳞状细胞癌为主,已知其发病与饮食生活习惯密切相关,包括烫食、热茶、饮酒、吸烟等,此外还包括食品霉变、炭烤或烟熏制备方式、饮用水、土壤成分或环境微生物菌群等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益生菌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主要包括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肝癌和胰腺癌等,发病率及病死率居高不下,在现有医疗措施干预下,仍严重威胁国人生命健康,迫切需要寻找肿瘤防治新方法。近年来多项研究聚焦益生菌的“药用”功效,发现其可以通过免疫和代谢机制预防消化道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提高肿瘤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响应。说明益生菌逐渐跨越“食用”局限,通过重塑菌群新稳态,在消化系统肿瘤防治领域显露优势,是一种具有转化及应用价值的抗癌新方法。本文旨在就相关文献报道作一综述,总结益生菌抗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老年与中青年食管鳞癌患者食管菌群的宏基因组学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老年与中青年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ESCC)患者食管组织的菌群特征及差异,以助于研究老年ESCC患者潜在的生物标志物。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在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确诊的72例ESCC患者,其中老年组49例(≥60岁,男性40例,女性9例),中青年组23例(<60岁,男性21例,女性2例),以同期消化内镜中心20名胃镜检查无异常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年龄范围35~78岁,中位年龄57岁,男性16名,女性4名)。收集ESCC患者病变食管组织和健康对照组中段食管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对细菌16SrRNA基因序列V4高变区扩增,采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比分析老年和中青年ESCC患者菌群特点。采用QIIME和Rstudio软件分析序列数据,统计学方法采用非参数Kruskal-Wallis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菌群Shannon指数[5.17(4.53,5.95)比4.79(3.74,5.97)]、Simpson指数[0.94(0.91,0.96)比0.92(0.83,0.96)]和Chao1 [343.55(259.76,570.59)比329.16(268.88,648.00)]指数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Z=-0.791、-1.057、-0.380,均 P>0.05);Beta多样性老年组与中青年组亦无明显差异(PC1=19.14%、PC2=6.95%, PPC1=0.67、 PPC2=0.42)。在门水平,中青年组丰度前五的菌门依次为厚壁菌门( Firmicutes)、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和梭杆菌门( Fusobacteria),老年组患者丰度最高的五个门分别是厚壁菌门( Firmicutes)、拟杆菌门( Bacteroidetes)、变形菌门( Proteobacteria)、梭杆菌门( Fusobacteria)和放线菌门( Actinobacteria);两组差异显著的是梭杆菌门( Fusobacteria)( Q=0.596, P<0.05)。在属水平,中青年组丰度前五的菌属依次为:普雷沃菌属( Prevotella)、拟杆菌属( Bacteroides)、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月形单胞菌属( Selenomonas)和韦荣球菌属( Veillonella);而老年组丰度前五的分别是普雷沃菌属( Prevotella)、拟杆菌属( Bacteroides)、链球菌属( Streptococcus)、月形单胞菌属( Selenomonas)和嗜血杆菌属( Haemophilus),两组有显著差异的为梭杆菌属( Fusobacterium)( Q=0.938, P<0.05)。基于未观测状态重建的群落系统发育研究(PICRUSt)功能预测,老年组患者氨酰tRNA生物合成( Aminoacyl.tRNA.biosynthesis)、核苷酸切除修复( Nucleotide.excision.repair)、核糖核酸聚合酶( RNA.polymerase)、核糖体( Ribosome)、克拉维酸生物合成( Clavulanic.acid.biosynthesis)、光合作用( Photosynthesis)和光合作用蛋白( Photosynthesis.proteins)丰度较中青年组降低(均 Q=0.734, P<0.05)。 结论:老年ESCC患者食管菌群与中青年患者的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无明显差异,但老年患者梭菌属菌群丰度增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活血化瘀生肌方对瘀血阻络型胃食管反流病肠道菌群、胃蛋白酶原、食管动力及胃黏膜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观察活血化瘀生肌方对瘀血阻络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肠道菌群、胃蛋白酶原、食管动力及胃黏膜损伤的影响.方法 将115 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 组,对照组57 例予常规西医治疗,治疗组 58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予活血化瘀生肌方治疗.连续治疗1 个月.比较2 组治疗前后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胆囊收缩素(CCK)水平,肠道葡萄球菌、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食管动力指标(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远端收缩积分平均值、总反流时间百分比),中医证候评分,胃酸分泌量,胃液胆酸量,以及反流性疾病问卷(RDQ)评分,统计2 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 96.55%(56/58),对照组总有效率 82.46%(47/57),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PGⅠ、TGF-α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PGⅡ、CCK水平均降低(P<0.05),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肠道乳酸菌、双歧杆菌数量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葡萄球菌数量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食管括约肌压力、食管远端收缩积分平均值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高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总反流时间百分比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中医证候各项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2 组治疗后胃酸分泌量、胃液胆酸量及RDQ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活血化瘀生肌方治疗瘀血阻络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可改善胃蛋白酶原指标,促进胃黏膜损伤修复,平衡肠道菌群,提高食管动力,缓解患者中医证候及临床症状,提升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道菌群与反流性疾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肠道菌群是人体肠道内正常微生物,被称之为"人类的第二个基因组",具有影响宿主代谢、内分泌、免疫的功能.反流性疾病多为胃肠道内容物因各种原因反流至食管以上部位引起一系列症状、体征的疾病统称,包括胃食管反流病、咽喉反流性疾病.大量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可通过不同途径引起多个系统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回顾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调与各个系统疾病及反流性疾病的关联,以及肠道菌群失调在上述疾病发生发展中可能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微生态制剂联合奥美拉唑序贯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的效果及对炎症细胞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分析微生态制剂联合奥美拉唑序贯治疗小儿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的效果及对炎症细胞因子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1 年 1-12 月时间段内建德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小儿HP相关性胃炎患儿 400 例,随机分为联合组200 例、奥美拉唑组200 例.奥美拉唑组采用奥美拉唑治疗,联合组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诊断问卷(GERD Q)评定PG、胃泌素(GAS)及胃动素(MOT)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改良TIANamp Stool DNA Kit方法进行乳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埃希菌水平检测,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统计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与奥美拉唑组相比,联合组胃动素、胃泌素、IL-2 表达水平升高,GERD Q、PG Ⅰ、PG Ⅱ、IL-4、IL-10 表达水平降低(P<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 92.00%高于奥美拉唑组的 82.50%(P<0.05).联合组总不良反应率为 18.50%,奥美拉唑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 12.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48,P=0.097).结论 对小儿HP相关性胃炎采用微生态制剂联合奥美拉唑进行治疗,其治疗后患儿HP症状得到了显著的恢复,白细胞介素水平升高,患儿炎症细胞因子水平降低,恢复患儿免疫功能,治疗效果理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