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肾活血法预防芳香化酶抑制剂所致骨丢失的机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 探讨补肾活血法预防芳香化酶抑制剂(aromatase inhibitors,AIs)所致骨丢失的关键靶标和通路.方法 将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模型组和给药组去势后予以 10 μg/d来曲唑溶液皮下注射构建绝经后AIs所致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给药组同时予以黄芪补肾活血汤(HQD)19.24 g/(kg·d)灌胃预防骨丢失,假手术组与模型组予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给药三个月后取小鼠股骨进行骨密度检测验证造模效果,并借助TMT蛋白组学测序分析获取其组学特征.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小鼠骨小梁结构疏松紊乱,数量减少,证明造模成功.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骨小梁粗大致密,数量增多,证明补肾活血法预防作用显著.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上调蛋白 275 个,下调 189 个;给药组与模型组相比,上调蛋白286 个,下调蛋白 898 个.三组对比后共有 18 个交集蛋白,分别为 Ptbp1、Epx、Ear1、Ear2、Col6a5、Mta2、Alox15、Lztfl1、Ccl6、Diaph2、Wfdc21、Smarcb1、Strip1、C19orf12、Pex14、Akr1b7、Fahd1、Nr1d2.差异蛋白主要参与了细胞发育和分化的调节、脂质代谢、核酸内切酶活性等生物过程,并在铁死亡、花生四烯酸代谢通路、肌钙蛋白细胞骨架调节、PI3K-AKT等信号通路显著富集.结论 补肾活血法可有效预防AIs所致骨丢失的发生,其关键靶标和作用机制可能与Ptbp1、Alox15 及铁死亡、PI3K-AKT等通路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阿利西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观察阿利西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的疗效及对脂代谢、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3月—2023年3月102例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病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B组和C组,各34例.A组采用阿利西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B组采用依折麦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C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比较3组病人脂代谢水平[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载脂蛋白B(ApoB)和载脂蛋白A1(ApoA1)]、脂质沉积评估[肝脏内脂肪率和皮下脂肪厚度];采用克劳斯积分(Crouse)评估两组病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积分情况;观察病人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组non-HDL-C、ApoB、肝脏内脂肪率、皮下脂肪厚度、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厚度和Crouse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A组治疗后non-HDL-C、ApoB、肝脏内脂肪、皮下脂肪厚度、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厚度和Crouse评分均低于B组、C组,B组治疗后non-HDL-C、ApoB、肝脏内脂肪率、皮下脂肪率、颈动脉粥样斑块最大厚度和Crouse评分均低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ApoA1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A组治疗后ApoA1均高于B组、C组,B组治疗后ApoA1高于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利西尤单抗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对脂代谢具有明显改善作用,有助于减少脂质沉积,消除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2型糖尿病单纯性脂肪肝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血清脂质组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了解2型糖尿病(T2DM)合并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NAFL)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患者血清脂质成分的变化轮廓,试筛选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10月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T2DM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并已进行肝活检的患者共4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肝活检(SAF评分)结果分为NAFL组(22例)及NASH组(18例),对比2组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进行血清脂质组学分析。两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及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筛选T2DM发生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结果:NASH组肝硬度、NASH评分、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γ-谷氨酰转肽酶(GGT)、空腹血糖、血清铁蛋白水平均高于NAFL组( t=-2.76~-2.06,均 P<0.05)。磷脂酰胆碱(PC)(35∶4)、PC(36∶1)[PC(18∶1/18∶0)]、PC(38∶3)、PC(44∶5)、磷脂酰乙醇胺(PE)(36∶2)、PE(34∶1)[PE-NMe2(18∶1/16∶0)]、PE(34∶1)[PE(20∶1/14∶0)]、磷脂酰丝氨酸(33∶0)、甘油三酯(TG)(54∶2)、鞘磷脂(sphingomyelin)(37∶1)、SM(39∶1)、SM(40∶1)、葡萄糖神经酰胺(40∶2)在NASH组均高于NAFL组( t=-2.930~-1.380,均 P<0.05);PC(38∶5)、PC(38∶6)、TG(52∶4)、TG(54∶4)、TG(54∶5)、TG(57∶6)、TG(58∶4)、TG(60∶6)水平在NASH组降低( t=1.982~2.431,均 P<0.05);PC(36∶1)[PC(19∶1/17∶0)]、PE(38∶1)、PE(39∶1)、TG(52∶1)、棕榈酰基苯丙氨酸水平在NASH组明显高于NAF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789~-2.837, P<0.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PC(36∶1)及PE(38∶1)升高是T2DM合并NAFLD患者进展为NASH的危险因素[ OR(95 %CI):1.213(1.076~1.301)、1.119(1.015~1.243), 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36∶1)及PE(38∶1)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3、0.785,灵敏度均为94.4%,特异性均为72.7%,均高于谷丙转氨酶、AST及GGT(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89、0.734、0.741;灵敏度分别为:72.2%、77.8%、77.8%;特异性分别为:68.2%、63.6%、68.2%)。 结论:T2DM患者中,与合并NAFL相比,NASH时出现变化的血清脂质主要是甘油磷脂、鞘脂和TG。在T2DM脂肪肝患者中,PC(36∶1)、PE(38∶1)可能成为诊断NASH的潜在血清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衣康酸减轻脂多糖诱导的急性肺损伤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衣康酸外源性衍生物4-辛基衣康酸(4-octyl itaconate, 4-OI)对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 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 ALI)的作用及具体调控机制。方法:采用6~8周龄的C57BL/6雄性小鼠,按照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对照组、4-OI组、LPS组、4-OI+LPS组和去铁酮(deferiprone, DFP)+LPS组,每组6只。通过腹腔注射LPS建立LPS诱导的ALI模型,4-OI治疗组在LPS造模前2 h预先腹腔注射4-OI。造模12 h后处死收集小鼠肺组织并进行病理及分子生物学检测。应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马松染色分别检测肺损伤及胶原沉积程度。应用实时定量PCR检测炎性因子及铁死亡相关基因表达水平,采用免疫印迹法测定铁死亡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计量资料统计前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多组间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小鼠肺组织病理损伤加重,胶原沉积增加,肺损伤评分及肺湿干重比明显升高(均 P<0.05),而4-OI治疗明显减轻LPS诱导的ALI。4-OI治疗还显著降低LPS诱导的小鼠肺组织炎性因子IL-1β[(4.38±0.47) vs. (32.65±4.49)]、IL-6[(3.97±0.64) vs.(12.22±0.91)]、TNF-α[(15.06±2.26) vs. (38.53±2.31)]的mRNA水平。同时,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小鼠肺组织脂质过氧化代谢产物4-羟基壬烯醛、丙二醛、组织铁水平明显升高,铁死亡标志物前列腺素内过氧化物合酶2 mRNA水平也显著增加(均 P<0.05)。4-OI+LPS组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LPS组水平。免疫荧光、免疫印迹及PCR结果进一步表明,LPS组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rythroid 2-related factor 2, Nrf2)、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lutathione peroxidase 4, GPX4)和铁蛋白重链(ferritin heavy chain, FTH1)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4-OI治疗显著增加Nrf2、GPX4和FTH1水平(均 P<0.05),与DFP发挥出相同的抑制铁死亡作用。 结论:4-OI通过增加Nrf2并上调FTH1和GPX4减轻LPS诱导的ALI,为临床上ALI的防治提供潜在的药物及其理论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经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与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经后腹腔镜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与尿道输尿管镜碎石术(URL)对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的肾功能、氧化应激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7年6月至2020年4月义乌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URL组( n=38,URL治疗)和RLU组( n=40,RLU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肾功能[肌酐(Scr)、尿素氮(BUN)、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氧化应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免疫球蛋白[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M(IgM)、免疫球蛋白G(IgG)]及并发症情况。 结果:RLU组术后 1 d Scr(79.59±6.02)μmol/L、BUN(6.93±1.17)mmol/L、NGAL(4.78±0.61)μg/L,均低于URL组[Scr(86.98±8.27)μmol/L、BUN(7.62±1.24)mmol/L、NGAL(6.03±0.79)μg/L]( t=4.53、2.53、7.85, P < 0.001、 P=0.014、 P < 0.001)。RLU组术后1 d IgA(1.94±0.25)g/L、IgM(1.55±0.24)g/L、IgG(6.59±1.25)g/L,均低于URL组[IgA(2.38±0.23)g/L、IgM(1.82±0.27)g/L、IgG(7.89±1.36)g/L]( t=8.08、4.67、4.40, P < 0.001、0.001、0.001)。RLU组术后1 d的MDA(7.49±1.26)mmol/L,低于URL组的(8.93±1.38)mmol/L( t=4.817, P < 0.001)。RLU组术后1 d的SOD(72.18±7.55)mg/L,高于URL组的(63.49±6.69)mg/L( t=5.37, P < 0.001)。URL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79%(6/38),RLU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50%(3/40),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 P=0.252)。 结论:与URL相比,RLU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对患者肾功能、氧化应激及免疫球蛋白的影响明显更轻,且不增加并发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眼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评价应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对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眼表微环境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随机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2020年7月~10月进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的30例(60眼)作为研究对象。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A组,30眼),术后进行常规局部抗炎治疗,并给予人工泪液滴眼6周;试验组(B组,30眼),术后常规局部抗炎治疗,应用人工泪液联合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6周。随访6周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脂质层评分及睑板腺评分。结果:滴眼2周比较两组泪河高度、首次/平均泪膜破裂时间、脂质层评分及睑板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t=0.36、1.64、0.16、0.21、1.72, P=0.718、0.106、0.872、0.839、0.090),滴眼6周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及脂质层评分指标B组[(0.27±0.09)mm,(13.67±3.53)s,(3.93±0.91)分]优于A组[(0.22±0.07)mm,(11.58±3.40)s,(3.37±0.81)分]( t=2.33、2.34、2.55, P=0.023、0.023、0.013),睑板腺评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6.67±1.09)分,B组(7.13±1.17)分]( t=1.60, P=1.115)。 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后应用3%地夸磷索钠滴眼液改善眼表疾病指数与泪液指标,在应用6周后对患者的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及脂质层评分表现出明显改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尿肾损伤标志物预测重度窒息新生儿急性肾损伤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尿肾损伤标志物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eutrophil gelatinase-associated lipoprotein,NGAL)和肾损伤分子1(kidney injury molecule-1,KIM-1)对新生儿重度窒息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早期预测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生后6 h内入住上海市儿童医院新生儿科的重度窒息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观察患儿入院当时、生后24 h、48 h和1周尿肾损伤标志物NGAL和KIM-1水平的动态变化,并依据是否发生AKI分为AKI组和非AKI组。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患儿不同时间NGAL和KIM-1预测AKI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共纳入重度窒息新生儿51例,其中AKI组9例,非AKI组42例,AKI发生率17.6%。AKI组和非AKI组入院时尿NGAL水平分别为(115.6±75.5)ng/ml和(49.8±29.0)ng/ml,生后24 h分别为(90.7±35.6)ng/ml和(55.6±30.7)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后48 h和生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KI组和非AKI组生后24 h尿KIM-1水平分别为(808.3±555.3)pg/ml和(318.4±234.0)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入院时、生后48 h和生后1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重度窒息新生儿入院时、生后24 h、生后48 h和生后1周尿NGAL预测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04(95% CI 0.573~1.000)、0.792(95% CI 0.580~1.000)、0.732(95% CI 0.517~0.947)和0.551(95% CI 0.371~0.730),尿KIM-1预测AKI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95% CI 0.676~1.000)、0.824(95% CI 0.655~0.993)、0.768(95% CI 0.622~0.914)和0.622(95% CI 0.392~0.852)。 结论:重度窒息新生儿入院时、生后24 h和生后48 h尿肾损伤标志物NGAL和KIM-1可较好地预测新生儿窒息后AKI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腹水来源的外泌体对卵巢上皮性癌干细胞样细胞的干性特征及侵袭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探讨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患者腹水来源的外泌体对卵巢癌干细胞样细胞(OCS-LC)干性特征及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1)采用无血清悬浮培养法诱导卵巢癌细胞系A2780细胞生成OCS-LC,并采用成球实验、分化功能实验以及流式细胞仪检测等方法鉴定OCS-LC的成球克隆生长、定向分化潜能、干性标志物CD 133表达等干性特征。(2)采用超速离心法提取卵巢癌来源外泌体(OCDE),包括卵巢癌患者腹水来源及A2780细胞来源的外泌体[即腹水来源外泌体(ADE)及细胞来源外泌体(CDE)],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外泌体形态、纳米颗粒跟踪分析(NTA)法测量外泌体粒径、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特异性蛋白分子热休克蛋白70(HSP-70)、CD 63、CD 9的表达等方法对外泌体ADE和CDE进行鉴定。(3)将ADE和CDE分别与OCS-LC共培养,即ADE+OCS-LC组、CDE+OCS-LC组,以磷酸盐缓冲液(PBS)与OCS-LC共培养作为空白对照组。通过观察3组OCS-LC的成球周期、最大球直径及成球率,评估各组OCS-LC的成球能力;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3组OCS-LC的干性标志物CD 133的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3组OCS-LC中干细胞转录因子八聚体结合转录因子4(Oct-4)和Nanog mRNA的表达;穿膜小室(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3组OCS-LC的侵袭能力。 结果:(1)OCS-LC的鉴定:成球实验显示,OCS-LC单细胞悬液在无血清培养基中可二次成球生长;分化功能实验显示,OCS-LC细胞球在含血清培养基中改变生长方式,分化成呈贴壁生长的A2780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OCS-LC中CD 133阳性( CD133+)细胞的比例为(18.9±0.9)%,显著高于其对照(即A2780细胞)的(0.6±0.5)%( t=38.570, P<0.01)。(2)OCDE的鉴定:透射电镜下观察,外泌体ADE和CDE均可见清晰的脂质双层膜结构,一侧呈凹陷的半球形或杯托样;NTA法测量显示,外泌体粒径主要在30~100 nm范围,平均粒径67.2 nm;western blot法检测显示,特异性蛋白分子HSP-70、CD 63、CD 9均呈阳性表达。(3)共培养后,成球实验显示,空白对照组、ADE+OCS-LC组、CDE+OCS-LC组OCS-LC均可继续成球生长,其中ADE+OCS-LC组细胞呈现两种生长方式,大部分细胞继续维持干性成球生长,小部分细胞出现分化,呈贴壁生长;3组OCS-LC的成球周期分别为(15.3±1.5)、(10.3±0.6)、(6.7±0.6) d,细胞球最大直径分别为(100.3±3.2)、(145.2±5.1)和(170.0±2.1) μm,成球率分别为(1.05±0.20)%、(4.15±0.10)%和(10.45±0.25)%,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且CDE+OCS-LC组分别与ADE+OCS-LC组比较,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ADE+OCS-LC组,CDE+OCS-LC组OCS-LC细胞球中呈绿色荧光的 CD133+细胞数依次增多,3组OCS-LC细胞球中 CD133+细胞比例[分别为(26.6±1.5)%、(46.2±2.1)%和(58.4±2.2)%]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7.588, P<0.05),且CDE+OCS-LC组较ADE+OCS-LC组更高( t=6.753, 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显示,空白对照组、ADE+OCS-LC组、CDE+OCS-LC组OCS-LC中Oct-4 mRNA的表达水平分别为1.04±0.12、3.46±0.24、4.03±0.31,Nanog mRNA表达水平分别为1.00±0.07、1.57±0.32、2.66±0.15,3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且CDE+OCS-LC组均显著高于ADE+OCS-LC组( P均<0.05)。transwell小室实验显示,空白对照组、ADE+OCS-LC组、CDE+OCS-LC组的侵袭细胞数依次增多,分别为(30±5)、(102±4)、(210±7)个,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820.800, P<0.05),且CDE+OCS-LC组显著高于ADE+OCS-LC组( t=23.202, P<0.05)。 结论:卵巢癌ADE能够增强和维持OCS-LC的干性特征,促进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但CDE优于ADE。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热敷按摩改善睑板腺功能障碍患者的白内障术后疗效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评价白内障术前进行眼睑热敷联合睑板腺按摩对白内障合并轻中度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白内障术后临床效果的改善。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收集2019年9月至2020年6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杭州院区就诊的50~85岁轻中度MGD合并白内障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先接受3次眼睑热敷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再行白内障手术,对照组直接行白内障手术。分别记录MGD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白内障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的泪液分泌试验(SⅠT)、泪膜破裂时间(TBUT)、角结膜染色评分、睑板腺功能评分;眼表综合分析仪(keratograph 5M)检查并记录非侵入性泪河高度(NITMH)、非侵入性泪膜破裂时间(NITBUT)和睑板腺缺失范围(MGL);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问卷得分进行评估。使用广义估算方程(GEE)、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独立样本 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数据分析。 结果::共纳入77例(77眼),最终纳入分析68例(68眼),每组34例。实验组在MGD治疗后,睑缘形态、睑板腺排出能力、SⅠT、TBUT及OSDI评分较MGD治疗前明显好转( P<0.05);角膜点染在白内障术后1周时较治疗前增加( P=0.002),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治疗前水平。组间比较发现,实验组睑脂质量变化量在白内障术后各时间点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白内障术后1周时,实验组睑缘形态的变化量小于对照组,术后1个月时,NITMH变化量小于对照组,而OSDI评分变化量大于对照组( P<0.05),实验组症状及体征更轻;对照组在白内障术后1周时,睑缘形态及SⅠT明显变差,至术后1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睑脂质量在术后1周时变差,NITMH在术后1个月时减少,二者至术后3个月时恢复至术前水平。 结论::白内障术前采用眼睑热敷联合睑板腺按摩治疗MGD,可改善术后睑板腺功能状态,缓解干眼症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蜱传脑炎患者脂质代谢分布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目的:分析蜱传脑炎患者的代谢情况,研究蜱传脑炎对脂质代谢的影响,并阐明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基于液相色谱-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LC-MS)联用技术对呼伦贝尔地区的50名蜱传脑炎患者及39名健康组样本进行脂质组学研究。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等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患者的血清样本进行分析。结果:在样本中共检测出465个质谱峰,鉴定出磷脂及甘油酯等代谢物。对显著变化( P<0.01,VIP>1,FC>2)的差异物进行鉴定,共筛选出26种差异代谢物,与机体的抗炎等代谢通路存在一定相关性,其中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等磷脂类整体趋于上调[log 2(Fold change)>0],甘油二酯、甘油三酯等甘油酯类呈现下降趋势[log 2(Fold change)<0]。且所得潜在标志物的AUC值为0.999,可用于疾病组与健康组的诊断。 结论:经病毒侵染后,人体内磷脂代谢及甘油酯代谢通路会发生一定变化,且所得差异代谢物可作为潜在标志物可用于蜱传脑炎疾病诊断,为疾病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9小时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