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某家综合医院EICU艰难梭菌感染和定植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危重症患者艰难梭菌(CD)感染(CDI)和(或)定植(CDC)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其预后,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016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EICU患者的病例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以CDI/CD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CD阳性组),并以同期入院的性别相同、年龄相差小于5岁的CD阴性患者作为对照(CD阴性组)。收集患者的流行病学、危险因素、预后资料及粪便样本,采用单因素分析、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临床特征患者的CD阳性感染率、危险因素及CD阳性对院内死亡的影响。结果:487例EICU患者中,纳入CD阳性组76例,CD阳性率为15.6%,其中CDI 11例,CDC 65例。76例CD阳性患者均使用了质子泵抑制剂(PPI),其中至少使用1种抗菌药物75例。纳入CD阴性伴或不伴腹泻者76例(CD阴性组),其中使用PPI 75例,至少使用1种抗菌药物74例。单因素分析显示,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住院时间及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是导致CDI/CDC的危险因素,CD阳性组与CD阴性组上述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ACHEⅡ评分(分):18.0(12.2,25.8)比10.0(7.0,14.0),住院时间(d):46.0(30.5,72.5)比18.5(9.2,37.0),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治疗比例:81.6%(62/76)比64.5%(49/76),均 P<0.05〕。进一步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优势比( OR)=0.802,95%可信区间(95% CI)为0.730~0.882, P<0.01〕及住院时间( OR=0.960,95% CI为0.942~0.978, P<0.01)是CDI/CDC的独立危险因素。CD阳性组患者病死率与CD阴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7.6%(21/76)比38.2%(29/76), P=0.167〕。 结论:EICU危重症患者常规使用PPI及抗菌药物,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并不影响CDI/CDC的发生;APACHEⅡ评分及住院时间是造成CDI/CDC的独立危险因素,粪便CD阳性不会增加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持续或间断输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治疗脓毒症危重患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在脓毒症危重患者中,持续输注与间断输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对病死率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目前尚不确定。近期有学者进行了一项多国、开放性的随机临床试验,旨在评估脓毒症危重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美罗培南)进行持续输注,与间断输注相比能否在90 d内降低全因病死率。研究在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马来西亚、新西兰、瑞典和英国共104个重症监护病房(ICU)进行,纳入2018年3月26日至2023年1月11日ICU收治的患者,并于2023年4月12日完成随访。研究对象为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或美罗培南治疗的重症脓毒症成人患者(≥18岁)。符合条件者被随机分配至两组:一组接受连续输注(3 498例),另一组接受间断输注(3 533例)。两组均给予等量24 h 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剂量。输注时长由临床医生根据治疗需求确定,或持续至患者自ICU出院,以较早者为准。主要结局指标为随机分组后90 d内的全因病死率。次要结局指标包括:随机分组后14 d内的临床治愈率;14 d内新出现的多重耐药菌获得、定植或感染,或艰难梭菌感染;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结果显示:经过随机分配,7 031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9±16)岁;女性占比35%〕符合初始分析的纳入标准,占总患者数的97.6%。在90 d的观察期内,持续输注组(3 474例患者)中有864例(24.9%)死亡,而间断输注组(3 507例患者)中有939例(26.8%)死亡。两组间病死率的绝对差异为-1.9% 〔95%可信区间(95% CI)为-4.9%~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优势比( OR)=0.91(95% CI为0.81~1.01), P=0.08。此外,持续输注组3 467例患者中有1 930例(55.7%)临床治愈,间断输注组3 491例患者中1 744例(50.0%)临床治愈,绝对差异为5.7%(95% CI为2.4%~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其他次要结局指标并未显示出明显差异。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对于脓毒症危重患者,经过初始分析显示,持续输注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在90 d内的病死率与间断输注相比差异并不显著。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效应的95% CI表明连续输注在此类患者中可能并无显著效果,但仍可能让患者在临床上获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后肠道菌群变化
编辑人员丨2周前
目的 评估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CDI)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肠道菌群变化,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纳入东莞市人民医院于2020年6月-2023年6月收治的189例医院获得性腹泻消化疾病患者的资料,按照难辨梭状芽胞杆菌感染(CDI)阳性与阴性1∶2匹配分组(63例:126例),检验艰难梭菌分离物,进行临床培养,鉴定病原菌及药敏,对难辨菌分离株进行基因分型并与临床结果进行比较,使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肠道微生物组的细菌靶点.结果 189例消化疾病患者中检出51株艰难梭菌,其中23株为产毒菌株;18.3%(22/120)的皮肤和环境样本显示艰难梭菌定植阳性结果;低浓度的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最低抑菌浓度(MIC)90、0.5和1.2 mg/L]对所有产毒艰难梭菌均有抑制作用;此外,这些菌株对莫西沙星和克林霉素的耐药率最高(MIC 90、0.5和1.6 mg/L);消化疾病组患者与健康对照组菌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除双歧杆菌属、肠球菌外,CDI消化疾病组患者与非CDI消化疾病组患者菌种亦存在差异(P<0.05);CDI消化疾病组患者厚壁菌门载量高于非CDI消化疾病组(P<0.05),而非CDI消化疾病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就拟杆菌门载量而言,健康对照组>非CDI消化疾病组>CDI消化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消化系统疾病重症监护病房采取了适当的感染控制策略,但CDI在严重消化疾病患者中仍然很普遍.CDI消化疾病患者中黏液弧菌过度生长和普氏金黄色葡萄球菌丰度降低可能是消化疾病患者潜在的微生物组生物标志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周前
-
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艰难梭菌是抗生素相关性腹泻最常见的一种致病菌,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医疗机构相关感染,特别是作为伪膜性肠炎等相关疾病的重要病原体,受到越来越多的临床关注.随着儿童艰难梭菌高感染率的广泛报告,给医疗系统带来持续负担,因此,开展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的监测工作尤为重要.本研究就艰难梭菌在儿童中的定植、感染、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归纳汇总,旨在总结儿童艰难梭菌感染相关的研究进展,为开展持续监测和改进儿童艰难梭菌防控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某院精神科住院患者艰难梭菌定植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 研究精神科住院患者艰难梭菌定植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定植的相关因素.方法 于2020年6月1日至9月30日期间,收集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精神科住院患者的粪便样本.分离培养艰难梭菌,并进行毒素基因鉴定、多位点序列分型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艰难梭菌定植的相关因素.结果 共收集粪便样本442份,分离到24株(5.4%)艰难梭菌.其中,20株为TcdA和TcdB毒素基因阳性、二元毒素基因阴性(A+B+CDT-),3株为A-B+CDT-,1株为A+B+CDT+.共鉴定出14种序列分型(ST),包括1株高毒力ST11型.所有菌株对甲硝唑、万古霉素、利福平和哌拉西林敏感,但对环丙沙星(95.8%)、克林霉素(87.5%)和红霉素(62.5%)的耐药率较高.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不同科室中,年龄(≥60岁)、住院天数(>200 d)和服用劳拉西泮片与老年精神科患者艰难梭菌定植具有显著相关性(OR=3.762~15.556,P<0.05),而住院天数(>20 d)与早期干预科患者艰难梭菌定植具有显著相关性(OR=0.004,P<0.001).结论 研究发现精神科住院患者存在5.4%的艰难梭菌定植率,年龄较大、住院天数较长且长期服用精神治疗性药物的患者与艰难梭菌定植间存在相关性,需加强院内感染防控监测进而遏制艰难梭菌在精神科的暴发和传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结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艰难梭菌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2024/7/6
结肠息肉是结肠黏膜上的良性肿瘤样病变,内镜下套扎、电切等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的治疗技术,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完整切除率高等优点,但也存在出血、穿孔、感染等相关并发症.艰难梭菌(Clostridioides difficile)是定植于人类肠道内的厌氧性细菌,同时也是条件致病菌,通常发生在接受抗生素治疗的人群中.结肠息肉内镜治疗术会破坏肠道黏膜的完整性,为艰难梭菌更容易进入肠黏膜组织并引发感染提供可能.目前,结肠息肉内镜治疗术后合并艰难梭菌感染(CDI)病例少见报道.本文报道1例结肠息肉经内镜治疗术后出现艰难梭菌感染,并对其可能发病原因及内镜下表现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艰难梭菌感染的代谢机制及防治策略
编辑人员丨2023/8/6
艰难梭菌是一种革兰阳性、产毒素或非产毒素的厌氧芽胞杆菌.该菌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感染症状从轻度腹泻到危及生命的伪膜性结肠炎,总体病死率为6%,老年患者升至13.5%1].艰难梭菌芽孢对消毒剂如乙醇、肥皂、高温和干燥有很强的抵抗力,可以在物体表面存活数月到数年,利于其传播.一般认为艰难梭菌感染(CDI)与抗菌药物的应用及住院史有关,应用抗菌药物可导致嗜酸粒细胞减少,是CDI的主要危险因素[2].然而,部分CDI患者与近期抗菌药物接触史无关,而应用质子泵抑制剂和运动障碍均可诱发微生态失调而致CDI[3-4].由于人类微生物项目和欧洲人类肠道宏基因组计划(MetaHIT)的推动,许多专家研究了人类健康和疾病与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专注于研究维持和抵抗艰难梭菌定植的肠道微生物群的代谢活动,以及抗菌药物如何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导致艰难梭菌易感性.本文就CDI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关系,从代谢的角度探讨CDI感染机制以及最新的防治方案,以期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炎症性肠病合并艰难梭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艰难梭菌(CDR)是一种革兰阳性的厌氧杆菌,是人类肠道中的定植菌群之一,当患者肠道菌群失调,CDR过度生长并且释放毒素时,可引起艰难梭菌感染(CDI).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显示CDR在炎症性肠病(IBD)中的感染率逐渐上升,严重影响其预后.CDI与IBD的临床表现相似,由于目前临床上尚未开展CDI常规检测,所以难以诊断.此文就IBD合并CDI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作一综述,以期为诊治IBD合并CDI患者提供一定的临床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艰难梭菌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建立特异敏感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用于艰难梭菌的快速检测;评价基于纯培养艰难梭菌和粪便中艰难梭菌的2种标准曲线;并应用该荧光定量PCR法对急性艰难梭菌感染(CDI)的小鼠进行粪便含菌量检测评价.方法 针对艰难梭菌基因组中16S rRNA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一套快速检测艰难梭菌含量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验证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绘制艰难梭菌纯菌浓度梯度稀释标准曲线和粪便中同浓度梯度艰难梭菌的标准曲线,比较两者的差异;用艰难梭菌高毒株NAP1/027感染用抗生素处理的C57BL/6小鼠,建立CDI小鼠模型,同时应用该荧光定量PCR和活菌培养法定量检测小鼠粪便中的艰难梭菌含量变化.结果 建立的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和特异性,生成标准曲线的相关系数为0.999 8,斜率为-3.400 4;用纯培养艰难梭菌和粪便中艰难梭菌分别制备标准曲线,结果表明2种标准曲线定量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立CDI小鼠模型,应用该荧光PCR能有效、准确的检测出粪便中艰难梭菌的含量,可替代费时费力的活菌培养计数法.结论 用纯培养艰难梭菌来制备标准曲线不影响对含菌粪便标本的准确定量检测,荧光定量PCR能准确快捷地检测CDI小鼠粪便中的艰难梭菌含量,比活菌计数更快速和方便,可用于艰难梭菌感染小鼠模型中小鼠肠道内艰难梭菌定植的定量检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ICU患者艰难梭菌分离培养与流行病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ICU患者艰难梭菌的定植和感染情况, 为预防艰难梭菌的流行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16年9月至2017年6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ICU中139例住院时间>7d的患者的粪便样本, 对其进行选择性厌氧培养和质谱鉴定.对艰难梭菌培养阳性标本进行毒素基因 (tcdA、tcdB、cdt A、cdtB) 的PCR检测以及毒素A、B表型检测.收集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 并对艰难梭菌培养阳性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艰难梭菌检出率为17.27% (24/139) .其中, 14株艰难梭菌的tcdA和tcdB基因检测阳性, 占58.3% (14/24) ;10株为tcdA和tcdB基因检测阴性, 占41.7% (10/24) .所有菌株二元毒素基因 (ctdA/ctdB) 均未检出.单因素分析提示, 高龄、长时间住院、高淋巴细胞数、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艰难梭菌定植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 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艰难梭菌定植的独立危险因素 (OR=3.881, P=0.039) .结论 我院ICU可能存在艰难梭菌感染和传播的风险, 对具有高龄、长期住院以及使用抗生素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进行艰难梭菌的监测, 以防艰难梭菌的传播、感染和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