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5-2022年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主要病原菌及耐药性监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研究2015-2022年北京市某三甲医院临床分离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趋势,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依据.方法 回顾分析医院近8年临床分离病原菌类别及耐药情况,采用VITEK-2 Compact仪器对细菌进行鉴定及药敏试验.参照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推荐的方法,采用WHONET 5.6软件对细菌耐药结果进行统计.结果 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临床分离菌株共15612株,其中革兰阳性菌占20.50%,革兰阴性菌占79.50%.排名前10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奇异变形杆菌、粪肠球菌、屎肠球菌、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和无乳链球菌.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检出率由14.02%上升至33.5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由40.68%下降至10.09%.常见病原菌整体耐药率较高,肺炎克雷伯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上升明显.结论 2015-2022年该医院临床分离常见病原菌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并持续进行耐药性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惰性乳杆菌致产妇血流感染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为厌氧或兼性厌氧革兰阳性无芽孢杆菌,菌体形态呈直或弯的杆状,常呈链杆状或球杆状,因能发酵糖类产生大量乳酸而得名,其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女性生殖道的正常菌群和动物口腔及肠道的常居菌群[1-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管理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是普外科和整形外科医生面临的疑难问题。腹腔开放于1940年由英国医生Ogilvie提出,用于救治战伤导致的腹壁毁损。腹腔开放疗法是指术后敞开腹腔不关闭切口或主动打开腹腔的一种治疗手段。腹腔开放的适应证包括严重腹腔感染、创伤、肠缺血性疾病、急性重症胰腺炎、腹腔动脉假性动脉瘤破裂等。2016版Bjork分类法将腹腔开放创面分为4类9种,第4类为肠空气瘘合并冰冻腹,其处置困难且致死率较高。肠空气瘘指肠腔瘘口周围无皮肤、皮下组织覆盖,直接暴露于空气中。腹腔开放后肠空气瘘发生率为7%~19%,一旦形成肠空气瘘,死亡率高达42%~66%。导致肠空气瘘的风险因素包括:(1)年龄大于60岁,身体机能差;(2)肠管暴露时间长,肠管干燥,缺血性损伤,机械性损伤;(3)伴有炎性肠病、憩室炎、弥漫性腹膜炎;(4)大容量复苏、再探查次数多;(5)消化道破裂、吻合口漏、腹腔高压等。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的非手术处理原则为早期识别和控制脓毒症,保护脏器功能;使用抗生素、穿刺引流等控制感染源;通过胃肠减压、抑酸剂、生长抑素等减少消化液;加强营养支持。江阴市人民医院综合普外一科收治3例腹腔开放合并肠空气瘘患者,通过负压辅助闭合技术(vacuum assisted closure,VAC)管理创面、控制感染,持续冲洗负压吸引,使创面处于负压、低氧、潮湿的环境,促进肉芽组织增生。腔内负压辅助闭合技术(endoluminal vacuum assisted closure,EVAC)管理漏出液,将聚氨酯海绵经瘘口插入近端肠管,主动引流消化液,并可将引流出的消化液进行回输。漂浮造口技术管理瘘口,将瘘口与周围创面进行隔离,以保护创面并能将消化液充分引流。通过异体皮或自体皮移植等修复腹壁创面。感染控制后,急性肠瘘转为慢性肠瘘,6~12个月后进行确定性手术,切除肠瘘,同时可联合化学组织结构分离技术、机械组织结构分离技术、补片修补术、肌皮瓣转移术等进行腹壁缺损修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三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并分析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的临床特点、影像学特征、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以提高对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在广州市胸科医院住院诊断的3例儿童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卡介苗接种史、结核病接触史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手术及病理结果、治疗方案及预后.以"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children,lymphadenitis"为检索词,在 PubMed 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检索时间为2004-2023 年,共检索到相关文献 189 篇,以"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children,lymphadenitis,parotid gland"为检索词,在PubMed数据库中进行检索,仅检索到相关文献5篇;分别以"非结核分枝杆菌,儿童,淋巴结炎"和"非结核分枝杆菌,儿童,腮腺"为检索词,在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知网数据库中进行检索,未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阅读文献入选50例及本研究病例,共53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53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1例,平均年龄为(2.71±1.52)岁.以反复颈面部肿物为主要表现,常为无痛性淋巴结肿大,病程1个月至1年,多数无发热,无明显咳嗽及其他呼吸道症状,彩色超声、CT及核磁检查提示腮腺脓肿,25例结核菌素皮肤试验阳性,10例脓液及病灶组织抗酸杆菌染色阳性,病理均提示慢性肉芽肿性炎,非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核酸阳性,抗酸杆菌染色阴性,脓液及病灶组织GeneXpert MTB/RIF阴性,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阴性.经手术联合阿奇霉素、利福平、乙胺丁醇等抗感染治疗后痊愈,未再复发.结论:当婴幼儿反复出现单侧无痛性腮腺或耳前淋巴结肿大,皮肤潮红至紫罗兰色,不伴发热、咳嗽、消瘦、盗汗等全身症状,常规抗生素治疗效果差,血IGRA阴性,无活动性肺结核病史,需警惕非结核分枝杆菌腮腺淋巴结炎,确诊后需及时手术切除联合抗感染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对老年Ⅱ~Ⅲ期压疮患者炎症反应及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对老年Ⅱ~Ⅲ期压疮患者炎症反应及创面愈合情况的影响.方法 按随机数字表法分配原则将2020年1月—2022年6月医院收治的68例老年Ⅱ~Ⅲ期压疮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和治疗组(34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消毒清创,对照组在常规消毒清创基础上给予利凡诺创伤膏纱条外敷,治疗组在常规消毒清创基础上给予马应龙麝香痔疮膏纱条外敷,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比较两组治疗2周后的疗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治疗前、治疗2周后的创面愈合情况、疼痛程度、炎症指标及血管内皮功能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2周后的总有效率较高[85.29%(29/34)vs 55.88%(19/34),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渗液消失时间、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时间及压疮愈合时间均较短(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周后,两组创面面积、创面组织类型、渗液量、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C 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均降低,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表皮细胞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水平均升高,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马应龙麝香痔疮膏可明显减轻老年Ⅱ~Ⅲ期压疮患者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创面疼痛,进而有助于改善患者临床症状,促进创面愈合,疗效显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复方黄柏涂剂联合马应龙痔疮膏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及炎症反应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讨复方黄柏涂剂联合马应龙痔疮膏对混合痔患者术后创面愈合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择取在我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的混合痔患者89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常规组(45例)、治疗组(44例).常规组予马应龙痔疮膏治疗,于此基础上,治疗组予复方黄柏涂剂治疗,持续7 d对比2组疗效、创面愈合情况、疼痛程度、炎症反应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93%)较常规组的(78%)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创面水肿、肉芽生长、渗液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治疗后创面水肿、肉芽生长、渗液评分较常规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均降低,且治疗组VAS评分较常规组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6均降低,且治疗组TNF-α、IFN-γ、白细胞介素-6较常规组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用药间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复方黄柏涂剂联合马应龙痔疮膏用于混合痔术后可降低炎症反应,减轻疼痛,促创面愈合,提高疗效,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内毒致病理论的源流探析与研究思路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内毒致病是现代医家广泛引用论治疾病的重要理论.内毒致病理论的基础来源于秦汉时期所形成的毒邪致病理论.晋隋唐宋是理论的萌芽时期,细化分类了内毒的种类,出现了内毒作为独立致病邪气的思想.明清是理论的形成时期,全面指导了疾病的临床诊治,建立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近现代是理论的主要发展时期,结合了现代疾病病理机制的认识,极大激发了内毒致病理论的创新发展.未来,遵循理论演变发展的历史脉络并吸纳现代科研成果,构建创新突破的新理论和中西结合的新方法,是推动内毒致病理论发展成熟的重要研究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创伤性伤口分泌物中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和耐药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 探究创伤性伤口分泌物中所检出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和耐药性,为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杭州市富阳中医骨伤医院收治的1689例不同住院患者创伤性伤口分泌物中检出的病原菌1 836株,使用VITEK-MS质谱仪和VITEK-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分析系统,结合K-B法进行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结果 共检出1 836株病原菌,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1187株,占64.65%,革兰氏阴性杆菌504株,占27.45%,革兰氏阳性杆菌134株,占7.3%,真菌3株,占0.16%;革兰氏阳性球菌中金黄色葡萄球菌395株(21.51%),表皮葡萄球菌321株(17.48%),溶血葡萄球菌117株(6.37%),沃氏葡萄球菌102株(5.56%),人葡萄球菌人亚种36株(1.96%).革兰氏阳性杆菌以蜡样芽孢杆菌为主有113株(6.15%),而革兰氏阴性杆菌中铜绿假单胞菌147株(8.01%),大肠埃希菌102株(5.56%),阴沟肠杆菌66株(3.59%),奇异变形杆菌24株(1.31%).药敏试验结果显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耐药性最强,未检出耐万古霉素、利奈唑胺、替加环素菌株,但MRSA的出现率较高,占比达35.69%;溶血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的耐药性较高.革兰氏阴性杆菌中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较强,未出现亚胺培南、美罗培南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阴沟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普遍敏感.结论 熟悉掌握创口感染主要病原菌的种类、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有利于临床相对精准地进行经验用药,指导促进抗生素的合理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1型神经纤维瘤病累及回结肠合并反复下消化道出血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患者,男性,22岁未婚,因"反复便血2年余"于2020年8月16日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2018年出现反复便血,无粘液,无腹痛、腹胀,便血发作时大便3~4次/d,劳累后症状加重,休息时可好转,患者未予重视。2020年6月患者出现头晕、乏力,当地医院查血常规示Hb 50 g/L,结肠镜检查提示:回肠末段溃疡型病灶,回肠末段颗粒样隆起,阑尾开口处糜烂,横结肠息肉样隆起,直肠炎,肛缘黏膜粗糙、糜烂、息肉样隆起;病理诊断:回肠末段慢性炎症伴急性活动,横结肠增生性息肉,直肠近肛缘慢性炎症伴溃疡形成;给予输血等对症治疗后好转,当地医院建议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门诊拟"克罗恩病可能"入院。发病以来,患者否认反复发热、盗汗、腹泻及口、眼、生殖器溃疡等症状。病程中精神、饮食可,体重无下降。既往生长发育落后于同龄人,无结核病接触史,否认反复口腔溃疡、关节痛及皮疹史。父母非近亲结婚,否认家族遗传性疾病史。入院查体:贫血貌,全身皮肤散在咖啡斑、腋窝雀斑及皮下结节(图1),肠鸣音3~4次/min,腹软,无压痛,无反跳痛,墨菲征、肝区叩击痛阴性,肝脾肋下未及。实验室检查:CRP 9.0 mg/L,WBC 5.37×109/L,Hb 80 g/L,PLT 262×109/L,红细胞沉降率3 mm/1 h,T-spot阴性。大便常规、尿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ANA14项、炎症性肠病抗体、巨细胞病毒及EB病毒IgM抗体均无明显异常。影像学检查:胸部CT未见明显异常;小肠CT提示腹盆腔多发结节样改变;回肠远端、升结肠及直肠节段性肠壁增厚伴强化;腹部MRI显示盆腔多发结节(丛状神经纤维瘤病可能),回肠末端肠壁增厚强化,炎性改变(图2);肛周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内镜检查:胃镜提示慢性胃炎;结肠镜提示回肠溃疡及肉芽组织增生,偏向一侧分布,回盲瓣溃疡,直肠肛管溃疡(图3)。结肠镜病理:黏膜慢性炎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虚拟支气管镜导航联合径向超声支气管镜在周围型肺癌中的诊断意义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分析虚拟支气管镜导航(virtual bronchoscopic navigation, VBN)联合径向超声支气管镜(radial endobronchial ultrasound, R-EBUS)在周围型肺癌中的诊断意义。方法:选择2022年1月至2024年1月我院收治的行VBN+R-EBUS引导肺穿刺活检96例患者,采用χ2检验比较结节均质/非均质回声、边界特征、CT影像学诊断与组织病理诊断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 ROC)曲线,分析R-EBUS超声图像特征在周围型肺癌中的诊断意义。结果:R-EBUS超声显示实性均质回声66例(68.75%),实性非均质回声30例(43.48%);边界清楚57例(59.38%),边界欠清楚39例(40.62%)。术前经肺螺旋CT诊断为肺癌67例(69.79%),其他非肿瘤疾病29例(30.21%)。组织病理学诊断肺肿瘤58例(60.42%),其中腺癌39例(40.63%),鳞癌9例(9.38%),其他肿瘤10例(10.42%);组织病理学诊断非肿瘤疾病38例(39.58%),其中炎症24例(25.00%),局灶肉芽肿性炎或结核6例(6.25%),其他非肿瘤疾病8例(8.33%)。均质回声及组织病理诊断为肺癌51例(53.13%)、非肺癌15例(15.63%),非均质回声组织病理学诊断为肺癌7例(7.29%),非肺癌23例(23.96%)。均质回声与肺癌组织病理诊断相关(P<0.001),回声诊断肺癌的灵敏度为87.93%,特异度为60.53%。边界欠清楚及组织病理诊断为肺癌24例(25.00%)、非肺癌34例(35.41%),边界清楚组织病理诊断为肺癌15例(15.63%),非肺癌23例(23.96%),边界特征与肺癌组织病理诊断不关联(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超声回声、肺CT,以及超声回声联合肺CT三种检测方法与肺癌组织病理诊断有一致性(P<0.001),ROC曲线分析显示,超声回声AUC:0.7423,肺CT AUC:0.7945,超声回声联合肺CT AUC:0.8827。结论:R-EBUS超声图像中实性均质回声与肺癌组织病理诊断显著相关,R-EBUS联合CT影像学可提升肺癌诊断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