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围术期心肌损伤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90例行PCI治疗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以问卷调查和病例查询的方式对患者基础信息和临床资料进行收集,将发生心肌损伤患者纳入观察组,未出现心肌损伤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190例患者中有30例PCI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发生率为15.79%.两组术前他汀类药物应用、术前他汀类药物用药时间、既往PCI手术史、分叉处置入支架、病变支数、支架使用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术前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术前他汀类药物用药时间≤28 d、支架长度>38 mm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未使用他汀类药物、术前他汀类药物用药时间≤28 d、支架长度>38 mm是稳定型心绞痛患者PCI围术期发生心肌损伤的危险因素,临床应提高对这些因素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预防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的诊疗策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特发性颅内压增高(IIH)指仅有因颅内压增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但颅内并无器质性病变的一组综合征.主要发病人群为育龄期女性伴肥胖者.IIH具体发病机制不明,可能与脑脊液分泌-吸收失衡相关.患者表现为头痛、一过性视物模糊、搏动性耳鸣及复视.双侧视乳头水肿为IIH患者首诊眼科的主要病因,延误诊断及治疗可导致晚期视神经萎缩,甚至失明.治疗手段包括疾病修饰治疗(如减轻体重)、药物治疗(如碳酸酐酶抑制剂)和手术治疗(如视神经鞘开窗术、静脉窦支架植入术及脑脊液分流术等).本文概述了IIH的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并结合国人IIH患者特征总结了治疗流程;希望能引起神经眼科及相关领域医师对IIH的重视,减少该类人群因延误治疗导致晚期严重视功能障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物涂层球囊与药物洗脱支架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药物涂层球囊(DCB)与药物洗脱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CTO)的临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1年4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诊断为CTO的病人资料,根据治疗方式分为DCB组(98例)和DES组(116例),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及预后[包括12个月后靶血管病变处再狭窄、再闭塞及靶病变血管血运重建(靶血管血运重建)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及出血事件].结果:两组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DCB组和DES组各61例.DCB组共78处CTO病变,其中5处进行补救性支架植入,共73处病变成功植入DCB;DES组共77处CTO病变.随访时,两组靶病变再狭窄、再闭塞及靶血管血运重建、靶血管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B组出血事件发生率低于DE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与9.84%.P<0.05).结论:DCB治疗CTO病变中效果不劣于DES,出血事件概率低于DES,提示在CTO病变中单纯采用DCB治疗可行且安全性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心脏移植术后短期内移植物血管病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59岁男性患者,心脏移植术后即刻左心功能差,予以房间隔开窗治疗。术后1个月发生移植物血管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及支架置入,结合药物治疗,支架术后1周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肾移植术后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反复感染一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临床上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 CRKP)的感染发生率逐年上升,由于CRKP广泛耐药,使可选择的抗感染治疗药物受限。肾移植患者术后服用免疫抑制剂可使机体免疫力下降,易并发感染。本例患者为青年男性,因"肾移植术后10年,血肌酐升高2年"入院行同种异体肾移植术,术后围手术期初次并发CRKP感染,感染控制出院后再次发生CRKP感染,通过拔除输尿管支架管和抗感染治疗后病情好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颈动脉斑块的管理与外科干预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全身动脉硬化在颈部血管的体现,斑块可导致颈动脉管腔狭窄继而引起脑缺血,不稳定斑块脱落可引起缺血性卒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效管理包括危险因素的控制和抗血小板的血栓预防,他汀类药物的调脂稳定斑块作用;同时也包括经典的颈动脉内膜剥脱和微创的颈动脉支架等外科干预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对TA-MAS合并HFrEF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对大动脉炎伴中段主动脉狭窄(TA-MAS)合并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患者左心结构与功能的影响。方法:该研究为纵向研究。连续收集2010年1月至2020年9月因TA-MAS合并HFrEF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接受主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收集入选者的基线临床资料(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基础治疗情况等),及介入治疗前后(术后3 d、1个月及每6个月进行随访)纽约心脏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血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BNP)水平、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等左心结构及功能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共入选患者10例,其中女性8例,年龄(18.4±5.0)岁,发病年龄(15.3±5.0)岁。10例患者均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抗炎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了标准的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但心功能仍未改善,遂行主动脉球囊扩张成形术和/或主动脉支架置入术,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3.3(1.3,5.6)年。术后第3天10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术后6个月NYHA心功能分级均恢复至Ⅱ级,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个月患者血NT-proBNP水平明显降低( P=0.028),LVEDD明显减小( P=0.011)、LVMI明显减小( P=0.019)、LVEF明显升高( P<0.001);术后1年,患者血NT-proBNP水平仍明显降低( P=0.016),LVEDD仍减小( P=0.023)、LVMI仍减小( P=0.043)、LVEF仍升高( P<0.001)。 结论:对于TA-MAS合并HFrEF患者,药物联合主动脉介入治疗可在短期内改善左心结构与功能,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探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颅内动脉瘤血流导向装置治疗后迟发性脑实质出血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 FD)是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方式之一。迟发性脑实质出血(delayed intraparenchymal hemorrhage, DIPH)是FD术后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神经功能恶化、转归不良甚至死亡。DIPH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可能与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血流动力学改变、术后缺血性病灶的出血性转化、药物治疗方案以及免疫炎症反应等因素相关。文章对颅内动脉瘤FD术后DIPH进行综述,以期为围手术期管理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多中心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观察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探讨围手术期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方案的安全性,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4家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6月至2020年1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的417例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1例,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100例,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111例,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165例)。根据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方案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负荷量氯吡格雷组( n=87)、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 n=212)、替罗非班组( n=118),比较3组患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差异。出院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的预后,比较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患者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危险因素对患者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 结果: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Raymond分级Ⅰ级351例(84.2%),Ⅱ级44例(10.6%),Ⅲ级22例(5.2%)。围手术期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44例(10.6%),死亡4例(1%)。负荷量氯吡格雷组、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替罗非班组患者术中血栓形成率分别为5.7%(5/87)、5.7%(12/212)、0.8%(1/118),替罗非班组患者术中血栓形成率低于负荷量氯吡格雷组、负荷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出院时患者预后良好360例(86.3%),预后不良57例(13.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 OR=3.407,95% CI:1.620~7.166, 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3级( OR=11.445,95% CI:3.584~36.547, 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4级( OR=88.951,95% CI:14.519~544.948, P<0.001)、术前Hunt-Hess分级5级( OR=64.949,95% CI:12.809~329.325, P<0.001)、置入多个支架( OR=4.709,95% CI:1.215~18.248, P=0.025)是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OC分析显示年龄、置入支架数量、术前Hunt-Hess分级联合预测患者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21,最佳诊断界值为0.500,此时敏感度为0.667,特异度为0.833。 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急性期颅内破裂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替罗非班作为患者围手术期抗血小板药物安全性高,老年、术前Hunt-Hess分级≥3级、置入多个支架的患者易预后不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CI后高危患者的常规功能测试或标准治疗:一项随机临床试验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由于目前的临床试验数据极少,学者们尚无法制定出一套针对心肌血运重建后的特定随访监测方案。比如包括常规功能测试在内的后续策略是否能改善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高危患者的临床结果尚不确定。为此,有学者进行了一项随机临床试验。研究人员将1 706名接受过PCI的具有高风险解剖或临床特征的患者随机分组,分别在PCI后1年进行常规功能测试(核负荷试验、运动心电图或负荷超声心动图)的随访策略或仅接受标准治疗。主要结局是2年时全因死亡、心肌梗死或因不稳定型心绞痛住院的复合结局发生率;关键的次要结局包括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和重复血运重建。结果:患者平均年龄64.7岁,21.0%有左主干病变,43.5%有分叉病变,69.8%有多支病变,70.1%有弥漫长病变,38.7%有糖尿病,96.4%使用了药物洗脱支架。2年时,功能测试组849例患者中的46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5.5%)和标准治疗组857例患者中的51例(Kaplan-Meier生存曲线估计,6.0%)发生了主要结果事件〔风险比为0.90,95%可信区间(95% CI)为0.61~1.35, P=0.62〕;主要结果的组成部分没有组间差异。2年时,功能测试组12.3%的患者和标准治疗组9.3%的患者接受了侵入性冠状动脉造影(差异为2.99%,95% CI为-0.01~5.99),两组分别有8.1%和5.8%的患者接受了重复血运重建(差异为2.23%,95% CI为-0.22~4.68)。研究人员据此得出结论:在接受PCI的高危患者中,与单独的标准治疗相比,常规功能测试的随访策略并没有改善患者2年的临床结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