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GFR-MEK-TZ三联合分子的构建及其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构建EGFR-MEK-TZ三联合靶向分子LN-1,探讨其对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的作用。方法:设计LN-1的分子结构,并据此展开药物分子合成步骤的研究。以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和PC3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前者为LN-1处理组(50 mmol)。利用细胞技术试剂盒CCK-8法、克隆形成实验和EdU荧光染色法检测LN-1对LNCap和PC3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采用RT-qPCR法检测各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中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设计的LN-1分子由EGFR片段、MEK片段和TZ烷基化片段三个活性片段通过二乙醇胺片段相互连接构成,并且EGFR片段、MEK片段通过碳酸酯酰胺键进行偶联。以MEK片段作为起始原料,获得43.3%产率的目标产物LN-1。LN-1可有效抑制LNCap和PC3肿瘤细胞的增殖活性(P<0.05)。此外,Caspase-3、p53和Bax mRNA水平在实验组明显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GFR-MEK-TZ三联合靶向分子LN-1的成功构建提示该分子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其可通过抑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细胞LNCap和PC3的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药物相关性分子靶标检测在儿童恶性实体肿瘤个体化治疗中的初步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药物相关性分子靶标检测对儿童恶性实体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40例恶性实体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免疫组织化学、聚合酶链反应及测序方法对相关的肿瘤药物分子靶标的表达量及突变进行测定,比较不同靶标所对应的抗肿瘤药物对实体肿瘤的化疗有效率及毒副反应发生率。结果:40份肿瘤组织样本中,共检测出4个肿瘤药物相关靶点,分别为DNA拓扑异构酶-ⅡA(TOPOⅡA)、β 3-微管蛋白(Tubulinβ 3)、DNA拓扑异构酶-Ⅰ(TOPOⅠ)和二氢叶酸还原酶基因位点多态性[DHFR (C829T)]。铂类、甲氨喋呤、伊立替康、长春碱类和蒽环类化疗药物对儿童恶性实体肿瘤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90.0% (36/40)、85.0% (34/40)、70.0% (28/40)、67.5% (27/40)、62.5% (25/40)。伊立替康、甲氨蝶呤、长春碱类对间叶源性肿瘤的化疗有效率分别为68.9%(20/29)、62.1%(18/29)、68.9%(20/29),显著高于非间叶源性肿瘤的18.2%(2/11)、36.4%(4/11)、36.4%(4/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 2=5.487、15.345、17.278,均 P<0.05),铂类药物对非间叶源性肿瘤的化疗有效率为72.3%(8/11),显著高于间叶源性肿瘤的58.6%(1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231, P<0.05)。毒副反应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蒽环类>铂类>甲氨喋呤>长春碱>伊立替康。 结论:对不同肿瘤药物相关分子靶标、不同源性肿瘤对同一抗肿瘤药物的敏感性及毒副反应进行了预测,为个体化治疗儿童恶性肿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临床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RNA甲基化修饰作为肿瘤分子诊断新靶标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恶性肿瘤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原因,绝大多数尚缺乏高敏感度和特异度的诊断指标和治疗靶点。RNA甲基化修饰是近年来前沿研究热点,肿瘤组织、细胞和患者外周血中RNA甲基化修饰谱和修饰水平变化与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具备作为肿瘤精准诊断和治疗的靶标潜能。尽管目前RNA甲基化修饰检测方法学、作用机制研究和基于RNA甲基化修饰治疗药物的研发仍面临诸多挑战,但其作为肿瘤液体活检指标研究的新方向,展现出良好的临床价值和转化潜能,可为肿瘤的精准诊断、治疗靶标和药物研发提供新的策略和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热点问题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晚期乳腺癌预后较差,疾病特征复杂,后线解救治疗较为困难,但是通过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案,部分患者可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获得较好的生存质量。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晚期乳腺癌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治疗手段不断丰富,基因靶向治疗使晚期乳腺癌患者生存期显著延长。基因检测是分子分型诊断、遗传风险预测、疗效监测、耐药提示以及治疗方案选择的重要手段,对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分子病理诊断、靶向药物选择以及治疗模式优化具有重要意义。共识专家委员会基于循证医学证据,归纳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的热点问题,深入探讨晚期乳腺癌基因检测的适用人群和临床意义、不同分子分型患者的检测基因和分子标志物、循环肿瘤DNA、全外显子基因检测的应用,总结规范二代测序技术在临床中使用的注意事项,指导临床医师合理应用基因检测,为晚期乳腺癌患者提供更全面的基因检测信息,从而制定更精准的治疗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抗磷脂综合征相关血管病变的诊治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APS是一种以动静脉血栓形成和产科并发症为特征的系统性疾病。抗磷脂抗体介导激活内皮细胞、炎症细胞、血小板,在补体系统激活的帮助下,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动脉粥样硬化、非动脉硬化性血管狭窄及凝血异常、血栓形成的过程,导致一系列血栓及非血栓性损伤。而这一系列损伤背后的分子机制可能是抗体通过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点(mTOR)经由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通路发挥作用。APS的主要病理表现为血管狭窄和血栓形成,临床上可导致脑、心、肾、肺、胎盘等多种器官功能障碍。目前,尚无有效的方法评估APS的血管功能,预测其血管表现的风险。目前使用较多的为测量肱动脉的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FMD)或外周动脉张力测定(PAT),而细胞外微粒的检测经过进一步的研究有希望成为预测抗磷脂抗体(aPL)阳性血栓风险的指标。APS相关血管性疾病主要通过药物治疗,单纯的抗栓治疗并不是对所有患者都有效。介入治疗APS血管狭窄的时机和方法目前仍有争议。未来对血管内皮、补体、炎症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治疗靶点的研究将引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关注基于临床需求的肺癌病理诊断新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为满足肿瘤精准治疗时代的临床需求,肺癌的病理诊断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主要体现在肺癌组织学分类的不断更新、用于指导靶向药物治疗的分子检测、免疫治疗相关标志物的检测及新辅助治疗后病理评估方面的进展。新时代肺癌病理诊断体现了临床-影像-病理等多学科诊断模式,正在逐步走向规范化、精准化,以期更好地为临床提供治疗及预后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分子病理检测临床实践指南(2021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十年来,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尤其是靶向治疗,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分子分型是非小细胞肺癌实施靶向治疗的前提。选择准确、快速、恰当的检测方法,全面筛选出适用靶向药物的目标人群具有重要临床意义。本指南基于国内临床实践数据及结合中国国情,以国内已上市治疗药物及体外诊断检测试剂为导向制定,重在对分子病理检测实践的指导。其他靶基因及免疫治疗相关生物标志物只做简单概述,待更多实践数据的积累后更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与临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2023年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是一种淋系细胞分化被阻滞在干/祖细胞阶段的血液系统恶性疾病,以白血病细胞侵犯骨髓、外周血和髓外组织为特征 [1,2]。近年来,随着儿童样化疗方案在成人中的应用、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新方法的应用以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技术的进步,ALL患者的临床预后得到极大改善 [3,4,5,6,7,8,9,10]。然而,复发仍是限制ALL疗效提高的主要因素 [4,11]。研究表明微小残留病(MRD)不仅能用于评估ALL患者的疗效、预测复发,还能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 [11,12,13,14];关于MRD的概念请参见《急性髓系白血病微小残留病检测与临床解读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15]。目前,我国在ALL患者MRD检测领域仍存在不同诊疗中心应用的检测方法各异、标准化程度待提升以及检测结果解读欠标准等问题。为规范MRD在ALL诊疗中的应用,进一步提高ALL患者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实验诊断学组召集国内ALL领域从事实验诊断和临床诊疗工作的相关专家,制定了ALL患者MRD检测与临床解读的中国专家共识,具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Plk4在脑胶质瘤中的功能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Polo样激酶4(Plk4)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特征、生物学功能及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纳入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689例)、中国胶质瘤基因组图谱(CGGA)数据库(693例)中脑胶质瘤患者的胶质瘤样本的转录组和临床数据,纳入基因型和基因表达量关联(GTEx)数据库中正常脑组织标本的转录组数据(255例)。比较脑胶质瘤标本与正常脑组织中,以及不同病理学分级脑胶质瘤标本中Plk4 mRNA表达量的差异;采用log-rank检验法比较Plk4 mRNA低表达组与高表达组患者总生存期的差异。取人星形胶质细胞、U87、LN229、U251及A172细胞株行相关研究。采用小干扰RNA(siRNA)转染法敲低U87和LN229细胞中Plk4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Plk4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Plk4蛋白的表达;采用EdU实验和Transwell实验观察Plk4对胶质瘤细胞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的影响。取4周龄雌性BALB/c-nu裸鼠20只,将U87细胞注射于小鼠腹部制备胶质瘤异种荷瘤模型,观察Plk4敲低组(肿瘤内注射siRNA-Plk4, n=10)与无义序列组(肿瘤内注射无序列Plk4, n=10)治疗21 d(7次)后肿瘤体积和重量的差异。取敲低Plk4的U87细胞,采用蛋白组学和磷酸化组学的关联分析方法探讨Plk4在胶质瘤中的生物学功能及其分子机制。 结果:与星形胶质细胞相比,U87、LN229、U251及A172细胞株中Plk4 mRNA的表达水平均升高;TCGA联合GTEx数据库数据分析显示,低级别胶质瘤及胶质母细胞瘤标本中Plk4 mRNA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脑组织;对CGGA数据库中标本的分析显示,Plk4 mRNA的表达量随世界卫生组织(WHO)病理学分级的升高而升高;2个数据库中Plk4 mRNA高表达组患者的总生存期均短于低表达组患者。EdU实验显示,敲低Plk4表达的U87和LN229细胞的EdU阳性率均低于其无义序列细胞。Transwell实验显示,敲低Plk4表达的U87和LN229细胞的穿胶数和迁移数均低于其无义序列细胞。体内实验结果表明,Plk4敲低组的裸鼠皮下肿瘤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无义序列组。上述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或0.05)。在蛋白组学分析中,共鉴定到428个差异表达蛋白。在磷酸化组学分析中,共鉴定到1 180个差异表达的磷酸化肽段,对应于728个磷酸化蛋白。将蛋白组学和磷酸化组学的结果进行关联分析后发现,蛋白组学和磷酸化组学关联上2 197个蛋白,其中66个只在蛋白水平有改变,590个只在磷酸化水平有改变,25个在蛋白和磷酸化水平均有改变。对只在磷酸化水平有改变的590个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发现,590个蛋白的功能主要为细胞进程和生物学调控等,主要富集的通路是志贺菌病和神经退行性变途径等。 结论:Plk4 mRNA在脑胶质瘤中呈高表达,可能与患者的预后有关;其机制可能通过细胞进程等信号通路促进胶质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有关。Plk4可能是脑胶质瘤诊断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和药物治疗潜在的靶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靶向的核酸适体药物偶连物用于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靶向的核酸适体药物偶连物(SYL3C-MMAE)对人胃上皮细胞GES-1(以下简称GES-1细胞)以及人胃癌细胞AGS、MKN45(以下简称AGS、MKN45细胞)的亲和力以及毒性。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组织中EpCAM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检测胃癌组织中EpCAM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ES-1、AGS、MKN45细胞中EpCAM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SYL3C对3种细胞的亲和力;通过巯基的SYL3C序列马来酰亚胺反应合成SYL3C-MMAE;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碘化丙啶法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周期情况。观察指标:(1)EpCAM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2)靶向EpCAM的抗体与SYL3C对相关细胞系的亲和力。(3)药物合成情况。(4)药物毒性检测以及细胞周期抑制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Welch'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 χ2检验。 结果:(1)EpCAM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5对胃癌及其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胃癌组织EpCAM阳性率为82.9%(29/35),正常组织EpCAM阳性率为22.9%(8/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2对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EpCAM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3(4.13)和4.04(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7, 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以AGS细胞中EpCAM蛋白表达量为标准,GES-1、AGS、MKN45细胞中,EpCAM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00、0.27。(2)靶向EpCAM的抗体与SYL3C对相关细胞系的亲和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EpCAM抗体以及SYL3C均对AGS以及MKN45细胞有较好的亲和力,而对于GES-1细胞则没有亲和力。(3)药物合成情况。SYL3C与单甲基奥瑞他汀E(VcMMAE)连接合成质谱检测结果显示:合成完成后的药物原液于16 355分子量位置出现强峰,符合SYL3C-MMAE复合物的预期分子量,提示SYL3C-MMAE合成成功。(4)药物毒性检测以及细胞周期抑制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VcMMAE对GES-1、AGS、MKN45细胞半抑制浓度(IC 50)分别为123.00、30.48、51.83 nmol/L。SYL3C-MMAE对于上述3种细胞的IC 50分别为241.80、20.66、27.64 nmol/L。PI法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VcMMAE与SYL3C-MMAE均能引起GES-1、AGS、MKN45细胞的细胞周期发生G2/M期阻滞。 结论:SYL3C-MMAE对于胃癌细胞有较好的亲和力,与VcMMAE比较,其在高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显著减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