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皮细胞黏附分子靶向的核酸适体药物偶连物用于胃癌靶向治疗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CAM)靶向的核酸适体药物偶连物(SYL3C-MMAE)对人胃上皮细胞GES-1(以下简称GES-1细胞)以及人胃癌细胞AGS、MKN45(以下简称AGS、MKN45细胞)的亲和力以及毒性。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胃癌组织中EpCAM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检测胃癌组织中EpCAM的mRNA表达水平;应用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GES-1、AGS、MKN45细胞中EpCAM蛋白的表达水平;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SYL3C对3种细胞的亲和力;通过巯基的SYL3C序列马来酰亚胺反应合成SYL3C-MMAE;采用CCK8法检测药物对细胞的毒性;碘化丙啶法检测药物处理后细胞周期情况。观察指标:(1)EpCAM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2)靶向EpCAM的抗体与SYL3C对相关细胞系的亲和力。(3)药物合成情况。(4)药物毒性检测以及细胞周期抑制情况。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x±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法检验;方差不齐者采用Welch'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IQR)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配对 χ2检验。 结果:(1)EpCAM在胃癌中的表达情况。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35对胃癌及其癌旁组织(正常组织)中,胃癌组织EpCAM阳性率为82.9%(29/35),正常组织EpCAM阳性率为22.9%(8/35),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12对胃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EpCAM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1.23(4.13)和4.04(1.7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67, 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以AGS细胞中EpCAM蛋白表达量为标准,GES-1、AGS、MKN45细胞中,EpCAM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1.00、0.27。(2)靶向EpCAM的抗体与SYL3C对相关细胞系的亲和力。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EpCAM抗体以及SYL3C均对AGS以及MKN45细胞有较好的亲和力,而对于GES-1细胞则没有亲和力。(3)药物合成情况。SYL3C与单甲基奥瑞他汀E(VcMMAE)连接合成质谱检测结果显示:合成完成后的药物原液于16 355分子量位置出现强峰,符合SYL3C-MMAE复合物的预期分子量,提示SYL3C-MMAE合成成功。(4)药物毒性检测以及细胞周期抑制情况。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结果显示:VcMMAE对GES-1、AGS、MKN45细胞半抑制浓度(IC 50)分别为123.00、30.48、51.83 nmol/L。SYL3C-MMAE对于上述3种细胞的IC 50分别为241.80、20.66、27.64 nmol/L。PI法检测细胞周期结果显示:VcMMAE与SYL3C-MMAE均能引起GES-1、AGS、MKN45细胞的细胞周期发生G2/M期阻滞。 结论:SYL3C-MMAE对于胃癌细胞有较好的亲和力,与VcMMAE比较,其在高效抑制胃癌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细胞的影响显著减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核酸适体偶联药物的合成及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制备核酸适体(58 个碱基)与一甲基澳瑞他汀 E(MMAE)或依喜替康 DX8951 的偶联物,评价其体外抗胃癌细胞活性.方法 以不同取代羧酸为起始原料经酰胺缩合、取代等反应制得连接子 4a~4d,通过连接子 4a~4d,将 MMAE 或DX8951 与核酸适体偶联制得核酸适体偶联药物 1a~1f、7a~7f,制得化合物经质谱、核磁等确证结构;以人胃癌细胞 SUN-5 为阳性细胞,利用 CCK8 试剂盒测定细胞增殖及存活率,以分析核酸适体偶联药物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 合成了连接子 4 个,核酸适体偶联药物 12 个,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 1a~1f、7a~7f 均具有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其中 1a~1d、7a、7c~7f 的 IC50 值均在100 nmol/L 以下,具有较强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结论 核酸适体偶联药物具有显著的抑制胃癌细胞增殖能力,与全身毒性的、非靶向性的细胞毒素 MMAE 等相比,更具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核酸适体在儿童恶性肿瘤诊断与靶向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核酸适体(aptamer)是运用指数富集的配体系统进化技术(SELEX)从体外人工合成的随机寡核苷酸序列库中经过多轮筛选后得到的单链DNA或RNA,它可以高亲和力与金属离子、小分子、糖类、脂质以及蛋白质等靶标特异性结合,具有制备方便、热稳定性好、低免疫原性等优点.核酸适体在分子成像、生物传感、疾病早期诊断及药物靶向治疗等生物医学领域中有很大的应用潜能.在儿童恶性肿瘤中,核酸适体技术具有实现肿瘤的早期诊断以及靶向治疗的应用前景,可避免传统化疗带来的儿童生长发育障碍以及远期的脏器功能不良等副作用.本文总结了与儿童恶性肿瘤相关的核酸适体筛选与应用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介孔二氧化硅在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MSNs)因其具有独特介孔结构、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较大的比表面积及明确的表面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备受关注.基于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的药物递送系统已成为众多科研工作者研究的热点.讨论了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子与多肽、抗体以及抗体片段、核酸适体、免疫治疗应用相结合后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局限性和挑战.最后,对目前介孔二氧化硅药物输送体系在实际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前体药物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常规化疗因特异性差、不良反应大,对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有限.前体药物是一类通过连接子将药物与靶向分子(如抗体、多肽、核酸适体、聚合物等)连接成的药物偶联物,可提高药物向肿瘤部位递送的效率,提高化疗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文介绍了几种可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前体药物,如抗体-药物偶联物、多肽-药物偶联物、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和聚合物-药物偶联物,包括其基本组成、靶向递药原理、临床研究进展和上市产品,并分析了前药策略在临床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前体药物研发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偶联CD133核酸适体的载紫杉醇PLGA-PEG纳米载体靶向清除CD133阳性肺癌干细胞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构建偶联CD133核酸适体载紫杉醇的聚乳酸-乙醇酸-聚乙二醇(PLGA-PEG)纳米载体(N-Pac-CD133)拟清除肺癌干细胞.方法 采用乳液/溶剂蒸发的方法制备N-Pac-CD133,同时对N-Pac-CD133进行表征,利用磁珠分离法分离出CD133+肺癌干细胞后并对该群体的肺癌干细胞特异性进行检测,同时对肺癌细胞的靶向性和杀伤活性进行检测.小鼠体内接种A549肿瘤后,肿瘤治疗分组:生理盐水,空纳米载体链接CD133核酸适体(N-CD133),紫杉醇,负载紫杉醇的纳米载体(N-Pac)和N-Pac-CD133,8只/组,5 mg/kg紫杉醇,分别于第10、15和20天进行注射.在第40天时,处死小鼠后,对肿瘤进行摘除并称重,同时测量小鼠的体质量.结果 N-Pac-CD133的粒径为100 nm左右,包封率>80%,载药量>8%,在48 h内都显示出持续的药物释放.肺癌细胞的CD133+细胞群体表现出肺癌干细胞的特征:更快的肺癌生长速度(30 d,P=0.001)和更高的肿瘤干细胞基因表达:OV6(P<0.001)、CD133(P=0.001)、OCT3/4(P=0.002)、EpCAM(P=0.04)、NANOG(P=0.005)和CD44(P=0.02).与非靶向N-Pac和紫杉醇相比,N-Pac-CD133对肺癌干细胞的靶向性(P<0.001)和细胞毒性作用显著增强.另外,N-Pac-CD133可显著减少肿瘤球的形成(P<0.001).在治疗终点时,取小鼠肿瘤并对肿瘤进行称量,N-Pac-CD133治疗组和其他治疗组相比,肿瘤体质量显著减小(P<0.001).结论 CD133核酸适体可以促进紫杉醇纳米载体靶向递送至CD133+肺癌干细胞并杀伤肺癌干细胞.N-Pac-CD133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靶向肺癌干细胞的治疗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肿瘤精准治疗新风向
编辑人员丨2023/8/5
癌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癌症的精准治疗至今仍是亟须解决的重大医学难题.精准分子医学,可从分子水平上诊断和治疗肿瘤,为肿瘤诊疗提供新的策略.作为优异的靶向识别分子和药物递送载体,核酸适体及核酸适体偶联物为肿瘤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工具,已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前沿新兴领域.该文综述了核酸适体性质及筛选技术、核酸适体药物偶联物的构建及其在临床肿瘤靶向治疗中的应用,并对核酸适体药物在肿瘤精准分子医学中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的开发及其在临床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