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糖尿病专用型肠内营养混悬液对重型脑损伤患者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索糖尿病专用型肠内营养混悬液对重型脑损伤患者影响。方法:前瞻性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4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7例重型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实施肠内营养(EN)制剂治疗(n=59),观察组实施糖尿病专用型肠内营养混悬液治疗(n=58),均治疗2周,并比较两组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M(IgM)、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甘油三酯(TG)、糖化血红蛋白(HbAIc)、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hBG)及各时间段外周血细菌DNA阳性率。运用SPSS 22.0软件分析,阳性率行 χ 2检验,重复测量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选用LSD-t检验。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3 d外周血细菌DNA阳性率10.34%、7 d 5.17%、14 d 0.00%,均低于对照组外周血细菌DNA阳性率25.42%、16.95%、8.47%( P=0.034、0.043、0.023)。观察组治疗后2周2hBG(7.46±1.22)mmol/L、FBG(5.26±1.11)mmol/L、HbAIc(6.33±0.45)%、TG(1.11±0.12)mmol/L、TC(4.22±0.68)mmol/L、LDL(1.39±0.13)mmol/L均低于对照组2hBG(10.69±1.57)mmol/L、FBG(8.18±1.46)mmol/L、HbAIc(7.46±0.34)%、TG(1.86±0.26)mmol/L、TC(6.65±1.17)mmol/L、LDL(2.79±0.41)mmol/L( P<0.001),治疗后1周的IgM、IgA、IgG分别为(1.57±0.26)、(1.86±0.43)、(10.13±1.46)g/L及治疗后2周的IgM、IgA、IgG分别为(1.86±0.47)、(2.86±0.39)、(13.28±1.96)g/L,所有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1周的IgM、IgA、IgG分别为(0.86±0.13)、(1.35±0.11)、(8.66±1.57)g/L及治疗后2周的IgM、IgA、IgG分别为(1.10±0.11)、(2.13±0.11)、(10.45±1.46)g/L,( P<0.001)。 结论:对重型脑损伤患者实施糖尿病专用型肠内营养混悬液,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和糖脂代谢,降低细菌DNA阳性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益生菌对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防作用及肠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观察益生菌制剂对重症监护病房(ICU)危重症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预防效果及肠道功能的影响。方法:本试验为前瞻、随机、对照研究,将符合入组条件的155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2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处理措施,在此基础上,试验组给予连续3周的益生菌(双歧杆菌、乳酸杆菌混合物)补充。比较2组患者VAP的发生率、肠道菌群变化及消化道症状发生率等。结果:共120例患者完成随访,其中对照组58例,试验组62例。试验组VAP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8.7%比62.1%, χ2=6.541, P<0.05)。试验组口咽部及胃部微生物定植的总检出率低于对照组(51.6%比89.7%, χ2=20.052, P<0.05)。腹内压升高、腹泻、肠鸣音减弱或消失的发生率在试验组明显降低( χ2值分别为8.439、10.849、13.327, P值均<0.05)。试验组患者肠道中乳酸杆菌比例升高。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 t值分别为8.051、6.538, P值均<0.05)。 结论:益生菌制剂能够明显提高患者肠道中乳酸杆菌比例,显著降低ICU危重症患者VAP发生率,并降低胃肠道症状的发生,减少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具有临床推广使用的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安徽省淮南市妇幼保健院实施国家带量采购政策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通过对淮南市妇幼保健院近三年来5批次国家带量采购药品的采购数据分析,总结该院带量采购工作实施的效果,解决带量采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方法:使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在计算机HIS系统上分别查询该院相同品名、相同剂型2018年12月至2021年10月实施国家带量采购前的采购数据与2019年12月至2022年10月5批次实施国家带量采购药品的采购数据,比较两者的采购价格、发放使用数量、采购数量、采购完成率、使用完成率。结果:执行前后均有采购的药品17种,16种药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下降,降幅最大的注射用头孢曲松降幅为96.92%。使用数量方面,10种药品使用量下降,7种药品使用量上升。孟鲁司特钠咀嚼片上升幅度最大,升幅为161.49%。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上升数量最多,达28 450支。同时该院还超额完成了采购任务,注射用头孢他啶采购完成比例高达628.57%,氟康唑片采购完成比例高达451.13%。结论:该院药品国家带量采购工作完成较好,节省了医保基金,减轻患者就医负担。带量采购后的抗菌药物质量可靠,价格低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急性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毛细支气管炎是冬季PICU主要住院病种,也是冬季医疗资源主要消耗因素。因毛细支气管炎而机械通气患者的诊治尚未标准化,本文旨在评估各中心治疗方式及预后是否具有差异。设计和场所:英国伦敦3家三级PICUs内的回顾性队列研究(中心A、B、C)。方法:对2012至2016年间因急性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接受有创机械通气(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IMV)治疗的462例1岁以下患儿进行分析。收集数据包括所有镇静用药,48 h累积液体平衡性和气管插管位置(经口或经鼻)。主要预后指标为IMV持续时间。采用广义线性模型测试校正混杂因素后的各中心间IMV时间差异,混杂因素包括校正孕周(corrected gestational age,CGA),氧饱和度指数(oxygen saturation index,OSI),合并细菌感染,早产,呼吸道合胞病毒状态,死亡风险评分和合并症。结果:基线特征相似,A中心死亡风险评分较高,C中心入院OSI较高。A中心使用苯二氮 类和阿片类镇静剂最多,经鼻气管插管最少而48 h时平均累积性液体平衡最高。A中心校正平均IMV持续时间较C中心长44%(95% CI 25%~66%, P<0.001)。大多数混杂因素与IMV持续时间有关;所有均在生物学上似乎可信。CGA与IMV持续时间在小于32周的早产儿呈负相关,而在足月或32~37周的早产儿则并非如此(交互作用)。这表示在校正年龄为0月时,32周以下婴儿平均IMV时间比足月婴儿长55%;此效应在8月龄时消失。 结论:各中心医疗行为和患儿预后均存在差异。此二者之间的关系可望通过科学实施"最佳医疗集束化管理"进一步检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混合菌剂施用对加工番茄生长及根际功能性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6
[背景]加工番茄为新疆种植红色产业重要的作物之一,加工番茄生产中存在传统配料过度施用的问题,"生物肥"逐渐受到人们关注.[目的]探究混合菌剂对加工番茄生长的影响,激发根际土壤功能性微生物种群的变化,为未来微生物菌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方法]加工番茄根际施加微生物混合菌剂,测定加工番茄生长发育期间的农艺性状,探究混合菌剂对加工番茄生长的影响,利用 16S rRNA基因扩增子分析技术,探究混合菌剂对根际微生物的群落组成及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经过混合菌剂处理后,加工番茄的一些生长状况指标、果实重量、单株结果数及果实含糖量等性状得到改良,影响了果实的品质;施加混合菌剂激发土壤微生物的种群数量、群落组成和群落结构的改变,其中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相对丰度提高,相关性分析表明对加工番茄生长产生了影响.[结论]加工番茄根际施用特基拉芽孢杆菌C-9 与鞘氨醇杆菌A1 制备的水分散混合菌剂,对加工番茄根际功能性微生物群落结构产生影响,一些功能性微生物的相对丰度提高,混合菌剂施加促进了根际微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使得加工番茄果实品质得到改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球孢白僵菌与摩西球囊霉菌对烟草生长及品质的协同增效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6
本研究将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和摩西球囊霉菌Glomus mosseae作为混合菌剂接种于烟草.设置了未施菌(CK)、单施球孢白僵菌(BB)、单施摩西球囊霉菌(GM)和混合施菌(MIX)4 个不同处理,并对田间烟草整个生长周期的农艺性状、叶绿素 SPAD 值、干物质积累和石油醚提取物(PEE)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混合施菌处理能显著提高苗期根系的农艺性状,表现出对根系的促生作用;幼苗的干物质积累也得到显著提升.移栽后,混合施菌处理的植株的最大叶面积、叶片数、茎围和株高相较于未施菌组均得到显著提升,植株叶绿素含量得到显著增加,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了 1.24-1.32倍.在移栽 60 d后,MIX植株叶绿素含量显著降低,降幅达 20.1%.混合施菌处理显著提高了上部成熟烟叶的PEE含量,其中在B2F和B3F等级烟叶中分别提高了 5.70%和 6.68%.球孢白僵菌和摩西球囊霉的混合应用在烟草不同生长阶段均具有协同增效作用,显著改善了烟草的根系发育,提高了植株的生长势和上部叶PEE的含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过氧化氢定期消毒结合持续消毒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控制的有效性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4/3/16
目的 观察过氧化氢定期消毒结合持续消毒对国内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控制的有效性,为选择水路消毒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某口腔专科医院4台口腔综合治疗台.采用每4周1次的定期消毒结合持续消毒的方式对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进行消毒(口腔综合治疗台停用超3 d则额外增加1次定期消毒).定期消毒指利用口腔综合治疗台自带的水路消毒装置使过氧化氢复合消毒剂原液(质量体积比为1.4%的过氧化氢)在水路中充盈,浸泡消毒24 h后排空.持续消毒指以质量体积比0.014%过氧化氢溶液作为诊疗用水,并在开诊前用其冲洗水路2 min,每次诊疗结束后用其冲洗水路30 s.研究持续25周,定期消毒7次,其余诊疗时间进行持续消毒.第1次消毒当日未使用消毒液时(基线)和消毒期间采集高速牙科手机和三用枪出水口水样,细菌培养后计算菌落总数和合格率,水样菌落总数≤100 CFU/mL即为合格水样;第1次消毒当日未使用消毒液时(基线)、消毒25周后分别采集1台口腔综合治疗台的高速牙科手机供水管路各1 cm,扫描电镜下观察生物膜形态.结果 共采集水样352份,基线水样8份,菌落总数中位数为3140 CFU/mL,消毒后第1日诊疗用水菌落总数中位数为7.5 CFU/mL,消毒前后诊疗用水菌落总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消毒后水样344份,三用枪和高速牙科手机水样菌落总数中位数为11 CFU/mL和11 CFU/mL,菌落总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合格率分别为83.7%(144/172)和82.0%(141/172),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消毒第1至9周期间,除第3周外,其余8周诊疗用水合格率均大于80%.在第14周至17周、第18至21周的2个定期消毒周期内,仅前2周合格率保持在80%以上,从第3周开始下降.扫描电镜下观察生物膜形态,基线的生物膜结构致密,有大量细菌混合;消毒25周后,生物膜结构疏松,未见大量细菌留存的连贯性特征.结论 过氧化氢定期消毒结合持续消毒的方式,可有效控制口腔综合治疗台水路污染,但需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探讨定期消毒周期及持续消毒时过氧化氢浓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5种化学消毒剂对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消毒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5种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效果,为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关设施设备选择合适的液体消毒剂和消毒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定性消毒试验法,分别比较5种常见消毒剂对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两种不同载体生物指示剂的浸泡消毒效果.结果 0.2%过氧乙酸在10 min内能够完全杀灭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孢;2%过氧化氢对芽孢悬液和芽孢试纸条的杀灭时间分别为10 min和5h;混合季铵盐(5%~10%)和1%的84消毒液作用5h能够有效消毒;10%新洁尔灭在5h内无杀灭效果.结论 过氧乙酸和过氧化氢的浸泡消毒效果好于其他3种化学消毒剂,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废液浸泡消毒应优先选择这2种消毒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乙草胺降解菌系的分离鉴定及其生长降解特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乙草胺是一种主要用于防除禾本科杂草的酰胺类除草剂,苄嘧磺隆是一种用于防除阔叶杂草的磺酰脲类除草剂,乙·苄复配制剂由于扩大了除草谱而被广泛应用于稻田中,但大量使用也带来了环境隐患.本研究从长期施用乙·苄复配制剂的稻田土壤中筛选到1个可耐受600mg/L苄嘧磺隆的乙草胺降解复合菌系,从中分离到4个细菌菌株66C-1、66C-2、66C-3、66C-4,利用形态、生理生化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鉴定为粘质沙雷式菌(Serratia marcescens)、Psedomona shunanensis、恶臭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utida)和硝化还原假单胞菌(Pseudomonas nitroreducens).这4个菌株等比例混合构成的降解菌系HXDW可以利用乙草胺为唯一碳源、但不能利用丁草胺、异丙甲草胺和吡氟酰草胺等其他酰胺类除草剂.降解菌系HXDW在乙草胺初始浓度为1 00 mg/L的无机盐培养基中,0.1%~2.0%NaC1浓度范围内生长良好,最适培养温度为25℃.提取降解菌系不同部位粗酶液对50 mg/L乙草胺进行处理,胞外提取液的24 h乙草胺降解率为44.95%,表明降解菌系HXDW对乙草胺的降解作用主要存在于胞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田间条件下植物促生细菌缓解太子参连作障碍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太子参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存在连作障碍问题.本研究利用促生细菌(Bacillus subtilis和Burkholderia为主)研制的不同微生物菌肥,对太子参连作障碍进行消减处理.以未施肥(CK)、正茬(NP)、重茬(SP)、Bacillus subtilis菌肥(1号)、Burkholderia菌肥(2号)、Bacillus subtilis和Burkholderia混合菌肥(3号)等不同处理的太子参根围土壤为供试土样,分析不同菌肥对连作太子参根围土壤理化性质及真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评价不同菌肥对太子参连作障碍消减效果.结果表明:3种外源微生物菌肥都能显著提高重茬太子参的产量,其中菌肥1号、2号和3号处理的产量比重茬地分别增产107%、112%和96%.另外,3种微生物菌肥显著提高连作太子参的土壤pH值,增加土壤速效氮含量及降低速效钾和速效磷含量,说明微生物菌肥中含有的大量功能菌能有效促进土壤养分的转化与利用.结合DGGE发现菌肥2号与3号处理的根围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特征与正茬接近,其结果通过qPCR进一步验证.这表明微生物菌剂施加在重茬土壤中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多样性朝着正茬的根围微生态方向演变,即菌肥具备减少连作病害对太子参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的潜力,同时可改善土壤质量,为优化太子参规范化栽培技术提供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