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在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评价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简称骨髓成像)用于评价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8例骨外恶性肿瘤患者[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62.4±10.5)岁]的椎体骨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同期均行双源双能CT成像与 9 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以临床随访诊断或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及骨髓成像3种方法在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在骨髓成像图像上测量骨髓密度(CT值),3种方法诊断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 t检验比较椎体转移灶的骨髓CT值和正常椎体的骨髓CT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骨髓CT值。 结果:48例患者共计598个椎体,确诊成骨性骨转移瘤的椎体135个。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数为127个,常规CT诊断数为119个,骨髓成像诊断数为129个,骨髓成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5.56%、94.82%、84.31%、98.65%和94.98%。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骨髓成像的阴性预测值(98.17%、96.60%、98.65%)和准确率(92.81%、95.82%、94.98%)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4.891、5.591, P=0.087、0.061);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与骨髓成像的灵敏度(94.07% vs. 95.56%)、特异度(92.44% vs. 94.82%)及阳性预测值(78.40% vs. 84.31%)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301、2.190、1.811, P=0.583、0.139、0.178);病变椎体转移灶的骨髓密度较正常椎体的骨髓密度低[(?588.96±332.37) HU vs.(?55.03±75.62)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906, P=0.000)。骨髓密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9,临界值为?119.6 HU(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80%和96.50%)。 结论: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可用于检测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成人正常胸、腰椎体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量化标准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成人正常胸、腰椎体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标准值.方法 对2016年8—11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200名正常体检者进行前瞻性胸、腰椎双源双能量CT扫描,按年龄、性别分为<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以及≥45岁的男性和女性组,4组各50人.在虚拟去钙技术下,测量获得T3~L5各椎体的骨髓CT值,再根据测得的各椎体的骨髓CT值的相近程度分成T3~T5、T6~T9、T10~L1、L2~L54部分并取均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讨上述测量参数在不同年龄分组及性别分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45岁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9.00±10.62)HU、(-35.81±12.36)HU,均高于≥45岁组的(-41.67±17.16)HU、(-44.81±14.35)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26、-4.746,P值均<0.01).<45岁女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27.76±9.55)HU、(-37.56±9.05)HU,均分别高于≥45岁女性组的(-37.80±15.97)HU、(-45.45±14.0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18、3.339,P值均<0.01);<45岁男性组胸、腰椎的骨髓CT值分别为(-30.73±12.16)HU、(-33.91±14.64)HU,均分别高于≥45岁男性组的(-46.07±17.42)HU、(-44.68±14.84)HU,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05、3.653,P值均<0.05);<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45岁组的男、女性的胸椎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4,P<0.05);<45岁组和≥45岁组的男、女性间腰椎的骨髓CT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对象胸、腰椎体的骨髓CT值均与年龄呈负相关(r=-0.463、-0.402,P值均<0.01).对于T3~T5、T6~T9、T10~L1、L2~L54段椎体平均骨髓CT值而言,<45岁组的各段骨髓CT值均高于≥45岁组的骨髓CT值(P值均<0.01);不同性别间比较,仅≥45岁组的T6~T9、T10~L1椎体节段骨髓CT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7、-2.326,P值均<0.05).本组检测者CT辐射剂量容积CT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分别为4.53~18.79(8.73±2.98)mGy和117.34~1678.42(421.53±230.85)mGy·cm,有效辐射剂量为(6.35±3.43)mSv.结论 正常人胸、腰椎双源双能VNCa骨髓成像的量化CT值较为稳定,可为椎体疾病的诊断提供客观的量化标准值,且其辐射剂量值并未增加甚至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能量CT虚拟去钙成像在鉴别急慢性椎体压缩性骨折中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虚拟去钙成像用于鉴别急慢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 双源CT对34例胸腰椎压缩改变患者进行双能去钙成像,以MRI图像作为参照标准.由两名医师使用2分法分别对压缩椎体进行独立评价,使用Kappa检验评价二者间的一致性.由另一名医师在去钙图像上测量椎体骨髓密度(CT值),同时选取参考椎体,测量并计算两者CT值的差值.使用ROC分析检验主观评分、骨髓密度值及密度差值,使用t检验比较急性骨折和陈旧骨折骨髓的密度值及CT差值.结果 在58个压缩椎体中,MRI图像发现32个有骨髓水肿,两名医师在去钙图像上分别诊断25个和30个椎体有骨髓水肿,骨髓水肿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29),主观评分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较为可靠.t检验示急性骨折水肿骨髓的密度值及CT差值较慢性骨折骨髓高.骨髓密度CT值的ROC分析显示AUC为0.901,利用约登指数计算诊断阈值为1.6HU;对骨髓密度CT差值的ROC分析显示AUC为0.910,诊断阈值为29.3 HU;两者联合的ROC分析显示AUC为0.924.结论 CT双能去钙图像可用于鉴别急慢性椎体骨折,其客观定量分析的诊断的效能高于主观定性分析,CT值联合CT差值的诊断效能>CT差值>CT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能CT检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骨髓水肿的视觉和定量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评估双能CT虚拟去钙(VNCa)技术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骨髓水肿的诊断性能.方法:2015年10月至2016年5月,筛选我院22名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所有患者都进行了双能CT检测,且接受双能CT(90 kV和150 kV带锡滤波器)和3-T磁共振(MR)成像.两名阅片者通过使用彩色编码图在视觉上评估所有椎体(n=163)是否存在VNCa图像上的异常骨髓衰减,并对VNCa图像上的CT值进行定量分析,即以MR图像作为参考标准对CT值进行受试者特性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成功地进行了双能CT和MRI检查.在22名患者中,总共有163个椎骨(120个胸椎和43个腰椎)被列入评估,除非图像质量达不到诊断要求,否则所有的椎骨都不能被排除在评估之外.包括6例患者从胸1到胸12段椎体共52个椎骨,5例患者从胸9到腰5段的45个椎骨,5例患者从胸10到腰5段的40个椎骨,2例患者从胸11到腰5段的2个椎骨,4例病人从胸12到腰5段的24个椎骨.MRI显示共有10例患者的27个椎骨(16.6%)骨髓水肿及12个患者的136个椎骨(83.4%)为正常信号.双能CT发现了9例病人的24个椎骨(14.7%)为骨髓水肿和13例患者的139个椎骨(85.3%)为正常信号.结论:双能VNCa图像的视觉和定量分析能够显示对椎体压缩性骨折创伤性骨髓水肿的良好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能量CT虚拟去钙技术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双能量CT(DECT)虚拟去钙技术(VNCa)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有明确外伤史及膝关节活动障碍等症状、且临床诊断为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病例40例,同一天行膝关节DECT和MRI平扫检查.将每个膝关节分成12个区域(胫骨近端及股骨远端分别被分成6个区域),由两名独立的放射科医师评估膝关节VNCa图像是否存在骨髓损伤,在冠状位图像上测量正常区域和损伤区域VNCa图的CT值,并计算出两种CT值的差值.以MR图像作为"金标准",评估主观评价和CT差值对膝关节隐匿性骨折的检测能力.通过ROC曲线观察两种方法对膝关节骨髓损伤评价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使用Kappa值来检验两位放射医师对膝关节骨髓损伤诊断的一致性.结果 40个膝关节共480个区域,MRI显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分别有74个和166个区域出现骨髓损伤.虚拟去钙图显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分别有77和171个区域出现骨髓损伤.VNCa图CT差值显示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分别有76和174个区域出现骨髓损伤.VNCa图对膝关节骨髓损伤主观评价及CT差值客观客观评价分别与MRI成像的一致性较高(Kappa值分别为0.829和0.867).主观评价及CT差值客观评价的曲线下面积(AUC)、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0.876和0.885、92.0%和95.6%、92.2%和95.2%、84.2%和90.8%.结论 双能量CT虚拟去钙技术对于膝关节隐匿性骨折具有良好的诊断性能,与MRI有较高的一致性,为临床诊断隐匿性骨折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源双能量CT检测膝骨关节炎骨髓水肿的价值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单源双能量CT虚拟去钙技术对于膝关节骨关节炎骨髓水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6年~2019年进行单源双能量膝关节检查的患者40例,同期90天内进行了膝关节MRI检查.将膝关节图像根据解剖部位分为5区,由放射诊断医生采用盲法对膝关节磁共振图像和双能量虚拟骨髓显像进行评估.Kappa检验评价结果的一致性.ROC曲线评估双能量虚拟骨髓显像检测骨髓水肿的效能,以磁共振图像为金标准计算敏感度、特异度.结果 1)两种方法一致性良好,Kappa=0.82,P=0.018;2)敏感度90.43%,特异度66.98%;3)ROC曲线下面积为0.883,P=0.000,95%可信区间为(0.834,0.932).结论 单源双能量虚拟骨髓显像和磁共振图像一致性良好,可用于膝关节骨关节炎骨髓水肿的评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双能量计算机断层扫描检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双能量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96例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伤椎行双能量CT检查,分别通过虚拟非对比度、虚拟去钙技术进行图像后处理,收集钙CT值、钙浓度、骨髓CT值和脂肪含量占比等参数.将双能X射线吸收法测定的骨密度和脊柱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检查结果分别作为骨质疏松和骨髓水肿的诊断"金标准",评估双能量CT检查对椎体压缩性骨折患者骨质疏松和骨髓水肿的诊断效能.结果 根据骨密度仪检测结果,将196例患者分为骨质疏松组(66例)和非骨质疏松组(130例),双能量CT检查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患者椎体的钙CT值、钙浓度均显著低于非骨质疏松组(均P<0.05).根据MRI检查结果,将骨质疏松组患者分为骨髓水肿组(19例)和非骨髓水肿组(47例),双能量CT检查结果显示:骨髓水肿组患者的骨髓CT值显著高于非骨髓水肿组(P<0.05),骨髓脂肪含量占比显著低于非骨髓水肿组(P<0.05).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骨髓水肿组与非骨髓水肿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和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表明,椎体的钙CT值、钙浓度对骨质疏松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53、0.838,二者联合能提高诊断价值,AUC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883和0.686.骨髓CT值、脂肪含量占比对骨髓水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AUC分别为0.880、0.893,二者联合能提高诊断价值,AUC和约登指数分别为0.919和0.820.结论 双能量CT检查能评估OVCF患者椎体骨密度和骨髓状况,对骨质疏松和骨髓水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双能CT虚拟去钙技术对急性髋部无移位骨折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评价双能CT(DECT)虚拟去钙(VNCa)成像对急性髋部无移位性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189例因外伤后怀疑急性髋部无移位性骨折(包括股骨近端、耻骨、坐骨)行DECT检查的患者的CT图像,以影像学检查、手术记录为参照标准,最终5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36例无移位骨折,22例无骨折.2名放射科医师(读片者1、2)分别对CT图像进行视觉分析诊断,先后分别采用3种方法:组1仅采用骨重建图像,组2仅采用VNCa图像,组3采用骨重建联合VNCa图像.并比较3种方法的诊断性能.结果 在视觉分析中,2名医师采用组3方法时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均有提高.其中读片者1组3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均高于组1方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定量分析中,非移位骨折周围骨髓VNCa值高于健侧相应部位骨髓的VNCa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添加VNCa图像作为骨重建的补充,有助于提高CT对髋部非移位骨折的诊断性能,可用于临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双能CT成像技术在骶髂关节炎中的应用探讨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利用双能CT(DECT)虚拟去钙(VNCa)技术检测骶髂关节炎患者骨髓水肿(BME)的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方法 经临床确诊的骶髂关节炎患者47例共89个关节纳入研究,利用DECT的VNCa图像来显示BME,VNCa图像由两名独立医师采用二进制系统独立评分,用基于兴趣区的定量分析在VNCa图像上放置感兴趣区,并测量CT值,根据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和ROC曲线下面积计算VNCa图像CT值.以MRI诊断结果为参考标准评价诊断效果.结果 在参与分析的89个骶髂关节中,MRI诊断出55个骶髂关节存在BME (62%).医师1和医师2定性分析对DECT诊断BME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PPV)和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87% (48/55)和93%(51/55)、94% (32/34)和91%(31/34)、82% (32/39)和89%(31/35)、90% (80/89)和92% (82/89)、96% (48/50)和94%(51/54).医师间对VNCa图像上BME的阅读的一致性近乎完美(K=0.81).医师1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3,以-33.4 HU为阈值,总体敏感性为90% (49/55),特异性为83%(28/34),准确性为87%(77/89).医师2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以-42.35 HU为阈值,得出总体敏感性为94%(52/55),特异性为80%(27/34),准确性为87%(77/89).结论 DECT结合VNCa图像重建可以对骶髂关节炎患者的BME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其精度与MRI相当,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诊断准确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双能CT虚拟去钙技术在骨髓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骨髓是存在于人体骨骼范围内的重要器官,其功能是持续不断地提供血细胞以满足机体对氧合、凝血和免疫功能的需要[1].同时,骨髓疾病种类繁多,病因及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多种影像学检查已作为临床辅助手段应用于骨髓疾病的诊断.X线片常作为骨骼肌肉系统病变的首选检查,且一直作为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影像学的参考标准[2],但仍有10%~20%的MM患者因其受累椎体没有发生明显的溶骨性破坏而在X线平片上没有明显的征象[3].CT具有相对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检测出微小的骨质破坏[4],但常规CT图像由于骨组织中高密度骨小梁的干扰,难以对骨髓的损伤进行评估,对无骨质破坏的骨髓浸润也不敏感.MRI是目前诊断骨髓病变的主要影像学方法[2,5],但由于MRI成像时间长、具有绝对禁忌证等因素的限制,并非所有患者都能行常规MRI检查.鉴于此,寻找能快速、有效诊断以及评估骨髓疾病的影像学方法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