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双源CT非门控Turbo Flash模式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双源CT非门控Turbo Flash模式在支气管动脉成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 260 例接受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的患者,并随机分为试验组(132 例)和对照组(128 例).试验组使用双源CT的非门控Turbo Flash模式,而对照组则采用双源CT的回顾性心电门控螺旋扫描.将两组图像质量评分(主观和客观)、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进行比较,并对 2 位医师的评分一致性进行 Kappa 检验评估.结果 支气管动脉起始处两组间信号噪声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观图质量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师间评分一致性较高(Kappa=0.92).试验组的有效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源CT的Turbo Flash模式能够在确保图像质量的同时减少辐射暴露,适合临床推广使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人工智能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12月在本溪市中心医院拟诊的冠状动脉疾病患者50例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进行过CCTA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rteriography,CAG),CCTA图像上传到后处理工作站,经过2名影像科医师进行后处理和诊断,同时图像也经过AI软件进行后处理并生成诊断报告。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方面,将AI的诊断结果与CAG的结果对照;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ing,MB)的诊断方面,将AI的诊断结果与医师的诊断结果对照;判断AI诊断的准确性。结果:在冠状动脉狭窄的诊断中,AI诊断的敏感度为93.22 %,特异度81.32 %,阳性预测值76.39 %,阴性预测值94.87 %,与CAG结果一致性较好(Kappa=0.71, P < 0.001);在心肌桥的诊断中,AI诊断的敏感度为30.77 %,特异度81.45 %,阳性预测值25.81 %,阴性预测值84.87 %,与医师结果一致性差(Kappa =0.11, P=0.162)。 结论:AI辅助诊断在双源CT的C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中具有较高的价值,但在心肌桥诊断中尚存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技术在颅脑CT检查中应用的体模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通过测量敏感器官的辐射剂量,评价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X-care)技术在颅脑CT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使用德国德国西门子公司炫速双源CT对头颈体模进行相同容积CT剂量指数(CTDI vol)下的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方式扫描颅脑,及无铋屏蔽和铋屏蔽2种方式扫描双能量CT血管造影(DE-CTA)。选取铋屏蔽所在层面测量脑血管、邻近脑组织及脑脊液的CT值以及图像噪声,计算脑血管和脑实质的对比噪声比。通过放置热释光个人剂量计(TLD)的方式计算器官剂量当量( HT),并记录每次扫描后生成的CTDI 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 结果:颅脑扫描在相同的CTDI vol下,采用X-care、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3种扫描方法的 HT,晶状体均值分别为(37.89±2.00)、(42.20±2.96)、(28.21±1.31)mSv,较颅脑常规序列扫描有明显下降( F=186.52, P<0.05);采用铋屏蔽和X-care联合铋屏蔽, HT,甲状腺为(0.77±0.07)和(0.89±0.08)mSv,较颅脑常规扫描和仅采用X-care有明显下降( F=103.26, P<0.05);DE-CTA采用铋屏蔽扫描后 HT,晶状体和 HT,甲状腺分别为(11.56±1.04)和(0.32±0.03)mSv,较屏蔽前有明显下降( t=5.07, P<0.05)。用与不用X-care、铋屏蔽及X-care联合铋屏蔽,颅脑常规扫描的噪声和对比信噪比(CNR)值无显著性改变;用与不用铋屏蔽,双能量CTA扫描的噪声和CNR无显著性改变。 结论:铋屏蔽联合器官管电流调制技术能够在保证一定图像质量的前提下,降低颅脑CT扫描中晶状体及甲状腺的器官剂量当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国产与国际主流CT设备胸部平扫影像质量与辐射剂量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东软128层螺旋CT(以下简称东软CT)与其他3种主流CT设备胸部平扫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及评估肺磨玻璃结节(GGN)的性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东部战区总医院2018年5月8日至10月31日东软128层CT[男75例、女25例,年龄(42±16)岁]、西门子双源64层CT[男53例、女47例,年龄(50±16)岁]和双源128层CT[男69例、女31例,年龄(62±17)岁]及天津市人民医院东芝128层CT[男51例、女49例,年龄(58±13)岁]和GE 128层CT[男55例、女45例,年龄(60±10)岁]胸部平扫图像各100例。进行客观和主观图像质量评估,记录辐射剂量参数。选取同时在东软CT和双源CT检测到的GGN,分析对GGN细节的显示能力。结果:东软CT的肺窗噪声[(37.8±4.9)HU]高于主流CT,纵隔窗噪声[(8.4±1.9)HU]低于GE 128层CT[(9.8±3.2)HU],高于双源CT和东芝128层CT[(6.9±3.5)HU](均 P<0.05)。东软CT的肺信号噪声比(SNR)绝对值低于主流CT(均 P<0.05),主动脉SNR(4.6±1.3)低于双源CT和东芝128层CT(6.8±2.2)( P<0.05),但与GE 128层CT(5.0±1.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东软CT的上肺平均分[(-863±31)HU]高于双源128层CT[(-869±35)HU],主动脉平均分[(37±7)HU]低于东芝128层CT[(42±7)HU]和GE 128层CT[(45±9)HU](均 P<0.05),余肺和主动脉平均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名评分者对图像质量的评估均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最高 kappa值0.984)。东软CT对GGN边界的勾画能力次于双源CT( P<0.05),但对GGN的实性成分、分叶、毛刺、空泡、血管集束征及胸膜凹陷征的显示能力相当( P>0.05)。东软CT辐射剂量低于东芝128层CT,高于双源64层CT和GE 128层CT(均 P<0.05)。 结论:东软CT胸部平扫能满足临床诊断要求,其辐射剂量明显低于东芝128层CT,但高于双源CT和GE 128层CT,图像质量低,因此还需要从软硬件上进一步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在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评价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简称骨髓成像)用于评价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1月至2018年9月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48例骨外恶性肿瘤患者[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龄(62.4±10.5)岁]的椎体骨转移情况,所有患者同期均行双源双能CT成像与 9 Tc 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以临床随访诊断或病理诊断结果为标准,比较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及骨髓成像3种方法在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中的诊断价值。在骨髓成像图像上测量骨髓密度(CT值),3种方法诊断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采用 t检验比较椎体转移灶的骨髓CT值和正常椎体的骨髓CT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骨髓CT值。 结果:48例患者共计598个椎体,确诊成骨性骨转移瘤的椎体135个。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诊断数为127个,常规CT诊断数为119个,骨髓成像诊断数为129个,骨髓成像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5.56%、94.82%、84.31%、98.65%和94.98%。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常规CT、骨髓成像的阴性预测值(98.17%、96.60%、98.65%)和准确率(92.81%、95.82%、94.98%)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4.891、5.591, P=0.087、0.061); 99Tc m-MDP全身骨显像与骨髓成像的灵敏度(94.07% vs. 95.56%)、特异度(92.44% vs. 94.82%)及阳性预测值(78.40% vs. 84.31%)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301、2.190、1.811, P=0.583、0.139、0.178);病变椎体转移灶的骨髓密度较正常椎体的骨髓密度低[(?588.96±332.37) HU vs.(?55.03±75.62) 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906, P=0.000)。骨髓密度的曲线下面积为0.99,临界值为?119.6 HU(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80%和96.50%)。 结论:第三代双源双能CT虚拟去钙骨髓成像可用于检测椎体成骨性骨转移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CT检查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第三代双源CT(DSCT)低剂量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CHD)诊断的价值。方法:前瞻性收集临床确诊CHD、拟行手术治疗的患儿,采用随机数法分为3组,每组81例。第一组采用第三代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Flash 3rd组),第二组采用第二代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Flash 2nd组),第三组采用第三代DSCT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Sequence 3rd组)。图像质量客观评价包括主动脉根部及肺动脉噪声值(SD)和信噪比(SNR),主观评分采用5分制。以手术结果为标准,分析3组患儿心内外畸形的诊断准确率。 结果:Flash 3rd组、Flash 2nd组及Sequence 3rd组患儿 E分别为0.24(0.19, 0.27) mSv、0.11(0.10, 0.14)mSv及0.44(0.39, 0.48)mSv( H=207.04, P<0.05)。Flash 3rd组、Sequence 3rd组的主观评分显著高于Flash 2nd组[4 (4, 4)、4(3, 4)及3(3, 3), H=124.05, P<0.05],前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Flash 3rd组、Sequence 3rd组的主动脉SD及肺动脉SD均低于Flash 2nd组( H= -40.27~33.38, P<0.05);Flash 3rd组主动脉SNR及肺动脉SNR均高于Flash 2nd组和Sequence 3rd组( H= -0.90~51.42, P<0.05)。Flash 2nd组诊断心内结构畸形的准确率显著低于Flash 3rd组及Sequence 3rd组(77.7%、90.9%及88.9%, K=9.36, P<0.05),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组间诊断心外结构畸形准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第三代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的大螺距扫描能够兼顾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大脑中动脉不同监测位置对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后处理大脑中动脉不同监测位置对灌注成像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溪市中心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1月行全脑CT灌注成像检查患者35例的双源CT全脑灌注成像资料,每例数据进行3次图像后处理,分别选取颈内动脉C1段、大脑中动脉M1段、大脑中动脉M2段作为输入动脉的监测位置。取右侧颞极连续3个层面绘制感兴趣区(ROI),测量全脑灌注成像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排空时间(TTD),取3个层面的平均值,采用自身对照研究进行分析。结果:监测位置为C1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5.699±15.491)mL·100 mL -1·min -1、CBV(4.892±0.725)mL/100 mL、MTT(4.375±0.745)s、TTD(3.926±1.049)s;监测位置为M1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4.219±12.722)mL·100 mL -1·min -1、CBV(4.982±1.072)mL/100 mL、MTT(4.475±0.871)s、TTD(4.115±1.164)s;监测位置为M2的各个灌注参数分别为CBF(71.431±14.743)mL·100 mL -1·min -1、CBV(4.797±1.021)mL/100 mL、MTT(4.620±0.936)s、TTD(4.105±1.249)s。监测位置为C1与M1间的各灌注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监测位置C1与M2间的CBF、MTT参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F: t=2.600, P<0.05;MTT: t=-2.510, P<0.05),而两者间CBV、TTD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监测位置M1与M2两者间的CBF、MTT参数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BF: t=2.277, P<0.05;MTT: t=-2.371, P<0.05),而两者间CBV、TTD参数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选择不同监测位置对全脑灌注成像参数值有一定影响,因此在进行全脑CT灌注成像后处理时,应尽量选颈内动脉C1或大脑中动脉M1段作为监测位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上腹部低辐射高浓度碘对比剂CT动态容积灌注成像取代常规应用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一站式上腹部低辐射动态容积灌注CT(dVPCT)取代常规上腹部三期扫描、血管成像及灌注成像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德阳市人民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行上腹部dVPCT检查的患者94例,并顺序选取2019年5月至6月采用常规64层CT(28例)及双源CT(26例)行上腹部常规增强的患者54例进行分析。根据不同对比剂浓度、用量及常规增强扫描机型将上述148例患者分为6组,分别为64层CT常规增强组(28例)、双源CT常规增强组(26例)、60 ml碘海醇(含碘350 mg/ml)dVPCT组(24例)、60 ml碘普罗胺(含碘370 mg/ml)dVPCT组(20例)、60 ml碘美普尔(含碘400 mg/ml) dVPCT组(26例)和80 ml碘美普尔(含碘400 mg/ml)dVPCT组(24例)。评价动脉期及门静脉期肝脏、胰腺及腹主动脉图像的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采用方差分析进行比较;进行主观评分,并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进行比较。记录辐射剂量。结果:各灌注扫描组有效剂量均低于64层CT常规增强组,但高于双源CT常规增强组( P<0.05)。80 ml碘美普尔dVPCT组的CNR、SNR均优于64层CT常规增强组、双源CT常规增强组( P<0.05),并且优于60 ml碘海醇dVPCT组、60 ml碘普罗胺dVPCT组及60 ml碘美普尔dVPCT组( P<0.05),但主观指标较双源CT常规增强组评分低( P<0.05)。各dVPCT组在病灶发现、正常组织及血管的显示、鉴别诊断方面均优于常规增强CT。 结论:上腹部一站式动态容积灌注成像辐射剂量较低,图像质量好,能获得更多的诊断信息,采用高浓度常规增强CT用量(80 ml碘美普尔)能获得更佳的血管、肝脏及胰腺实质图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脑膜癌病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脑膜癌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脑脊液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31日于河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脑脊液细胞学证实的脑膜癌病患者的临床表现、脑脊液改变以及影像表现并进行随访,分析脑膜癌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共纳入患者88例,其中男42例(47.7%)、女46例(52.3%),中位年龄59岁(28~78岁);病理分型为肺癌58例(65.9%),胃癌13例(14.8%),乳腺癌7例(8.0%),黑色素瘤1例,食管癌1例,胆囊癌1例,肾癌1例,双源癌2例,不明来源4例。中位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50分。34例患者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诊。临床表现中,有73例(83.0%)头痛、63例(71.6%)恶心呕吐、37例(42.0%)精神行为异常、41例(46.6%)癫痫发作,23例(39.0%)颅神经受累,20例(33.9%)脊神经受累。61例(83.6%)的患者影像学呈阳性改变。87例患者完成了脑脊液细胞学检查,首次脑脊液细胞学阳性率90.8%,47例(54.7%)患者可见激活单核细胞。中位总生存期13.0(95% CI:2.9~23.1)周,1年生存率19.1%。肺癌、KPS≥50分、应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全脑放疗为利于预后的相关因素(均 P<0.05)。 结论:脑膜癌病总体预后差,较好的身体状态、TKIs药物治疗、全脑放疗是利于患者预后的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源CT多参数比较一水草酸钙结石与混合钙结石的临床价值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源CT多参数比较上尿路一水草酸钙结石与混合钙结石的临床价值,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泌尿系结石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120例上尿路结石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结石离体行红外光谱分成一水草酸钙组(42例)和混合钙结石组(78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双源CT检查,获得两组结石的双源CT多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一水草酸钙组的双能比、双能指数、原子序数均低于混合钙结石组,而能谱曲线斜率高于混合钙结石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混合钙结石组的结石在不同的单能量CT值比一水草酸钙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双能比对于鉴别一水草酸钙结石与混合钙结石效果最好,特异度为72.2%,敏感度为91.8%,双能量指数、原子序数及能谱曲线斜率也可对两者进行鉴别。 结论:上尿路结石患者术前行双源CT检查,通过结石CT多参数有助于鉴别上尿路一水草酸钙结石与混合钙结石,有助于为临床医生个体化治疗泌尿系结石提供重要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